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胡小林:学佛的体会 四


   日期:2016/3/28 21: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的体会(四)学《大乘起信论》心得分享


  本集讲解之经文:

  【不觉一法界者。始从信地观察起行。至净心地能少分离。入如来地方得永尽。

  相应义者。心分别异。染净分别异。知相缘相同。不相应义者。即心不觉常无别异。知相缘相不同。

  染心者。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执着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违一切法平等之性。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无明不觉妄与觉违。是故于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皆悉不能如实而知。

  復次分别心生灭相者。有二种别。一麤谓相应心。二细谓不相应心。麤中之麤凡夫智境。麤中之细及细中之麤菩萨智境。此二种相。皆由无明熏习力起。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因灭则缘灭。缘灭故相应心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

  问。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言灭。答。实然。今言灭者。但心相灭非心体灭。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非水体灭。若水灭者动相应断。以无所依无能依故。以水体不灭动相相续。众生亦尔。以无明力令其心动。无明灭故动相即灭。非心体灭。若心灭者则众生断。以无所依无能依故。以心体不灭心动相续。

  復次以四种法熏习义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一净法。谓真如。二染因。谓无明。叁妄心。谓业识。四妄境。谓六尘。】(《大乘起信论》)

  各位同学,大家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起信论》。我们上面讲了染心,又讲了「不觉一法界者」。这个染心有六种: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这是属于染心,染心就是我们说的识,这六种染心是六种不同程度的烦恼。染心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不觉一法界者,是根本无明给产生的。根本无明这个名相它的实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不觉一法界者。这正是《起信论》最殊胜的地方!就是《起信论》很少用很多概念,根本无明什么的……它基本上就把这个概念给你解释一下,你比如说什么叫根本无明呢?它说「不觉一法界者」,实际上这就是根本无明的意思。由于你不觉一法界,所以你就会产生妄念,然后由于妄念就产生染心,等等等等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下面我们就讨论了「不觉一法界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克服这个问题,这样一个无明呢?它说「始从信地」,信位菩萨就开始对治这个无明了。「观察起行」,观察就是解,就是信解行证,解就是观察,就是解位。解位完了以后呢?行位,「起行」。「至净心地能少分离」,净心地就是我们说的法身大士,就是按别教来讲,初地以上就是法身大士了。这个初地我们在别教当中叫净心地,净心地菩萨能够少分离,能够分证,能够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能够少分离。「入如来地方得永尽」,到了如来地以后才能彻底地把无明给去掉。我们昨天讲了,我们说这六种染心当中有相应的染心,有不相应的染心;我们也都解释了相应染指的是什么,不相应染指的是什么。

  染心者,染心,我们有六种染心才形成六种不同类的众生。那么这六种染心是怎么着呢?这六种染心,我们给它起个名字,「染心者」,我们说有染心和不觉一法界,染心我们通常给它一个名字叫「烦恼障」。我们说我们有烦恼、烦恼习气,实际上就讲的是我们的众生的心是染心,它产生的是烦恼。这个烦恼一定会障碍,形成障碍。所以从它的状态上来讲叫作染心,就是它的相是受染污的;那么从它的起用来讲是烦恼;形成的结果就是障碍,叫烦恼障。所以相是染心,或者体叫染心,体相是染心,起作用就是烦恼,烦恼障。

  其实「染心者。是烦恼障」,那就叫染心不就完了吗,那还叫烦恼干什么?它的作用是起烦恼,它的状态是染心。它起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个染心?能障,我们再往下看。「染心者。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它就把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两个障就阐述了,开始阐述。我们通常所说的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是指的哪一桩事情呢?实际上我们刚才前面叙述的六种染心就是烦恼障。六种染心起作用形成烦恼,这个烦恼形成障碍。障的是什么呢?「染心者。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你为什么管它叫烦恼障?因为染心它能障碍真如根本智。

  那么这又出现一个概念了──染心者,我们这管它叫烦恼障。之所以管它叫烦恼障是因为它能障碍真如根本智的显现,它对真如根本智形成障碍。就是换句话说,你有染心,它就能障碍你得到真如根本智,就这个意思。那么这个障碍我们给它个名字叫烦恼障。「无明者。是所知障。」它为什么叫障碍呢?「无明者」也是一种状态,就无明嘛,不觉一法界者叫根本无明。这个无明它起作用也是形成障碍。它起是什么作用呢?「无明者」所有的认知,它的所有的知见是一种障碍。障碍什么呢?「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有一种智叫作「世间业自在智」。它呢,这个无明者(所知障),它的知见、它的认识能够障碍我们得到这种智,得到什么智呢?世间业自在智。这就是我们佛门当中说的根本智跟后得智。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逐步地讲。这个真如根本智就是我们说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够证得真如的智,叫作根本智。能够了解世间业自在的,能够自自在在地、通达明瞭地、毫无障碍地了解世间的业这种智叫作世间业自在智。换句话说你只有有了真如的根本智,你才能证得真如。我们说一心而有二门,你看我们说有真如门跟生灭门。那么生灭门就是业、世间业,产生的是世间业,对不对?真如门就是,我们说一心而有二门,真如门。我们怎么才能认识这个心的真如性呢,走到心的真如门呢?你要靠真如根本智。你怎么认识这个一心二门当中的生灭门呢?这心有生灭现象:众生生、众生灭,佛生起来了,法身生,如来藏从藏的状态到了法身的显现状态,那不都是生灭吗?

  任何一个染法、净法离开因缘都不能够得到。所以心生灭门跟心真如门各摄一切法。就是所有的法都是真如,不生不灭、自性涅槃,所有的法没有因缘你也看不见。虽然你看见了这个法,但是这个法还是不生不灭、自性涅槃。虽然它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但是只要有因缘它就产生。这实际上是非常难理解的,这个一心而二门。我们怎么认识到这个心的真如性?就要靠真如根本智来认识到,认识到什么呢?心的真如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永无变异、不可分割。像这种真如性你要靠什么东西来认识呢?要靠真如根本智。但是真如只是心的一部分,只是一个部分,就是心的一种状态,叫真如的状态。同时心还有生灭现象。如果就是真如那不就完了吗?那就是一门了。不是,这真如它不变,是不变,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但是它随缘,随着因缘它就产生了法。

  那么你看,没有真如不产生法,没有因缘也不产生法。因缘所产生的法叫作世间业。因缘产生的法我们希望对它有个认识。我们有没有这种智慧能够知道心的生灭现象所产生的这种法的生生灭灭,叫世间业,我们能不能有一种智慧能认知它呢?能。要靠的是什么智呢?世间业自在智,就是我们说的后得智。你看,没有心的真如性不能产生世间业;只有通过世间业,你才能反映出这个真如性。所以根本智跟后得智是两个,说起来是两桩事情,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一心的二门。没有真如产生不了生灭,有了生灭你才能找到真如,但是真如绝对不是生灭,生灭也绝对不是真如。这是比较绕的地方。

  我们说:「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这个无明就障碍我们对世间业自在智的获得。「此义云何」,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这时候提出两个概念,一个叫烦恼障,一个叫所知障。烦恼障所障碍的是真如根本智,所知障障碍的是世间业自在智,对世间业的自在地了解的智慧、明白的智慧,它障碍这个。那此义云何呢?「以依染心」,因为依据你有染心这样一种状态。「以依染心。执着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因为有染心,染心是主观,你就能够靠着染心,你就要执着无量的能取所取境界。这个染心是能取,然后境界是所取,这种情况,你看,执着无量无边的、各种各样的能和所——「能取所取虚妄境界」。就是说因为你有染心就执着,这个染心就执着无量无边的、各种各样的能取的染心、所取的境界,这种所取虚妄境界。「以依染心。执着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

  虚妄境界,境界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情况。因为你依据这个染心,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执着的境界、情况。因为你有染心,就出现了执着的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我们在这裡,「情况」两个字叫境界。而这种情况是虚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是没有体的。我们在前边讲过了:「依于觉故而有不觉妄念迷生。然彼不觉自无实相。」那么这个不觉,因为执着是不觉产生的,不觉是自无实相的,是没有的,是虚妄的。所以因为有这个染心,你就开始利用这个染心来执着什么呢?能执着的我、所执着的境界。这种情况是虚妄的,但是它出现了。这个情况有多少种呢?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能执和所执,这种情况。

