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若对亲人极为贪执,定会遮障真实智慧


   日期:2016/3/6 15: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

  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

  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

  假如贪恋亲朋好友,则会遮障真实的智慧,同时也毁坏出离心,最终遭受轮回诸苦。如果一门心思专注在亲人身上,根本做不了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将毫无意义地虚度此生。

  这一点,每个人都会有深深的体会。《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接受,不管是什么民族的人,都符合他们的传统,所以圣者的语言跟世间分别念的语言完全不同。世间分别念的语言,在某个场合中比较适合,暂时可迎合众人的心理,但在某个场合中绝对行不通。历史上有些政治家的文章,现在一个词也用不上,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完全被淘汰了。可是这些圣者的语言,纵经千百年也不会褪色,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智慧来学习时,凡夫有凡夫的收获,菩萨有菩萨的收获。因此,圣者的金刚语不可思议,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学《入行论》等大成就者加持的论著。那些由分别念编撰成的花言巧语,表面上看来很吸引人,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价值。

  这里是说,若对亲人极为贪执,定会遮障自己的实性慧。实性慧也叫实智慧,《大智度论》云:“常有安乐的涅槃从实智慧产生,实智慧则从一心禅定中产生,因而,想得到这种智慧的人,务必要行持此禅定。”反之,如果贪著亲友,心静不下来,禅定就没办法产生;没有禅定的话,证悟智慧也就无从谈起。

  现在有些人特别贪恋亲朋好友、事业家庭,贪执心相当强烈的人,有没有开悟的机会呢?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历代高僧大德不管出家在家,首先要放下自己所爱执的对境,原因就是如果执著某一对境,心始终无法专注。所以,禅宗在坐禅时强调万缘放下,净土宗在念佛时提倡看破一切。

  作为出家人,应该会有一些看破的境界,如果没有看破,就放不下来,放不下来的话,心里一直耽著某个人,肯定对自己修行有障碍。有个人说:“我修行当中,对魔王波旬倒不害怕,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丈夫,因为我天天想着他、耽著他。”对人的耽著没有放下的话,无二智慧很难以在相续中生起。

  而且,这样的耽著也会毁坏我们的出离心。有些人刚出家时出离心相当强,后来由于种种因缘耽著某个人,出离心和厌离心就没有了。而一直耽著感情的人,不可能想要出离轮回。因为出离是视三界轮回如火坑,千方百计想从中爬出来,假如耽著某一个人,恨不得永远跟他在一起,不仅是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甚至成佛也要有他陪伴,那怎么会想出离轮回呢?这些人的愿望太过分了!虽然我没有亲耳听过,但是看某些人的态度和语气,很可能成佛时也不愿离开对方。

  当然,对上师的祈祷当中,这一点是合理的。如上师如意宝对麦彭仁波切的祈祷文中说:“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上师,成佛之时,您老人家成为我的部主主尊。”所以,对上师的信心跟世间的贪恋不同。有些大成就者死了父母不哭,而上师圆寂了,一提起就会痛哭流涕,这不叫贪执,而是一种信心的标志。依靠这样的信心,既不遮障出离心,也不遮障无二慧,但如果对世间念念不忘、依依不舍,不是想着这个人,就是想着那个人,总有一天痛苦忧愁会降临在你的头上。

  佛陀在《因缘品》中说:“世间诸痛苦,忧愁及哀号,皆从贪亲生。”世人诸般痛苦忧愁、哀伤哭泣,皆由贪爱而生。大家不妨观察一下,自己平时流泪的话,来源肯定是贪执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任何贪执,这种“矿泉水”不可能无因生。不过,有些人的矿泉水比龙泉还丰富,不需要什么因缘,就开始“呜呜呜……”,不但眼睛里面流泪,鼻孔里面也开始流泪,看起来真的特别害怕。

  心若专恋一个对境,则很难从痛苦中解脱。从前有个故事说: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后,想起与丈夫生前的恩爱就痛不欲生,于是天天做很多精美的饭菜拿到坟前,一边痛哭一边说:“亲爱的丈夫,你吃一点吧。”有个牧童看到这种情况,很想救度她,就找了一头死牛搬到坟地,割了许多嫩草放在死牛前,一边哭一边说:“亲爱的牛,你吃一点吧。”女人对牧童说:“你的牛已经死了,不可能活过来,你在这里痛哭有什么用呢?真是个傻孩子!”牧童回答:“我一点也不傻!我的牛刚死,多叫它几声也许还能活过来。(因为尸体存在之故,当然这是不定因。)你的丈夫死了那么久,都已经火化了,你还哭着让他吃东西,那才傻呢!”女人想想也对,从此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现在有些人的亲人已经死几十年了,但她仍把当年他给的结婚戒指、耳环等,藏在贴身的小包里,没人就拿出来看一看,然后又装到包里面。有没有啊?这是我分别念幻想出来的,真的倒是没有见过,但我估计有些人的执著特别可怕,出家人中应该不会有,如果有,那是一种恶兆;但在家人中肯定有,有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这种的执著非常痛苦,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断除,这一点很有必要!

