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天台宗归净土,佛恩,黄打铁整理


   日期:2016/1/30 9: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根本依据,因此又称法华宗。《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言: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天台宗智者大师,生前有净土的疏释,临终瑞相昭著,往生极乐。经此示现,此后天台一家皆修弥陀净土,而有“台净不分家”之说。天台宗以佛灭后700年的龙树菩萨为初祖。《楞伽经》言:“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极乐国。”

  [南北朝]南岳慧思(515—577),台宗三祖。出家即有弥陀为之亲自说法,临终还在提倡修法华、念佛三昧,最后阿弥陀佛接迎西方。

  [隋]智顗(538—597),智者大师,台宗四祖。谒见慧思大师,恭受法华三昧,创立天台宗。著《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经义疏》,以天台教理阐释净土;又著《净土十疑论》,解答净土信仰的十种主要疑惑,阐明求生净土为易行道,提倡念佛往生,被蕅益大师列入《净土十要》。在《摩诃止观》中,智者大师提倡常行三昧(又称般舟三昧、佛立三昧,绕佛九十日,步步声声念念唯阿弥陀佛,“唱念相继,无休息时”)。又在《五方便念佛门》中说:“叙开念佛五门,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诸佛以众生乐称诸佛名生彼国者,则示以称名往生门”,确立了“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天台宗传统。大师一生坐不背西,卧必合掌;证五品位,临终上品往生西方净土。

  [隋]慧命,先参南岳慧思大师闻说三观,深悟玄旨,得无碍辩,说法如泻。临终诫门人精修净行,忽见阿弥陀佛及大士来迎,随佛向西而去。

  [隋]慧成,出家后依南岳慧思大师学习禅法,与智者大师同门。南岳令入法华三昧、般舟三昧以消宿障。行之三年,得解众生语言陀罗尼三昧后,于荆州创禅慧寺,诵《阿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常见净土莲台宝树。后入灭,人梦坐莲台隐隐西去。

  [唐]章安(561—632),台宗五祖。始生三月,能称三宝。七岁出家,二十三岁后,随智者大师学习天台教理。《玄义》《文句》《止观》三大部,皆成于师之笔。后临终时,忽起合掌,如有所敬,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而去。逝后顶暖经日,可知五祖继师遗风,也是教在天台、愿归净土的大成就者。

  [唐]湛然(711—782),台宗九祖,史称天台中兴之祖。大师在所著《止观辅行传弘决》中详细解释般舟三昧,说修此三昧,要专称弥陀名号,诸经所赞,多在弥陀。又在《法华文句记》中特别指归极乐,说明弥陀如来与此世界众生宿缘深厚。又在所著《菩萨戒仪广愿章》中说:“愿此功德,共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弥陀佛前,听闻正法,悟无生忍,证大神通,游历十方。”据此可知,湛然大师对净土法门的关切,并以天台教观推广净土法门。

  [唐]飞锡,初习律仪,后与楚金法师专门研学天台一心三观之法,大多住于终南山紫阁峰草堂寺。唐天宝三年(744年)开始,每年春夏二次于长安千福寺法华道场修法华三昧。著《念佛三昧宝王论》(被蕅益大师收在《净土十要》中)弘扬净土:为引导三阶教学人归心净土,先借鉴三阶教“普佛”观念,“众生者,即是第一义谛,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用众生本具佛性启发念佛者的往生信心;为引导禅门学人归心净土,借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思想,提倡“念即无念”,“无所念心者,以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又提倡念佛具万善、万善归念佛,“教理行果,八万四千波罗蜜,皆是念佛三昧之异名也”“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

  [唐]等观,受心观于智者大师,居天台,常诵《法华经》。临终沐浴更衣,面西跌坐,称西方三圣号及智者大师各百余声,复为弟子说三观法门,言毕而终。

  [唐]功迥,浚仪县人,行普贤忏,身不倚床者三十年。一日见普贤大士乘六牙象,地白金色。晚年撰《佛地论疏》,愿回向注疏功德求生净土,疏成五色异光照其室,曰:“得于此时,乘光见佛,所愿足矣。”乃系念西方,不食而化。

  [唐]法善,天宝年间游京师,习天台教,常诵《法华经》,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花从空下迎,天乐竟鸣,隐隐西去。

  [唐]大行,先勤学天台教,后入泰山而居,结草为衣,拾果而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大士现身。一日叹曰:“人命无常,不久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专修净土法门。过三七日,夜半忽见琉璃地,心眼洞明,又见佛及二大士,涌立空中。僖宗闻大行名,诏入内殿,赐号“常精进”。后一年,琉璃地复现,谓左右曰:“宝地复现,安养之期至矣。”即日右胁而终。

  [宋]义通(927—988),天台宗第十六代祖师,高丽国人,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后晋时来中国天台山义寂法师处,学习天台教法。义通大师弘扬天台、净土二十多年,著有《观经疏记》,除以智者大师的《观经疏》来弘传净土法门外,常呼信众为乡人,有问其故,曰:“我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即吾乡人也。”后于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右胁而化,阇维舍利盈满,年六十二。

