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善导大师法语(十六)


   日期:2016/1/10 8: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信愿再继续向大家报告《善导大师法语》。

  上回我们看到第二点信弥陀本愿第十段文,今天我们从第十一段文接下去看:

  【普劝有缘同行者,专心直入不须疑】。

  这两句话是出自《般舟赞》,善导大师苦劝有缘修持净土法门的行者专心一致念佛,直入阿弥陀佛的真实报土,不要怀疑。凡夫念佛可以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是善导大师净土的主张。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在《般舟赞》、在《法事赞》、在《观念法门》、在《往生礼赞》,一再高举凡夫念佛可以入报土。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所示现一位了不起的祖师,这样的主张让我们念佛的人心中非常的高兴。因为像我们烦恼厚重的人,可以念佛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实在非常的殊胜、非常的可贵。所以精勤念佛,凡夫可以念佛进入阿弥陀佛的真实报土,所依靠的正是名号绝对的救度。因为虽然凡夫之心充满着烦恼、妄想、执着,但能念之心虽然下劣,所念之佛非常高妙,因为名号是由法藏古佛真如所成就,具有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力,所以法藏菩萨为了成就十方每一个凡夫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证悟菩提。因此发愿修行,修诸六度万行成就万善万行,无为无漏的功德纳入在名号之中让十方众生,得遇、信受、称念、往生、解脱、成佛。善导大师非常明白,凡夫如果要靠自力往生西方非常困难,因此在五部九卷一再劝勉众生乘佛愿力定得往生,乘佛的愿力可以往生西方报土成就菩提。因此在《般舟赞》善导大师劝勉我们净业的行者,「专心直入不须疑,普劝有缘同行者」。

  同样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修行人叫做同行者。

  「专心」就是专心一致念佛,心只有安住在六字果号南无阿弥陀佛。

  「直入」直接契入阿弥陀佛的真实报土,不用在三界六道轮回受苦。

  「不须疑」不要怀疑,善导大师不论在《观念法门》、《般舟赞》、《观经四帖疏》这样的开示非常之多,叫我们众生要信受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

  下面,第十二段文:

  【忽尔思量彼快乐,人人有份不须疑。】

  这两句话也同样出自《般舟赞》。

  「忽尔思量彼快乐」,思量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快乐。

  「人人有份」这句话显示万修万人去的净宗特色,往生西方人人有份。善导大师这句话的开示,与永明延寿大师万修万人去的开示,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人人有分,不要怀疑。善导大师一再告诫我们众生,要信受阿弥陀佛的本愿不要怀疑,念佛往生人人有分,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快乐,人人有分。为什么善导大师会这样开示?很简单的道理,因为阿弥陀佛因地的法藏菩萨誓言以六字果号要广度的对象是十方众生。所以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是为十方每一位众生所成就的,当然往生西方过着快乐的日子人人有分。每一位众生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法藏菩萨慈悲怜愍要救度的对象,我们如果了解佛号有法藏菩萨为我发愿修行的功德,那么我们念佛什么人不能往生,大家都能往生。

  「人人有分不须疑」,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在心中体会之后,发觉善导大师确实是很了解阿弥陀佛。因为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来示现的祖师嘛,所以在善导大师的著作五部九卷我们可以将它当做弥陀直说,阿弥陀佛直接对我们众生所开示。

  下面,第十三段文: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这两话是出自《法事赞》。

  「无问罪福时多少」这句话就是叫我们凡夫众生放下自我,不用顾虑凡夫自己所做的罪业,或所修的福德有多少。为什么?因为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因在念佛,所以「心心念佛莫生疑」就是依靠佛力,「无问罪福时多少」就是放下自力,「心心念佛莫生疑」就是提起佛力。

  「罪」就是造罪,「福」就是修福。

  为什么善导大师要教导我们,「无问罪福时多少」?因为罪业不会妨碍我们的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使然。如果罪业会障碍我们的往生,就是因为凡夫执自力,才会成为障碍,如果凡夫放下自力依靠他力,将自己交付阿弥陀佛,任凭阿弥陀佛的救度,犹如将石头放在船上,那么这颗石头就可以安然度过大海到达彼岸。我们凡夫的罪业虽然很重,会沉沦三界六道之中,但是因为靠着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强缘,致使称念六字果号即可往生西方净土,罪业不碍往生故。如果罪业会妨碍往生,十方任何一个凡夫都有罪业,那凡夫要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说:

