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福德很重要,告诉你积福的正确方法


   日期:2016/1/24 11: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福德的重要性

  世人学道者多,悟道者少,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并非完全是根器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缺少福报有关。比如一部跟自己最契机的经论,哪怕只有几行字,可能看后会发生全身心的变化;一位善知识,哪怕只见一次面,就能直接打开自己的某个心结,如果没有福报的话,都可能见不到。

  一个密乘行人找到什么样的上师,这固然与宿世的因缘、和个人的发心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的福德。福德、发心不够的,很容易遇到假上师。不少人依止上师前根本不加观察,而不久又开始随意诽谤,甚至对整个密乘生起邪见。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还有如修行缺少自由、多诸障碍;生活、工作上处处不顺等等,都是福报不够的缘故。福报不够,即使发心弘扬佛法,也难成功。福报若够,就会心想事成,违缘就不容易起;弘法上也没有障碍;智慧也容易生起。

  有人认为:般若为三乘之母,当摆在学修之首。应待彻悟空性证得解脱,再依空起用,广行利他事业。

  又有人认为,《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执着于善行福德这些有为法呢?

  多识活佛说:“小乘法不能成佛,而大乘法能成佛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很显然不在智慧,而在方便法。《现观庄严论》说小乘罗汉入菩萨道,必须从大乘资粮道发心进入,无法从更高位进入。其主要原因,就是福德资粮不足,因而开悟的程度受到很大的限制。”

  “再者,破二障也不能光靠智能,要靠雄厚的福德资粮做后盾。""这些都是藏传佛教根据了义经典,得出的正确结论。那种先修慧证得开悟,再修福德资粮的说法,是割裂智能方便二道,轻视慈悲善行的一种错误观点。”

  曾经,宗喀巴大师向文殊菩萨请问中观见之甚深缘起法等问题时,菩萨解答后,大师仍然不太明白。菩萨嘱咐说,除殷勤祈祷、仔细阅读经论外,要积集资粮,净治罪障。

  有人以为世人眼中的富贵,是福报资粮。曾有人想放下官位,出家修行,但每次在动身的前一天就生病,而且很难治好。后来心灰意冷,还是做自己的官去吧,结果病马上就好了。这就是没有福报的表现,是他的冤亲债主怕他解脱了,所以千方百计地拉住他。

  被称为中国三大比丘尼之一的圆照法师,火化后牙齿、心脏久焚不坏。她是贡嘎上师的弟子,曾向上师求金刚橛法。上师劝她多供曼扎,先修福报。但她执意修金刚橛,并修到把金刚橛插入水中不倒。一次在山中打坐时,一块大石崩下朝她压过来,她马上拿起金刚橛一指,大石立即分成两半从两边滚开。她以为躲过了一劫,但却在走路时摔了一跤,把一只胳膊摔成三段。当时大雪封山,幸好还有点福报,遇到一个采药老人,把她治好了。此后她经常跟弟子讲,要多修福德。

  有仁波切开示说:有足够的福报,我们的修行才能够提高。禅定功夫的增长,智慧的生起,证悟的生起,都离不开福报。以前的老参师傅都知道,在禅堂里,古代是开了悟的人做班首,没开悟但是修行理路明白的可以做参头。参头师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其他每个同参修行的境界问一下,看看谁有没有问题;谁的路子走错没走错,走偏没走偏,需不需要纠正。同时也看一下,谁的境界达到什么程度了,如果疑情真实,功夫成片,那么呢,说明这个人很快就要开悟了。他就会悄悄告诉班首,注意这个人,注意接引他。一般来说,七天之内就会开悟,心里面应该生起证悟;如果七天还不开悟,那就说明有问题啦。什么问题呢?福报不够,虽然功夫用到了,但是福报不够,所以开不了悟。

  这个时候呢,就要他大做供养。

  二、如何积累福德资粮

  证悟前,一切积资、忏罪的窍诀中,最快、最大的就是修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摄持下,念佛、绕塔、转经轮、供养、布施、随喜等等一切善行,功德都不可思议。即使自己功德不多,但真诚地回向于众生,回向于佛道,这样福报就增长得特别快。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永远不会枯竭。

