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喜法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日期:2016/3/22 1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中国漫谈之六十二

  传喜法师:“文以载道”,品读唐诗如对圣贤‖“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佛法,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领会的,就像唐诗一样。

  我们小时候背《唐诗三百首》,小孩子怎会理解?纵使写出白话的唐诗,小孩子对其中的意境也是很难领会的,因为诗的意境不可言传,但佛经的含义还是勉强可以讲解的。

  今天,我们即便讲解十个小时,也仅占佛的意义的万分之一而已,所以我们是努力去推广,不是说我们推广的就是佛所有的意义之所在。

  —— 在佛的面前,在佛法的面前,需要谦虚,谦虚是我们永久的学佛姿态。有人说佛经看不懂,能不能翻译得更白话一点。其实,佛经应该说就是白话的,“白话”这个概念就来自于佛经,标点符号的创始也来自于佛经。

  在1700多年前,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现在读来依然琅琅上口,这在当时已是非常白话了,佛经有其永恒性、不随时代而变迁。

  佛经自传入中国,就已开始改革我们的中国文化了;有心人会发现在儒家、道家的原版典籍里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佛经,近两千年前翻译家就标注了标点符号。

  —— 佛说:佛经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开显出无量义,这就是佛教智慧究竟圆满的地方。

  佛经,一打开“如是我闻”,仅这个“如”,本身就是智慧,即是不动、不变异,就是我们当下讲的那个房间 —— “心”,所以叫“如如不动、无来无去,是为如来”。佛的一个名号,就是你“心”的名号,由此可以开演,我们可以坐在这边讲三天三夜。

  那“如是”的“是”,是非常坚定的“是”!

  “是”,在哲学上是离二元的,二元的都不是“是”,“是”指绝对、真实、离分别,不是比拟的。所以,佛经上的一个字,有甚深义,你可用不同的智慧赋予其不同的涵义,这是佛经广大浩瀚的地方。而这里的“广大浩瀚”不是指数量。

  —— 开显任何一部经典,都微妙不可思议。这不是我们编撰、杜撰的,佛就赋予其这么深的意义,《维摩诘经》中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讲一句话,但众生随类各得解。就像一场大雨过后,小草、荆棘、树木、花朵都得到滋润,“雨”是没有分别的,每一样植物都得到了滋润。

  我们去推广、弘扬,但不要将其狭隘化、庸俗化,不要贬低了佛法本身的价值,这是要防护的,否则佛法会被湮灭掉。就像唐诗,唐诗变白话了,唐诗就消失了,因为诗的意境不在了。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唐诗几乎人人会诵: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你怎么理解?

  在一棵树下,看到一个小孩子,问他:你的师父哪里去了?他说:我的师父采药去了。你的师父在哪里采药?我的师父就在这个山里面,但是现在云雾缭绕,我看不到他。

  —— 如果真的就这样直白地理解,就糟糕了,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就糟蹋了吗?

  ——这是一种隐喻!

  今天“我”是一个童子,你们来问我:童子,你的师父在哪里?我说我的师父在你那里啦!你说我怎么看不见呢?你烦恼太重啊,但是我那个师父正忙着在你那儿采药呢,在对治你的病,你有很多很多病,有八万四千个病。为什么我找不到他?你烦恼太重啦!云雾缭绕,烦恼遮障 —— 所知障、无知障,不落这边就落那边,总是落在“两边”。

  —— 中国的文化对文字是非常尊重的,不轻易用一个字的,岂会拿文字作戏论?

  这样一段文,把这么尊贵的文字记在那里,保留了这么多年,值得我们好好去品读。

  读任何一首唐诗,都要如对圣贤一样来品读。唐诗如此,宋词、元曲亦复如是。我们中国人,老祖先留下来的“文以载道”,是留给我们子孙最珍贵的文化财富,这个礼物是非常丰厚的!我们这些子孙却不知“道”了,外国人还当个宝;欣逢盛世,随着文化软实力意识的觉醒,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也要通过文化向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量,文明和道德的力量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尊重。

  不单单佛学,乃至我们的儒家、道家等优良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弘扬和学习,但这个前提是需要谦虚,需要恭敬,需要礼敬的态度。谦虚是学习的状态,恭敬是得到知识的前提。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传统文化       弘扬)(五明学佛网:传统文化       弘扬)  

 楼宇烈教授:永远弘扬玄奘精神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方立天教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蔡惠明居士:弘扬原始佛教应依「杂阿含经」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陈星桥居士: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弘扬佛教文化——“文物天地 

 张秉全居士: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荆三隆教授:弘扬律学传统 教化参悟人生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九 五宗平等弘扬 

 潘宗光教授:现代社会中净土法门的弘扬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