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感动,叩问我们的心灵


   日期:2010/5/25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老人身披的绸带上 ,别着几十个校徽 ,全都是老人曾经捐助过的学校。

原以为这次采访的只是一件普通的好人好事——白方礼,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从74岁开始,用蹬三轮车攒的钱捐献给社会。十五年来,他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走近人物,还原本真后,感动油然而生。这种感动,冲刷了贪婪,过滤了自私,汇聚成生命中一条叫作真善美的河流。它承载着人性中最本质的善良和纯真,潺潺地流向生命的远方,也强有力地激荡、叩问着我们的心灵。

  乡亲们说,捐了钱,还千方百计求人收下捐款的事,真是闻所未闻。

  原本他攒这几个钱是为了养老的,好不容易攒了这么些。5000块钱在八十年代,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所以他当时一说,把钱都捐给学校,我们都懵了。不光我们难以理解,凡是知道这事儿的人都奇怪:「这老头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

  ——女儿白金凤

  白方礼是一位非常普通的老人。和许多从旧社会闯荡过来的老一辈人经历相似,13岁时,他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来到天津卫。为了糊口,他每天起早贪黑蹬三轮车,遭受欺凌,吃尽了苦。1949年解放,穷苦百姓翻身当主人,白方礼成了一名运输工人,一直干到了退休。

1986年,老人已经73岁了,每月有固定的退休金,虽不富裕,但也不愁吃穿。然而,一次回老家河北沧县的经历,改变了他的生活。

  大白天,白方礼看到一群孩子在村里跑来跑去。他惊讶地问:「你们怎么不上学?」得到的回答是「没钱」。

  顿时,白方礼心底泛起了苦味——自己从旧社会滚打过来,因为穷,上不起学,吃够了没文化的苦。而现在,这些孩子就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一连几个晚上,白方礼翻来覆去,没睡过一个好觉。


几天后,他把儿女们叫到一块,宣布要把自己攒下的5000元钱捐给老家的小学。

  儿女们一下子愣住了——几十年来,老人节衣缩食,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现在好不容易存了点钱,不就盼着让老人晚年享享福?况且,5000块钱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

  老头的犟脾气发作了。他手一挥:「我已经决定的事,你们谁也甭管。谁要不同意,我就跟谁断绝关系。」

  就这样,老人一意孤行,捧着钱来到学校。


一个颇有戏剧性的情节出现了——校长掂量出了这捐款的沉甸甸,怎么也不肯收:「孩子们需要钱是不假。可这是您辛辛苦苦攒下的棺材本钱哪,我们怎么好意思收?」

  可是,白方礼满心满眼里只有那些失学的孩子。他四处奔波,托亲戚、邻居向校长「说情」,最终说动了校长。

  乡亲们说,捐了钱,还千方百计求人收下捐款的事,真是闻所未闻。他们打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匾额,送到了白方礼家。
 

一页页记载的是,一般每天只能赚二、三十元钱。最多一次,也就赚了五、六十元钱。

  有时我在街头看见他蹬车。看着那身影,心里的滋味真是不好受,说不出。就是心疼他,日晒雨淋的,别人看着还以为是无儿无女的孤老头。你说他到底为了啥?可他说:「你甭管,别惦记我,我挺好的。我这样活着,我觉得特别自在。」

  ——女儿白金凤

回到天津,白方礼把搁置了几年的三轮车重新牵了出来,除锈、上油,随后宣布了一个更让人震惊的决定——74岁的他要重操蹬三轮车的旧业,把劳动所得捐给社会。

  儿女们的反对更强烈了。老人说:「我自己的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你们别管了。孝顺孝顺,你们就以顺为孝吧。」

于是,天津的街头出现了一辆牌号是「北站出租37号」的三轮车,大街小巷出现了这样一个苍老的蹬车人,他低着头,偻着身子,蹬着车,一条毛巾搭在瘦弱的肩头,擦汗的时候,双脚仍在不停地蹬。近了又远了,消失了又出现。