  子二(所贪对境之过患)分二:一、耽著凡夫非为所依;二、如何相应时机而交往。

  丑一(耽著凡夫非为所依)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贪爱无常的亲友,也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正法(“真常法”)。

  这本来是很奇怪的,无常的东西怎么能毁坏常有的东西呢?但以智慧来详加观察,事实就是如此。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一直沉溺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所以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观察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不说中观胜义谛和大圆满的一些境界,从世间的角度来分析,本来一直认为“我喜欢的人永远是我的爱人、永远是我的亲人”,但他到底是不是所爱的对境,是不是值得喜欢的对境,他会不会永远给你带来安乐?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他不但无法带来安乐,反而是毁坏安乐的因,只有断除对他的执著,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

  佛陀时代有位比丘尼,出家时已怀有身孕,但她自己毫不知情,出家后肚子越来越大,好多比丘尼都嘲笑她,而佛陀知道她是无辜的,特意开许她继续留在僧团。几个月后她生了一个男孩,因为出家人不方便带,于是交给别人抚养,但她心里一直记挂着他。后来这个孩子在别的地方也出了家,出家后的因缘比较不错,短时间中获得了正果,并在某个森林里修行了十二年。十二年以后,有一次他母亲见到了他,由于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哭喊着跑了过来。儿子知道母亲若一直耽著他,对她的成就很有障碍,于是表现出非常冷漠的样子,态度显得很不高兴。母亲见后十分失望,心想:“我记挂他这么多年,可他对我一点感情都没有。”随后把对儿子的执著彻底放下,当天就证悟了阿罗汉果。

  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无常的亲友毁坏了我们得果的常法。有些人天天都是想着对方,天天都是耽著对方,过一个星期要打个电话,过一个月要问问怎么样了。其实米拉日巴说过,作为出家人,早就该看作是死人一样,已经被四个人抬到尸陀林了,若能如此看待,家人也不会对你有什么牵挂。可是有些人恐怕不是这样,当然,心态一下子转过来,的确也是比较困难,但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如果放不下对自己今生来世都不利,除了带来痛苦之外,任何实义都没有。

  因此,出家真的很伟大,假如一直耽著自己的家庭,始终没有出离的机会。古大德也经常说:“出家才有证道缘,恋家岂有证道时?”当然,这是说在家人的贪执更为严重,并不是说在家人没有证悟的机会,通过佛教历史来看,也有相当多的在家人,最终获得了开悟成就。然而,大家也不要轻视出家,有些人说:“出家和在家没什么差别,学佛只要心善就可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佛经中说,三世诸佛成道时,均示现为出家相,倘若出家、在家一模一样,那又何必多此一举?要知道,出家的的确确没有牵挂,也没有贪执亲友的痛苦,所以证道非常方便,这是一种殊胜的因缘。

  对在家人而言,不管是谁身上披着袈裟,自己都应该恭敬膜拜。这是在家人应该做的,千万不能轻视。同时要尽量减轻对亲人的执著,否则想解脱是很困难的。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

  令入非圣境,何须近凡愚?

  行为若与凡愚经常同流合污,必定会堕入三恶趣。博朵瓦格西说:“初学者的意志本来就不坚定,如果再亲近世间俗人,与他们共同交谈、做事,那一定会毁坏今生来世的安乐。”这番肺腑之言,真的是非常殊胜。我们若整天跟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只会使自己逐渐堕落。藏地古大德的教言中说:“智者与智者交往,智慧更加增上;智者与愚者交往,智者智慧减少,愚者智慧增加;愚者与愚者交往,愚昧无知更加增盛。”

  从现实生活中也看得出来,修行比较好的人,如果跟修行不好的人在一起,自己的修行肯定受影响。我曾看见有两个道友,一个特别爱睡觉,一个不爱睡觉,因为住在一个屋子里,后来爱睡觉的人受对方影响,睡眠减少了一点,而不爱睡觉的人也受对方影响,不像以前那样精进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了圣者以外,我们还是会受别人的影响,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自己务必要好好护持道心,千万不要轻易退转。

  “凡愚”按藏文讲义的解释方法,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愚人)、与老者对立的凡愚(稚童)、与圣者对立的凡愚(凡夫)。这里是指与智者对立的凡愚,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有些人说:“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贪心,这是不会避免的。”其实智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一定非要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

  在修行人中,有些人的行为很如法,这就是智者,有些人的行为不如法,这就是愚者。我们不要常跟愚者交往接触,不然道心会渐渐退失,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也变得不可救药,甚至像麦彭仁波切所说: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鲜花一样,一个晚上就全部毁坏了。相反,如果多接触修行好的人,自己的境界也会一下子提升,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得出来的经验。既然我们都向往解脱,最好不要被引入非圣者的境界而堕入恶趣,所以依止凡愚又有何用呢?

  学习了这一品以后,大家对亲人的贪执一定能减少,自己的心也会得以调柔。我相信三宝的加持和无欺的缘起力,只要通过认真闻思,自相续肯定会获得一些利益。在藏传佛教中,很多人听完《入行论》后,言行举止有了明显改变,这一点如今在很多道友身上也看得出来。前段时间学了《安忍品》后,有些人想发脾气都发不出来,实在是苦恼;后来学习了《精进品》,大家也比较精进,但精进不是一天两天,而应该是细水长流,永远这样精进下去;现在正在学《静虑品》,以后对断除贪执应该有所帮助,倘若心能够静下来,修行也会比较方便。

  摘自《入行论广解》第一百一十二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贪执       智慧)(五明学佛网:贪执       智慧)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