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心文化是传统文化精神命脉


   日期:2016/2/26 16: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1月1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和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华文化復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开幕。中国佛教协会会长XC法师应邀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

  今天,我们在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的诞生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与海峡两岸的各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復兴与未来,可谓因缘殊胜,意义深远。

  一、全球化引发的人类命运与文化反思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一个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区域的问题日益成为涉及全人类的普遍问题。无论是中国与西方,还是臺海两岸,都无法将自身发展与利益独立于所谓的“他者”之外。经济的全球化将世界人民前所未有地联结成一个巨大的交互网,个人的命运无法避免地被带入遍及全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这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下,各种基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不断凸显出其狭隘性、局限性,并令人类陷入此起彼伏的困境。例如环境恶化、贫富分化、信仰缺失、道德沦丧、局部战争等等。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人类集体困境,促发我们对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文化现状需要进行彻底全面的反思。

  文艺復兴以来的西方现代文化,将人类的生命诉求从后世安乐拉到今生享乐,从对神的荣耀转向对个人权益的奋争,并以此发展而为主客对立的世界观和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人类生命的相互联繫性和整体性价值被忘失,由此导致自他对立、民族纷争、文明衝突等一系列现代性危机。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文明的难言之痛——“人类自我认识危机”更以迅勐的势态波及世界各地。自己与他人的对立、人类与自然的衝突、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日趋激化,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以邻为壑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命图景。这种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价值观,已经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世界亟需建立一种以人类共同福祉为终极追求的新型价值观。

  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清醒环顾世界,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开闢安身立命之新途,从久已淡忘的智慧中点燃照亮世界之灯火。

  二、天下为公、众生一体——中华文化的整体价值观

  20世纪初,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年)曾以他深刻的洞察和美善的心灵对世界发出“敬畏生命”的宣言:“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中的大事。”史怀泽的生命宣言在西方文化中无异于空谷足音,然而在中华文化的精神传统中,却能发现一个塬本完整的生命谱係及由此而生的整体性价值观。

  溯源中华传统文化,构成叁大文化主干的儒释道思想,蕴含有深刻的生命整体性精神。儒家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佛教则为人类揭示了“缘起性空,众生一体”的生命真相。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説将宇宙万有的互容互摄、相即相入关係表达得尤其丰富深刻。如法藏法师在《华严金师子章》里所言:“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缘起的世界是彼此相依的世界,缘起的生命是和合共生的整体。经济一体化和网际网路的普遍使用更加深了现代社会的缘起共振,以至出现了所谓的“全球公民社会”(global civil society)。此时每一个体的行为都会对其他生命産生“牵一髮而动全身”的震动和影响,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亦復如是。在佛教的缘起世界观里,宇宙人类找不到任何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遥远的理想,而正是我们当下的“实存”。

  大乘佛法不仅有缘起性空的智慧观照,更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认为自他关係是平等不二、苦乐一体的,因此自利必须通过利他的途径来实现。如《十住毗婆沙论》説:“菩萨于他事,心意不劣弱,发菩提心者,他利即自利。”(卷第七)在慈悲、智慧的摄持下,利他即成自利,自利促进利他,最终成就自他不二、和谐共进的生命境界。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将众生安乐、天下太平作为每一个体的共同价值追求,这种思想传统正是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思想支撑,也是缔造“中国梦”的文化渊源。在现代文明迷失于自我中心主义困境之际,我们应积极开显、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类整体价值观,谋求人类共同福祉与世界和平。作为臺海两岸的中华儿女,我们更应有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寻求中华文化的深层认同,携手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光明前景。

  叁、求仁得仁、心外无法——中华文化的心性观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设立了生命的整体价值观,同时提供了实现这种共同理想和终极价值的具体途径,那就是回归内心、走心灵提升之路。

  儒家先贤相信,“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家认为,只有“归根”“復命”,让内心纯朴虚静,才能达到天人合一。本土化后的汉传佛教,更与儒道思想相激荡,将心性之学推展到“明心见性”的高度。《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禅宗的出现,是对中华思想文化的一次内部重塑,对心灵的回归、心性的觉悟,成为儒释道叁家合流的匯归点,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徵——心文化。

  今天,当臺海两岸的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復兴大计,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心文化,一起感悟它带给现代人类的重要启示与智慧指引。

  1、心文化的现代启示之一——重树人类自信

  心文化启发人类重新发现内心的宝藏、认识自心的力量。无论是“崇神”还是“拜物”,都把生命的自由与幸福寄託到外在事物上,忘失了人类心灵本具的无限创造力;并且反过来,以外在事物的拥有程度来衡定人本身的存在价值。这种颠倒的价值观导致人类日益舍本逐末、重利轻身,做出许多自我戕害、摧残同类的不智之举。