  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财施一般指以钱财帮助众生;法施如印经、弘扬佛法等;放生既是财施、又是无畏施,同时给它们念佛念咒,又是法施。放生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议! 放生时最重要的是为众生念佛念咒,为它们的解脱种下善因。如果仅仅只是救它们的命,意义并不是很大。

  转经轮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议,佛典上说,在一切身、口方面的善业中,没有比转经轮更大的。

  对于他人的任何功德善根都应该生欢喜心,这就是随喜。随喜的功德不可思议,如果非常殷重真诚,甚至可能超过别人本身的功德。

  有人说,我没有钱,没办法做功德。其实做功德主要是发心,比如路上有一块石头,我怕它把人绊倒,就用脚把它拨到路边去;公共场所的水龙头漏水,把它关紧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象漂亮的风景、庄严的场面、好听的歌、热天的一丝凉风,都可以观想供养给三宝。

  每次吃饭前,将食物作供养,这是快速积集福报资粮的一个方便窍诀。供养后,要观想三宝将饭食转赐给我,自己才可以吃,要不然有欺诳之嫌。

  再如,每天在三宝前供香、供水、供灯,但不要以例行公事的心态去上供,要为出离轮回、为众生的解脱而供养。

  坐时把三宝观想在头顶;走时观想在右肩,右绕三宝;睡觉时观想在心间放光。

  还有,遇到猫狗牛马、蛇虫蚂蚁等众生时,为它们念佛念咒,使它们听到,为它们以后的解脱种下善根。

  在吐痰、大小便,和倒剩饭剩水时,哪怕是倒洗脸水,念诵观世音菩萨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舍,观想化成甘露,全法界的饿鬼全部到一起来享用,并且都生起了欢喜心,进入佛道。

  路过荒无人烟的地方或草丛、树林时,念诵佛菩萨圣号或咒语,也会利益到很多饿鬼。

  有人把经过转经轮、或咒力加持的饼干屑,洒到蚂蚁出入的角落,使大量的蚂蚁种下解脱的种子,这又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要尽量洒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免得别人踏杀。

  还有烟供、施食等等,尤其是挂嘛呢旗,功德大得不可思议!

  【超级推荐】卡塔仁波切:积聚福德资粮的正确方法福德资粮的积聚,我们可以使用声闻独觉乘(小乘)的观点来解释,也可以用菩萨乘(大乘)的观点来看,或是以最善巧方便的金刚乘来说明。而层次不同的资粮积聚,则完全依个人根器的不同而定。至于智能资粮的积聚,可以使我们了悟小乘的人无我(我空)、大乘的法无我(法空)、以及金刚乘轮涅不二的教法。

  如前所述,福德和智能资粮的积聚,有几个不同层次。虽然一个人可听闻各种不同的法教,老师亦可教导解说由最低至最高的法道,但我们心里必须了解,一个修行人是不可以只选择最高的法门,而拒绝从基本的开始。这情形就像我们一出生时是婴儿,虽然许多人不喜经过婴儿阶段,而想直接长大成人,但那是不可能的事;同样的,虽然大多数人也喜欢如此方便的积聚资粮,但那是不对的。我们必须从最初的基础开始修起,即使从中切入也不行。所以,对一个修行者而言,一开始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要从最基础的开始说起,再逐渐谈到较高的层次。

  通常我们要开始修行前,必须先获得某个法的灌顶、口传、和法本的解说,以了解禅定和修行方法。你必须获得这些,作为积聚和前行准备的条件,也就是修行前要先具足这些条件,然后再将所得到的指导、法本等应用到实际的修持上。

  一般来说,积聚资粮的好处和不积资粮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现在有许多国家和地方非常干燥,长不出任何东西,住在那儿的人也遭受严重的饥渴、瘟疫、疾病……等等。这并非由于天意的惩罚,亦非因高等的生命,如:神明、上帝……等在处罚那里的人,而纯然是由于过去世他们没有积聚资粮的结果。相对的,有些繁荣富庶、物产丰饶,人们远离饥荒,并且健康富有;同样的,这也不只是那儿的较具智慧,而是他们积聚了许多福德资粮的缘故,才使得他们能繁荣富裕。这些不是上天所赐予的,而是福德资粮积聚的结果。