  【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诸佛大悲,是大悲于受苦受难的众生,经常沉没在三界六道的众生,是诸佛如来优先怜愍要救度的对象。为什么罪业不会妨碍往生?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绝对的救度,以佛愿力,罪灭得生。以佛的愿力,纵然造五逆十恶的人,都能罪灭得生。五逆十恶,罪灭得生,岂不是佛号的愿力使然。因为修福不会增加往生,所以不问罪福,修福是凡夫可以得到人天果报的修持,所以修人天的福报,只可以感召人天的果报,不能往生西方。如果阿弥陀佛慈悲怜愍同样救度,那么这个时候,修福就成为往生因,因此不问罪福,是因为往生之因在念佛故,所以善导大师教我们心心念佛莫生疑。

  这两句《法事赞》的开示,实在与前面「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是同样的意思。只是文字的表达不同而已。

  那么《法事赞》是善导大师对《阿弥陀经》的疏释,《法事赞》有两卷,上卷与下卷。下卷是对《阿弥陀经》经文的疏释,《法事赞》用偈颂的方式来显示《阿弥陀经》要义。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这两句话,我们如果能够经常牢记在心,依照善导大师的开示去实行,那我们心中一定会安心念佛。因为我的罪业念南无阿弥陀佛,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不会成为障碍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修持福报不是因为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够,需要我增加修福的福德功德,使我增上往生的因缘,不是!往生的因缘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具足。譬如有一个善人与恶人同时坐上船上,可以使这善人与恶人同样仰仗船力到达彼岸。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就是本愿船,造罪的众生就是恶人,修福的众生就是善人,善人、恶人同样仰靠船力要到达目的地,不是仰靠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靠他力不是靠自力,又犹如救难人员,救人不分好人、坏人。救难人员要救受苦受难的人怎么会分是好人才加以救度,是坏人就不加以救度?绝对不会。阿弥陀佛要救度十方的众生也不会去分别这是造罪的人、这是修福的人,造罪的人不救度,修福的人才救度,绝对不会。所以我们只要了解阿弥陀佛要救度十方众生的心怀,自然内心就会安心念佛,因为佛是一位彻底大悲的人。

  我们对善导大师在《法事赞》这样的开示如果了解道理,当然内心念佛就充满安心,充满了感恩、充满了欢喜。因为佛号是我们往生的修行,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因就具足,这是十八愿的法。因为十八愿法藏菩萨誓言以名号对十方众生绝对的救度,如果不是这句佛号带有要救度十方众生的愿力,众生怎麽念佛也不可能会往生。

  在《净土圣贤录》记载,清朝时代有一位叫做痴头道士,姓王,是直隶的人,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生性非常的驽钝,双亲过世后,缺乏饮食,只有困顿睡卧在破屋中整天无所事事。有人给这位痴头道士钱财,他也不会分辨数目的多寡,愚痴到这个程度,后来被京城陈道人收养为徒弟。陈道人命令他白天扫地、捡拾木柴,晚上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数百声,并且礼拜阿弥陀佛,以一炷香的时间为度量。痴头道士连持诵佛号都不能成韵,一般念佛都是用唱诵的方式,所以有一个韵调,这位痴头道士连持诵佛号都不能成韵,真的是一个很驽钝的人。每次昏沉想打瞌睡的时候,陈道人就用竹竿打他,你如此愚昧还不知道精进,如是经过三年。有一天晚上痴头道士哈哈大笑,陈道人又要打他,这个时候痴头道士就说:今日你打我不得。陈道人问他说: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今天打你不得?他说:师父您枯坐十八年,不知道修行的方法,如果能像我老实礼佛、念佛,早就往生西方见佛了。陈道人感到很奇怪,不知道他说话的意思。隔日这位痴头道士登上陡峭山崖,面向西方合掌站立,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了。火化之后得到舍利子二颗,实在非常的殊胜。一个这麽驽钝的人连念佛都没有办法成韵,连别人给他钱财多少都分不清,念佛三年,站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真正不可思议。如果不是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愿力绝对的救度,这么驽钝的人念佛,是要如何往生呢?

