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永远记住海贤老和尚的箴言


   日期:2016/3/27 18: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生:云南鸡足山大士阁开成法师,恭敬汇报的主题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我们的生活很简单,每天都是寮房、教室、五观堂,三点一线,接触的人、事、物很少,每天都是与自己的起心动念做斗争,一有妄念起来就把它拉回来。所以与开班时相比,心静了一些,但有时会感觉到空落落的,怎么好像一点进步都没有?一直到这一周,学生对「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学习理念,「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生起了无比坚定的信心,再也没有任何疑惑了。从前只是觉得只要能持戒,心就会定下来,心定了,对於自己的起心动念观照的能力会加强,现在知道了,定能生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

  这一周学生的同桌督堂,於是就有机会为他服务,帮他打餐。道场规定行堂时,食物都是行两次,所以为了保温,学生都是第二行再给这位师兄打餐。为了不让灰尘落入钵中,学生都是在打餐的时候才把碗摆出来。有一次学生打完餐之后,习惯性的端起自己的钵,就发现师兄的饭菜还晾在外边,马上就放下手中的钵,用一块布给它盖起来。起初怕馒头凉得快,就把馒头放在米饭上,但是每一次馒头上都会粘著米粒,师兄还要再拨下来。后来学生就把馒头打在空碗里,然后再用自己的碗给它扣上,这样既能保温,又不会粘到米粒。有一天吃发糕,学生就帮他多打了一块,打完后觉得打多了,结果真的多了,这位师兄没有吃完。学生感觉到很惭愧,没有照顾好这位师兄。因为道场有规定,不可以将食物留在下次过堂食用,学生怕大家误会他贪吃,於是第二天打餐时就把剩下的发糕用碗盖起来,那天早晨给他打餐也减少了一些。

  现在学生帮他打餐都会留心他过堂时有没有吃多,如果有吃多就会相应的减少一些。有时食物的种类多,学生就会每一样给他少打一点,总量还是那么多,看著他能吃得舒服,自己也挺开心的。而这一切都不是学生事先想要如何去做的,而是在念佛时,遇缘后,自然而然生起来的。例如看到师兄的食物还没有保温,就自然想要把它盖起来。师父上人说,「断恶修善,不要放在心上,只把一句佛号放在心上」,所以马上回归到一句佛号。学生感觉到这样做是在培养自己真实的德行,妄念少了很多。最初做的时候,有求对方恭敬的念头在,后来就没有了,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我们是一体的。自性是空寂的,但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遇到缘它能现一切相,精神现象、物质现象、自然现象,现什么相不是自己的意思,是众生的需要。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从空门入,无住生心,是难行道。而净土法门是从有门入,依这句弥陀圣号而生心。又因为这句佛号是自性的德号,所以念佛就是念自性。真能念到能所两忘,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便入理一心不乱无住生心之境。而且念佛法门有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加持,只需要念到功夫成片就能往生,是易行道。凡夫则是依烦恼、习气而生心。所以同样是为师兄打餐,用心不同了,现在是从阿弥陀佛这个根生的,这个根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以及十方诸佛的加持,能生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

  净土法门不仅能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现前就能得到三种真实。真实之际,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自性德号,所以念佛就是念自性;真实之慧,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清净心、平等心能生智慧;真实之利,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积功累德,导归极乐,一生成佛,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的。所以海贤老和尚说,「老佛爷是我老和尚的根啊!」要把烦恼根换成阿弥陀佛的根,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信心,相信我本性本善,相信我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以前学生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不敢做,怕别人误会,怕自己会受到伤害,甚至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心,会起妄想、分别、执著。现在明白了,师父上人说,「别人用妄心对我们,我们还是要用真心去对别人,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因为用真心能往生,用妄心不能往生」。所以现在学生就学著用一颗真心处事待人接物,因为今年的目标是要拿到往生许可。以前学生不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总觉得看到对方堕落,自己心里很难过。现在明白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水到渠成,自然会有得度的机缘出现。如果勉强,可能就会断了对方闻法的机缘,欲速则不达。所以一定要用清净心来处理事情,因为清净心能生智慧,照人照物,润人心田,随缘度众。