  对福德的积聚,学习佛法的人,会较一般世俗的人更深入了解。学佛者知道,在饿鬼道所受的饥渴痛苦,都是因为没有积聚福德的缘故;而阻碍了他人的积聚资粮的机缘,也会坠入饿鬼道,这可明显看出不积聚福德资粮的坏处。反过来说,一个人生在较好的环境中,繁荣、富裕、健康、丰饶等,这些都是积聚福德的特征。简而言之,一个人如果投生到人道,那儿样样都很丰足,一定是福德积聚的结果;反之,如果投生到饥荒、疾病肆虐之处,这也是缺乏福德的缘故。从一般世俗的眼光来看,一个人在工作和事业上若有所成,大家便会认为这完全是他具备聪明才智的缘故;虽然这是事实,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以前曾积聚过福德。一个人具备聪明才智,但也要有福德,才会产生这样的动力;就如同土壤肥沃,我们若去开垦播种,便一定有所收获才对。但有一种人,不论如何努力,总是失败,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是因为那个人不具聪明才智之故。当然这也可能是事实,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曾积聚福德,所以无法具备这样的聪明才智,以致无法成就;这就好比肥沃的土壤,不经开垦,仍然不会有收获一样。所以,我们此生会有种种成就、幸福和美善,其实都是由于曾经积聚福德的缘故;而此生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不具福德之故。

  为了了解正确的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我们首先要知道有三种积聚的对象。第一个是佛菩萨,他们是积聚福德资粮最至高无上的对象;第二个是那些曾在此生帮助过我们、善待我们的人,如:善知识、特别的朋友和一切曾利益我们的人;第三个是贫困、需要财物或种种其它帮助的众生,他们也是积聚福德资粮的对象。我们有时曾想,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给予帮助,如此的行为是否也能积聚福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这位对象不真正那么需要帮助,则所积聚的功德就不像上述三个对象那么大了。

  如果能供养佛菩萨,其所积聚的福德是非常大的,他们是我们所能积聚最大福德的对象。即使我们所供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对象很殊胜圆满,所以也能积聚很大的福德。举例来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次,一些孩童在玩耍。依照传统,佛陀每天要托钵出外乞食,那群孩童手中玩着一些豆子,其中有一位小孩把豆子丢到空中,说道:“我要供养佛。”这七粒豆子正好落入路过的佛陀的钵中。结果,虽然那七粒豆子并不多,而在此人转世到第七世的结束前,便已经学到了足够的佛法而得成就。这就是因对象十分圆满,能使我们积聚极大福德的例子。

  以上这个故事,也许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已没机会再积聚如此殊胜的功德,因为佛陀已经涅槃了。但事实上,佛陀虽已不再住世,但我们知道佛陀的智能心(译注:此指法身)是无所不在、遍一切处的。福德的积聚,完全视我们的信心及发心而定,如果我们具足信心,佛陀就存在;如果我们将发心供养的对象,例如佛像等,视为真正成就证悟的佛,则这就成为至高圆满的对象。我们并不需要一位真正活生生的佛陀现前,只要我们有信心的向佛像供养灯、花……等等,则这些佛像就是如实圆满的对象。但如果有分别心,觉得此佛像样子不好看,不庄严、我不喜欢,而喜欢另一尊……等等,一旦生起这种分别心,发心就不清净了;不净的发心,就会破坏供养时所能真正带来的功德。

  我们也可以应用佛法来积聚福德。但该如何做呢?佛法是教导人们证悟佛果的方便途径,我们可用任何方法来让他人获得。首先,假设有人没有佛经,我们赞助印经,使他们获得经书,这就是以法积聚资粮的方法。如果已有人赞助佛书,而没有法师说法,恰巧法师的开示也很重要时,我们就可以邀请法师前来说法,提供他一切必备的东西,如:说法的地方……等等,这也是法资粮的积聚。不论我们想做什么来使他人获得佛法,这都是积聚功德的圆满对象。同样的,这些行为也都须视我们的发心而定,因为发心清净的话,不论我们做什么,例如:印经、供养法师、使学子有老师等,也才能真正积聚很大的福德资粮。