  所以我们根据善导大师的开示,「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怀疑。在《法事赞》、在《般舟赞》、在《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都教我们不要怀疑,信受阿弥陀佛的本愿。

  下面继续看第三点称弥陀名号;这第三点摘录自五部九卷,总共有三十四段文,专门在说称名念佛的道理。

  首先看第一段文:《观经》流通分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是《观经》到了流通分,世尊付嘱阿难持名念佛。《观经》一部,世尊在摩竭陀国王宫之内为韦提希夫人宣讲,从第一观说到第十六观,十六观的教法说完了,要付嘱阿难流通《观经》,世尊付嘱阿难持名念佛,并不是付嘱阿难观想修行。所以《观经》一经两宗:「观佛三昧、念佛三昧」。善导大师在《四帖疏》说:「观佛是方便念佛是真实」,所以《观经》世尊真实的本意是要教导我们众生持名,受持阿弥陀佛的佛名。

  「汝好持是语」,「汝」就是指阿难,你要好好受持是语,「是语」这二字就是指正宗分所说的十六观法定善与散善,你要好好修持这十六观「定善、散善」。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持是语这个「持」字,就是受持经文,受持《观经》这十六教法,就是受持无量寿佛名。所以要如何来受持《观经》的教法呢?就是称念无量寿佛的佛名,受持佛名就是受持《观经》一部十六观的教法。

  第二段文,善导大师《观经疏》释云: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於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段文是出自《观经四帖疏·散善义》,是善导大师对《观经》流通分付嘱阿难这段经文的解释。

  善导大师《观经疏》释云,「释」就是解释的意思。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於遐代。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解释说,这段文就是世尊付嘱阿难尊者将阿弥陀佛的名号流通於遥远的后代。为什么要流通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流通阿弥陀佛的名号让后代的佛弟子得遇、信受、称念,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观经》是世尊教导韦提希夫人念佛的宝典,韦提希夫人就是不乐阎菩提浊恶世也,要欣求无忧愁无苦恼的地方。所以世尊为她开示《观经》一部教法,韦提希夫人选择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要有修因才能感果。世尊在《观经》教导韦提希夫人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因为阿弥陀佛的圣号

  是韦提希夫人往生之因,《观经》世尊说到第七观华座观,韦提希夫人以凡夫障眼亲眼目睹西方三圣住立空中,韦提希夫人本来是心情非常的悲伤,看到西方三圣住立在虚空,心情转为欢喜,「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内心欢喜踊跃,未曾看过西方三圣,所以非常的高兴。这就是韦提希夫人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之后,忧愁的心情转为法喜的心情。将来你我要往生方极乐世界在临命终看到阿弥陀佛,也会与韦提希夫人同样的心情。那么韦提希夫人要欣求西方净土,在《观经》的经文说:「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乐生」就是我很高兴要投生西方佛国阿弥陀佛的国土,韦提希夫人就是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世尊才会离开灵山来到王宫为韦提希夫人演说这部《观经》,因此韦提希夫人就是代表未来世一切凡夫众生,流通阿弥陀佛的名号,可以使末世的众生得遇、称念、往生、成佛,与韦提希夫人同样离开痛苦的娑婆人间,往生快乐的净土世界。

  在《观经》的流通分,世尊为韦提希夫人以及五百个侍女授记,当来往生西方。在《净土圣贤录》里面也有记载韦提希夫人以及五百个侍女通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流通弥陀名号於遥远的后代,就是要给后代的佛弟子可以得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妙法,同时付嘱弥陀名号流通於遐代,就是受持《观经》一部的教法。因此善导大师解释这段《观经》流通分的经文说:「正明付属弥陀名号流通於遐代」。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定散」就是定门与散门,就是定善与散善。第一观到第十三观,是定善的修行,第十四观到十六观,是散善的修行,这定善与散善。虽然都可以令定散之机修持,得到佛法的利益,叫做之益,但是下面说出佛真正演说《观经》的本意,「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虽然说定善、散善十六观法,但是阿弥陀佛的本愿、释迦牟尼佛的佛意是希望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望佛本愿」这个「佛」字,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希望众生一向专称阿弥陀佛的佛名。阿弥陀佛的本愿在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的根本在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绝对誓救的愿力。所以十方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会被阿弥陀佛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誓言救度往生西方佛国,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发愿的本意就是如此。