  每天早晨六、七点,天朦朦亮,白方礼起床,咬几口馒头,推三轮车上火车站,直到晚上八、九点钟,天擦黑了才回家。


冬天,最低温度徘徊在零下十几度。老人裹一件破破烂烂的军大衣,不是在火车站广场的寒风中等客,就是在街头顶着大风奋力地踩车。天气炎热的夏天,特别消耗体力。老人累了就在三轮车上打个盹,也不管苍蝇、蚊子叮。

  有天晚上,直到十一、二点,老人还没回家。儿子、女儿分赴火车东站、西站找人,就是不见影子。第二天一早,老人才回来。原来他拉了近一吨的货,连夜赶到50多里外的杨村,一宿没睡。「70多岁的人,不要命啦!」家人的埋怨兜头兜脑地上来了,老人笑笑,啥也没说。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是休息天。白方礼不光周六、周日照常出门,逢到「五一」、「十一」,火车站客人多,更不休息。就连除夕夜、大年初一,他也照样出去蹬车。平时有个感冒、发烧,家里人都劝他,老人说:「没事,出身汗就好。」从1984年到1994年,连续10年,无论刮风下雨,老人蹬三轮没有休息过一天。

  他克勤克俭,不抽烟,不喝酒,从头到脚穿的都是捡来的衣衫鞋帽,一日三餐经常就是馒头加凉水,常常一个多月不沾肉味,有时候东西馊了坏了都吃。他也没有什么爱好,打牌、搓麻将……都不感兴趣。唯一的「爱好」,就是辛苦一天后,坐在灯光底下,将赚来的纸票一张张摊开,硬币一枚枚点清,一笔一划地记在一个小本子上——

  那里一页页记载的是,一般每天只能赚二、三十元钱。最多一次,也就赚了五、六十元钱。

  一枚枚的硬币点清了,500元,老人捐给了养老院。

  有一次,一所学校搞了捐献仪式。绝大多数捐献者不是公司老板,就是白领。只有他一个是自己特别穷的老人。我们一走进教室,学校还没怎么介绍,底下学生就感动得鼓起掌来,特别热烈。那场景,真是挺震撼的,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

  ——女儿白金凤
 

对捐钱的事,老爷子心里有本谱:1997年,天津要举办世乒赛了,老人捐献了一笔——咱是东道主,得捐;过一阵子,得知附近的红光中学藏族学生多,其中不少都是贫困生,白方礼就把钱捐那儿去了;教育得从娃娃抓起,下一次的款就捐给了某个小学;后来,老人得知大学里贫困生也多,1995年以后,白方礼就集中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里捐。

  然而,对于钱捐出去以后的事,老爷子毫不关心:
 

八十年代刚开始捐款那会儿,有的学校连个捐款证书都没给,有的收下钱后就写一张条,白方礼一句也不多说,捐完就走。时间久了,自己也忘了曾给哪里捐过多少。资助贫困大学生,他更不会问学校,自己的钱帮了哪几个学生,也不希望受助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名字。老人说:「我不图什么,只要他们好好地做人,为国家做贡献,就可以了。」

  进入九十年代后,有些学校开始组织捐献仪式,开座谈会。常常,一批慈善捐助者中,不是公司老板,就是白领,三四十岁,衣着挺刮。只有白方礼一个白发苍苍、一脸皱纹的老人,身上穿的还是蹬车时的旧军大衣。一看见他,底下的学生立刻鼓起掌来,热烈,持久。
 

渐渐地,白方礼做好事出名了,陆续获得了「全国支教模范」、「中国消除贫困奖」等荣誉,请他上台,采访他的也多了起来。然而,这些对他并没有任何改变。脱下红绸带,藏起奖状奖杯,白方礼仍旧是那个本色质朴的白方礼。每天早晨六、七点出门,他依旧蹬着自己的三轮车,风里来雨里去,一心要把捐献事业进行到底。
 

