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菩提心仅仅生起一刹那,其功德在亿劫中也说之不


   日期:2016/1/22 9: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发心之具体修法

  今天讲一下发菩提心的修法。

  ◎ 提前讲此修法的原因

  这个修法,以前学《入行论》时大概讲过,至于详细的观修方法,《前行》后面也会提到。因为现在很多道友把“皈依”已经修完了,接下来若要修十万遍“发菩提心”,就要提前了知它的修法。

  按理来讲,先好好修四无量心,之后再观修菩提心,这样会比较稳妥。不过在座的很多道友,以前听过多次四无量心的修法,也学过《入行论》的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所以,这次我把后面正式发菩提心的修法,提前给大家大致讲一下,这也未尝不可。

  当然,后面学到这个内容时,还是会照样讲。假如你觉得先应把四无量心修好,然后再修菩提心,这是最好的。但若一边学四无量心,一边修发菩提心,这样应该也可以。

  ◎ 理论与窍诀之间的差别

  修四无量心时,在论典中通常顺序是慈、悲、喜、舍;但按照上师们的窍诀,如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则应先修舍无量心,真正做到自他平等之后,才观得起来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

  我们在这里也是同样,按照论典的观点,修菩提心的话,先要通达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基本道理;但从窍诀的角度而言,则用不着学很多理论,关键是内心中要生起“一切众生都是我母亲,跟今生的母亲一模一样”的念头。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实修,这就叫做窍诀。

  所以,窍诀的实修,跟理论的讲法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太多的教证和理证。现在很多知识分子特别强调理论,经常用因明、中观的逻辑推理分析事情,这样的分别念,对很多修法不一定适合。因此,我们在实修时,应将理论上的推断暂时放下来,然后按照传承上师们的教言,次第去实地修持,以令所修的内容在心里浮现出来,自心与法融入一体,这才是修行的目的。

  大家修加行时也是如此,不管是菩提心,还是其他修法,实际修持才最有意义。如果没有这样,理论上再怎么精通、再怎么会说,这些法也跟你的相续相隔千里。因此,传承上师非常强调实修的重要。

  尤其是藏传佛教中,修行的次第相当完整,这在其他传承中极为罕见。如今大家有幸值遇这样的教法,一定要按照前辈大德的教言去做。否则,有些人口口声声自称是大乘佛子,实际上根本没有大悲心,对众生也没有同情心,甚至有时候连世间人都不如,那就很值得惭愧了。

  我听说有一个领导,看了11个孤儿的贫困家庭后,在开会时一直流泪,别人见了也深受感动。我们反观自己,自认为是大乘佛子、是密宗行人,但看到这种情景,会不会觉得心如刀割?还有些其他宗教的人,不顾自己的安危,到特别严重的传染病群体中去,一心一意帮助他们,或者在大海里轮船被毁时,自己不愿意坐救生船,而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老弱病残,这种无我利他的精神,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有没有?所以有时候看来,我们利益他众的大悲心,确实很差劲。明白自己的境界后,就算别人怎么赞美你,你也要有自知之明。

  要知道,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心,慈悲心的基础就是一颗善心。倘若连一颗善心都没有,对所有众生恨之入骨,那你能不能列入大乘行列,自己应该心知肚明。假如没有大乘种性的善根,再宣扬自己是学大乘佛法的,也很难做到名副其实。

  那么,什么样的人有大乘种性呢?有两种情况:按照《入中论》的观点 ,当你听到般若空性的法音,欢喜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这是大乘种性苏醒的一种标志;还有,根据《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 ,当你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发自内心地流下悲悯之泪,这也是大乘种性复苏的一种象征。

  当然,这两者都跟前世的善根有关。前世学过大乘空性,或修过菩提心的人,因缘成熟时才会有这种现象。而有些人的话,听了多少大乘经论,看过多少菩提心的功德,也像听气功报告一样,心里没有什么感觉。即使偶尔有一点点,也像云间的阳光一样,一下子就被分别念的乌云障蔽了。这样的人,不但称不上是“密宗大师”,连“大乘行者”的名号也当之有愧。

  ◎ 修菩提心的重要性

  在这个世间上,有智慧的人若想以佛法来饶益众生,就要生起大悲菩提心。《大乘四法经》中也说:“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现在饶益众生的方法有各种各样,比如建立社会慈善机构,或通过财物或地位去利济别人,但这些所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能断除无明根本、令众生永久快乐的,唯有菩提心。故《大宝积经》云:“若欲善安隐,度无量众生,应发菩提心。”