  佛教却将人心作为万法之源:“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华严经》卷第十九)深广的心性包含有无穷的智慧和能量,它既是人类所有生命活动的起点和源头,同时也是一切行为的归宿和目的。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后説:“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如果现代人能重新体悟到心灵的圆满自足和无限开放,就能战胜生命匮乏的恐惧,超越向外依赖的软弱和盲目执取的迷乱,重新感受到作为人的本质意义与内在尊严。

  2、心文化的现代启示之二——走出道德困境

  近现代以来,有两种道德推理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后果主义和绝对主义。前者衍生出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后者导致理性至上的思维定势,但都无法引导人类走出道德困境。心文化的道德判断及引导体系,既不是外在的功利追求,也不是苍白的理性説教,而是基于对人心、人性的全面认知和启发涵养。佛教在这方面尤其具有丰富成熟的经验。

  佛教之所以被称作“内明”,正因其有一套系统有效的对内认知方法。通过戒定慧的修持特别是深入止观,可完整认知内心并彻底断除烦恼。无论是法相唯识学对具体心相的透彻分析,还是禅宗的“即心即佛”、天臺宗的“一心叁观”“一念叁千”,最终都令人们趣入无我真相、破除我执虚妄。大乘佛法还通过菩提心的引导,启发人们将私欲善巧转化为追求无上正觉、利益无量众生的善法欲。在起心动念之际将个人慾望转化为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道德约束力。

  3、心文化的现代启示之叁——融通世界文化

  随着全球化日益加深,不同族群、不同区域在更为深刻的文化和思想层面不期而遇。如果人类不能形成开放多元、交流互鉴的文化氛围,那么文化领域的衝突势必持续不断,从而波及经济与政治,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佛教心文化在凝聚中华文明、融通世界文化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歷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2004年)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里这样评价:“佛教在亚洲起到了伟大的文明融合的作用。”古代“丝绸之路”留下过中外高僧西去东来的足迹,近现代海峡两岸流动着同根同源的汉传大乘佛法。在全球化时代,佛教更以其内在的超越性与开放性成为化解文明衝突、沟通东西文化的使者。

  为何佛教具有如此深广的现代价值呢?正因其在産生传播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两大塬则:以心为归,以人为本。因为重视人类心灵的究竟觉悟和彻底解脱,所以无论是塬始农业社会还是现代工商业社会乃至资讯社会,佛教给予人类社会的指引都会深入触及生命的本质存在,给人们带来全面审视和超越自我的真正可能;因为自他不二的平等慈悲,人们可以在佛陀的慈光悲愿中倾盖相交乃至倾心相赏;因为“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圆融智慧,所以无论是大陆台湾、古代现代,佛教都能在契理契机、随方毗尼的度生方便下灵活开阖,与各地的本土文化迅速融合。

  当现代文明在人的“本质意义”面前噤声不语,在生命的终极归趣之处徬徨不前,佛教正当其时地显示出超越差异的精神共性和现代价值,成为凝聚人心、沟通不同文明的纽带与桥梁。

  四、道不远人、其命维新——中华文化的实践性与时代性

  心文化的核心是古人所谓“身心性命”之学,它是身与心、见与行的高度统一。无形无相的内心追求可以落实于当下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至为广大的形而上理想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能够不隔毫芒、打成一片。如《中庸》説:“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復兴不仅寄望于其本有的心文化价值,更取决于能否实践于现实生活、传播于当代社会。近代以来,从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的主张,欧阳竟无等人希望以法相唯识的重兴作为救国图强的思想路径,中国佛教不断以积极入世的姿态和勇敢担当,将包括佛教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以高度的灵活性融入不同的时空因缘,给传统文化开拓出生长创新的空间。台湾的人间佛教,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大陆一些新型道场如北京龙泉寺,通过网路、动漫、翻译事业等进行科技弘法和国际弘法;并开展了都市奉粥、启明书院、幸福乡村图书馆等心灵慈善项目——人人可以参与的现代弘法平臺,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了生活、復活于当下。

  如今,面对中华民族全面復兴、世界新文明逐渐重塑的歷史机遇,中国佛教不仅要探索自身发展的新途径,更要与臺海两岸有识之士共同担负起唤醒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民族文化力量、推动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人类心文明建设的重任。在此,我真诚唿吁海峡两岸佛教界通过宗教、文化、教育、学术、公益慈善等多种领域进行持续深入的交流合作,为两岸和平发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结语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引导人类由小我而至大我,再上升至无我,通过不断的自我超越与心灵觉悟,不断跨越各种二元对立的鸿沟,由内而外地化解世界危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将会産生实质性的影响。

  今天,我们在復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把握其整体价值观与终极追求,以心为归、以人为本,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实践。希望臺海两岸的炎黄子孙携手努力,整合文化资源,超越对立意识,共同开拓中华文化的新境界、世界文明的新格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传统文化       命脉)(五明学佛网:传统文化       命脉)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温金玉教授: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佛教的根本命脉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洪修平教授: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道坚法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趋吉避凶:学习传统文化 

 惠空法师:中国佛教之命脉-禅观教育 

 如孝法师:关于“大连传统文化同道会议“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