  「意在众生」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意,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二尊一致之意都希望众生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前面几回信愿也将《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所开示的二河白道喻很详尽向大家报告过,释迦世尊在东方发遣,弥陀世尊在西方招唤,此遣彼唤,同样希望走在愿力白道的这位行人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走在二河白道之上,不用担心水火贪瞋烦恼、不用顾虑后面东方群贼的招唤,一心直进,迈向西方,这就是信顺二尊之意的行者。有了决定的信心,所以《观经》无论释迦世尊或弥陀世尊,都是希望十方的众生,「一向专称弥陀名号」。

  「一向」就是心只有向一处,向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念六字果号,只有依靠阿弥陀佛,因为一向就是专,如果二向、三向、四向就杂了。心只有专心一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在《观经四帖疏》我们可以看到善导大师一再鼓励我们净业的行者专修,在《往生礼赞》善导大师有同样的开示劝勉众生要专修,因为杂修要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是非常之难。在《法事赞》同样善导大师也有这样的开示:

  极乐无为涅盘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是《法事赞》的偈颂,这首偈颂是善导大师在解释《阿弥陀经》往生因的经文。《阿弥陀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部宝典。往生因的经文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往生因的经文,善导大师并没有将一心不乱解释说念佛要念到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入禅定、证三昧,没有做这样的解释,没有说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也没有这样的解释。善导大师在《法事赞》是解释为教念弥陀专复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一向。一向就是一心,一心就不乱,心只有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叫做一心,一心就是一向。就像做父母的向自己的儿女说:小明、小华你要一心念书不要贪玩,这就是父母在告诫儿女要专心一致用功读书,不要一下子读书、一下子打球,一下子读书、一下子看电视,这样就会分心了,一心的意思实在就是如此。

  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净土的行者,应该时时拿着佛珠提醒自己精进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叫做一心念佛,心无旁骛,没将心分出去做其他的。一下子做家事、一下子听电话、一下子扫地、一下子洗衣服,这样心就分散了。没将心分散,一心念佛,实在《阿弥陀经》的本意是如此。不是教我们一定念佛念到不起妄念、不打妄想,这样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实在不是这个意思。

  在四十八愿法藏菩萨也没有做这样的发愿,法藏菩萨在第十八愿只有说:

  【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当然可以念佛念到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入禅定、证三昧的人,是很了不起绝对要赞叹。但是十方的众生找几个人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像善导大师、法然上人、印光大师这样的祖师可以做到,你我凡夫能做到吗?何况往生的条件不在念佛念到入禅定、证三昧,往生的条件在信愿有或没有。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这样的开示说得很明白、很清楚了。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看有没有信愿,有信愿就能往生,没有信愿就不能往生。印光大师在《文钞》这类的开示也很多,诸位如果有心探讨好好的将印光大师的《文钞》看几遍就可以明了,对我们还在因地的凡夫而言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念佛的功夫深浅当然会攸关往生品位的高低,「品位之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这同样也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所开示的,但是能往生不能往生是看有没有信愿。

  所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正是为了要决定可以往生,因此闻说阿弥陀佛的名号,若一日若七日的执持,一心不乱,就是专心一致称念佛的名号。《阿弥陀经》的经文与《观经四帖疏》的疏文,实在是相通的道理。那么念佛要念到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念佛要念到入禅定、证三昧,念佛要念到清净心现前、智慧心现前、禅定心现前,这样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开示,违背阿弥陀佛的愿力。