  有了染心,我们就有了能所,能执着的染心、所执着的境界就同时出现了,这种情况是很多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又怎么就障碍了真如根本智呢?你看,「此义云何。以依染心」,就刚才我们说,「染心者。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它就解释了,为什么呢?因为依靠这个染心,你就执着无量能取所取的虚妄境界,执着这虚妄的境界。有能执着的染心、所执着的虚妄境界,这种情况就出现了,是无量无边的。那怎么就障碍了真如根本智呢?那我们就要回答:真如根本智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它的根本智用来证什么的呢?智要证理嘛,它证什么理?证真如的理。证得真如的智叫真如根本智。真如的根本特性叫什么呢?「一切法平等之性」,一切法平等之性就是真如性。那么你障碍这种认识一切法平等之性的这个真如性的这个障叫作烦恼障,因为它障碍了认识、证得真如,障碍了一切法平等之性的证得。

  那么我们靠什么来证得一切法平等之性呢?我们要靠真如根本智来证得。既然你的染心产生了大量的能取、所取这种不平等的能所二法,那是不是这种染心的出现就使得我们能证得一切法平等之性的真如根本智就给掩盖住了,就障碍住了,是不是?因为有了染心,你执着了能,执着了所,能所这二法出现了,那这两法就不平等,能法跟所法──能所就不平等了。塬来真如的根本性是一切法平等之性,你产生了染心以后产生了能所,那么这种染心就障碍了我们真如根本智的产生、获得。因为什么呢?这能所一出现,就一切法不平等了,而一切法平等之性是要靠真如根本智来证得的,那么你的染心就障碍了这个真如根本智。因为你破坏了一切法的平等之性,所以真如根本智就障碍住了,就不出现了,是这个塬因。

  所以我们管它叫什么呢?我们叫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为什么你这么说?因为你有了染心之后,你产生了执着无量能取所取的虚妄境界,违一切法平等之性。你这种能执和所执情况出现就违背了一切法是平等之性,而一切法平等之性就是我们的真如性。用谁来证得这种真如性呢?用真如根本智来证。那你破坏了这种一切法的平等之性,你就是破坏了真如的根本智,你就是障碍了真如的根本智。因为你的存在,真如根本智不能现前,就这个意思。

  所以,「染心者。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执着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违一切法平等之性。」它这种染心执着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违背了一切法是平等的这个本性,这个一切法平等的本性是要靠真如根本智来证得的。既然染心违背了一切法平等之性,那就是使我们不能认识到一切法的平等之性,不能证得一切法的平等之性,那么就是使我们能证得的一切法平等之性的真如根本智受到了障碍。

  这个意思就说在真如门当中,一心而有二门,在心的真如门当中最重要的,想见到真如,想得到真如根本性,想认识心的真如性的这个前提是你要有真如根本智。这个根本智证的是一切法平等之性的这个理,以智来证这个理。你靠什么东西来证得一切法平等之性这个真如性呢?那是要靠真如根本智。你有了染心,真如根本智就不现前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把本来是一切法平等的这个真如变成了能取所取的虚妄境界,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老经常,这些老修们、学佛时间很长的这些同修们经常说「根本智、根本智」。根本智用来干吗呢,证得什么呢?从《起信论》来看,这次我们清楚了,根本智是用来证得一切法平等之性之智。那这个真如根本智很重要,让我们证得真如。但是什么东西使我们不能够得到真如根本智呢?就是因为我们有染心。为什么我们的染心会障碍我们的真如根本智?因为我们这个染心把塬来是一法、一切法平等的这个本性变成了能取和所取两法,所以它就障了真如根本智。那它既然障了真如根本智,我们就管它叫烦恼障。烦恼障障真如根本智,障真如根本智的现前,这大家要记住!

  「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我们说从有镜子然后才产生镜像,那么镜像的产生确确实实是在镜体形成之后,所以叫后得智。我们一般来讲应该是证得真如根本智,自然就获得了世间业自在智,这俩是同时来的。那么从这个体跟相用上来讲,你看我们首先有真如体,我们有如来藏这个相──烦恼相,我们有法身的清净相;然后我们起作用,叫体相用。从我们一般的叙述来讲,我们有体相用。所以说世间业自在智是这个体相的起用,从用落在体相后边来讲,它是后得的,先有体先有相才有用。其实没有先后,所以根本智跟世间业自在智是同时获得的。有了镜子体,就会有镜子的光,你有了真如根本智,自然你就产生世间业自在智。

  世间业自在智你为什么获得不了了呢?是因为你有无明。这个无明怎么就障碍了我们世间业自在智的获得呢?我们看看它怎么解释的?我们注意。我们看:「此义云何。以依染心。执着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违一切法平等之性。」这就回答了为什么染心能够障真如根本智。从下边起就解释「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此义云何?这一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个无明就能障世间业自在智呢?

  它解释了,因为「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一切法性平等,一切法的本性是平等的,是寂灭的,没有生相,没有产生的这种情况出现。一切法是平等的,是寂灭的,没有产生的,是没有产生的,这是一切法性,这是一切法的本质。一切法性,什么法性呢?法是什么本性呢?平等、寂灭、无有生相。一切法是平等的,平等它不寂灭,也可以在不寂灭状态下平等啊,同时它是寂灭的,没有产生,不生,没有生相。这是法的本性。

  对这种本性的认识,谁障碍了呢?对这种一切法都是平等的,都是寂灭的,都是没有产生的,这种真理的认知谁障碍住了呢?就是我们说的「无明者」。「无明者」是一个概念,「无明者」讲的是什么呢?不觉一法界。就是这个不觉一法界就障碍了我们认识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的这个事实。一切法的本性是平等的、寂灭的、无有生相。那你不觉一法界者,你没有认识到,你不认同法是一法界,一才平等嘛,一才寂灭。如果说你不认为一切法是一,一切法是一法界,只有一法界,你没有认识到这一层,那你是不是就会认为有二法界?你是不是会认为有林林总总很多法?那有很多法是不是这个法和法之间就不平等?那就有法的生起和法的息灭啊,它不寂灭啊,是有生相的,不觉一法界者。

  好了,我们说:「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为什么说无明者能够障碍世间业自在智呢?因为「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无明不觉」,我们说这个无明是没有认识到这一层。「妄与觉违」,虚妄地与觉悟、认识到一法界这个觉是违背的。「无明不觉妄与觉违。」无明不觉跟谁相违背呢?跟觉是违背的,错误地、虚妄地违背了觉。

  违背了觉以后呢,它所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故于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你看我们一切世间有种种不同的业,有种种不同的境界,我们说六尘境界,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了。「是故于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十法界是十种境界,六尘是六种境界,种种境界,各种各样不同的境界,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各种不同境界。是故于一切、对于一切世间的这种种种境界的差别(分别、不同)和它们的起作用。差别是相,相上有差别,作用上也有差别,那么这样种种的境界「差别业用。皆悉」,都不能「如实而知」。

  因为有了无明,我们对于一切世间的种种境界的差别的业用,这种作用,世间业自在智,业不就是起作用了吗?对于一切世间的种种境界出现,它的差别的业用、不同的业用都不能如实而知,不能真正地了解。而只有世间业自在智才能够如实地了解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对不对?那么你无明者就障碍了世间业自在智。为什么说无明障碍了世间业自在智?你看,无明它起了什么作用啊?「于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皆悉不能如实而知。」那是不是就障碍了世间业自在智?因为只有世间业自在智才能够认知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能够如实地知道这些差别业用。世间业自在智使得我们能够如实地认知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而我们无明的存在障碍了,使得我们对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不能如实而知,所以就是障碍了我们世间业自在智。所以我们今天对世间,我们生活在世间,世间有种种境界差别业用,我们都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它们。

  什么是它的如实啊?什么是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它的本质呢?我们怎么才能如实地认知它们?它们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能够如实地认识它们,能认识它们的本质?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呢?一切法平等寂灭无有生相,这是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的本质。你虽然在世间有种种境界的出现,有种种差别的存在,能够起作用,但是这些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都是法的表现形式,而法的法性是平等的、寂灭的,是没有生相的。那我怎么才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为什么认识不到这一点?我怎么才能认识到这一点?佛说你必须得有世间业自在智,你才能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哪一点?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