  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极其重要,若没有这个基础,表面上修再高深的大圆满、大手印,或者禅宗、净土宗,这些大法到了你相续时,也完全变成了世间法,或者是一种小乘法。然而,这并不是法的过失,而是人的原因。就像《宝性论》中所说,从空中降下的八功德水,到了盐碱不同的地面,就会变成不同的味道。同样,佛陀从慈悲的云中,普降下八圣道的雨,融入不同众生的相续,也就成了三乘等不同的解味。

  比如,大圆满的法尽管高深莫测,其境界也不可思议,但你若为了今生的利益去修,只想把身体的病治好,那它融入你这个根器时,就会变成世间法,而不是解脱之因,如同国王宝库里的如意宝,被乞丐拾到之后,不知道其殊胜功德,而把它扔进了垃圾桶一样。

  因此,同一个法被不同众生接受,所得的利益也有千差万别。《维摩诘经》、《大宝积经》中亦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比如我今天讲的是大乘佛法,但听的人由于根器不同,有些把它当作小乘法,有些把它当作邪法,其结果也有天壤之别。或者像一大锅药分给大家,有些人的碗里有毒,那药倒进去之后,不但不能对身体有利,反而成为致命毒药。同样,一个上师所讲的法,虽然从法本身来讲完全正确,可它接触到不同众生的相续后,因为各人的根基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迥然有异。所以,大家为了使自己的法器堪能,就一定要修菩提心。这一点,不仅仅要从理论上通达,实际行动中也要去修持。

  ◎ 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

  修的时候,《前行广释1》中讲过一个《日修闭关要诀》,希望你们依此来修。有时间的话,最好能每天修四座或六座;实在没有时间,至少也要修一座。

  而且,念十万遍发心时,最好能把《前行》中“发殊胜菩提心”的内容看一遍,观修时一定要把众生放在首位。

  一、晨起修行

  每天早上醒来时,先念“喇嘛钦”修上师瑜伽,或者念21遍百字明。接着观察昨天晚上的梦,做了善梦就随喜,做了恶梦则进行忏悔。

  起床以后,先洗脸、刷牙、打扫佛堂,在三宝所依面前磕头,开始修第一座——早上起来应该修一座,因为这时候比较清醒。

  二、日间正式修行

  正式修行,分前行、正行、后行三个阶段。

  (一)前行阶段

  前行必须具足三个要点:

  1、身要:不管你修菩提心也好、人身难得也好,刚入座时,都要以毗卢七法调整身体。这种坐式,可令你迅速生起所修的境界。

  2、语要:排出三次或九次垢气,再念元音咒、辅音咒 、缘起咒 。不会念的话,也可直接念“嗡啊吽”,以此令语言得以清净。

  有些人在修行前,为了清净语言就开始漱口。其实,这样做只能清净身体,语言不可能用水来洗。

  3、心要:分发心、祈祷两方面。

  1)发心:分为善心、恶心、无记心三种。闭关修行时一定要发善心,尽量不要有恶心和无记心。

  善心也有应舍的发心、应取的发心。应舍的发心中,有世间、出世间两种。

  应舍的世间发心,一种是救畏心,即害怕自己生病、出现违缘等;一种是善愿心,即希望自己得到名声、身体健康等。这两种发心都是希求今生的利益,故修行时应当舍弃。

  应舍的出世间发心,是声闻缘觉只求自我解脱的小乘心。这一点要特别值得注意!比如你这次修菩提心,若只想自己往生极乐世界,得到什么什么果位,这个很不好,而应该反反复复地想“我是为了众生”。这一点,刚开始肯定很难做到,但若慢慢串习下来,就算不能完全与之相应,也可以经常想得起来。

  应取的发心是什么?就是要为了利益一切老母有情,成就无上佛果而发菩提心。

  概而言之,修发心前,身要是作毗卢七法;语要若不会念其他的,念“嗡啊吽”就可以;心要关键不能有自私心、世间目的,要想生生世世利益众生。

  2)祈祷:发心要想实现,按照阿琼堪布的窍诀,必须要祈祷。

  祈祷的对境,就是前面所讲的皈依境,即把莲花生大士佛父佛母观在中间,三世佛在前面,法宝在后面,两边是大小乘僧众,层层的传承上师在上面,周围是世出世间一切护法神。如此浩如烟海的圣众,全部都在自己的眼前。

  祈祷的时候,自己的佛堂里最好有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这些不可缺少。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祈祷之前,应于三宝所依面前陈设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施舍三种自己最执著的事物——身体、受用、善根,以此来积资净障。

  或者,也可以先修上师瑜伽,观想皈依境全部融入上师,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在这种境界中稍微安住一下。然后,再次观想皈依境,在皈依境前开始念诵发心偈。

