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


   日期:2016/4/7 17: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

  “尔时”:当尔之时。什么时候?就是每一个鬼王到忉利天听法的时候。什么叫鬼王呢?他是鬼中的首领。这一些鬼王不论是善、是恶,都是菩萨所化现的,你不要认为凡是鬼王就是鬼了。鬼王更厉害,这一些鬼王都是在宿世发愿用种种方法来教化众生的。有的用慈悲来摄受一切众生,有的就用凶恶去折伏众生。折伏和摄受,这叫“折摄二门”。因为有的众生遇见慈悲鬼王而发菩提心,这是用摄受行门来教化众生;有的众生遇着鬼王这种凶恶的样子而发菩提心,这叫折伏法,用折伏的法门来教化众生。既然明白这一切的鬼王都是菩萨所化现的,那么在这鬼王里边,根本就没有一个善,也没有一个恶。

  善恶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从我们每一个众生的业报那儿来的。众生恶业成熟,就见着恶目鬼王;众生善业成熟,就见着慈心鬼王。无论是恶业或善业,到成熟的时候都应该转变。恶业成熟,就转于善业;善业成熟,有时也会转到恶业去。我们要是修习佛法,就不会被善恶业所转了,就只向善业这边走,而不向恶业那边转,不会误入歧途,到刀山、油锅、剑树上去。为什么要学佛法?就因为要把天地都给打翻了,天翻地覆,把天地都给打破了。怎么说把天地都给打破了呢?这天就是善业,地就是恶业,将天地这个善恶业扭转回来,都走到善路上去,不向恶路上走。你要是能这样子,这个恶的鬼王就没有用了,善的鬼王也没有工作了,因为没有工作,所以他们都要退休了。

  我现在讲经,对于录音机很不满意。为什么呢?因为它在那地方做工,让我一些皈依弟子都生出一种倚赖性,都懒惰起来,没有人亲自去写笔记。以前每个人都很注意的写笔记,写得很多很多,就记得很清楚,现在都不写了。听的时候不注意听,看的时候也都忘了。久而久之把我所讲的东西,统统都还给我了,叫我也退休了。鬼王──善鬼、恶鬼都没有用了,那我这个做法师的也没有用了,所以我还是不能叫善鬼、恶鬼退休的,他要是没有工作,我也没有工作,我也没有经讲了。没有经讲,也就没有人听,没有人听,那做一个法师有什么意思?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菩萨也叫妙德菩萨,又叫妙吉祥菩萨。为什么叫妙德?就因为他出生时有十种祥瑞:第一、光明满室;第二、甘露盈庭;第三、地涌七珍;第四、神开伏藏;第五、鸡生凤凰;第六、猪产龙狄(猪生出一条龙);第七、马产麒麟;第八、牛生白泽;第九、仓变金粟(仓库里头所有的谷子,都变成金子);第十、象具六牙(象本来是两根长牙,但这头象郤生出六根长牙)。有这十种不可思议的妙处,所以叫妙德;又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有这十种的祥瑞,所以叫妙吉祥。

  其实这一尊菩萨,已经不是菩萨了,是什么呢?是佛了。在过去世他已成佛,叫“龙种上尊王佛”。那么过去世他成佛了,现在成没成佛?现在也已经成佛了。现在成佛叫什么呢?叫“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其国土在北方的欢喜世界,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是摩尼宝积佛。虽然他已经成佛,但是还倒驾慈航,隐大示小,来做文殊师利菩萨。在《法华经》中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祖宗,怎么是佛的师祖宗呢?日月灯明佛有八个儿子,八个儿子最后那一尊佛是燃灯佛,燃灯佛的师父是妙光法师。妙光法师是谁呢?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而释迦牟尼佛是燃灯佛的徒弟,燃灯佛给他授记,所以今生作佛。这要是论起辈数来,文殊师利菩萨的辈份就高了,是释迦牟尼佛的祖师爷。但是现在释迦牟尼佛来成佛,他又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你看菩萨的境界是一点相都没有,没有大大小小、高高下下的,没有这种种的分别。所以我讲《金刚经》时,常给你们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现在在这一间房子里讲经说法,或者有我过去的师父都不一定,或者有我过去的徒弟也不一定的。你们现在学佛法,要是谁学得真有道,真有德了,早开悟成佛,或者我再拜你们作师父也不一定的。所以在佛法里头妙不可思议,因此妙德、妙吉祥的这种妙处,也就在这个地方。若你明白了,“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若不明白,“着相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我讲经想起什么就讲什么,有时候把天讲得都破了,有的时候把地也讲得都震了,我也不管天塌地陷,什么也不管,什么都没有了。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什么又是个佛法兴?什么又是个佛法衰?哪有一个正法?哪有一个末法?没有的,什么都是假的。有人说你这个法师把我越讲越糊涂了,我就是想叫你糊涂嘛!你要是明白,你又不听我讲经了。好了!我还是讲这个糊涂经。