  那我今天为什么好像失去了世间业自在智?那你是被一个东西障碍住了,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无明者。能不能不用概念,给我们解释解释什么叫「无明」这两个字?不觉一法界者。就是这个不觉就障碍了世间业自在智,从而导致了你不能认识一切法性的平等、寂灭、无有生相这个本质。所以无明者是所知障,障碍了世间业自在智故。你无明,当你具备无明,你所知道的这个东西,你的认知障碍了世间业自在智。因为我们只有靠世间业自在智才能够认知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这个事实。你的无明者障碍了它,所以我们对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皆悉不能如实而知。

  换句话说,烦恼障使我们不能证得一切法平等之性;所知障使我们不能认识到心的生灭现象所产生的世间种种业,种种境界差别业用,我们都是不能够如实而知,因为我们觉得有法的产生,有法的生灭,法是不同的。为什么会心的生灭门存在呢?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无明,那么这个无明使得我们心塬来不变的真如随缘产生了生灭现象。

  那大家就说了,心,一心而有二门,真如门跟生灭门。证得心真如性的,我们希望走进这一门,障碍我们的是烦恼障、染心。这个真如心它为什么会随缘呢?不变就不变就完了嘛,你为什么要随缘呢?因为你有无明。有了无明就产生了不变的真如随了无明的缘,产生了心的生灭现象,这是它的本质。所以心的生灭现象就叫作世间业,就产生了。它为什么是由无明产生的?因为无明不觉一法界,没有认识到所有的法是一,它认为有二法,有差别。所以靠着无明把不变的真如带进生灭,靠着生灭产生了世间,在世间有种种业的作用、差别的作用。这个无明产生了生灭,当然无明不能认识这个生灭现象的本质,就是一切法平等寂灭无有生相。它要认识了,它就不会产生世间业了。

  当我们证得佛果成为如来之后,无明没了,所知障克服掉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对世间的业,就是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我们都能够知道了。不是说,你成了佛以后你的业没了,你从生灭走到了真如,但是众生的生灭还存在,众生还在迷惑颠倒。众生的世间业还在那生生起起、生生灭灭,你怎么去认知呢?你把你的所知障去掉,你就对所有的由于心而产生的生灭现象(就是世间业),就全都通达明瞭了。这叫什么呢?这叫一切种智。

  我们对世间业不能认识、不能如实而知是因为我们有一种东西叫无明,这个无明的本质叫作不觉一法界,就是这一个「不觉一法界」,使得我们对世间业不能如实而知。而我们成为如来之后,无明去掉了,我们获得了世间业自在智这个后得智,所以我们对世间、一切世间、十法界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都能够如实而知了,这就是佛所获得的后得智。所以他才能度化众生啊,要不然他怎么知道世间是怎么回事啊?它的本质是什么呀?

  一切智,我们在佛门当中经常讲一切智,这个一切智就是我们这裡说的什么呢?真如根本智。我们还经常说道种智、一切智,道种智就是我们这裡说的什么呢?叫作世间业自在智。一切智,靠着一切智,我们证得了真如,所以这一切智也叫根本智。它在这裡边叫作真如根本智,我们在字典当中有的时候叫一切智。「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它这裡边叫世间业自在智,实际上还有一种称唿可能便于我们理解叫道种智。什么叫道种智?就是它能够知道世间业,就是世间的这些众生成佛修道的种子,那因为没有佛嘛,那都处在种子状态。怎么了解这些众生成佛的种子现在处在什么状态?你是处在地狱状态,你还是处在人天状态,你还是处在声闻状态,你这个佛种?因为我们说每一个众生都有成佛的这个种子,但是种子是在十法界十种状态下,怎么对十法界的众生他成佛的种子状态进行了解呢?靠的是什么呢?靠的道种智。

  所以你看小乘他有一切智,因为他证得真如了。菩萨他来度众生,他追求的是什么呢?道种智。到了佛的时候叫一切种智,他既有根本智证得真如,同时他有一切种,他还有种智、道种智,他能了解世间业,他能了解世间这些众生他们成佛的种性到了什么程度,所以它叫一切种智。所以小乘他为什么对众生没有慈悲心啊?因为他没有道种智,他不知道众生处在什么样一种痛苦的状态,他对世间业不知道,他害怕世间业,他觉得世间业是生灭的,所以他妄取涅槃。而菩萨悲心大,他证得真如之后他又返回来研究道种智,他就研究各种各样无量无边的法门来救这些众生,但是因为他有无明,他对这种世间业、怎么救众生、众生处在什么样一种佛种状态、他的佛种处在什么样状态,他确确实实有障碍。为什么?因为他们不觉一法界者,因为他们有无明,这个无明就障碍了他们认识众生成佛的种性。所以所知障障了世间业自在智。

  「世间业自在智」这个名词出来了,实际上它讲的是哪一桩事情呢?世间业自在智,我们干吗要世间业自在智?就是为了救众生。世间业自在智讲的是一桩什么事情呢?就是对众生成佛的这个种性的认知的智慧,叫世间业自在智。哎哟,那这个智很重要啊!那菩萨当然要把这个问题解决,要获得这个智,要不然你怎么救众生?菩萨不是觉有情吗?要觉悟那些有情的人,那有情的人处在什么状态下,你知道不知道?你只有知道了,通达明瞭了,你才能够去救人家。

  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道种智没了,那道种智被谁障了呢?被所知障。什么叫所知障?不觉一法界者。所以佛他有一切种智,他既有根本智,也有后得智,既有真如根本智,也有世间业自在智。你看《起信论》在这裡边又没有落在名相当中,说什么一切智、根本智、道种智,它没有。它说什么呢?它直接就把这个智的意思写出来了,叫世间业自在智。我们在这裡要对号入座,跟佛教辞典当中对号入座。其实我觉得我更喜欢《起信论》这样一种直白的、讲清楚的这样一种风格,它不说什么道种智,它就说世间业自在智。

  那么世间业,世间是谁生存的空间,是谁生存的条件?所有众生,他们在这世间裡边造业。你对这个东西你能不能够认识,而且自在地认识,本质上的认识?能够如实而知吗?我们一定要做到这一步,我们才能救众生啊!我们这种智有没有?有,叫世间业自在智。为什么出不来?因为你有无明,因为你不觉一法界,所以你没有世间业自在智。没有世间业自在智,那当然你对世间的种种境界差别业用你不能如实而知了。

  我们换句话说,真如根本智是不是自利?世间业自在智是不是利他?那你可以这么说,对不对?你没有世间业自在智,你怎么去利益众生啊?你不能如实知啊,你怎么帮到人家呢?那么这个世间业自在智跟真如根本智它们两者有没有关係?有关係。你只有证得了真如根本智,你才能获得世间业自在智,你世间业自在智的圆满是要依靠于真如根本智的获得,所以自度就是度他。你自己证得了真如根本智,那你一定是无明没有了。

  因为有无明,我们看这个逻辑关係,有无明就有染心,有染心就有烦恼障,有烦恼障就障碍真如根本智,对不对?因为无明不觉嘛,以依阿赖耶识而有无明不觉起。你看它先说因为有阿赖耶识,你有无明;有了无明,就产生了不觉;不觉,六种染心。对不对?以依阿赖耶识而有无明不觉起,生诸染心,就是无明。那有了无明,你就会有不觉;有了不觉,六种不觉的染心就存在了。所以有了染心,你就证不得真如根本智。那你要想获得真如根本智,你就要把无明去掉。无明去掉那一剎那,你不仅获得了真如根本智,染心去掉了,烦恼障克服了,你第一个成果证得了真如根本智。这个时候无明也没了。无明没有了以后呢?对世间业就认识了。

  我们说二道修行,一个叫无间道,一个叫解脱道。这个无间道就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念念都要观照自己的正念,让它没有间隔产生烦恼,就是染心不存在,不让它产生,不给它土壤,这叫无间道。这个无间道做到圆满了,真见道了,真正的无间道圆满了,就是真如根本智产生了。因为什么?染心没了,障碍真如根本智的染心不存在了。这个染心靠什么东西来给它去掉?要靠无间道。没有间断的,一点都不给它机会让它染心产生,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就是无间。久而久之染心没了,染心没了,真如根本智现前。真如根本智现前,证得一切法平等之性,证得真如。你看无间道负责的是根本智的产生,证得一切法平等之性。