  接下来,我们谈到僧伽。僧众有二种,即圣僧和凡夫僧。圣僧是指一地以上的菩萨,具有高度的证悟,但以一般的人身来示现,因此我们一般人是无法分别出圣僧或凡夫僧的。但不论是圣僧或凡夫僧,只要我们供食他们食物、住所……等等,也都可以积聚极大的福德。凡夫僧是指一般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在金刚乘中受过戒且持戒未破的僧众。

  前面已经谈过,如果做供养时起了分别心,则不论我们供养时的对象为何,其所积聚的福德便很少了。所以,为了积聚福德,我们的发心要尽可能的清净,不要有任何分别心。假使在我们做供养时,觉得所供养的佛像很庄严,便会积很大的功德,这是由于我们对佛像产生欢喜心。但如果我们做供养时,觉得佛像不美,虽然佛陀不会因此感受就对我们生出好坏或喜恶的分别,但由于我们自心的不净,便无法像喜欢佛像般积聚那么大的福德了。

  简而言之,如果对圆满的对象以正确的方法来积聚资粮,不以希求心、竞争心或傲慢心来行供养,便可以积聚很广大的福德。我想再阐释得更清楚一些:所谓不要有任何的希求心,是指在供养时,心中不要存有任何希求的想法;不要有傲慢心,是说供养时,不要认为自己的供养最殊胜特别,别人都比不上;不要有竞争心,是指行供养是出于已愿,不是被迫,也不是见着别人供养,自己不好意思,或基于某种竞争的心理才做。所以,一个人做供养时,不应有这三种心态,就如龙树菩萨曾说过的:供养时,态度的正确与否,将影响到其所产生的福德大小。

  所以,一切都是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而非所供养的东西产生了差别。就如同前面所举的例子,小孩子供养佛陀七粒豆子,其实豆子的价值微薄,但由于他的发心非常清净,没有任何傲慢、希求或竞争的心理,所以得到了非常大的功德。

  曾经有个故事说,过去有一位老妇人,她把狗的牙齿当成佛陀的舍利放在佛桌上供养,每天顶礼、供香、灯……等等东西,后来,犬牙竟然真的长出了舍利来!这并不表示犬牙已转变成非常珍贵的东西了,而是由于老妇全然十足的信心使然。

  所以,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是凡夫,无法分辨谁是清净或不净,谁是真的圣僧或不是,但只要对此具足信心,便都能够积聚很大的福德。

  由此可见,所供养的东西是什么并非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发心。我再讲一个故事,让大家了解在积聚功德时,发心是如何的重要。有一种小擦擦是用土做的,样子像一座小小的舍利塔。有个人看到一个“擦擦”,觉得这个东西应该让多一点人也能看到,所以就把它放在路的旁边。第二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擦擦”说:“这个擦擦非常美丽,非常好,但如果下雨被淋了,就不好了。” 于是他拿了一只鞋后跟把它盖起来,以免淋到雨。通常,鞋跟是不干净的,拿它盖在“擦擦”上也是不恭敬的,但由于他的发心非常纯净,所以,他还是积聚了功德。第三个人走过时,看到这个“擦擦”,心想:“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东西,不应放在鞋跟下。” 于是他又把鞋跟拿走了。这三个人都积聚了功德,走上菩萨道,这是由于他们所做的都具纯净发心的缘故。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此生中具有种种的美善、丰足以及幸福快乐,都是由于我们曾经积聚福德的缘故,而这些功德的积聚,也都是立基于正确的态度而来。如果我们曾在过去供养过什么珍贵的东西,但几个月后就后悔了,觉得自己供得太多,由于这样一个反悔的心,就把我们的功德破坏了。所以我们做供养时,发心是第一重要,而非所供养的东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积福       福德)(五明学佛网:积福       福德)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0~55)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40~49)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30~39)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20~29)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0~19) 

 傅味琴居士:《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1~9) 

 惟觉法师:如何累积福德、增长福报 

 成观法师:菩提根本、福德 

 张秉全居士:信愿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决生净土。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仁焕法师:后天的福德和福报 

 仁焕法师:福德与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