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菩提心弥足珍贵如何发起菩提心?


   日期:2016/1/10 7: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菩提心在本体方面的不同分类

  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菩提心有世俗、胜义两种。

  (一)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入行论》云:“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菩提心,就如同想去一个地方;行菩提心,则不仅是心里想去,而且实际行动中已开始做了。同样,我们发心想要利益众生,就属于愿菩提心;不但是心里发誓,还要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行菩提心。

  有些人天天说发菩提心,已经说了好多年,但真正遇到众生的事时,不理不睬、不闻不问,眼睛闭起来了,行为也变成慢动作,逐渐逐渐就不动了;而一遇到自己的事,眼睛睁得大大的,行动也非常快速。这样的话,你只有发心,却没有在行动中体现,就不能叫真正有菩提心。

  而有些人从来没发过菩提心,只是行为上做做善事,发放布施也好、守持戒律也好,表面上看是菩萨的行为,但从来没想过度化众生,让众生获得佛果。这些只是无愿的行为,内心未被愿心摄持的话,也不算是有菩提心。

  没有学过大乘佛教的人,对这些都不太懂。现在有些善知识宣称不要闻思,其实,你如果是利根者,那什么法都不听,只要上师直指一下,即可当下证悟,安住于特别高的境界中,这在禅宗、大圆满中也有。但你到底是不是这种根基?自己应该好好观察一下。

  如今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当“利根者”,因为修加行、发菩提心、六度万行特别累,所以他不愿意从一年级读起,而妄图一步登天,直接就拿博士文凭,这是很不现实的。在世间上,你依靠种种关系,拿个博士文凭也许可以,但没有博士学问的话,光有一个本本,到处说“我是某某大学毕业的博士”,在工作中必定会捉襟见肘。反之,假如你有真才实学,就算没有那一纸文凭,或者别人的认可,照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同样,倘若你有真实的境界,即使没人认定你是大成就者,你依旧可以利益很多众生。

  关于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差别,这里讲了一个比喻:就像一人去拉萨,首先他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在华智仁波切的时代,去拉萨是藏族人特别向往的,见觉沃佛像也是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同样,我们最初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这相当于“欲行”,叫做愿菩提心。

  (我们讲《入菩萨行论》时,对这个道理也讲过,大家应该都清楚。愿菩提心就是发心“我要去度众生”,很多人听闻大乘经论时,常会产生这种念头,跟大家一起也举手发了愿。但实际去做的时候,尤其遇到脾气不太好的众生,自己就很容易退下来。)

  去拉萨的人,要先准备好途中所需的口粮、驴马等,然后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了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我们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相当于“正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在座的人应该都发过这个愿,不但是发愿,而且行动中多多少少也在做。而刚学大乘佛法的人,可能还没有正式启程,只是在准备口粮的阶段。)

  这样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世俗菩提心。发起这种菩提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口头上说说倒不难,但在生活中遇到违缘时,这种心就可能荡然无存了。尤其是在家人,发菩提心更是难上加难,《优婆塞戒经》中也说:“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

  现在个别的修行人,一边在家生活,一边发起这样的大乘菩提心,我觉得极其难得。希望你们在有生之年,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退,若能如此,即使你今生修行不是特别成功,但没有舍弃菩提心的话,《华严经》中用金刚钻石的比喻也说了,这种善根无与伦比,将来不会堕入恶趣。法王如意宝在不同的教言中,对此也再再强调过。所以,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遇到这么好的菩提心教法,万万不要轻言放弃!

  (二)胜义菩提心

  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世俗菩提心,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长期修心,最后证悟诸法实相、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这就是胜义菩提心。《药师经仪轨》中也说,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从一地菩萨开始,我认为才是真正的开悟,此时才有了胜义菩提心。有些人虽没有证得一地,但也可以获得与胜义菩提心相似的境界,比如在加行道忍位时,就能不堕恶趣,对万法本体有总相上的开悟,那个时候,基本也可以称为有胜义菩提心——注意啊,我这里有“基本”两个字!不然,学过因明的有些人,等一会儿就要跟我辩论了。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修行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而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则需要依靠仪轨——我们每天上课前念的课诵中,就有发菩提心的仪轨:“杰达温杰得夏吉,向却特呢杰巴当……”也就是说,往昔如来怎么样发心,现在我也如是发心。每天至少念一遍的话,作为凡夫人来讲不可缺少。

  所以,我平时特别喜欢上课,这样大家就有机会共同发心了。如果没有上课,你也应按照菩萨戒的要求,最好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一天六次发菩提心;实在做不到的话,最低也要一天一次。假如你连这个都不行,十天、一个月、一年也没有发心一次,除非你是菩萨,否则,作为凡夫人的话,天天自以为很了不起,认为自己是成就者,这完全是自欺欺人。

  为什么呢?因为你真能没有贪嗔痴等一切烦恼,那说已获得须陀洹、阿罗汉等圣果也未尝不可。但你的烦恼那么强烈、炽盛,还认为自己是成就者,这只能是“烦恼”的成就者。所以,现在很多人不容易认清自己。

  作为凡夫人,我们每天最好念一遍发心偈,在上师或皈依境面前受菩萨戒,这非常有必要。这样的行为,在有生之年中不要换来换去。现在很多人喜新厌旧,跟这个上师学一学,过段时间又到另一个上师那里去,尝尝那个传承的味道。其实你再怎么换,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也都一样,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禅宗、净土宗,这些都没什么差别。心不稳定的人,到哪里也不一定能真正受益,所以,希望大家要长期、稳定地把一个法作为主修,为了使自己所生起的菩提心不退失,并且日益增上,要随时随地、反反复复这样受菩萨戒。

  戊二、正式发心:

  像前面修“皈依”时明观皈依境那样,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莲花生大士,佛陀、佛经、僧众等三宝所依,以及传承上师、护法圣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

  接着,心里默默思维:“遍虚空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中,都无一例外做过我的父母。在当父母时,他们均与今生的父母完全相同,对我倍加疼爱、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衣服先给我穿,极其慈爱地抚养我成长,恩重如山。”(这个很关键!现在大家正在修十万遍发心,不知道对此想了没有?如果你不想、不修,我再怎么讲也没有用。)

  在噶当派的教言中,有七种修法观修菩提心,首先就是知母、念恩。也就是说,三界中的所有众生,全部当过我们的父母,当父母时,真的跟现在的父母没有差别,除了少数前世因缘不好的以外,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对这些道理,我们要通过教证、理证先了知,然后再正式地修行,进而产生不退的菩提心,发愿一定要把众生度尽。

  然后再继续想:“所有这些大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中,被无明愚痴的黑暗所蒙蔽,茫然不知取舍,遇不到开示正道的善知识,孤苦伶仃,没有人救护,没有人援助,没有指望处,也没有皈依处,犹如无依无靠漂泊在旷野中的盲人一样。所有这些老母有情,流转在这个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因此,为了一切众生,我要发殊胜菩提心,随学往昔佛子菩萨的广大行为,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全部解脱而精进修持。”

  佛陀在《大集经》中也说:“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众生因为心被贪嗔痴所迷乱,堕在生死的江河里沉沉浮浮,就像盲人因为看不见,经常被各种痛苦所逼迫一样。所以,我们务必要发愿度化这些众生,并尽可能多地念诵下面的发心偈:

  吙 那凑囊瓦切 得怎瑞记

  吙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

  扣瓦乐革杰德恰 波昼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度化众生)(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度化众生)  

 吴润江上师:发菩提心义诀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