  这些修法,可根据自己是否相应来定,不一定完全是一种。

  (二)正行阶段

  念诵发心偈时,有时间的话,我建议先念三遍无垢光尊者《三处三善引导文》中的一段文字,它归摄了诸多传承上师的教言,刚开始念一下是非常好的。

  这段文字是:

  我某某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诸大金刚持上师,皈依二足至尊诸佛出有坏,皈依离贪寂灭至尊正法,皈依诸众之至尊不退转圣者僧众。

  祈求摄受我为菩萨,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诸佛出有坏、住地诸大菩萨垂念我。

  如往昔诸佛出有坏、住地大菩萨为一切众生而发殊胜菩提心,我某某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念三遍之后,开始念发心偈。或者也可以念《开显解脱道》,从开头念到“发心”那里,然后再一直念发心偈:

  吙 结达地 色 嘉瓦这阶吉

  吙 如同三世佛佛子

  香且乔 德特 讷吉巴达

  已发最胜菩提心

  达江 卡 恰 桌 根扎 西些

  我亦为度遍天众

  喇梅香且 秋德 森吉多

  愿发无上胜觉心

  也可以念龙钦心滴《大圆满前行》的发心偈:

  吙 那凑囊瓦切得怎瑞记

  吙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

  扣瓦乐革杰德恰 波昼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

  让热怄 萨 扬 色鄂瘦 谢

  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

  擦美月叶昂 内 塞吉斗

  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以上偈颂最好用藏文来念。倘若实在不会,念汉文也可以。

  有人认为,这些应该等自己老了再修,年轻时应以闻思为主。但实际上,你刚开始闻思时,以《大圆满前行》来打基础是最好的,有了它的话,一生中的修行将会非常稳固。

  我第一次修五加行,当时是23岁。因为上师极为强调,自己虽不敢说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但也在这方面努力过,一直觉得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从自身的修行体会来看,无论是年轻人、老年人,我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没有得救度的,我来救度他;没有得解脱的,我来令他解脱,一定要让他们获得究竟安乐,这样修持非常关键。

  有了这种心态以后,再一直念发心偈。一座中能念多少算多少,最后自己打个记号。

  (三)后行阶段

  念完回向时,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安住的时候,假如你修过大圆满、禅宗,可在这种境界中安住;若没有这方面的体悟,也可以先通过中观推理,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于此妙观察得出的空性境界中,稍许安住一会儿。

  之后念一遍: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向却森巧仁波切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玛吉巴南结杰吉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吉巴年巴美巴央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恭内恭德培瓦效

  展转益增长

  若有时间,最好把发心仪轨后面的偈颂也念完,然后再用“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作回向。

  倘若你修的是《开显解脱道》,那结座之后,接着念《开显解脱道》的剩下部分,再作回向,这是一座发心的完整修法。五加行若能一座一座这样完成,效果是很好的。不过,大家集体共修时,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

  ◎ 修菩提心一定要落到实处

  修菩提心时,有时候可以观想众生平等,亲人和怨敌没有差别,安住在舍心的境界中;有时候愿通过自己的能力,让一切有情获得彼岸的快乐,在慈心的状态中念诵;有时候愿众生离开所有的痛苦,住于悲心的状态中;有时候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内心由衷欢喜,处于喜心的状态中。以此四无量心来修也可以,但最关键的是要想到众生。

  否则,《前行备忘录》中也讲了,上师若只是煞有介事地说说“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弟子也是装模作样地想想,双方都眯着眼睛说“好可怜啊”,这样空洞地说大话,没有任何实质,就像空中漂浮的云,没办法滋润地上的庄稼。

  所以,我们修菩提心时,最好能先修四无量心,并参考一下《前行备忘录》的发心部分。藏地所有的高僧大德,共称这部论典是最甚深、最圆满的次第法要,学院很多人在修菩提心时,也常借鉴它的内容。因此,大家对这部论典一定要重视。

  尤其是学院的四众道友,今年除了学习《入行论》以外,其他的背诵、辩论都放下了,全力以赴要先把加行修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应该把这部窍诀书多看一下,尽量减少一些琐事,不要边修加行边做很多事,否则,心很散乱的话,修的效果不一定很好。

  原来我在建学校的同时,也观修过一些法,但在入定的过程中,经常冒出来学校建筑的形象。所以很多大德也说:在修出世间法时,做许多世间法对修行是有害的。然由于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再加上自己的发心,有时候也不得不去做。但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以后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精力,把大圆满的基础——菩提心修好。修的过程中,尽量减少琐事和分别念,时时刻刻要想到众生。

