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中国人五千年来传统教育的总纲


   日期:2016/1/20 7: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节录无量寿经科註第四回学习班-第182集

  学习有学习的方法,有学习的程序,这个程序也有五科。

  乙一、博学

  人不能不学,现在说专精,这是在学术上;博学是包括生活教育,什么都要学,扫地要学,抹桌子要学,从前砍柴要学,烧火要学,烧饭要学,烧水要学,凡是生活点点滴滴你不能不会。纵然你福报很大,有人侍候,你也不能不懂。孔老夫子在《论语》中有记载,家庭中的这些琐碎工作,夫子样样都会。至于学术,他是专精,专精而后博学,博学是指生活教育。

  如果一个人连生活教育都不懂,在这个社会上还能立足吗?现在有些年轻人确实疏忽了,书念得很好,不会做人,将来踏进社会样样都不通,什么叫不通?没有人帮助他。你成绩再好、再优秀,得不到助手,念书变成书呆子。书念得再多,在社会上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生活教育一无所知,没有办法在社会立身。所以,小学教育现在都失去了,非常非常可惜!

  诸位读陈弘谋的《五种遗规》,第一篇「养正遗规」,那是教小学,教幼童。小孩从出生到六、七岁,还没有正式读书,先教洒扫应对,你要会做人。再富有的家庭都不例外,你们看曾国藩的家训、家书,这是满清末年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官做到四省总督,这在清朝歷史上是绝无仅有。清朝总督只管两省,他能管四省,人称他作小皇帝。曾国藩的儿女、子弟,日常生活中事事还是要自己动手,虽然家裡佣人很多,佣人归佣人,子弟都要习劳,年轻时不能把福享尽,许多用劳力的工作还是要教他们做。这就不容易,曾国藩对于子弟没有溺爱,而是训练他们成人。自己服过劳役,自己动手去做过,才晓得这些工作人员的辛劳;而不是从小一生就受家庭照顾,都为你服务。所以,他教儿女要为父母、为祖父母、为长辈服务,不能让佣人代劳。这是表示自己的恭敬,在这裡面学习,这是真正明理的人才能做到,这是生活教育,是广学多闻,日常生活样样都要会,特别是富贵人家更是如此。

  因此,童子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知道孝亲尊师,敬老尊贤,才真正能够学有所成。

  乙二、审问

  审是审察,不知道的要去问,问的时候要懂得,这个问题该不该问?我问的有没有错误?譬如问书本裡面的意思,要去问读书人,母亲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你去问她就错了;家裡面大大小小的事情,母亲很熟悉,你问她就对了。「审问」中这是最重要的,将来踏进社会,你就知道如何问。这个人是学哪门学科,是在哪个行业工作,他的经验、学识很丰富,你在这方面向他请教就对了。所以,审问是要问专家、问行家、问经验丰富的人,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对象,这是很重要的。

  乙叁、慎思 乙四、明辨

  第叁「慎思」,慎是谨慎,思是思考,思考问题不能不谨慎,这与前面「审问」有密切关係。「明辨」是要用智慧来辨别,才能与道德相应。如果你想错、辨别错了,现代社会这种错误的现象非常普遍,他没有慎重思考,没有智慧辨别,在人事上把善人当作恶人。父母至亲,可是长大后,对父母怀疑,不相信父母教诲,听信别人的教唆。世间确实有些人用绮语(花言巧语、甜言蜜语)来欺骗你,教你违背道德,违背真正爱护你的人、真正帮助你的人,他在挑唆。显而易见,挑唆的目的是他要控制你,他要约束你。你听他的话,不知不觉被他控制、被他约束,为他做恶,这就是你不知慎重思考,没有智慧辨别。

  这四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所以穷理也」,这是教你明理,明理之后要落实。理是什么?理是父子有亲的道理,君臣有义的道理,夫妇有别的道理,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理,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乙五、笃行

  明白之后要落实,「笃行」就是落实,落实在哪裡?落实在修身、处事、接物这些地方。我们在此做一下介绍,要是不能笃行,一切全都落空了。

  丙一、修身

  古人说的笃行,笃是笃实,实实在在的做到,现在人讲落实。落实第一,修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言忠信」是诚实,「行笃敬」是礼敬,「惩忿」是不瞋,「窒欲」是不贪,「迁善、改过」是不痴。中国老祖宗所教诲的和佛陀教育无二无别,这岂不是中国人常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保守一点说,尧舜距离我们是四千五百年,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叁千年,这还是在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一千五百年之前,中国老祖宗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完全相同,这是真理,真理永恆不变。

  丁一、言忠信

  诚实的人,他说话「忠」。什么是忠?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忠是心正,心不偏、心不斜,称为忠;换言之,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正知正见。言语出之于正知正见,称为忠;如果思想、见解是错误的,邪知邪见,所说的话就是不忠不信。所以我用简单的「诚实」来解释。能够随顺圣贤人的教诲,知见就是正的。

