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世间百态 -->真情大爱

 捐成穷人的富豪田家炳:留财不如积德给后人


   日期:2016/1/4 22: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中国内地,尤其教育领域,香港企业家田家炳是一个熟悉的名字。这不是因为他有显赫的财富或商业成就,而是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

  他没有获封首善的桂冠,他不是捐款数额最多的慈善家,他更没有裸捐的口号,但若谈到对慈善,尤其教育事业的纯粹与无私,以及自身修为和品德的高尚。他田家炳若称自己是第二,恐无人敢称自己第一。

  

  成就卓著的创业家

  田家炳1919年11月20日生于广东大埔书香世家,是典型的客家人。

  田家炳16岁丧父并继承父业,17岁到越南办公司,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瓷土供应商。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失去产业,辗转印尼谋生。二战结束后,他动用商业和人脉资源重新创业,在印尼创办树胶厂、塑料薄膜厂,成为雅加达著名的青年企业家。

  1958年,田家炳把事业转移到香港,先后创办田氏塑料厂、田氏化工厂,成为香港人造革与化工行业的领军人。之后,他又向房地产进军,成立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完成田氏大厦以及多处工业楼宇开发,并出任京华银行董事。

  到1980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但那时起,处在生意黄金时代的田家炳,却将自己的重心转移到慈善事业,将企业交给下一代经营,这让田家从生意上,离其他大富豪的地位越来越远,但却也在慈善领域做出超越很多人的贡献。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田家炳从小就有一个做好人好事的理想。他印象深刻,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学校或者其他地方张贴的记录捐赠事迹的芳名录,也最希望成为芳名录上那样的人。

  生意成功后,田家炳开始实现当年的愿望。他先是在香港、在家乡捐助超过400项涉及民生和大众福利的项目,之后便开始了对教育事业近乎痴迷的奉献与支持。

  田家炳始终认为,兴国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始于教育。数十年来跟人交谈,他一直都在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他的财富 ,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教育。

  1982年,田家炳捐出自己的八成财富,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非牟利机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于公益,并从此全身心投入到以教育为核心的慈善事业中。

  

  ▲2004年,田家炳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落成典礼

  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稚园19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700余间。全国34省市区,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

  田家炳说,要办好教育,必须首先培训教育英才的教师,因而他把师范教育作为支持教育的重点,他大规模捐建各省市区师范大学,设立田家炳教育书院和田家炳中学。至今,几乎每所师范大学,他都兴建了一所教育书院。

  田家炳也把对教育的支持带到台湾。1984年,他就在台湾捐出新台币五千万元及会址一所,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向全台各大学品学兼优、家境清贫的学子颁发奖学金。进入21世纪后,他又捐出五千万台币在台湾交通大学成立田家炳光电中心。此外他也在海外3所大学设立奖学金,资助华人学生。而在香港,其捐助的力度和项目则更多更大,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累计数十个项目。

  为了教育连把家都卖掉

  几十年捐助教育事业,让田家炳被誉为是“中国百校之父”。为了教育事业,他“卖屋助学”“贷款捐校”,书写中国教育史上的慈善奇迹。

  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83岁高龄的田家炳,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而自己带着太太,租用了面积很小,但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别墅的一个公寓楼作为新家。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田家炳在接受华商名人堂访问时回忆说。

  被问到,后来有没有心疼过,田家炳则回答:“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2003年,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从政府争取到更多配对资金,在捐出自己承诺的款项,又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的情况下,还贷款600多万港币捐献给了很多大学,这也成为香港公益事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

  2005年,为提前清付落实的项目捐款并扩大捐资,田家炳还将13万平方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获得款项近3亿港币,将其全数捐献给了数十所大学、中学。

  用田家炳冠名是为激励自己

  一笔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的田家炳,在香港,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月生活开支仅3000元。他不搞排场,也不喜欢应酬,过80岁大寿,很多人要为他庆祝,他不摆酒,不办席。

  他知道内地有一些风俗习惯,因此每次捐款前,都会打招呼,一切从简。哪个地方大鱼大肉的招待他,哪个地方就会失去他的捐款。

  田家炳常说,“每个人都做一点小好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好。每一个人都做一点小坏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坏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坏。”除了大善,他也从小做起。出门住酒店,他都要自带肥皂,因为怕“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费”;外出吃饭,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饮料。一位香港记者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全港七百万人,若每人少开一罐饮料,就省下七百万个罐。

  对自己要求严格的田家炳,对下一代也严加教导。谈到下一代的问题,他就会强调:留财富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他的五子四女,一律先进中文学校学习,接受正统中文教育,之后才会送到美、加去读大学,以适应今天世界形势的需要。

  

  ▲2010年,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香港礼宾府颁授“大紫荆勋章”予田家炳

  田家炳的品德被众人敬仰,也获得很多荣誉,包括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的最高荣誉表彰——大紫荆勋章,以及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行星——“田家炳星”。但他却从不以德自居,以功自傲,更不求回报。在他巨额捐资的地方,包括家乡广东省梅州市和大埔县,他没有投资任何生意,从不指望,也从来没有用捐赠换项目或者利益。

  唯有一点,他把自己的名字冠名到了几乎所有的项目上。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事迹精神被更多人知道,甚至名垂青史,因此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一起来做好事。同时,他也用这种办法来激励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学校办好。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田家炳说,他一直用这个激励自己,也要求基金会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一定要实实在在把学校办好,不要辜负大家的期待。

  今天,田家炳基金会依然在以教育为主,推进着慈善事业的发展。田家炳的长子田庆先担任着基金会的董事局主席,但基金会已完全是一个社会的公益机构,其决策和管理权都已交给从香港9所大学请来的专业人士负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善       田家炳)(五明学佛网:慈善       田家炳)  

 其它: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生命关怀(李海波)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前导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 更要解心苦 

 温金玉教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陈红兵教授: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陈星桥居士:关于佛教慈善的若干思考 

 道坚法师: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荆三隆教授:佛教慈悲理念溯源——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