  [宋]省常(959—1020),依天台宗第十六代祖师义通大师学习天台止观法门,后住杭州昭庆寺专修净土。大师曾结净行社,以宰相王旦为社首,前后入会有一百二十人,皆称净行弟子,另外还有八十位比丘、千余信众参加,从此江南念佛之风日盛。大师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数十年如一日。宋禧四年,于寺中端坐念佛,厉声唱言“佛来了”,随之而化,后世尊为净土第七祖。

  [宋]知礼(960—1028),天台宗第十七代祖师。唐末法难,天台教籍散逸,学者晦于正宗。后天台教典由高丽请回,大师于此时崛起,揭示山家正义,后学台教者多宗之,世称“四明尊者”,被尊为中国天台中兴之祖。于净土法门,大师提倡约心观佛之说,观弥陀依正之境,以显众生本具之心性。创设念佛施戒会,聚集僧俗一万人同修念佛,求生净土。宋代之后,善导大师著作不见于世,诸宗学人虽归净土,然理念多乏建树,知礼大师所著《观经疏妙宗钞》成一时之准。

  [宋]遵式(964—1032),慈云忏主,母梦咽明珠而生。曾燃指普贤像前,誓传天台教法。尝行般舟三昧,忽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数虫,又指端出甘露灌之,觉身心清凉,所患顿失。已而顶高寸许,声如洪钟,慧辩无碍。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立“晨朝十念法”,常聚僧俗结修净业会,并著《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往生净土忏愿仪》,世称百部忏主。后率众修念佛三昧。皇帝赐号曰“慈云”。临终讲《维摩经》毕,与众诀别,或叩其所归,对以寂光净土。至晚坐脱,年六十九。人见大星陨于灵鹫峰,红光赫然。

  [宋]仁岳(992—1064),敕赐净觉。入四明知礼大师门下十余年,研究天台教观。当时天台宗内有山家、山外之论争,净觉法师协助知礼大师,弘阐山家派之学说。后因不满知礼大师之说法,改投慈云忏主遵式大师门下,世称后山外、杂传派。悉心教化世人,推展净土教义。临终对门下弟子说:“我明日午时当去。”次日留偈而终。

  [宋]神照本如,知礼大师的弟子,主持承天寺三十年,兼弘天台、净土,与丞相章得象等结白莲社念佛。圆寂之日,“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而去”。其弟子有严、处谦也求生净土。

  [宋]有严,九岁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深悟天台一心三观和法华三昧之行,晚年躬作苦行,历二十年,“专事净业,以安养为故乡”。圆寂前于定中见天神告以净业成功,并梦见莲花、天乐,遂作《饯归净土诗》,跌坐而化。

  [宋]处谦(1011—1075),大明圆顿之旨,宰相王安石等朝廷百官都赞叹其德行,四十年讲唱不倦,有门人三千多人。圆寂前,集中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即入定寂然。门下弟子净梵、思照、宗利、择瑛等都以净土为归宿。

  [宋]思照,曾刺血写《法华经》,筑小庵曰“德云”,刻三圣像,专修念佛三昧,每夜四更即起念佛。又于每月二十三率道俗系念,终其身三十年。一旦语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此往生之兆也。”请僧七日同念名号,结印坐化。

  [宋]宗利,初修普贤忏,又谒大智律师,增受戒法。曾于定中神游净土,遂专修念佛,经历十年;广修净土道场,建无量佛阁。坐化之日,告弟子曰:“吾见白莲华,遍满空中。”

  [宋]择瑛(1045—1099),知礼大师第四代法孙,学习天台教观,阅《十不二门论》《金刚錍论》,不寝者数月,全得天台妙旨。师深解净土法门,且常劝人勤修净业。著有《净土修证义》《往生净土十愿文》《辩横竖二出》《劝修净土颂》等。尝作《往生净土十愿文》曰:“愿我速见阿弥陀,愿我决定生安养。”于杭州祥符寺示寂;俄奋身凭几西向,诵《阿弥陀经》,卷终而逝。丛林晚课的《赞佛偈》,即为师所作。

  [宋]宗晓(1151—1214),知礼大师第七代传人。编述了宋代净土宗的两部重要文献——《乐邦文类》五卷和《乐邦遗稿》二卷。《乐邦文类》卷三中以庐山慧远为始祖,唐朝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颐五位为继祖,这便是最早的净土宗六祖之说。

  [宋]智圆,天台宗山外派,在杭州弘扬净土,常为人讲解《观经疏》,著有《无量义经疏》等。

  [宋]志磐,山外派仁岳门下传人,撰《佛祖统纪》五十四卷,不仅对天台宗的传法世系作了详细的记述,在宗晓大师排名基础上还立了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宗七祖,内增承远、延寿,删去了宗颐。

  [宋]道琛(1086—1153),行法华三昧,感普贤菩萨放光;建净土系念会,于每月二十三日集道俗念佛至万人。专修念佛三昧,作《唯心净土说》大弘净土。临终,集众诵《观无量寿佛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满室。师曰:“佛来迎我。”即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品》,未卷而终。