1995年,白方礼82岁了,一双蹬三轮车的脚再也蹬不动了。他把家乡的两间老屋卖了,在火车站附近租了个铺位,和几个贫困大学生合伙,卖起了水果、食品。老人给铺子起名叫「白方礼支教公司」。为了支教公司,他干脆从家里搬到这个只有三平方米的小铺子里,起早贪黑,把赚来的钱继续捐出去。
 

女儿白金凤下岗了,提出要到支教公司工作,却遭到了老人的一口回绝。女儿和他吵了两次:「最起码现在您有工作,您有退休费,您儿女下岗没有工作,您却都不过问,世界上哪有这样的爹?」白方礼回答:「你下岗,你自己找出路,下岗的人多了,你靠我干嘛?你别来,你一来就为私,我不要自己的家人搀和。」一番话把女儿气得哭着走了。

  2000年,老人将近89岁了,脑力、体力衰退得厉害,一双摆小摊的手再也摆不动了。他把摊位退了,每天端着一个铁皮饭盒,在火车站附近给人看自行车。饭盒里的硬币,在他眼前一天比一天模糊,数不清楚了。直到最后,他只能求助路过的小学生。

  这一枚枚的硬币点清了,成了老人的又一笔捐款,500元,捐献给了当地养老院。
 

这种感动,交织着,弥漫着,传递着,将朴素的情怀延伸到社会的角角落落。

  他经常跟我们说的就是,我帮助别人,就是我的快乐。说实在的,这几年他捐出去的35万元,真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这点钱在早些时候如果买几套房子,我们也不会到现在几口人还挤在朝北的屋子里。不过我现在也觉得,他没给我们留下什么钱,可留下了好多精神财富,这就是最大的财富。

  ——女儿白金凤

  十五年来,白方礼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5角钱计算,15年来,白方礼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在这些令人惊讶的数字诞生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在火车站拉客时,白方礼老人在自己的破三轮车上挂起一面小红旗,上面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这「乱规矩」的事情,自然惹得同行们很不高兴,有的当着他的面就拔了他车子的气门芯。白大爷也不生气,拿过自带的打气筒就打气。

  一日,老人正蹬车回家时,见路边躺着一位昏倒在地的妇女。他赶紧下车将这位40来岁的妇女扶上自己的小三轮,直奔医院。

有一天,老人在火车站看见一对父女,姑娘拄着双拐。迎着呼啸的北风,老人蹬了一个多小时,约三十多里的路,终于把他们送到市郊的亲戚家,最后只收了两元钱……

  天津人被白方礼感动了。

  2004年4月,92岁的白方礼心肾肝功能日渐衰竭,不得不住进了医院。老爷子仅靠每月600元退休金和儿女各掏的百余元赡养费维持生活,这医疗费怎支付得起?消息传出后,立刻成为津城市民街谈巷议的热点。

  在感动的暖流中,人们在叩问自己,拿什么来奉献给奉献者?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询问老人病况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进《今晚报》,几乎将热线打爆,「逼」得报纸每天连续报道老人的情况;接受过老人捐助的学校、学生,素不相识的热心市民,纷纷来医院探望;社会各界积极捐款,在天津红十字会为老人专门设立的账号中,汇款额在短短几天内达到了11万元。在医院的积极救治下,在社会各方的关怀下,白方礼的病情逐渐稳定。

  在感动的暖流中,人们在叩问自己,拿什么来告慰奉献者?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曾受到白方礼捐助的张杰、赵涛,是两名在校学生。在白爷爷的帮助下成长的他们,又积极帮助身边遇到困难的人。课余时间,他们一直在照顾一位退休患病老太太,坚持上门服务。

  已经工作了的李志安,当年在受助仪式上握住白方礼那异常粗糙的手时,就把白大爷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如今,每年他都向福利院的孩子捐赠,他说,今后在公益事业上投入的财力和精力都要增加。

