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


   日期:2016/3/19 15: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

  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

  对财富、智慧、才华等超胜自己者,产生嫉妒心;对势力、智慧等与己相当者,生起竞争攀比心;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就骄傲自满,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与这样的凡夫交往,怎么会有利益呢?

  凡夫人在不同场合中,遇到不同的对境时,可以表演不同的面相:看见领导时,显得非常调驯;看见下属时,装得很有威力;看见与自己相等的人,又表现出另一种姿态。其实我们平时说话也好,打电话也罢,对所有的众生应该用一种态度。我看见有些道友在走路时,遇到下面的人,就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走式;看见上面的人时,立刻换成卑躬屈膝;碰到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行为就跟他比较相同了。打电话时也是如此,若是领导来电话,他就点头哈腰;下面的工人来电话,他便官腔十足。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对众生一视同仁,如此卑上亢下,实在不太应理。

  凡夫人还有一种毛病是:受到他人赞叹时,根本不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功德,就全盘接受、洋洋自得;如果听到逆耳的忠言,别人好心指出他的过失,他也不分利害善恶,立即生起大嗔恚。交往这种凡夫,对自他有什么利益呢?

  尤其是傲慢,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贵而无智则为衰,智而骄傲亦为衰。”纵然你非常高贵,才华也不错,但如果没有智慧,那是相当可怜的;倘若有了智慧,但相续中充满傲慢,也必将遭受各种衰损。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应该傲慢,傲慢的确会害了我们,有了傲慢之后,根本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也不会认清自己的过失,给修行会带来很多违缘。

  我们与世间凡愚相处,只会有害而无益,对信心、大悲心的增上没有任何帮助。《涅槃经》中说:印度最可怕的就是狂象,但是遇到狂象,最多不过毁坏一生一世,而亲近恶友,将摧毁我们生生世世的安乐。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观察自己接触的是什么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

  当然,在大城市里面,尽是不信佛教、反对佛教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想燃起信心的明灯非常不容易。然而,也有许多在家居士很了不起,虽然没有出家或者到寂静地方的因缘,周围的环境也相当糟糕,但自己的道心始终像高山上的松树一样屹立不倒。这一点我非常随喜,如果我住在那种环境中,恐怕一两年就倒下去了。

  总之,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这些大乘教言,自己要学会观察。尤其是我们的大乘菩提心,万不可被任何违缘所毁,不然的话,那是一生中最遗憾的、最可惜的事情了!

  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凡愚者不但无法饶益我们,而且若与他们亲近交往,势必产生自赞毁他的过失,并喜好闲谈世间的无义之事。

  世间上的凡夫人,大多没有殊胜的定解,除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外,对重大的来世之事、众生之事漠不关心。要知道,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诗人鲁迅也说:“在无穷的远方,有无数的人们,都跟我有关系。”若用大乘理念来解释,远方无数的“众生”,与我们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当然,鲁迅说的是“人们”,我每次看到有些智者、学者将眼光仅放在人群上,始终有一种狭隘的感觉。发悲心的对境应该是“众生”,应该将所有的“人们”改为“众生”:为人民服务,改成为众生服务;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改为我们是众生的公仆。假如只重视人而不重视众生,我总是有点看不惯,可能不仅是我,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教徒都会颇有同感,只不过我这个人比较坏,心里想什么就说出来。

  与没有发菩提心、也不承认前后世的凡夫愚者交往,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不会得到任何功德,只会毁坏自己的道心。跟他们交往的时候,经常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吹嘘自己如何成功、如何赚钱、如何变成富翁,所谈论的话题全部是自赞毁他,直接或间接赞叹自己的功德、威力、文采、智慧,不断诋毁轻视别人,这是凡夫共同具足的特点。

  世间上多数人对解脱、业因果、来世、空性等话题,没有任何兴趣,而一谈起战争、爱情、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暂时的利益,马上就兴致勃勃。有时候也看得出来,在大餐厅里许多人一起享用美餐时,如果留意他们的话题,就会发现人人都在讲赚钱、朋友、家人,除此以外,自己和他人百年以后的来世,根本没有考虑过,人类以前和以后的历史发展,很多人也是非常茫然,这就是世间的一种愚痴。

  有些道友到了社会上以后,深深感到他们做的事情很无聊,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否则很容易染上他们的毛病。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说:“邪行易染故需不交往。”凡夫人的邪行很容易染污我们,因而尽量不要去交往,应像古大德所讲的那样:“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自赞毁他、贪嗔的话题没有实在意义,不管是居士、出家人,凑在一起喝茶做事时,应该看看自己的话题是什么。凡夫人有个共同的毛病,关于闻思、悲心、智慧的话题,一提起来就默默不言,没有共同的语言,而谈起世间钱财、尤其是讲别人过失时,每个人都饶有兴趣,马上瞪大眼睛,积极发言:“真是这样吗?不过我也听说那人很坏……”