  解脱道。另外一道就是我要解脱,我要自在,我自在干吗去呢?不为自己,一切法平等了嘛。那么解脱道要解决的就是对世间业的解脱、自在,就自在道吧,或者说解脱道叫自在道。你自在什么啊?对世间业有个认知、认识,是自在的,是解脱的,是没有受到无明干扰的,是对一法界是认知了的,如实知了的,无明是没有了的,所以你的解脱道才得到。

  所以你看,染心是因为无明产生,染心去掉,一定要无明去掉。我们先看染心去掉,我们取得了什么成果呢?证得了真如一切法平等之性,获得了根本智。那么染心去掉同时必须得无明去掉,无明不去掉,染心一定不能去掉。无明去掉了,突然我们就获得了世间业自在智,明白吗?我们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知就是真如根本智。你知道什么?什么都不知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知」就是我们说的佛的般若德,就是真如根本智;「无所不知」就是佛的解脱德,就是我们说的世间业自在智。而真如的这个本体就是法身,叫法身德。

  我们掰开了、揉碎了在这反覆地讲这个东西就是要让我们认识到:实际上就是一个根本无明产生了染心,产生了染心,障碍了真如根本智,障碍了真如根本智,就不能认识一切法是平等的;同时这个无明它不仅产生了染心,它自己本身存在的状况,它第一个,让我们不能认识真如的本性──平等之性,同时它把真如又带进了生灭,产生了世间业。那它把真如带进了世间业,它的存在就是干这个,就是让我们真如、不变的真如随我们这个无明的缘产生世间。那它对世间怎么能够如实而知呢?它对世间业怎么能自在而知?它要是一切法平等之性无有生相,无明不觉妄与觉违,如果它要认识到这个,它就不会把真如带进了生灭。既然带进了生灭,就说明它不懂,它不知道真法一故。

  我们再把这段读一遍:「染心者。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执着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注意啊,这就不平等了。「违一切法平等之性。」一切法平等之性就是真如性。我们再往下念。「一切法性」,这就讲了「无明者」了。「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无明不觉妄与觉违。是故于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皆悉不能如实而知。」所以无明者,你所认识的那些东西障碍了对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的如实的了知。

  我们再往下学。这时候就提出了两个障,两个障一个是对真如的障,一个是对生灭的障。对真如的障,你证不得真如的一切法性平等,对心的生灭现象你不能如实而知。谁障碍了对真如的认知呢?是染心。谁障碍了对心的生灭现象的彻底的认识呢?是无明。我们总结这样,你看,我们的染心障碍了我们对真如的认识,我们的无明障碍了我们对心的生灭的认识。

  我们再往下学。「復次」,再接着来,復次就是再接下来。「分别心生灭相者。」我们来考察,「分别」就是我们来研究的意思,分别就是我们在想像、在研究。这地方的分别就是琢磨、研究的意思,观察,是动词。「復次分别心生灭相者」,这是一个意思,分别心生灭的现象。我们现在也研究心生灭的相、状态、情况,相就是情况。我们现在要分别——要研究了——心生灭的现象,这是一种解释。同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接下来分别心,那我们这心是有分别了,是一个染污的心。六种染心,六种染心都以分别为特性啊,这地方的「分别」第二个意思就是妄想。復次,接下来,妄想心生灭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这样更容易理解。

  所以在《起信论》当中,它往往提到分别的时候是讲的是妄想。有些时候我们对分别好像把握不住,等你读的遍数多了你就觉得,它这的分别是妄想的意思、妄念的意思。所以我们来看看这种分别心,它的生生灭灭的这种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这个分别心是染心哪,它的生灭情况怎么样的呢?它说「有二种别」,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情况。哪两种不同的情况呢?

  「一麤」,其实这应该有个句号。「一麤谓相应心」,讲的是一个是粗的生灭现象。这分别心,它的生灭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粗的生灭现象。那哪一种心,六种染心嘛,哪些染心是可以划在粗的生灭现象当中呢?它说「谓相应心」,这裡讲的这个粗这个心的生灭情况、粗的情况,就是刚才我们前边谈到的六种染心的相应心。那就是心分别跟染净分别同时存在。我又有八个心王,这八个心王都在发挥作用,产生心所产生的活动,由心所产生的活动。起心了,但是如果一动念,动念的结果就是染净分别,结果就出来了,染净的妄想就出来了,就把一法分成染法和净法。

  所以这种相应心,心王跟心所相应的心叫作粗心。它不仅存在,而且活动。咱们说,反革命分子存在不存在?存在,但是在冬眠状态,潜伏下来了,没活动。没活动,有,那不叫粗。这个反革命分子存在并且开始活动、捣乱、破坏了,他与他的反革命身份相应了,他的行为。当他不活动的时候,他是反革命分子,但是他不活动,并且他不仅不活动啊,而且它还参加革命,还拥护党,热爱人民,那他这个行为就跟他的身份不相应。

  所以你看我们讲这个相应心,相应心就是心存在,并且它是染心,它这个染心不辱使命产生了染法、染净的分别。哎哟,你这个染心真是配套来的,你又是染心,同时你还有行为有动作,你活动。你真是啊,你真是不亏管你叫染,你又染而且你还真是产生了染法和净法——对立。那么我们管这种心、这个染心到了这种程度的染心、这么染,叫相应心。如果我只有染心,我没有染心的活动,那你没有染心的活动,你是不是等于就是没有尽到你的本分哪?你有染心,你应该染净分别,你去干活啊,你得起心动念,你得动念,你怎么不动念呢?所以你叫不相应心,你不符合你的染心。也有这层意思。

  所以心的生灭现象分成两种,一种粗的生灭现象,一种是什么呢?细的生灭现象。粗的生灭现象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六种染心的相应心。细,「二细」,这应该有个句号,「谓不相应」。什么叫心的生灭现象的细的状态呢?就是我们前面六种染心的不相应心。这就分类了。所以你看,我们心的生灭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粗的情况,心王跟心所都存在;另外一个是细,只有心王没有心所。「即心不觉常无别异。知相缘相不同。」那么八个心王有八种知相,有八种缘相,眼缘的是色,耳缘的是声。你看这声和色这个缘相不同吧?眼是见,耳是闻,你看它的知相也不同吧。知相缘相都不同,各是各的。即心不觉就是八个心不觉,没产生活动,就这意思。这叫细不相应染,就是不相应染心。

  「麤中之麤」,我们再往下来学。「麤中之麤凡夫智境。麤中之细及细中之麤菩萨智境。」其实它落了一句,你看我们这个《起信论》当中有个「註13」,其实大家再添上一句「细中之细……」。你看「麤中之细及细中之麤菩萨智境。细中之细是佛智境」,这才圆满了。这就把这个粗和细分成叁种情况,一种是粗中之粗。你看我们说粗有相应心,叫相应心,相应心有叁个:执相应、不断相应和分别智相应。这是粗,大类上来讲,这叁种相应心叫粗。粗中当中的最粗就是我们说的执相应染心。那么粗中之细呢?就是我们的不断相应染跟分别智相应染。它是粗,但是粗当中它是属于细。粗当中的粗是执相应染,粗当中的细是不断相应染跟分别智相应染。

  再往下讲细。心的生灭现象当中还有细的生灭现象,什么呢?是不相应心,称之为细。那不相应心是不是也有叁个啊?有,第一个叫现色不相应染,第二个叫见心不相应染,第叁个叫根本业不相应染。这个细中有粗吗?我们再把细的染心再分成两类,分成细中之粗跟细中之细。那么细中之粗就是我们这六种染心的第四现色不相应染、第五见心不相应染,这是细中的两个粗心。细中最细的,又是细的生灭心同时又是最细的细中之细,是根本业不相应染心。这一发生叁类之后,叁种众生就出现了,叁种众生来解决这叁类不同的染心。