  经对17名获得白大爷捐款的受助者的调查发现,为公益事业捐过款、出过力者达100%,资助过其他贫困学生、困难家庭者占80%,60%目前是多种形式的社会志愿者。 这种感动,交织着,弥漫着,传递着,将朴素的情怀延伸到社会的角角落落。

  记者手记 本真是感动的力量所在
 

93岁高龄的白大爷,卧床已有5年,生活无法自理。

  见记者来访,躺在床上的他费力地支起身子。女儿白金凤凑近他耳边,大声说:「上海的记者看您来了!」老人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亮,喉咙颤抖着说:「哦……上海,上海……远来是客呀。」

  「远来是客」。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鲜明地传递出老人的善良、淳厚,让人心头一震。

  临别时,记者提出给老人拍照。家人拿来一幅红绸带披在老人胸前。绸带上,密密麻麻地别着几十个校徽,全都是老人曾经捐助过的大中小学校。披着沉甸甸的绸带,老人露出了欢欣的笑容。
 

一种感慨油然而生。

  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老百姓,忘我地倾其所有,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温暖别人。这种朴素的执着和坚韧,感动了所有人,也发人深思。

  从来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但他一定要这样做,哪怕用尽自己后半生的精力气血。为什么?93岁的老人说不出什么崇高的道理。他只说,「我帮助别人,也就是我的快乐。」于是我们恍然:在他的世界中,别人的幸福就是他的快乐。他通过付出获得了拥有,而且拥有了很多。

  于是,这位孱弱的老人,从人性中最本质的善良为出发,以坚韧的毅力为铺陈,忘却物质的贫瘠,伴随着一路舒畅、一路快乐,一步步通向无私忘我的境界。所有的过程,也最终升华凝聚成感人至深的博大力量。
 

我们明白了——感动并不一定需要慷慨激昂的舍生取义,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的舍己为人。感动,更多地来自平凡和普通。它是一种善良的情怀,坦荡的心胸,真诚的相助,忘我的境界。感动的力量,来源于本性,是节操,是精神,是人格的力量。

  所以,一个普通的人同样能因为他的行动和他的精神,而成为可敬可爱的楷模。白方礼布满皱纹的脸上,苦难已经积淀为慈祥。他一路艰难行进的车轮,已在人们心灵深处辗下了深深的痕迹。「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终于成为一种民族力量的象征。

  感动的力量,最终作用于叩问自我。

  一些怀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追逐私欲的人,是否能够理解、体会到老人那种高尚的快乐与幸福?一些哀叹自己并非没有为善之心只是没有为善之力的人,是否也该想想,我们难道不比白方礼老人富裕,我们难道不比白方礼老人强壮?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商业化泛滥的时代,我们是否还应该坚持什么?
 

叩问心灵,我们期待更多美丽的回答。( 采写 /本报记者 曹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5角钱计算,15年来,白方礼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转载自《人民网》

编后语:什么是真富贵?我们的家当可能远超过他,我们的精力、体力可能远胜过他。可在老人家面前,我们抬得起头吗?


让我们默默地怀揣老人这良善、纯朴的挚爱,驱逐自己私欲的阴暗,照亮利家、利众、利国的前程,温暖人间的各个角落……用我们的真诚付出也谱写人生真乐的乐章。

可敬的老人,定会以他慈祥的目光,欣慰地注视着我们。 

(摘自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行善       积德)(五明学佛网:行善       积德)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仁焕法师:断恶行善念佛才有用 

 仁焕法师:行善积德之微妙 

 衍慈法师:护生行善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不念获罪无量、守此四法、终身及行善 

 卢志丹居士:行善改苦命,好命是修来的 

 药师山·紫虚居士: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蔡礼旭老师:行善要敬重尊长 

 蔡礼旭老师:行善要爱敬存心 

 蔡礼旭老师: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只有做对了这件事,行善才有功德,可惜许多人却都不懂得 

 蔡礼旭老师:行善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