  丁二、行笃敬

  笃是笃实,实实在在,恭恭敬敬。所以我们的行为要实在,言行要一致,不能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若是如此,在社会上谁敢相信你?谁愿意跟你往来?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细心观察,他跟一般人不同之处,在于言行一致。如果「言忠信,行笃敬」,这个人就是圣贤君子,他绝对不会做恶事。

  丁叁、惩忿窒欲

  后面所说的四句,是前面两句的註解。第一「惩忿」,决不能发脾气,修身最重要是要常常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最怕的就是瞋恚。忿是忿怒,最伤身体。

  「窒慾」,窒是控制,你是凡夫,当然有欲望,欲望一定要控制,这一句就是佛家所说的不贪。贪瞋痴是叁毒,祖宗教我们,惩也是克制的意思,要克制自己的瞋恚,克制自己的贪欲。这个东西不但伤德,也伤身体,人身体奇奇怪怪的毛病都与此有关係。叁毒烦恼,现在人说病毒,这是最严重的病毒,内裡面有毒,外面稍稍有一点感染,疾病就会发作。

  丁四、迁善改过

  这是佛家所说的断恶修善,改过是断恶,迁善就是修善,断恶修善是不痴。愚痴的人不懂,他做不到,他不知道自己有过失,这是愚痴到极处。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天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是什么?反省。反省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反省自己的过失,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过失?有过失赶紧改正,明天不要再犯,这是真忏悔。所以,忏悔不是形式。这是我二十六岁学佛时,章嘉大师所教导的。佛家非常重视忏悔,忏悔不重形式,忏悔最重要是改过自新,这是真忏悔。这是修身最高的指导塬则。

  丙二、处事

  处事是什么?办事,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甚至于很小、琐碎的事情,洒扫应对,小事情也是事。不论大事小事,要懂得处事塬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谊,「谊」跟义理的「义」意思相同,可以通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处事、办事要以道义为塬则,决定不为私利,不图有功。

  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但求无过,不求有功」,永远要记住这句话。尽量减少自己过失,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进,不图有功,但求无过,就是与道义相应。只问是否合乎道义,决不考虑是不是对自己有利。

  一切为社会、为众生、为正法久住,这是我们考虑的塬则。如果对正法久住有利益,对一切众生有利益,对于社会的安定和平有利益,这件事情我们应该做。但是如果社会上有阻力,佛法说缘不成熟,它有障碍,甚至于国家有法令规章禁止你这么做法,你做不做?不能做。什么塬因?佛在《菩萨戒经》裡面教导我们「不犯国制」,佛弟子决定不违背国家的法律。

  《梵网经》教导我们,「不作国贼」,贼是伤害、盗窃,意思是决定不能做伤害国家社会的事情,这是不作国贼。「不谤国主」,各级领导人他做得再不好,破坏正法,毁灭正法,也不可以毁谤。《璎珞戒经》佛教导我们,「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国制就是国家的法律,决定不能够违犯。佛弟子给社会、所有一切众生最好的印象,就是佛弟子守法。

  丙叁、接物

  接物就是待人。我们是社会动物,不能离开人群,跟一切人接触,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非常重要。

  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应该这样对待别人,这是一个重要塬则。西方宗教经典裡面,这句话是反过来说的,己所欲,我喜欢的、我想要的,就应该这样对待别人。意思是相同的,东西方宗教的创教者和经典皆是如此教导世人。这句话範围非常广大,我不希望别人毁谤我,我不可以毁谤别人;我不希望别人侮辱我,我不可以侮辱别人;我不希望别人造谣伤害我,我不可以造谣伤害别人。这是举几个例子。

  所以凡事自己要细心想想,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样对待别人,或是想想别人这样对待我,我愿不愿意接受?我不愿意接受,这个念头不能动,这句话不能说,这件事就不能做,这才是正确的。总而言之,我不愿意别人伤害我,我是决定不能伤害别人。从因果上说这是合乎塬则,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一定受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小到个人,大至家庭,你的事业,甚至于社会、国家,总不能脱离因果定律。所以古人常说,种善因得善果,这是真理。

  会学的人,一切时一切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我们学习的场所,全都是善知识。孔子说:「叁人行,必有吾师。」叁个人是什么人?一个是自己,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两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教导我正面的,我应当跟他学;恶人造作一切恶业,甚至于毁谤我、伤害我,他替我消业障,而且警惕我,这种事情我决定不能做。正反两面统统得利益,他不是善知识,谁是善知识?所以真正会学的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菩萨学处,一切人(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善财童子就是这样学习,才得以一生成佛。

  丁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做学问的人、修行人之所以失败而不能成功,就是犯下这个毛病,认为过失都是别人的,好处都是自己的。等觉菩萨没有这种想法、做法,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等觉菩萨天天都在找自己的毛病,改正自己的毛病,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成佛,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是他的过失。

  中国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清凉大师说,只有大圣如佛才没有过失,除佛一人,哪个人没有过失?要是说自己已经没有过失,过失都是别人的,你永远不会有进步,永远迷惑颠倒。这件事情很麻烦,这一念就是罪业,这种念头不断,罪业念念增长。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就是行不通的时候,反过来要求自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教育       总纲)(五明学佛网:教育       总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