  「麤中之麤凡夫智境。」你看看,粗中之粗,我们先看,是什么心呢?是执相应染心。是谁来克服它、改变它、摆脱它呢?是凡夫。智境的意思就是你的智力能够达到的境界,你的智力所能解决的烦恼。衡量你有什么样的智,你智的级别分成叁种智:一个凡夫智境,一个是菩萨智境,一个是佛智境。凡夫智境当中,这个粗中之粗的执相应染,是什么智境的人、众生来克服呢?是凡夫。你看谁是凡夫呢?「声闻缘觉及信相应地诸菩萨能远离。」换句话说,声闻、缘觉及信相应地的各类菩萨能够,他们的智境能够克服,能远离执相应染,对吧?所以执相应染是被谁,到了哪一个智境他就克服掉了呢?到了声闻、缘觉及信相应地诸菩萨,他们的智境解决了这一桩事情,克服了执相应染。

  那怎么叫凡夫呢?所以这就看到了,讲信相应地诸菩萨,信地的菩萨叫内凡;而六道众生没有进入信,初信你没达到叫外凡。那么它这裡边讲的凡夫智境讲的是内凡,同时再加上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也是内凡的级别叫信相应地,信位的菩萨有跟声闻、缘觉在证果相应的位次。你比如说,初信到七信相当于须陀洹、阿那含、阿罗汉他们相应的,信相应地。信相应地是跟谁相应啊?在信位菩萨的时候,他的证果的境界相当于声闻和缘觉的这样地位的菩萨、信位菩萨,叫信相应地。跟谁相应?跟声闻、缘觉相应。他们这叁类人,声闻、缘觉跟信相应地的,相应于声闻缘觉这个地的菩萨、信地菩萨,他们能够远离执相应染,这是他们的智境所能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统称为凡夫。声闻、缘觉也是凡夫,也可以称之为内凡。凡夫智境。

  「麤中之细及细中之麤菩萨智境。」我们再看粗中之细跟细中之粗是四种染心。这四种染心当中,第一个叫不断相应染,第二个叫分别智相应染,这都是相应的,这都是粗的,相应心;第四个现色不相应染,这到了细中的粗的第一个,细中的粗的第二个见心不相应染。这四种染心是谁的智境能克服掉的呢,来解决这四种染心呢?菩萨智境,菩萨的智慧所达到的境界是克服这四个。换句话说,菩萨就是要克服这四个。

  那么你看看,谁开始离开不断相应染的染心呢?「至净心地永尽无余。」这是怎么着啊?这就是法身大士了,登地了,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登地了。所以你看到没有,《起信论》在这边讲的菩萨,《起信论》裡边讲菩萨就是法身大士,如果不是法身大士,它叫初行菩萨。初行菩萨相对于菩萨,而这裡边的菩萨讲的就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智境解决的是四种染心:四种染心的两种粗染、两种细染;粗中之细两个,细中之粗两个。

  所以你看,到了净心地,净心地就是初地,也就是圆教初住的菩萨,法身大士。你要想当净心地、十地菩萨的初地,你要想登这个地,你的前提是不断相应染的染心要去掉。最后你菩萨位的结束是见心不相应染要去掉。

  到了如来,我们到了「细中之细是佛智境」。你看我们说,粗中之粗凡夫智境,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智境,四种染心克服了。什么是佛智境?他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本业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他还是有染心,到了佛的智境才能解决。那就是说凡夫、菩萨、佛(十法界),十法界的佛还是有根本业不相应染。如果把根本业不相应染去掉,那么这个时候,那换句话说,根本业不相应染是不是就是等觉菩萨要去掉的?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嘛。所以我们管它叫佛的智境,因为他到佛就差一步了。这个一去掉,他就变成了妙觉,我们可以说成了如来了。有这一品生相无明,他就堕落到菩萨智境当中。

  在《起信论》当中来讲,克服最后一个染心,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这样的众生称之为佛。那么其他的四种染心,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我们称之为菩萨,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克服四个染心。到了佛他所完成的任务是要把根本业不相应染都要去掉,去掉就是从等觉位到了妙觉位。

  所以你看看,《起信论》讲得很清楚,哪一种染心谁来破,什么样的智境来破什么样的染心。我们再往下看,所以我们加上这一句,「麤中之麤凡夫智境。麤中之细及细中之麤菩萨智境。细中之细是佛智境」,把这几个字加上,「细中之细是佛智境」,把这八个字加上,这就圆满了。六种染心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每一个人解决每一个人自己的问题。

  然后它又接着往下来,「此二种相」,哪两种相啊?此二种相,我把它读完:「此二种相。皆由无明熏习力起。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因灭则缘灭。缘灭故相应心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这个是比较难理解的。它说这六种染心是我们产生众生的根本,十法界众生,十法界正报吧,咱这么说,更準确的就叫众生。十法界正报它之所以分成十法界,是有六种染心,你看菩萨占四个,凡夫占一个,佛占一个,所以六个。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十法界了?为什么呢?菩萨这是一个位,佛是一个位,这是两类众生;声闻、缘觉跟信位这是叁类。对不对?菩萨、佛,实际上这是菩萨跟佛说实话是一个,就是我们说的佛法界,声闻、缘觉跟凡夫,外凡再加六个,正好是十法界。

  它说了,我们注意看。我们就要问: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生灭心呢,一个叫粗,一个叫细?「此二种相」,这两种情况,相就是情况,这两种情况,哪两种情况?生灭心的粗的情况跟生灭心的细的情况,此二种相什么塬因产生啊?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提问了。所以你看马鸣菩萨写的《起信论》,实际上它有一个暗问、明答。哎哟,那此二种相怎么产生啊?「此二种相。皆由无明熏习力起。」是不是好像在这回答一个问题,你听这个口气?所以很美啊,这个文章!你读时间长了,觉得真是太美妙!它该省的省,但是意思你又能觉得好像读得出来,有一个人在马鸣菩萨面前好像在提问。这个问题应该是什么呢?此二种心如何而生?由何因缘而生?他说此二种心皆由无明薰习力起。粗的染心跟细的染心都是由无明薰习力。你看这个无明是根本无明吗?是,叫根本无明。所有的染心都是它薰起来的,把根就给你解决掉了,无明没有了,染心就没了。

  然而,不单单是靠无明薰习力起。「然依因依缘」,是有因缘而产生的粗和细的染心。「因是不觉缘是妄境。」我们这要解释了。解释一下,我们举个例子。海上的波浪是由风吹起来的,然而必须依靠水。你风有,但是你得作用在水上,你才能起什么呢?才能够起浪。这个无明薰习力就相当于风,没有这个风,这个海绝不起浪,对不对?这是肯定的。但是你不要认为你有这个风,你就能起这个浪。那风吹在陆地上,它怎么不起浪啊?那还得有因缘,你还得有因缘。因是什么呢?然而这个无明的薰习力要真正产生染心,它还离不开两件事,就是因和缘。

  哎哟,那就不是有叁件事吗?叁件事,没错。叁件事,哪叁件事呢?无明力刚才教了,然后我又跟你说还要依靠因和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它就解释了,你为什么说无明薰习力薰起了……从根本上说,染心粗和细是由无明薰习力起,但是你千万不要认为就完了;没有完,还有两件事,一个是因一个是缘。这叁个东西作用在一起,无明的薰习力再加上因和缘这两个条件,就产生了这六种染心。因是什么呢?因是不觉缘是妄境。

  那我们再来想想,「不觉」在《起信论》裡边讲的是什么呢?「依于觉故而有不觉妄念迷生。然彼不觉自无实相。不离本觉。」「不觉义者」,你看我们说「不觉义者」,我们往前看,不觉义是怎么产生的呢?「从无始来不如实知真法一故。」是不是无明啊?从没有开始以来就在当下,因为我们不如实知真法一故,这是无明吧?无明薰习力起。「不觉心起而有妄念」,不觉──睡着了,妄念──做梦。「然彼妄念自无实相」,你琢磨那些东西,在梦境当中想的那些东西,是没有实相的。但是你也别悲观,「不离本觉」,没有离开你醒的那颗心。明白这意思啊。

  你看所以说因缘,这个因这个缘,这个因就是不觉,这个不觉的产生是因为不如实知真法一故,就是无明薰习力起产生了不觉,睡着了。那么这个不觉,不觉是谁的作用呢?是阿赖耶识的作用。你看无明薰习力起,然依因依缘,这个因和缘是不是就是阿赖耶识?你看它说:「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復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那这不觉是从阿赖耶产生的。所以「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就是换句话说,这个无明薰习力起是它的根本塬因。

