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悲法师:烦恼是如何生起的?


   日期:2016/3/5 9: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修的目的是获得觉悟、消除烦恼与迷信。消除烦恼,首先要认清烦恼心的特性或作用。其次,必须了解烦恼心生起的各种原因。助长烦恼生起主要有六项因素:一、业的习气,二、外境,三、恶友的影响,四、依从错误的教导,五、习惯,六、错误的概念。

  一、业的习气:造成烦恼的基本原因,是过去所做的不善业存留在意识田里的业习。因为无明、贪欲、嗔恨或其他烦恼的驱使,各种不同的习气,亦即业的种子,都种植在心识中。一旦情况合适,这些种子便成熟,再次生起烦恼。

  二、外境:大部分情况下,外境当前,而业的习气又在你的心中,轰!烦恼就生起。购物是很好的例子。物品都陈列在货架上,你透过眼识接触到物品,心不知不觉便怀有贪念,沉溺在外境。这种情况可能很巧诈,很难把自己的心和所想要的物品分开,你的手不由自主的伸向口袋拿钱,甚至还搞不清自己在做什么,东西已经买下来了。就是如此简单,不是吗?因此,当烦恼的主体遇见了合适的对象,迷信就像原子弹一般的爆发了。

  在西方,不可思议的是,每件事物都被过度夸张,烦恼心不得不注意它。“看啊!这样东西多么美妙!”这种技巧被广泛的运用,甚至禅修课程也要大做广告,广告词写着:请来上我们奇异的禅修课程,让你完全了解自己不可思议的头脑!

  对我而言,西方文化有点太过分了。

  对前述的一切,佛陀用了一个简单的字眼来描述,称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欲界”。我们现在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为何用这个字眼来形容。这是一个欲望的世界,欲望就在这里。烦恼心接触到可欲的事物,导致迷信,并产生更多烦恼。因此,密勒日巴尊者住在洞穴中。他明白一旦烦恼心接触到可欲的事物,就不由自己的升起烦恼。所以,他认为在心念还没有调伏之前,最好避免这种接触。

  使人生起烦恼的外境,和业的习气一定有所关连。所以,它的术语是“依他起”。譬如,你的心念里可能有一个特别执着的业习,当你碰见具有相似特质的外境时,你的欲望就被发动了。如果遇见的是使你厌憎的事物,欲望就不会被引发。因此,必须有主观上心念中的业习,配合客观上物体的特色品质,事情才会产生。如果没有遇上一个合适的对象,内心的烦恼无法发生作用。

  三、恶友的影响:外在的影响力,包括误导人的恶友、提供令人生起烦恼的资讯、使你迷惑的熟人。因此你结交的朋友、密切来往的人,都很重要。譬如,你身边的人都爱喝酒,如果你有一些自制力,可能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不受影响。但是,不久之后,因为环境的影响力量太大了,就无法控制自己。

  四、依从错误的教导:这种影响力很难对抗。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我相信你会发现许多例证。这种影响力,不只来自坏朋友或好朋友,生活里有许多所谓的“老师”,提供给你的资讯,只是增加了你的烦恼。因此,你必须和带给你正当的智慧能量的人在一起,这比起长时间处在污染混乱的能波中好多了。但是,这并不意味你要完全放弃误导人的朋友,憎恨他们,对他们心怀恶念等。你不应该如此对待他们,必须经常保持慈悲。记住我们早就被污染了,不应该因为我们的烦恼而责怪朋友,他们的影响力,只是加重这种污染罢了。

  西方人的心很有趣。他们在某些方面疑心很重,对所有事情都存疑。当周围的事物都不真实的时候,这是很好的态度。但是,在有些方面,西方人又完全不抱怀疑的态度。他看见一件事情有一点好处,有一些趣味,便不犹豫的认为整个都是好的,而全部接受下来。这种过度情绪化的态度很危险。每一种哲学、教条、以及宗教,至少都有一个优点。即使是世界上最邪恶的人(谁是这个邪恶者在于你自己的诠释),也有一些优点。无法自制的心会奔向有趣的事物,很容易被实际上很不好的东西吸引。