  在想众生时,正如刚才所说,不能只是嘴上会讲“我要度化一切众生”,一旦真正遇到怨恨的敌人,内心生烦恼却束手无策。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过,发心后一定要实修,修的时候,先将关系最不好的众生观在面前,以他为对境修四无量心,这个修成了以后,再一个一个众生增加。若能如此,你以后无论见到什么众生,都会发自内心地爱护他,哪怕是看到一条小虫,对它的悲心也会油然而生。

  我们现在修菩提心非常难,难在哪里呢?就是遇到实际情况用不上。你虽然口头上念过十万遍发心,但若没有以四无量心摄持,付诸于实践相当困难。很多窍诀书里也讲了,闭关或静坐时念诵的发心,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中。你念发心偈时若能一直想“三世诸佛怎么发殊胜菩提心,我今天也在十方三宝面前发这个愿,要发菩提心度化众生”,每一次都这样观修,那久而久之,因为提前有过训练,当遇到任何众生时,自然就想去利益他。

  尤其是前世有善根的人,稍微修一点,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来,从此之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就像禅宗有种说法:你进来时是凡夫,出去时是佛陀。我们虽不敢说是佛陀,但也可以说:刚修这个法时是薄地凡夫,最后完全断除了自利心。

  当然,作为凡夫人,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无法断除实有的执著,但自利心却可以斩断。平时也看得出来,有些出家人或居士刚来学院时,一点利他心都没有,但后来通过学习大乘佛法,慢慢地根本不把自己当回事,就像佛陀在因地时一样,全心全意只想利益众生,为此愿意付出一切。这种人是真正的大乘菩萨,任何一个佛教道场中都非常需要。

  我有时候去藏地、汉地的一些道场,看见很多出家人的行为,确实非常感动,觉得他们是活生生的菩萨,除了利益众生,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事情。而有些出家人虽然名气很大,但对菩提心从来没观修过,利益众生也从来没想过,这样就不太好。不过,别人的相续具体怎么样,他到底是菩萨还是众生?我们凡夫肉眼也看不准,故不能随便妄加评论。

  总而言之,在修行中,最需要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仅仅生起一刹那,其功德在亿劫中也说之不尽。《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若赞菩提心,所有诸功德,经于多亿劫,称赞不能尽。”

  因此,上师如意宝常说:“你们每天听课,法师要求发菩提心时,自己应稍微安住一下,知道今天听法是为了利益众生;最后作回向时,相续中也要生起这样一颗心。若能如此,它的功德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稍稍思维一下就有这么大功德,那我们在一座间去实际修持,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发心修好。

  对于菩提心,历代传承上师都特别重视,有了这个基础,修大圆满才是真正的大圆满。为什么呢?因为大圆满并不是自我解脱的小乘法,它的根本就是利他。所以,有了菩提心的话,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它的加持。

  其实,为利益众生而修行,自利不求也会无勤成办。诚如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所言:“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故你想自己成佛的话,就要把利益众生的事放在第一。我们作为凡夫人,若能生起这样相似的菩提心,也能断除流转轮回或堕入恶趣的因。

  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大经堂专门立宗,说:相续中若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此人绝对不会堕三恶趣。然后让所有法师对此驳斥,最后法王引用很多显密教理力折群雄。这也是一个殊胜的缘起,我讲《入行论》第一品时就提到过,后来又看了《华严经》、《大宝积经》等大乘经典,深感法王所说的道理完全成立。如果相续中真的有了菩提心,一般来讲不会堕落;即使堕入恶趣,痛苦也非常轻微,时间也极其短暂,就像弹球般很快能得到解脱。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今生中,最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十万遍发心;退一步说,即使质量上不过关,数量上也一定要圆满。其实,光念十万遍倒不是很困难,但在念诵的过程中,每次都能前前后后观想,这个才不容易。

  有些工作特别忙的人,上班或走路时就念完了发心的数量,这也算是一种完成。有没有功德呢?决定会有。因为这些发心偈,是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大德的金刚语,如果念了十万遍,就算一点也不会观想,甚至常生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只不过严格来讲,最好能以利他心为前提。但即使不具足,念也总比不念好。现在许多人觉得菩提心不重要,吃饭、睡觉、好好休息才重要,所以每天特别懈怠,一个偈颂都不念。跟这种人比起来,你念了十万遍的话,当然功德不可思议。

  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按照传承上师的传统和要求,一定要完成偈颂的数量,最后将善根回向予一切众生!

  恭录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前行广释》第九十一节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自私自利)(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自私自利)  

 吴润江上师:发菩提心义诀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