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菩提心,利他,结善缘,回向”之关系


   日期:2016/1/25 18: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念佛法门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根本所缘,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就是: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以这一句的万德洪名,来熏习我们这一念的妄想。使令我们这一念的妄想心当中,能够生起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不思议熏,不思议变。生起这种功德庄严以后,我们应该要怎么办呢?要把这个功德,做怎么样的处置呢?就是回向。

  什么叫做回向呢?就是回转导向,把这个功德的去处,把它做一个回转、做一个导向。我们凡夫的心情,我们这一念心就是有无明,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执着,我们内心有一个“我”,有一个常一的主宰,有一个“我”以后呢,谁能够念佛呢?“我”能够念佛,是那个“我”在念佛。念了佛以后,这个功德是谁去受用呢?也是 “我”单独去受用。这样子使令我们的功德非常的狭隘,怎么办呢?就是“回向”,我们经过这种回向的方便,可以使令我们这个狭隘的功德变成广大。

  回向法门,在唯识学把它判作方便善巧,唯识学把六波罗蜜开成十波罗蜜,这十波罗蜜里面,般若波罗蜜开出四个:智、智慧的智;力、力量的力;第三个是愿。智、力、愿,愿望的愿;第四个就是方便善巧。就是说,本来这件事情是很难做到的,但是透过这个方法,我们能够很快的做到,就是说,本来积聚广大的功德,对我们来说是很困难的,对一个有执着的心情来说,是很困难的,但是佛菩萨的慈悲跟智慧,祂有方便善巧,使令我们这一念心,透过回向,能够使令我们所修行的功德变成清净、变成广大,这个就是方便善巧。这个是整个回向的意义,就是把我们本来这个功德只是流入了这种无明的执着,我们不要使令它趣向这个方向,把方向转变一下,把它转变成一种清净广大的境界,这个叫做回向,这是回向的大意。我们看印祖的开示。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 书一‧五二 —


我们自己饮水,现在我们知道,水,乃至于一切万物,都有见闻觉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给它善的讯息,它确实会变得很善很美,这是博士给我们做实验的。譬如比如我们平常喝的这杯水,你在水上贴个「感恩」,贴个「爱」字,这个水的质量就特别好,你要是相反的,贴个我「我讨厌你」、「我恨你」,那水的质量就特别不好,甚至于常常喝人会生病。然后你就懂得为什么大悲水能治病,就是这道理。

现在我们晓得水有见闻觉知,我们用大悲咒水晶杯,这就是大悲水。什么时候贴上去,一个小时以后你再喝,它确实就管用,你不会念也没关系,水会看,所以这个方法很好。

结缘 大悲咒水晶杯 敬请加微信18680571807  长期结缘 全年流通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印祖告诉我们,一个修净土人,我们日用当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我们在三宝中住,多少为三宝做一点事,扫地、洗碗等等,一切的,我们供佛、供香,这种世间的有为善法。其次讲到出世间的善根,“诵经礼拜”这个是种种无漏的清净善根,不管是世间的有为功德跟出世间的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使令它不要流入到人天福报,要把它集中起来,回向到往生极乐世界。

  印祖在另外一篇文章提到说,回向应该包括两个内涵:第一个,约着现生来说,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把这个功德加持在现生的,这个生命还没有往生之前,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其次,约临终来说,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印祖就着净土行人来说,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功德,加持在这两个方向上:一个是现生;一个是临终。这是回向往生的办法。

  “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你这样子的修持,一切的行门,当然我们以信愿持名是正行,其他的布施、持戒,种种的行门,都是净土的助行,这是万善庄严净土,这一切的法门,都对往生有帮助,不但是念佛,一切的法门都是净土的助行,它都能够帮助我们往生。

  什么叫净土助行呢?“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这个灰尘,“众尘”就是这个世间上有很多的灰尘,东边一块灰尘、西边一块灰尘、南边一块灰尘,各式各样的灰尘,这个灰尘分散以后,它就力量薄弱,怎么办呢?“聚众尘而成地”,我们把这个灰尘集中起来,就成一个大地,就能够运载,有这种运载的功能。或者说“聚众流而成大海”。这个水,东边一滩水、西边一滩水,我们把这个水集中起来,变成一个大海水。回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种凝聚的力量,把我们的功德凝聚起来,不要使令它分散,凝聚在我们所要趣向的目标。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是念佛不回向,这件事就有问题,会使令我们这种功德,就会流散到这个世间的有漏福报去,对我们往生,就不能有一种加持的力量。所以这个回向,它能够把一切的善法集中,你今天做一点善法,明天做一点善法,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聚众尘而成大地,聚众流而成大海”。这样子“广大渊深,其谁能穷”。这个就是一个强大的力量,这个回向的殊胜就在这个地方,它有一种凝聚的力量。这个是说明回向的意义。

  应该怎么回向才如法呢?这以下说明回向的方法。“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我们回向的依止处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誓愿度生,就是要立定一个大悲心,广度无量无边众生。这就是把我们的胸量扩大。这个地方讲“誓愿度生”是一个总说。这以下说明怎么样能够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我们把一切的拜佛、念佛、诵经、持咒,乃至于扫地、洗碗,这一切功德“普为四恩”,这个“四恩”就是四重恩:父母的恩;师长的恩;这个国王,古时候国家是属于国王的,我们能够修行,就是国王的恩德,或者我们讲因为国泰民安的关系,我们能够修行,所以这个国家对我们的功德也是很大,这个国王也是一个重恩;第四个施主。父母、师长、国王、施主,这个四重恩。“三有”就是三界的众生,欲有、色有跟无色有。乃至于法界的众生,这些大地上爬的蚂蚁,都是一样,我们愿意把我们的功德,普遍的回向给他们。这样子讲一个譬喻,为什么要这样回向呢?功德我自己受用不是很好吗?前面说过回向往生,我把我的功德回向我自己,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把我的功德回向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不就可以了吗?这些众生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为什么要为他们回向呢?