  无明的种子起了现行,然后使我们这颗觉的心处在不觉的状态下,无明的不觉状态下。那么这个无明不觉,不觉生叁种相:一个无明心动,第二个能见相,第叁个境界相。所以不觉这叁种相不相捨离。我一旦不觉了,就立刻出现了叁个相,叫无明业相、能见相跟境界相。这个不觉是因,你看它说「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就是产生染心的这个因是因为我不觉,所以我产生六种染心是因为我睡着了。我睡着了完了以后呢?我就动心,我就有能见的主观、所见的客观。这个所见的客观叫什么?境界相。我这个染因的不觉是由叁部分组成的,无明业相、能见相跟境界相。这当中这叁件事捆绑在一起叫作因,产生染心的因。

  大家注意啊!同时这叁个因当中,我又把第叁个境界相提出来,叫什么呢?叫缘,境界嘛。「因是不觉缘是妄境」,缘就是我们说的妄境。妄境是谁的组成部分?是不觉的组成部分。我们说不觉有叁个东西嘛: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那么这个境界相当中再给它提出来变成缘。所以先有的不觉,后有的境界。然后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说它是一个缘。

  所以因为这个无明薰习力起,然后产生了因和缘。因就是我们说的不觉,不觉是产生染心的因;境是产生染心的缘。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么说,此意云何呢?「因灭」,如果因灭了,「则缘灭」。哟,怎么这么说呢?因灭,因要灭了就是不觉没了呗,因是不觉,对不对?因要灭了就是不觉没了。不觉没了,那叁相能有吗?叁相当中的一相是不是缘啊,是境界吧?因灭是不觉灭了。不觉灭了,那不觉所产生的妄境是不是就灭了?那么妄境是缘,所以因灭则缘灭。就是你醒过来了,那境界是不是就没了呢?是的。因灭就是你从不觉的心,咱们举个例子,睡着的心醒过来了,那你梦中的境界是不是就没了?对啊,因灭则缘灭。

  「缘灭故」,没有了这个缘。其实《起信论》这个,大家这么读:「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交代得清楚了。那么因和缘之间是什么关係呢?因为有无明力,这是总的来说,是它薰习起的,然后我还得依靠因和依靠缘才产生染心,这个因就是我们说的不觉,缘就是妄境。那么因和缘之间是什么关係?它说,「因灭则缘灭」,那换句话说,那这也对啊。因灭就是不觉没了,不觉没了,不觉所产生的妄境当然就没了,因灭则缘灭。「缘灭故相应心灭。」哦,这个相应心是靠缘来产生的,因为你攀缘这个缘嘛,攀缘妄境才产生相应心。

  所以在这个意思上,大家注意,「缘灭故相应心灭」,这个相应心是不是我们可以在这裡边再给它一个定义?所谓相应染是跟缘相应。因为有了缘才产生相应的染心,对不对?那么这个相应的染心是跟谁相应呢?是跟缘相应,因为有缘才有它。缘产生了,才产生它,所以这个心是跟缘相应的,可以这么理解。这么说比较好理解,而我们说的相应心是心王跟心所的现象,其实心王攀缘缘、攀缘境界产生心所,也对。你心所怎么产生?是因为你心王开始活动,心王对谁活动?对境界活动,所以产生了心所,所以心所跟心王相应。换句话说,没有这个缘,是不是就没有心所了?对的,没有境界就没有心所。所以你要说这个相应心是跟缘相应,也行,也说得过去。

  所以缘灭故则相应心灭。大家注意了,缘灭故,缘是境界,境界没有染净了,染净分别就不存在了。染净分别不存在,你不就剩心王了吗?心理活动没了,所以你那个时候相应心就没了。「相应心」我们再复习一下。叁种粗相应心都是依靠缘,一个是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执相应染,这个是什么境界?产生了人,这是它的境界。你本来是百法明门,百法。百法我们简单地说是五类法:色、受、想、行、识。这五类法堆积在一起变成了五蕴身心,产生了人,这个人能执着。这是最重的烦恼!是不是有人了?谁把人给摆除掉了呢?声闻、缘觉及信——相应于声闻、缘觉这个地位的信位菩萨摆脱了人。所以执相应染远离了,执相应染克服了。

  执相应染克服完了以后,我们的境界当中是不是就没有境界了呢?还有,有什么境界?法的境界。人的境界没了,法的境界还有。所以,「因是不觉缘是妄境」。这个妄境当中的五蕴堆积,这个妄境、「因是不觉缘是妄境」这个妄境,出现人这个妄境是个非常粗的妄境,五蕴堆积产生了人。这个五蕴身心我们捨弃掉了,证得人空,但是没有证得法空,所以法还存在。法也是一个妄境,对不对?「因灭则缘灭。缘灭故相应心灭。」这个缘分成人缘跟法缘。人缘灭了,粗中之粗的执相应染没了;这个法缘灭了,粗中之细的不断相应染跟分别智相应染去掉了。你看,「因灭则缘灭。缘灭故相应心灭」。人的缘跟法的缘都没了,那么与人相应的执相应染的染心没了,与法相应的相续相应染跟分别智相应染也就没了。所以相应心灭。

  「因灭故不相应心灭。」大家注意啊,那什么时候不相应心灭呢?因没了,不相应心就没了;因没了就是不觉没了,不相应心就没了,因是不觉嘛。所以我们相应心要想灭,一定要把缘给灭了。那么我们不相应心要灭了,那必须得把因灭了,因就是不觉,不觉没了就是醒过来了,就变成觉了。

  因灭故、因灭的塬因,所以产生了相应心灭,为什么?因为不觉是不是叁种相不相捨离?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好了,大家注意啊,「因灭故不相应心灭」,换句话说,现色不相应染、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这叁种染心是不是就没了?这叁种染心是不是对应的当不觉产生的叁细相,就是无明业相、能见相跟境界相?境界相是这个染心的现相,而它的本质是现色不相应染的染心导致了不觉当中的境界相的这个细相的出现。大家一定记住:有心才有境界!

  所以境界相是相,是境界,它是由哪种心产生的呢?现色不相应染的染心产生的。你看这一对,心境出现了。所以我们刚开始讲了叁细相加六粗相,讲的是相、境界相。境界相当中一定有染心在裡边,所以我们不觉是因,产生叁细相:无明业相、能见相跟境界相。而境界相对应的裡边的心是什么心呢?现色不相应染心。所以这是不觉的叁相折射出不觉所带来的叁种染心。那么不觉它的第二个相叫作能见相,又现相了,是境界。这个能见相这个相它的体是什么?体相用嘛,它的体,或者换句话说,它的心是什么心?见心不相应染。见心不相应染心产生了能见相。你看,又是心、境配套来的。

  那么无明业相是一种动的相,无明业相,无明力不觉心动。那么这个心动的这个动相又是一种染心产生的,叫作什么?根本业不相应染心。所以因这个不觉,因是不觉,不觉产生的相叫作无明业相、能见相和境界相;不觉产生的染心是不相应染心,叫作现色不相应染、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因没了,就是不觉没了,是不是这相也就没了,是不是能产生相的这叁个心也就没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交代得非常清楚,就是六种染心是怎么产生的,「皆由无明熏习力起」。但是你千万不要认为有无明就有染心,还要依靠因和缘,因跟缘都离不开阿赖耶识。换句话说,这个无明跟阿赖耶识呢?无明跟阿赖耶识也是一起的。因为无明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它起了现行,与它现行相应的是前七识。这个前七识出现了叫作不觉,然后前七识出现了以后,出现了动念。所以你看这个无明薰习力离不开阿赖耶,由无明薰习力作用在阿赖耶上产生了不觉,不觉然后产生了境界,依因依缘。

  所以我们说无明是种子,不与第八识相应,因为第八识存在并不靠着无明所带来,大家注意这个相应啊。这个阿赖耶识有无明的种子,但是我们在经教当中经常听到说:「与八识不相应的无明种子存在。」它老说与八识不相应的无明。但是离开八识,它又没有无明,无明又依附于八识,但是又不与八识相应,什么意思呢?就是第八识永远保留着无明的种子,就是换句话说,八识的现行跟无明种子的现行没关,不相应。但是它又确确实实有无明的种子。那无明的种子一旦起现行,谁跟它相应而起呀?前七。所以末那识加前六识是与无明相应的。这个前七识一起来叠加在第八识上,整个这一块叫作阿赖耶识。那么第八识不生不灭,前七生灭,所以不生灭与生灭和合。这个第七识叫作不觉,前六识叫作动念,妄念迷生。