  我不明白西方人为什么喜欢五花八门的想法,他们觉得把各种不同的风味混合在一起非常有趣。请你们检查一下,这样的观察是否正确。无论如何,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态度会造成问题。譬如,你可能听到某人发表完全错误的看法,却认为:“他说的很有趣,管他说的是否真实,让他多告诉我一些事情。”我认为,西方人很有好奇心,什么东西都听得进去,但是,实际上,在这种态度下所攫取的每一个错误观念和资讯,都更加深你的烦恼。因此,这种不加以分辨的态度很危险。

  第四项因素与前面所说的不同,前面是说和带来坏影响力的人们在一起,第三项因素,大致是指你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然而,第四项因素是指你相信某人是特别的老师,所以听从他,并且依从他教导的所有错误观念。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个渴望获得证悟的人,他去见某一位上师,这位上师叫他去杀一千个人,并且用他们的手拇指做一串念珠。上师说:“办完这件事情,并且得到觉悟时,再回到我这里来,接受更多的教导。”这个名叫安古里马拉的人,真心相信这位所谓的“上师”,当他收集了九百九十九个拇指时,终于遇见佛陀,佛陀劝他修习真正的佛法。这个人以往的依止是盲目的,带来的只是痛苦。

  任何品质的教导都可能很有趣,但是,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经常只是意谓渴求资讯。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也可以看出来。西方孩子上床睡觉以前,喜欢父母念故事给他听。这些故事很有趣,但是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垃圾。孩子们非常敏感,并且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对故事也非常相信。因此,所听见的故事,在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大部分父母并没有充分察觉这种现象。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喜欢这个故事,而且能够睡着,就好了。他们不明白,这些故事在孩子的心中,会造成什么影响,也不知道会带来什么结果。最重要的是孩子很快就睡着了,然后父母就得到了自由,可以去睡觉或做别的事情。只要孩子别出声吵闹就好了。其实,这是不对的。你把没有意义的故事传达给孩子,并不仁慈,只会更加深孩子的烦恼与迷信。

  当然,如果有智慧,阅读各类型无意义的书籍,也不会受影响。你可以检查这些书籍,而不会贪婪的照单全收。但是,当你太热衷,太受吸引时,“是的,是的,告诉我更多!”它会在你的心中留下了很强烈的印象。你完全失去具有分辨力的慧识,分不清对错。你根本不加判断,便照单全收。

  我们对待任何一种资讯的态度都是如此。我们吸收了许多资讯,但是,没有融会贯通,也不分辨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有害的。事实上,几乎每一种流行的西方文明,包括书籍、杂志、电影、电视等,都制造了愈来愈多的欲望与迷信。其中当然也有例外。但是,大部分电影都是投人所好,演出迷信的心所爱看的东西,任何会引起兴趣的东西。这些制造影片与书籍等的人,对人的心理有实际的了解,他们很明白什么东西会引起人的欲望与迷信,也知道什么东西会使观众比现在更加迷惑。

  简言之,如果缺乏明辨的智识,错误的观念与知识就会造成更多烦恼。譬如,从电视上接受了许多资讯,使你真的觉得很兴奋,有时候简直受不了,必须离开房间!因此,凡是会使你变得更迷惑的讯息,都必须尽量回避。

  五、习惯:它运作的方式如下:你曾经对某件境相有过经验,一旦遇见相似的境相,便想起第一次的经验,而每次重复这个行为,你的记忆就更加增强,想像力也变得愈强烈、愈扭曲。习惯所造成的联想非常强烈,每当类似的情况出现时,你的心就自动奔向烦恼。有些人已经对使他生起烦恼的境相着魔,无法忘怀。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因为这个经验已经重复不断发生过许多次了,内心中留下愈来愈深刻的印象,心念驻留在回忆经验,使烦恼更加严重。心中不出现那个境相,这个人甚至睡不着觉。我确定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果这种习惯重复的次数太多,印象愈来愈深刻,你真的可能会发疯。