  现在过著这种三点一线,读书千遍的简单生活,再也不会感觉空落落的,因为知道读书千遍,不求解、不思义,就是在修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用这样的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就会其义自见,生发智慧。现在能在这一门上扎下深根,将来必定是枝繁叶茂,因戒得定,因定发慧。破烦恼城,坏诸欲堑,落实在严持戒律;读书千遍,老实念佛,是洗濯垢污,是修定;其义自见,是显明清白,是开慧,自性起用。能够如此调和身心,处事待人接物自然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也是在调众生。与众生建立信任,就能广宣妙理,就能像贤公和尚、像师父上人一样,一言一行都在为众生做榜样,都是为往生成佛贮功德。所以海贤老和尚说,只有这一句佛号是真的,其他全都是假的。这是真正的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是真正成佛的大道。同时非常感恩师父上人的教导,学生一定谨遵教诲,牢牢的抓住这一句佛号。虽然现在功夫还很差,但一定会加功用行,坚信「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教学理念,严格遵守「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走戒定慧的成佛之路,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一部《大经科注》、一句佛号,不拐弯。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成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你们大家听了,也看到了,对於开成法师的报告有什么看法,统统可以提出来,有没有?

  学生:目前没有。

  老法师:应该要有。他的报告所说的都是真的,过去跟现在有很大的差别,以前的错误被发现,现在认真努力在改进,所以心比从前清净多了。换句话说,烦恼比以前减轻,定慧增长了,虽然增长的幅度不大,有明显的感触,这是真正的进步。至於将来能不能成就,关键在哪里?要持之有恒,永远不变,就会有大成就。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就不会有成就,只是说说而已。这样的人多。连基督教《圣经》里头都有,《圣经》里头告诫人,有一些经师(也就是他们的传教士)说的话很好,完全照经典所说的,大家应该用心去学习,但是不能学他们的行为,为什么?他们只说不做。这话出在《圣经》里头。其实不仅基督教如是,佛教亦如是,能说经的人有,说了他能做到的不多。说到如果真正能做到,他必定见道,见道就是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叫做见道。见道之后才能修道,怎么修?保持不退转就是修。古人说,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永远在进,他就能成功;如果不进,不进就退。所以保持坚定的恒心,一门深入,一向专念。

  这个例子海贤老和尚做到了,他在生活当中这句佛号没有丢失,穿衣吃饭心里有佛,没有想到衣服的好坏,没有想到饮食调理,没想到;处事待人接物一团和蔼可亲,一生没有怨恨过人、没有批评过人,没有说一切人的不是,从来没有,所以他能保持九十二年都是精进不退。所以他有那么大的成就。我们要想保持,就要了解现前社会状况,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遇到的一切人事物,能不受干扰吗?真正做到不受干扰,完全用平常心来接待,平是平等,常是永远不变,这叫平常。平常就是真心,妄心不平,妄心也没有恒常,刹那变化。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古今中外,无论是佛法、是世法,真正有成就得力之处就在专、在恒。我们要专心,要有恒心,要做出牺牲奉献。所以基本的两桩事情就是佛最后的遗教,要持戒,要吃苦,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他才有超越别人的成就。吃苦,消业障,增福慧,不是坏事。真正放下贪欲、放下瞋恚、放下愚痴,如果再加两个,放下傲慢、放下怀疑,这个人没有不成就的。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应该要坚持的。

  我们祝福开成法师他有成就,祝福每一个同学都要记住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学习的理念跟方法。这个理念方法用了几千年,有效果,是经过提炼的,通过考验而证实的,真是好方法。我们自己学习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重要!一个方向,求生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做老师,对老师的恩德、老师的教诲念念不忘,认真努力去学习,学老实。什么是老实人?老实人的榜样,海贤老和尚,那叫老实。老实人有方向、有目标,沿途不受任何干扰,不听任何谣言。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谣言止於智者」,碰到有智慧的人它就止住。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会替它宣扬,不会受它干扰。永远记住海贤老和尚的箴言,就一句话,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余啥都是假的。这是海贤老和尚的箴言,无上的密咒,他把这个密咒解开了,让我们看到。这几句话很简单,无量甚深的密法在其中,永远学不厌,永远学不倦,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得到、都能成就。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七十六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海贤老和尚       平常心)(五明学佛网:海贤老和尚       平常心)  

 杨佛兴居士:评“平常心是道” 

 郭元兴教授: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答汪燕鸣先生问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6.平 

 麻天祥教授:超越与回归的“平常心”——论道一对禅超二元对 

 刘先和居士:平常心是道 

 衍慈法师:「平常心」是什么? 

 雪漠:什么是真正的平常心? 

 雪漠:超越之后才有平常心 

 心律法师:最难不过“平常心” 

 药师山·紫虚居士:以平常心看西藏密宗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十二)平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