  如果教我们不要打妄想认真念佛,用这句佛号来将我们的妄想、烦恼伏住乃至断掉这样的教法并不是不对。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这首偈颂是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所开示的,是正确的。但是不是说一定要将念头打死没有妄念,这样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蕅益大师虽然在《弥陀要解》有说到执持名号有理持、有事持,念佛的功夫深浅攸关到往生的品位高低,那是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的事情,我们现在是还在娑婆因地,最重要的就是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是说如果要求品位高一点,当然念佛的功夫要深一点,修诸功德的功德要多一点,这是一定的道理。

  那么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念六字洪名的人,是要往生到阿弥陀佛的真实报土,没有品位高低之差。

  刚才信愿说善导大师《法事赞》的偈颂「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无为是从真如称性所为,没有执着发愿修行的功德相,叫做无为;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法藏古佛是以真如称性发愿,以真如称性起修,所以不可思议愿行功德所成就的西方佛国是无为涅槃界。

  既然是不生不灭涅槃的境界,怎么会有阶位的差别?怎么会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怎么会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怎么会有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佛的心是平等心,为什么救度众生回归西方之后有品位之差?不是佛的心有差别心,是众生修行之心千差万别。众生如果是执自力,各人修行之因千差万别。

  从《观经》的十四观,看到十五观、十六观,上品辈、中品辈、下品辈,各人修因都不一样,修因不一样往生西方方便化土之后的品位就不一样,念佛功夫较深的人,当然往生西方品位就比较高,华开见佛的时间就比较短,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说:凡夫可以念佛入报土,就是契入阿弥陀佛的真心,契入阿弥陀佛的愿海。因为阿弥陀佛的真心愿海是慈悲平等,第十八愿的法门就是要救度十方的众生回归报土,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乘佛愿力定得往生,要往生是往生报土,没有品位之差。前面凡夫入报论的问答信愿已经向诸位报告过,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契合二尊共同一致的心意。「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至诚称念,念念信顺二尊之意,怎么会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因为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下面第三段文;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这段文是出自《观经四帖疏·散善义》,这段文叫做正定业之文。日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法然上人,就是读《观经四帖疏》前后八遍,第八遍读到这段正定业之文,获得信心之后,舍去了一切余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每天六万声至七万声,当时法然上人四十三岁。法然上人也以《观经四帖疏》开宗立派,建立日本的净土教,所以日本净土教法一天四海,大多是以善导大师的思想为主。

  「一心」就是无二心、无疑心,完全信顺二尊之意的心,信顺阿弥陀佛悲心招唤的心。

  「专念」就是不杂念,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招唤行人前往西方的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既然是救主,当然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许你会问:既然信顺二尊,也有信顺释迦世尊,为什么不念释迦世尊的圣号?释迦世尊在净土的遗教,教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啊,所以我们听从释迦世尊的话,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净土的经典是世尊智慧所亲说,世尊在《阿弥陀经》、在《无量寿经》、在《观无量寿经》教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所以我们听话的人,当然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叫做「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佛不分四威仪,不分时处诸缘,不论一生乃至一念,就是一生老实念佛莫换题目的意思。

  「念念不舍者」就是众生念佛,佛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众生念佛,佛念众生,众生与佛三业一体,是名正定之业。正定之业就弥陀来说是正选定,就众生来说是正定聚。

  正选定就是法藏菩萨选择念佛做为救度众生的方法,众生正定聚就是决定念佛可以往生西方不退堕于佛道。

  为何念佛是正定之业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业是造修行的意思,因为顺彼佛愿故,最后这一句说出了答案:随顺阿弥陀佛的佛愿。阿弥陀佛的佛愿在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之中,任凭阿弥陀佛的救度,依靠阿弥陀佛的招唤,阿弥陀佛叫我念佛回归西方,我就念佛回归西方,这样就是顺彼佛愿。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原来就是在顺彼佛愿。诸位四众佛子!念南无阿弥陀佛,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可以让你往生西方报土、成就菩提,难道你不要吗?

  时间的关系,今天讲到这里,祝福诸位四众佛子,当生成就,念佛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净土宗)(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净土宗)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贾题韬居士: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明奘法师:禅宗、净土宗、律宗……宗派各不相同,我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