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大处难处看能力,小处细处看修养


   日期:2016/3/16 21: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与最亲近的人相处,这或许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静下心仔细思考的问题,而在古人看来,与至亲交往,理应记住《礼记·表记》中的这三点: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不失足于人,慎重举止

  “不失足于人”的意思是,在人前应该注意自己的举止仪态,一抬手一投足要有分寸。

  “大处难处看能力,小处细处看修养。”无论是在家庭中亦或是在挚友前,每个人的思想状态都是最放松的,也就是在最为自然状态下显露的行为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行。

  为人父母者,在生活中应起到的是榜样作用,孩子在成长中会潜移默化学习父母或长辈的言谈举止,正是在生活中的细微行为给予下一代的是不可估计的影响,这往往比有声教育来得重要来得深远。

  不失色于人,控制情绪

  “不失色于人”指的是,喜怒克制于心,不常外露于颜。

  家庭中,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之间,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因此也就养成了对待至亲时存在着放肆性。有些时候,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所以总是喜形于色,将自己的情绪与脸色不加节制地丢给了家人与知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能理解,必须去包容,却往往忽略了情绪承受者的心情。

  孔子说孝敬亲长最难的是做到“色难”,“色难”难在何处?难在虽有一颗恭敬的心,却难有一个谦和的态度。如今的我们,虽无法做到事事和颜悦色的恭敬之态,但在对待至亲与知己时,懂得控制情绪,不失色于人,才是真正的为人雅量。

  不失口于人,先思后语

  “不失口于人”,讲的是说话谈吐应考虑听者的感受,懂得换位思考,先思后言。

  在古人看来,人生有四件事是一去不回的:出口之言、发出之箭、过去之时、忽略之机。而其中,出口之言是居于首位的。

  当人处于压力下,往往忘记了怎么好好说话。也就造成了,在情绪的宣泄过程中对亲近的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晦暗等等的语言。最后我们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却对听话者带来了烦恼与不适。如果对方再对伤害进行反击,家庭的冲突就会愈演愈烈。良好的对话氛围就毁在了一时的口不择言上。

  与最亲近的人相处好

  人与人的关系,越是亲近,越容易肆无忌惮,越容易发脾气,容易任性与冲动,也就在不经意间造成了互相的伤害,然而,可悲的是,有时我们总是想着去花大力气,大心思去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类人际关系,却往往忽略了去如何与最亲近的人相处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能力       修养)(五明学佛网:能力       修养)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录 悟后修养录 

 明一法师:“觉的能力”被迷惑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 

 周叔迦居士:论佛教徒的修养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九章 阿赖耶识的能力不灭 

 仁焕法师:再谈修养 

 仁焕法师:人生修养对家庭的影响 

 仁焕法师:要重视心灵的教育与修养 

 仁焕法师:修养的功德 

 仁焕法师:修养的定位 

 仁焕法师:精神修养和形象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