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


   日期:2016/1/27 10: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脾气粗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有些人则慈眉善目,忍辱礼让,有一副谦恭待人的好气度,这都是忍字有术,就看你自己的修为如何了。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你对什么事情忍不住,你就做不了什么大事。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呢? 然而,生气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修心养性上讲,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过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论语·卫灵公》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小不忍害大义”;民间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养太和”的谚语。唐代张公艺写的《百忍歌》中说:“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YIN无疾病。”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悬着“制怒”的警言,这说明中国的古人们对发怒的危害性早有认识。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无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与人相处时,不分是非曲直、话不投机动辄发火,这是一种没有涵养的表现。火气太大的人,应该像林则除那样,要有自知之明,加强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否则既伤害他人又伤害自己。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那你还有什么事情难倒你的。

  中国古代的中医,对于“怒”有着精辟的论述。中医认为,怒皆由气而生,气和怒是两个孪生的兄弟。由怒忿不平,而怒火勃发。怒气会使“血气耗,肝火旺,怒伤肝”这些常识早巳被人们所熟知。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生气、盛怒而身亡者。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历史上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世人的许多怒气大都来自贪欲与私心,邻里之间的争吵,马路上的争吵无非为了一点小利,或受了一点小损害。如果能用一颗淡泊的心对待世上的功名利禄,怒气自然就小了,也就不会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大发雷霆。

  当人在极度愤怒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会侵害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全身的器官以及八大系统。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是;皮肤是否干燥,瘙痒,脸色暗淡发黑,毛囊发炎(青春痘)等。这些都是毒素横排的结果。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让一般人感到生气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把发怒的心态转换为感激的心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到达高尚的精神境界。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智慧;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忍耐;感激生命中所有结缘的众生,因为他们的存在使你的人生丰富多彩。

  从中西方的不同研究角度,结果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做什么事情要忍让为先,宽容大方,这样的你的人生才会平顺,你做的事情才能成功,自然的你对别人宽容大方,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你。所以你的态度改变你的人生。

  英国有一句名言叫: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多么伟大的人品,多么高深的境界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心平气和       气愤发怒)(五明学佛网:心平气和       气愤发怒)  

 净土法门法师:心浮气躁就是贪瞋痴的表现心平气和才可平息大 

 净土法门法师:放下对立,养成心平气和,你就不衰 

 如瑞法师:心平气和成大器 

 净土法门法师:怎样念佛口不干且心平气和、法喜充满? 

 净土法门法师:受到委屈的時候,要如何能够心平气和? 

 净土法门法师:心浮气躁就是贪瞋痴的表现 心平气和才可平息 

 净土法门法师:我有的别人拿去用了,本来不是我的,就心平气 

 净土法门法师:怎样念佛口不干且心平气和、法喜充满? 

 净土法门法师:怎样念佛口不干且心平气和、法喜充满? 

 净土法门法师:懂得这个道理,心平气和、欢欢喜喜 

 净土法门法师:怎样念佛口不干且心平气和、法喜充满? 

 达真堪布:怎样才能在对境面前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