  有时候,烦恼会在强烈的幻想中加深印象。在西方国家里,当男友和女友分别时,两人都要求对方:“请别把我忘记!你要记得我。如果把我忘记,就是不再爱我了。”因为你对一件事物如此着迷,所以你没有自由。

  六、错误的概念:和有趣的东西有关。当你记起一件事时,就对它下判断:“这东西真是太好太棒了!有这么多美好的品质,有这,有那……”你把东西的价值极度夸大,和真相已经完全脱节,它只是你错误观念下的产物罢了!

  譬如,你有一个男朋友,对他十分着迷,觉得他的每个动作与手势都很有趣,走路的姿态、说的话、做的事,看来都很好。甚至当他做了非常坏的事情,你还觉得挺好玩。你完全被迷人的特质吸引,所以看不清楚他的缺点。

  然而,人的心念变化无常。有一天,如果他说的话令你特别不高兴,你的态度就开始改变,认为:“他一点也不好。”你的心开始集中在这个“不好,不好,不好……”的意念上。不久,他所有的一切,在你眼中都变得可厌,没有一件事使你觉得他可爱。你看过这种情形发生,不是吗?烦恼心的运作方式,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首先你觉得某件事情十分圆满,之后,又变得一无是处。但是,我要告诉你们,任何东西或众生,都不可能完全好或完全环,都有正面与负面的能量,只有着迷的心,才会把事情看成黑白的极端。西方有一句谚语:“人们只听他爱听的事情”。这句话很翔实地说明人的心理。也是非常好的佛法观点。这句话,强调了我们前面所讨论的真相。

  当我们看见喜欢的境相,总是把它高估。过分强调好的一面,所以见树不见林。同时把它看成独立存在的个体,似乎恒常不变。你没有发现,其实这是自己对境相投射的影像,反而以为这些被强调的品质,来自境相本身,并不是出于自己加在境相的想法。你看不到实况。这种烦恼的投射覆蔽境相,比脸上的化妆品更浓厚。无常的境相被视为恒常,带来苦的境相被视为乐因。虽然所有境相都缺乏真实、独立的存在,他们却被视为可以独立存在。

  “执着和真相无关的东西”。它和境相存在的实相,完全不相关。当你捕捉到某样东西,观察并相信它是以某种方式存在,因此,你的烦恼便开始扩大,烦恼心的力量也愈来愈大。这带领我们回到先前所讨论的观点——所有存在的境相,无论是好消息或坏消息、天堂或地狱、娑婆世界或涅槃世界,都只是心的变现。心被迷信蒙蔽,就造成痛苦。因此,为了从这种苦中解脱出来,务必了解烦恼心的特质,以及使这些迷信生起与增长的因素。总之,请你们务必检查并禅思这六项因素,非常值得。你对它的了解会带来很大的力量,使你的心识十分清明。否则,简直没有办法去除自己的烦恼。

  ★般若智慧:人世间,万事万物,无常无我,这是真理。我识、我法、我相、我认为,在假相、妄想中求不得,是种种苦恼的来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清静心,无人我相,无分别心,见境离境,旁观者清,換位思考,慈悲喜舍,无所不容,常乐我静,法法随缘,起心动念,即是般若智慧。

  ★真的智慧:只要是用“我”,在人我相中参,学问渊博,反应敏捷,分折观察,独到深刻,也只是盲人摸象。只有明白,真我无我,实相无相,无分别心,无烦恼见,是真见地,无妄想执着,是真正的解脱。 心地无染,心地光明,心地无漏,才是真的智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烦恼       智慧)(五明学佛网:烦恼       智慧)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我有烦恼么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观心偈 断烦恼偈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普献法师:烦恼像婴儿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