  想要获得快乐的话,应该远离这些凡夫人。佛陀在经典中说:“恒时不见凡愚,乃为真实安乐。”这个教言非常殊胜,只有恒时不见那些凡愚,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当然,所谓“不见”,按照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并不是说不度化他们,而是因缘不成熟时,不要经常跟这些人接触。有些道友回去以后,看到现在人的一些状况时,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觉得自己有出家修道的因缘非常殊胜,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多。

  寅三、摄义:

  是故近亲友,徒然自招损,

  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

  故应远凡愚。

  综上所述,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不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

  基确巴格西说过:“依靠故乡,只会增长贪嗔之心,当以最快的速度动身离去,前往寂静之处;依靠亲友,只会让自己萌生忧恼,修行人一定要学会薄情寡爱。”这是非常甚深的教言,我们如果永远沉溺在轮回苦海中,自己就没有自由了,一切的修行也是付之东流。

  所以,修行人首先要观察:什么样的环境适合自己,什么样的环境不适合自己。当然,在家人到寺院里去,终生与出家人共同生活,或者终生闭关,这样的机会不一定有,但即便在大城市里,也应该远离凡愚,这一点必须要做到。此处的凡愚,也即《宝云经》中所讲的九种邪知识:破戒者、邪见者、失威仪者、邪命者、乐愦闹者、懈怠者、乐生死者、违背菩萨行者、乐居家眷中者。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障碍,闻思修行、持戒清净也必定受损。因此,阿底峡尊者说:“纵然你得登地果位,也会受恶友的影响。”

  我经常提醒有些人,不要接触不好好学佛的人,喜欢背书、喜欢学习佛法的人,若跟不爱闻思的人在一起,肯定会受影响的。包括外面的居士也是这样,精进闻思的人,接触某个人一两天之后,行为马上就变了。有些人不爱闻思,今天看见一个上师就依止,过两天开始诽谤,然后又换一个新的上师……整天这样跑来跑去,很多人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

  前一段时间,我给菩提学会的有些负责人也说过:“你们应想尽办法喜欢闻思,自己都不爱闻思的话,劝别人、组织别人是很困难的。能力不大不要紧,因为大家是共同学习,都有这个兴趣。我们也不缺几个人,如果他们有能力,通过其他方法学也可以。但是负责人一定要爱闻思,对佛法有信心,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没有这样,那恶友会经常引导你做不如法的事情。”

  虽然我们度众生的誓言和发心永远不能退,但是作为一个初学者,应该懂得取舍身边的人和环境,如果对自己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有帮助,那依靠他们也可以,而若对你的智慧、信心、悲心有损害,就没必要再呆下去,一定要当即远离。以前上师如意宝在求学过程中,当时生活比较困难,为了得一些饮食到施主家里去念经,但后来觉得周围的环境不太合理,尤其是恶友的影响有点严重,就立即动身离开了那里。当然,他老人家只是在众生面前显现而已,以此来提醒我们凡夫人,应该选择自己的环境。

  现在很多人对佛教不太了解,经常走极端,要么不度众生了,一个人坐在那里,对众生一点都不关心;要么过于勇敢了,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能力,一味地冲锋陷阵,最后自己也变成敌人的人了。出家人也有这种情况,听说有些小寺院的住持太极端了,把大门一直关着,即使来人烧香拜佛,他也马上赶出去:“不要来我这个庙,我这个庙是闭关的,出去、出去!”而有些出家人又太过分了,明明知道处境很危险,却还非要度众生,最后自己也“牺牲”了。

  因此,大家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文字上的理解不要堕入极端,行为上也要掌握分寸,这才是智者的选择。我说的有些话,是串习过一段时间高僧大德的教言后说出来的,不管你是在家人、出家人,也许都会有一些价值,有价值的话就要用上。毕竟这样的讲经说法,什么时候结束也很难说,有机缘时给大家一些好心好意的忠言,你们若能接受,对自己应该会有利的。

  当然,对今生来世有利的语言不愿接受,没有利益的话却很容易入耳,这就是我们凡夫人的一种特点。但凡夫人的过失要全部说的话,也是说之不尽的。总的来讲,大家应当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摘自《入行论广解》第一百一十四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行持善法       取舍)(五明学佛网:行持善法       取舍)  

 法界法师:生活禅和出世禅的取舍 

 大安法师:答当处寂光,何必取舍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雪漠:为人做人,都应学会取舍 

 卢志丹居士:取舍不慎,必入歧途 

 仁俊法师:从我法佛法中取舍明决--献给福严佛学院第八届结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三、公案 — 保护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学习取舍? 

 呷绒多吉上师:行持善法的时候不能聊天讲话 

 呷绒多吉上师:殊胜日要多多行持善法 

 呷绒多吉上师:行持善法在于一颗心 

 因果和人情该如何取舍? 

 呷绒多吉上师:取舍因果我们才能远离地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