  [宋]子元(?—1166),俗姓茅,母夜梦一佛入门,次旦生元,因名“佛来”。投延祥寺出家,学习天台止观法门,定中闻鸦声大悟。后来栖心安养,自号“万事休”,逆顺境中,未尝动念。劝人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念佛五声,以证五戒,普结净缘。乃集大藏要言,编成《晨朝忏仪》,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期生安养。创立白莲忏堂,同修净业,依天台四土三观说法,开示净土修法。创建净土宗系的新教门,称“白莲宗”,即后来的白莲教。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皇帝下圣旨,请在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号“慈照宗主”。后预知时至,告诸徒曰:“我化缘已毕,时当行也。”合掌辞众而逝。火化后,得舍利无数。尝集《弥陀节要》行于世。

  [元]性澄(1263—?),母梦日轮坠空而生,四岁辄拈笔为佛像;授以佛经,即能成诵。某年大旱,祷雨,雨立下。岁饥,民死无以敛,乃为掩其遗骸。至治元年,被元朝英宗皇帝诏入京师校正大藏,赐号“佛海大师”。后住杭州天竺寺。晚年笃志净业,修一心三观七昼夜,屡感瑞应。临终,众为称佛名,止之曰:“佛须自念,明晨当来一别。”黎明众集,端坐而化,年七十八。著《阿弥陀经句解》一部。

  [元]蒙润(1275—1342),年十四出家白莲寺,依古原法师,曾礼伽蓝神,像皆仆,如答拜然。古原授以天台教理,应口成诵,即了大义。故苦学得疾,修观音忏七日而愈,而心倍明利。后主德藏寺,日讲《法华》。后退居白莲庵,专修念佛三昧,依者日众。又出主下天竺,领众修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居三年,一日呼弟子等,示以止观安心之旨已,曰:“我生缘已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百声,泊然而化。蒙润生平力修,昼夜无间,常行般舟三昧,以九十日为期者七,修法华三昧、金光明、大悲、净土诸忏,以七七为期者,不可悉数。

  [元]怀则(生卒不详),撰《净土境观要门》,以天台之理,明净土观法。

  [元]云屋善住,曾居于吴都之报恩寺,闭关念佛,修净土行,著《安养传》。又工于诗,著《谷响集》,存诗777首,词13首。

  [明]妙叶,元末明初出家,精进研习天台教理,专修念佛三昧,其著作有《念佛直指》,二百年后受到蕅益大师的极高评价。

  [明]大佑(1334—1407),依敕为僧录司右善世,精通内外典籍,特谙天台、贤首教旨,又笃志净土,著有《阿弥陀经略解》一卷、《净土指归集》二卷,倡导净土法门。承遵式、元照等说,倡导“唯心净土”“生即无生”,主张约心观佛,以显自性本具之弥陀。

  [明]东溟慧日(1291—1379),天台宗第二十五代祖师,专修弥陀忏而生净土。

  [明]无碍普智(?—1408),天台宗第二十六代祖师,晚年专修净业,后端坐面西,念佛而逝。著《阿弥陀经注》一卷,流行于世。

  [明]幽溪传灯(1554—1627),天台宗第三十代祖师,著《净土生无生论》,融会天台三观之旨,阐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讲时众闻天乐盈空,讲毕才停。又撰《阿弥陀经圆中钞》,以台宗教观注释大佑法师的《弥陀略解》。

  [明]宏号梅芳(?—1727),杭州人,于绍兴(浙江绍兴)河桥之弥陀庵剃发,次习天台之教观,坐禅苦行,后在天台万年寺阅藏,因而失明,从此一心念佛。当实贤于梵天寺起念佛七期时,被招入社,期毕遂寂。

  [民国]谛闲(1858—1932),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师。在杭州六通寺讲《法华经》,讲到《方便品》,忽入禅定,出定后辩才无碍。师一生弘扬佛法遍于南北,曾讲《念佛三昧宝王论》《普贤行愿品》,著《观经疏钞演义》等,以天台教义力弘净土法门。临终时,忽西向合掌,说:“佛来接引。”即索笔写偈:“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力。”写毕,安详含笑坐化。

  [民国]兴慈(1881—1950),教演天台,行修净土,弘法四十余年,著有《二课合解》《金刚经易知疏》等。

  [民国]倓虚(1875—1963),中年出家,随天台宗高僧谛闲法师修学,在兴办佛教教育、建设佛教道场方面有突出贡献。1925年,谛闲老和尚向倓虚传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一生以弘扬天台教观,劝人念佛,培育学僧为职责,著作有《念佛论》等。

  [民国]宝静(1899—1940),为谛闲法嗣。曾宣讲《阿弥陀佛经》《弥陀要解》《弥陀疏钞》等,净土著述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阿弥陀佛要解亲闻记》等。对净土与天台的关系作了比较集中的阐发。

  [民国]静权(1880—1960),一生讲经说法,劝赞净土,1957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上海市政协委员,所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讲义》至今流行于世。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