  这下面印祖讲出一个道理。“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就是说,本来我们内心当中积集功德以后,这个内心生起一片的光明,就是一个火,这个无明当中,生起一个智慧火。这个智慧火,你经过回向以后,就像加上汽油一样,这个光明就更大。或者说“如苗得雨”,你在内心当中,生起了一个功德的幼苗,很不容易,大地里面,经过你的努力修持,生起一个幼苗,经过你一回向,这个幼苗遇到雨水快速成长,回向有这个好处。

  为什么说快速成长呢?“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我们跟众生,人跟人是要有因缘的,我看到你很欢喜;你看到我也欢喜,怎么说呢?过去有结善缘。这个结善缘,在大乘的佛法也是蛮重要,因为你以后要度化众生,除了你自心的功德以外,你跟众生的缘也是蛮重要的,他是不是能够接受你的教化,这跟“缘”是有关系的。我们看诸佛菩萨的国土,有些佛陀的国土众生特别的多;有些佛的国土,他的众生是不多。当然以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功德是圆满的,圆满就没有再圆满了,这个眷属的差别,就是这个缘有问题,跟众生结的缘有差别。

  几年前有一个斗南的居士,这个居士是方丈和尚的信徒,他有两个儿子。这个大儿子非常的孝顺,也很自爱,读书什么,都不要父母亲的担心。第二儿子就是有问题,看到父母亲就不欢喜,这个过去生是要讨债的,你跟他讲什么,他也不理你,到学校也不好好上课,回到家里面,就偷父母亲的钱,怎么跟他讲就是不听。你再多讲,他就两、三天不回来。这个信徒他很苦恼,一点办法都没有,自己的儿子,是又爱,内心又生气,爱恨交加,就是问方丈和尚。方丈和尚说:这之间有一点恶因缘,你每天晚课以后,把功德回向给他,把你们冥冥之间过去结的恶因缘,把它消灭掉。喔!果然这个居士他是有信心,他做了差不多是从开学以后,做了半年,快到放假的时候,差不多一个学期。一个学期以后,他再跟方丈和尚报告,这个事情就有转变,这个小孩子就放暑假、寒假,不但不出去,回来还帮忙洗碗,还帮忙扫地。所以这个世间上的因缘是会转变的。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力的确不可思议,你冥冥观想他,把功德回向给他,这个因缘就转变了。虽然我们只是内心的作意,但是这个世间这个因缘就转变了,你能够「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虽然我现在还不能够度化他,但是大家先结个缘,这第一点。所以有些人,他能够讲经说法,那是他缘结的很广;有些人会讲经说法,缘比较淡薄,这个就是跟过去生有关系,这是就着这个利他来说。

  在自利角度来说,「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这一点我们有时候是不明白,我们凡夫的思考模式是说,这个功德是我的,我应该要坚固的执持住,不要让它失掉,假设我把功德送给你,我功德就损失掉了,我们凡夫是这种心情。但事实上,以佛法来说,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以佛法说,我们生命里面最大的毒瘤是「我执」,就是无明,一切的烦恼,一切的罪业,依止无明而生起。

  反过来说,一切的功德,最殊胜的就是大悲心、菩提心,一切的功德也是依大悲心而生起。我们今天能够普遍为众生回向,我们的功德不但不减少,而且是扩大,因为这样子是会破坏我们无明,增长我们大悲心的。换句话说,我们能够远离无明一分,趣向于大悲心一分,我们的罪障就少一分,功德就增一分,佛法的意思是这样子,要我们弃舍无明,趣向于菩提心,趣向于真如理。所以讲,你这样子回向以后,你的胸量扩大,你这个我执的烦恼也就降低了,所以「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龙树菩萨认为菩萨有两种:在地前的所谓的「结业生身」2的菩萨,或者我们讲肉身菩萨,这个地前、见道位之前的菩萨,整个利他的行为主要的是修理观。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能够利他呢?就是主要就是发愿回向,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在地前的,大概就做这种境界。第二种的菩萨那当然是从空出假,就是法身大士了,真正是到十方世界去,那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种法身大士在经典上说,你没有遇到他便罢,只要你能够遇得到,你一定是得到解脱的,你善根没有成熟绝对看不到,但是你一看得到他你就得度因缘成熟。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学菩萨道的时候,我们是透过这个理观来增长我们的大悲心,来消除我们罪障的,所以我们这样子回向一方面能够跟众生深结法缘,一方面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这个大悲心就增长起来。这个是说明我们回向应该要依止菩提心,而普遍的把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不但是自己受用。

  第三段结劝。「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假设我们今天不知道这种回向所依止的菩提心,只是自私自利的把所有功德占为己有,这种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你虽然很努力的积功累德,也执持名号,但是感果卑劣,你的果报就比不上那个为众生回向来的殊胜,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净土的行人,有时候对回向不是很重视,念佛念得很勤,修福报也修得很勤,但是很少会想到普遍为一切众生回向,很少想到。但是印祖说,假设你不回向,虽修妙行,感果卑劣。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我们应该要选一个殊胜的回向文,把功德做完以后回向,这个需要的。回向于自身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乃至于普及一切众生,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是我们在静中修,经过了正修,乃至于对治以后,最后一个,功德的处理,这样子就是一个圆满的修持的次第了。

  ——节录自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八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回向)(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回向)  

 吴润江上师:发菩提心义诀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奉劝称念观音圣号者回向净土、愿生净土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