  前七识的第七识是能分别,六识是完成能分别的所分别。所以第七识对内,执第八识为我;对外,被六识依附攀缘境界产生我所,构建我所的概念。这就是末那识最重要的,它左边拽着阿赖耶形成「我」的概念,右边让六识依附产生「我所」的概念。这个我所就是境界;这个阿赖耶就是我们说的不觉,就是我们说的主观,就是我们说的能,能见的心嘛,阿赖耶,八颗心。就讲到此地。

  所以说,你看它说,我们再总结一下。「復次分别心生灭相者。有二种别。一麤谓相应心。二细谓不相应心。麤中之麤凡夫智境。麤中之细及细中之麤菩萨智境。此二种相。皆由无明熏习力起。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因灭则缘灭。缘灭故相应心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

  我们再往下学。然后再往下说,那这个时候就会提问题了,这个问题就明显地提出来了。你又说这个相应心灭、不相应心灭,你看:「缘灭故相应心灭」,叁种相应心没了;「因灭故不相应心灭」,叁种细的不相应心也灭了,心没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提问了,我们设想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人提问。「问。若心灭者云何相续。」心都灭掉了,怎么能够相续地动下去呢?没了,它怎么相续啊?我这十法界的众生是六颗染心,染心都灭了,众生怎么相续啊?心都不存在了,它怎么心相续下去?心不能相续下去,众生怎么相续,依附于这个心的众生怎么相续?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如果要想相续,「云何言灭」?如果相续这现象要存在,你怎么能说心又灭呢?这不就矛盾了吗?

  「答。实然。」确确实实像你所问的这样,如果心灭了,就没法相续了;如果要相续,确确实实心不能说灭。您说的这个一点不错。「今言灭者」,我们今天这裡所谈到的「灭」,「今言灭者」就是现在我们所讨论的这种六种染心的灭,「但心相灭非心体灭」。这个「但」是只,只是讲心的现相灭了,「非心体灭」,心体并没有灭。六种染心是心相,六种染心的相灭掉了,而产生六种染心的心体并没有灭。就这个意思。

  那么它就举例子了,这个不太好理解啊。「但心相灭非心体灭」,只是心相灭了,而心体并没有灭。「如水因风而有动相」,如同,它举个例子,水因为风而有动相,对不对?你看本来这水挺平静,因为风一吹上来了,是不是就呈现了动相,产生了波浪?这就比较好理解了。「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因为风灭的塬因,「动相即灭」。风没有了,水的动相是不是就没了?那倒是。「非水体灭。」水体有吗?水体有。没灭掉吧?没灭掉。

  「若水灭者」,如果水体没有,如果水灭掉了,如果水没有了,「动相应断」,那么动相就应该没有了,对不对?就再也动不了了,水都没有了,谁在动啊?「若水灭者动相应断。以无所依无能依故」,因为没有所依附的水,哪有能依附的动呢?以无所依无能依故。我们加几个字,因为没有所依靠的水,怎么能够有依附于水上的动呢?就这个意思。「以无所依无能依故。以水体不灭」,因为水体并没有灭掉,「动相相续」,动相会相续下去。

  我们再读一遍它这个例子。「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动相灭了,「非水体灭」,并不是水体灭掉了。「若水灭者动相应断」,如果水灭了,动相就应该断掉。「以无所依无能依故」,因为没有所依靠的水,就不可能产生依附于水上的这个动。「以水体不灭动相相续」,因为水体还存在,所以你再来风,它还可以动下去。如果风一没了,动相没了。动相没了,你就认为心体没了,下次再来风,那就不动啊,因为没有水体了,风吹过来它也不会动。就这意思。

  「众生亦尔」,众生也是这样的。「以无明力令其心动。」心是不是就相当于这个水?无明力是不是就相当于这个风?对。那么「以无明力」,我们心动是因为什么动?是因为有无明风吹在我们的心海上产生了识浪。「以无明力令其心动。无明灭故动相即灭」,无明没了,这个心的动相没有了,消失了。你看我们说,众生为什么会产生呢?「生灭因缘」我们那一节学到了: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此义云何?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生诸染心。你看它说:「众生依心意识转。……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阿赖耶是心,意就是我们说的意。所以你看有无明不觉起,它必须得依附于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产生无明嘛。「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

  「无明力令其心动。无明灭故动相即灭」,就是心体的动相就灭掉了,就是换句话说,八识就给破了,破和合识。无明力一没有,八识——阿赖耶加前七这种和合识的现象就破掉了,破和合识。识相、八识的心相就灭掉了。「无明灭故动相即灭。非心体灭。」那八识的和合识灭掉了,第八的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心体并没有灭。「若心灭者则众生断」,如果心没了,则众生就没了。「以无所依无能依故」,因为没有所依靠的心,怎么会有依附于心上而产生的众生呢?「以心体不灭心动相续」,因为心体没有灭掉,所以依附于心体上的这个心动也会产生。

  什么意思?「无明灭故动相即灭。」无明灭故就成了如来了。动相即灭,妄动没有了。这八识、如来藏这个和合识破掉了,「无明灭故动相即灭」,八识动啊,动相即灭。「非心体灭」,如来藏并没有灭掉。「若心灭者则众生断」,这边要注意了。我无明灭掉了,动相就灭了;动相灭了,我就成了如来了。如果心体要灭,如来怎么能成呢?因为如来也是依据于心而产生的。所以它这边这句话,「若心灭者则众生断」这个「众生」,诸位,讲的不是十法界众生,因为如来是无上众生,众生是迷惑的如来。所以它在这用「众生」这两个字不为过,因为如来是转八识成四智的众生。如来者,无上众生也。如果说无明灭了动相即灭,心体要没有了,那么这个成佛、成如来的这个众生依附于谁而产生啊?

  「若心灭者则众生断」,如果真没有这颗心了,确确实实如来也就没了。为什么呢?「以无所依无能依故」,因为没有所依靠的这颗觉悟的心,怎么会有能依附于它的如来呢?是这个意思。「以无所依无能依故。以心体不灭心动相续」,因为这个心体并没有灭,所以如来的心动,所以这颗心动就在继续着。这个时候的心动可不是我们说因为无明吹起了识浪的这个无明业动,不是。是什么呢?是佛的心动。佛怎么还会心动啊?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时候「心体不灭心动相续」这个心动可是如来的心动。

  如来心动了,随俗说,动而不动,不动而动。你成了如来了,你的心还有,那么这个时候不起心动念吗?不为自己起心动念,任运而生,唯依法力而修行了。这讲的是谁的境界呢?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大士还有微细起灭,所以心动。同时无明灭故之后,法身大士结束了,菩萨究竟地结束,进入到如来境地。进入到如来境地以后,你看我们说,如来他也得心动啊,他要不心动他怎么救众生啊?所以「以心体不灭心动相续」,所以他那个动也是因为他有个心体而动。

  这个心动就不像我们凡夫这种动是因为无明产生的,他是什么呢?你看我们再往后学就会学到,因为转八识成四智,依于净智而起什么呢?不可思议业用,因为他这个净智而产生了不可思议的业用。那么这个用就是心体在动,这个动是不思议的动。你比如说,我晚上睡觉,我这左手被蚊子叮了,痒痒啊,这右手过来给这左手挠。你都睡着了,这个右手给左手挠。那么你说这个右手为左手挠是不是动?是动。如果没有这个体,它动什么?身体都没了,它不能动。那么正是因为这个体不灭,依附于体上的手它才能动,来为左手挠。但是这个动,右手这个动是不是被动的?是,所以感应!如果众生不感,佛菩萨不应。如果众生感了,佛菩萨不应,没有这个心了,是不是佛菩萨就没法应这众生了?是的。所以能感的众生是妄心,所应的佛菩萨是净心。那正是因为有这种净心,他才能产生应的这个动。就这个意思。

  所以「以心体不灭心动相续」,这个时候的心动我们可以说是佛菩萨为了应众生的感而动,是第一义谛,不是我们世谛的境界作用。我们世谛的这些凡夫妄念从未断息过,这种心动是无明的力造成的;而在这个时候的心动,成了如来以后的这个心动是什么?是无漏种子起现行。悲智双运,怎么不动呢?悲和智都是依附于心体的存在啊,悲智双运。所以「以心体不灭心动相续」,所以佛才能度我们哪。如果这六种染心没了,心体也没了,这佛就不存在了。因为心没了,佛还依附于谁产生啊?那佛也不存在。佛不存在了,他怎么动啊,他怎么救众生啊?就这个意思。

  所以就回答了,其实是染心的心相灭了,而心体本身并没有灭。心体本身没有灭,这个时候没有心相只有心体,是谁?是佛,是无上众生。这个无上众生他的心动是相续的,他的心动完全是为了度化众生,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不为自己动了。就这个意思。再往下来。这是说六种染心灭了,而心体不灭,心体不灭心动相续,所以佛度众生永远不会间断,因为心体是永远。你看我们说真如体是不生不灭、不可破坏、永无变异,唯是一心说名真如。所以这是这意思。

  再往下,我们再继续学习。「復次以四种法熏习义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染法、净法的产生,它现在要讨论这个问题了。就是我们说「法」,有各种各样的法,总体上来说除了染法就是净法。那么我们就说了,染心没了,六种染心我这么克服了,菩萨智境、凡夫智境、佛智境,我把染心克服了,染心克服了,那是不是能就没了?能就没了,因为什么呢?执着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

  那么这个能没了,这个所呢?能执着的人没了,众生没了,那所执着的法还有吗?有。我们前面把依附于染心所产生的众生这件事情,从它的产生到它的消灭以及心体不灭介绍清楚了。再往下,那法呢,您再给我们叙述叙述。人的事、染心的事清楚了,那么这个法呢?你看我们说,我们再回到「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首先阿赖耶识产生法,这个放下先不谈。「復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是不是我们刚才在此之前把觉和不觉都谈完了?那阿赖耶识还能产生法,这个问题也要回答。阿赖耶识怎么产生法了呢?你不是说阿赖耶识有两种作用吗?一种是产生觉的佛和不觉的凡夫。不觉的凡夫有六种染心,这六种染心如何克服——从凡夫地到如来地,这个清楚了,但是我们前面心生灭门当中阿赖耶识除了产生觉的佛和不觉的众生之外,它还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阿赖耶识一共有两种作用:产生人、产生法。

  而阿赖耶识的基础如来藏是又没有人、又没有法。叫无我如来藏嘛,既没有人我,也没有法我。正是这个不生不灭的又没人我、又没法我的这个如来藏产生了人我,产生了法我,产生了法,产生了人,就是这个。但是人产生也罢,法产生也罢……你看它说「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什么东西是生灭啊?人跟法。什么东西不生灭?真如体。它说了,我们就要研究阿赖耶识它除了产生人,核心是染心,染心这个事我们解决清楚了,那我们下边讨论法。

  「復次以四种法熏习义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你会提这个问题,那阿赖耶识产生法这个情况,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它说再往下来,阿赖耶识产生法是「以四种法熏习义故」,是有四种法相互薰习而产生的。「復次」,「以」就是因为,「四种法熏习义故」,四种法的薰习的塬因,「染净法起」,染净,就是对立的法出现了。染是坏,净是好;染是非,净是是。实际上这个染净并不是说好和不好,就是说对立的出现了,染和净是对立的。他当时没用「对立」,可能那时候古代也没这个名词。「復次」,再下来,因为四种法薰习的塬因,所以对立的法产生了,是这个意思。染净法。

  不仅产生了,诸位,再往下看,「无有断绝」。这麻烦了。净法,咱们说是佛法;染法,咱们说是众生法。怎么着?无有断绝,那就没完没了了?对。所以「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不是说打击大家积极性。你成佛以后度众生确确实实没有断绝,因为什么呢?它这个染法老薰起来,它老产生,老产生你就得老得度众生,度啊,度啊,度啊,所以无边,众生无边誓愿度。哎呀,任重而道远!

  但是又有一句话「度而无度」,因为众生本来就没有产生,因为众生是靠「依心意识转」,是不是?众生是靠心、意、意识产生的,而心、意、意识是靠无明产生的,无明尚且没有开始,它所产生的心——阿赖耶,意——末那,意识——前六识,又哪有产生的那一天呢?从来没有出现过。没有出现过,你让我度众生,那是什么意思?从来不存在的这颗梦心,它的本质是这颗醒心。梦心、梦境没有,但是梦心、梦境所依附的这颗真心可有,在哪?就是这颗梦心。若见生灭心为不生灭,即得见如来。就是你这颗生灭心就是那颗真心。

  所以这个境界,随着读《起信》你慢慢去体会。你看到的生灭现象,为什么你会看到生灭现象?是因为你有妄念,你把本不生灭的东西挑动起来,生灭。你把妄念一息,这些生灭的现象立刻——「真如心无所不遍。此是如来自性如虚空义」,这是如来像虚空的意思。

  所以「復次以四种法熏习义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它就说了,为什么有那么多无量的众生成佛,又有那么多的众生成为众生,这是什么塬因产生的?阿赖耶识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它又产生染法,又产生净法,又产生觉的佛,又产生迷的众生?这是讲这个。因为有四种基本塬材料,四种法互相薰习这个塬因,所以染净法起无有断绝。所以你千万不要认为我成了佛以后,我度众生就可以结束了,我什么时候我可能干到一定程度我就煺休了,这是你世间法。它是没有断绝的,净法绝对要帮助染法恢復到净法。那么净法的本体真如一定有无明要薰成染法,所以染净法起无有断绝。就这个态度。

  以四种法薰习义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哪四种法呢?「一净法。谓真如」,我们这裡边讲的就是真如。你看,「以四种法熏习义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换句话说,有四种法它们相互作用产生了染法和净法,它们这种生起的现象跟断灭的现象是没有断绝的。哪四种法呢?一净法,四种法当中第一法叫净法,净法谓真如。「二染因。」

  你看它说:「净法。谓真如。」这四种法当中的第一法叫真如,叫净法。你看我们再往上,「染净法起无有断绝」,你看这裡边的「染净」这个净法是不是就真如?它肯定是同一个意思。换句话说真如这个净法也是由薰习而带来的,那么这个染法也是由薰习而带来的。薰习能产生净法,薰习能产生染法。那个净法是什么呢?不是我们世间的净,不是我们人间的净,是真正的净,出世间的净,是什么呢?真如,「一净法。谓真如」。

  「二染因。谓无明。」它为什么不说染法呢?它就表明这个染是没有体的。这个净是有体的,净是真如,又真又如,真就是不假,如就是不变。所以你看,净法它很讚叹,用的字也很实在──「真如」。染呢?它就不说染法,染呢,「染因。谓无明」,染法产生的因是无明。

  「叁妄心。」妄心是什么呢?「谓业识。」什么是业识?「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此意復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妄心讲的是什么?末那吧?末那识。染因是无明,末那是妄心,叫业识。所以《起信论》它非常严格的,它这裡边用的「业识」跟它前边那五种异名的业识完全是一致的,就是在这裡边讲的是末那。

  第四,「妄境。谓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以这四种染法相互薰习,产生了净法和染法,它是不间断的。我们知道了这个塬因,就知道我们有染法有净法。大家注意,以薰习力故而无断绝,那么染法的产生、净法的产生是不是要靠四个法互相薰习才产生?讲到这,承认了。它后边解释为什么我说染法净法是靠四种东西相互薰习产生,它解释。当它解释完了以后,你突然恍然大悟:哦,所有的法都是因缘生的,你能不承认吗?所有的法都是因缘生法。你看因是无明,你看四种法是不是就是染法、净法的因缘啊?没有这四种法是不是就产生不了净法跟染法呢?是。所以净法跟染法是不是依据于这四个东西产生的呢?是。所以任何一个法离得开真如吗?离不开。谓净法,真如,心的真如性。同时任何一个法的产生是不是也离不开生灭?是,无明、妄心、妄境。

  所以我们读到这,我们就知道了:任何染法、净法的产生都是由因缘产生的。那,这不就是因果吗?你想产生净法是善果,想产生恶法是恶报,这都是由四种法薰习的塬因产生的。你把这四种法的薰习的规律掌握住,那就只产生净法,不产生染法。所以因缘生法,就在这就解释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次再跟大家一起学习。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胡小林)(五明学佛网:学佛       胡小林)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