  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个大菩萨,这尊大菩萨是哪一位?就是文殊师利菩萨。释迦牟尼佛就问文殊师利菩萨,“汝观是一切诸佛”:你看这一切到天宫来的诸佛,还有“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这个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现在来到忉利天集会的这些人。“汝知数不”:现在你知不知道来忉利天宫听我说《地藏经》的有多少佛?多少菩萨?有多少鬼神呢?数目多少你能够清楚吗?为什么我问你呢?因为你有大智慧,有真实的智慧,洞彻法源的智慧,所以现在我问你,你知不知道有多少?告诉我!请你答覆我。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文殊师利白佛言”:前面释迦牟尼佛问文殊师利菩萨说,这么多的佛菩萨及鬼神,你知道有多少数目吗?文殊师利菩萨就对佛说,“世尊!若以我神力”:假设以我所得的这一种神通智慧的力量,来“千劫测度”:我就是用一千劫这么长的时间来推测、来猜想度量,来算一算它的数目,“不能得知”:我也不知道这个数目。“佛告文殊师利”:那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吾以佛眼观故”:他说,我用佛眼来观察。什么叫佛眼?佛眼好像一千个太阳似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闻,佛眼具足一切的功能,是一切智慧的表现。其余还有四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有一首偈颂说得很详尽:

  肉眼碍非通,天眼通非碍,

  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天眼是看什么都看得非常的彻底,而没有障碍。

  肉眼碍非通:什么叫肉眼?因为它能看见一切的人和东西。这个肉眼不是我们平常能看见的眼睛,是另外还有个肉眼,天眼和肉眼各在一边。那个肉眼是不单房子里边的东西可以看得见,就是房子外边,甚至于不论多远都可以看得见,只要你想看,就可以看得见。你要是不看呢?那当然就看不见。可是你虽然能看见,也最好是不看,为什么?你看一样东西,就费一个心念。生一个心念,多一个心念就不如少一个心念;你多一个妄想,就不如少一个妄想。你用这个眼去看东西,观察事情,这也都叫“念”。不过这一个“念”和一般人的“念”,又有多少不同,虽然不同,但是也没有什么益处,所以就算在你能看的时候,也应该不看。这个叫做“肉眼碍非通”,表示它可以看得见一切有所障碍的东西。

  法眼唯观俗:法眼是看俗谛,俗谛就是一般世间的情形。你要是开了法眼,念经不需要拿经典来念,只要睁开法眼,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经典,都有无量无边的法宝。你只要得了法眼净,就能遍观一切诸法实相,这是法眼唯观俗。

  慧眼了真空:这个智慧眼是观空的。俗谛又叫假谛,因为它不是一种有实在体的。真谛了真空,又叫空。慧眼了真空,它明了真空诸法实相。

  佛眼如千日:佛的眼睛就像一千个太阳那么样的光明。照异体还同:它看得的虽然是不一样,而它的本体是一个的。

  现在这段经文上,佛说他以佛眼观故,他用佛眼观察来到忉利天宫的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辟支佛、天龙八部,“犹不尽数”:我都不详细知道这个数目。释迦牟尼佛说,“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在很久以前“已度”:什么是已度呢?就是过去的诸佛,这些已度的众生,是由地藏菩萨度化已经成佛的。“当度”:就是现在这一切的菩萨,是地藏菩萨在过去因地度化他们。“未度”:就是未来的一切天龙八部、天人、一切的众生,这是未度的。“已成就”:已经成就了。“当成就,未成就”:“成”字在这部经典上当什么讲呢?当“盛”字讲,就是很茂盛。“就”字当什么讲呢?当“高”字讲,高低的那个高。言其所成就的果位很大,很茂盛,而且又很高的。为什么这个“就”字当“高”字讲呢?因为他成就的这个果位,是很高的。又当“孝”字讲,就是孝顺父母的孝字。在中国这个孝字,不是一般人可以担得起的,那谁担得起?皇帝。古来皇帝以孝道来治天下,他成就最高的德行。因为这是皇帝以孝治天下的这种孝道,所以叫“成就”。

  而在这部经上地藏菩萨已经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了。那么,现在帮助众生做菩萨,将来又帮助这一切的众生,成就他们最高的佛果。这个意思具足“种、熟、脱”这三个字──种,是把种子种到地下;熟是成熟了。譬如种谷子到地下,经过耕培灌溉的功夫,然后成了。成了,这叫熟。熟一段,然后又应该脱了。就是没有种善根的众生,令他种善根;已种善根的众生,令其增长;已经增长善根的,令其成熟;善根得到成熟了,就令其得到解脱。所以“成就”有这三种的意思。

  “文殊师利白佛言”:文殊师利又对佛说,“世尊!我已过去”:我文殊师利在过去,“久修善根”:很久很久以来,就修这个善根。“证无碍智”:已经证得到无碍的智慧。无碍智就是四无碍辩,四无碍辩也就是四无碍智。“四无碍辩”,辩才有四种:

  法无碍辩:讲出来的法非常有道理。虽然是一个道理,但能分别出来有百千万种那么多的道理,可是百千万种道理归纳起来,还是一个道理。

  义无碍辩。

  辞无碍辩:这是说出来的言辞非常有道理。

  乐说无碍辩:乐说就是欢喜讲。

  “闻佛所言,即当信受”:说我文殊师利在过去修大乘法,所以现在佛一说什么我即刻就信受了。“小果声闻”:可是小乘的人呢?小果就是小乘的果位──声闻、缘觉。“天龙八部”:和八部鬼神龙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瞬罗伽。“及未来世”:和未来世“诸众生等”:所有一切的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虽然听见佛所说的话是诚实之语。“必怀疑惑”:你看!佛所说的话这么样的诚实,他们还生疑惑,何况我的弟子?我讲经他不相信,要跑了,这也难怪的。你看文殊师利说,对于佛讲的诚实之语,一切天龙八部都不相信,都生怀疑。

  现在讲经,有的人以为这是很平常的,其实你能听到人讲经,这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最难最难了。尤其在美国这儿,你看有几个地方讲呢?尤其是这样照着经典,一字一字把经里所有经文的意思都讲出来,这是没有的,在西方国家里可以说是很少、很少的。虽然是很少,但因为西方人从来也不明白佛法,所以现在听见真实的佛法也不认识了。就好像没有看见过金子的人,你给他金子,他就拿这个金子当铜来看。拿金当铜、拿钻石当玻璃,因为他不认识,所以你给他讲真正的佛法,他说这是很平常的,说这是讲外边的,不是讲里边的。其实,如果外边都不明白,里边怎么会明白?要里外双管齐下。你不明白理,就不能修行;你不修行,也不会明白理。所以要解行相应──解就是明白佛法;行就是照佛法去实行。

  你看释迦牟尼佛说这部《地藏经》的时候,连文殊师利菩萨都提出来说,恐怕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和未来的一切众生,不能信受。因为他们没有善根,善根不够,所以虽然听见佛所说诚实的话,必怀疑惑,他心里必定生出一种疑惑来。“设使顶受”:虽然顶受,假设他就是暂时顶受了,这么信一个很短的时间。

  好像有人也是一样皈依,但是他不生信心,因为在他脑里头充满了邪知邪见,你对他讲正法,他也不懂得。因为听不懂,所以“未免兴谤”:他免不了生毁谤。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就这样提议,“唯愿世尊”:我现在唯愿世尊您!“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多说一点有关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位大菩萨,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什么叫因地呢?因地就是前生,就是宿世。作何行──他是修什么行门?立何愿──所发的是什么愿?我们人发愿,无论发什么愿,必须要履行我们的诺言。照着我们所说的话去做,不能改变的,无论什么样的困苦艰难,都要依照愿力去做。“而能成就不思议事”:而这尊地藏菩萨,他能成就这种不可思议的事,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佛告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我现在举出一个比喻。譬如什么呢?“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三千大千世界里边,“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这些东西都不单单只有一个,而是所有的木,所有的丛林。草多了叫丛,木多了叫林。稻是吃的,麻是用的。三千大千世界内的竹子、苇,你算算有多少?你能数得过来吗?数不过来的。“山石微尘”:微尘多了变成山。三千大千世界里这么多的东西,每一类“一物一数”:一件东西作一个数目。作一个多少数目?“作一恒河”:每一种草作一条恒河。有多少草,就有多少恒河,所以这个数目根本就数不过来。不只草、木、丛、林、稻、麻、竹、苇都是这样,一种东西就作一条恒河,不是单提出来一件,而是每一件作一恒河,两件作两条恒河,三件作三条恒河,四件作四条恒河……。草木是没有数量的多,恒河也就没有数量的多。所以这就表示数目太多了,根本就没有法子计算得出来。

  “一恒河沙”:那每一件东西作一条恒河,你说这恒河沙有多少呢?“一沙一界”:所有恒河沙里的每一粒沙,又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每一粒微尘又作一个大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在这一个大劫中,所积聚到一起的这些个微尘的数目。又“尽充为劫”:每一粒微尘再变成一个大劫。而“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他证得十地的果位到现在,“千倍多于上喻”:还比那些多得很多,比起上边的比喻,多过一千倍还不止。“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何况地藏菩萨,他以前做声闻时不知经过多长的时间;做缘觉、辟支佛,又不知道经过多长的时间。所以地藏菩萨他这种的行愿是太久了。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弟子顶礼宣公上人

  随喜诸位师兄闻法

  恭录于宣公上人讲述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宣化上人       境界)(五明学佛网:宣化上人       境界)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王雷泉教授: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黄夏年教授:宝峰禅师的境界 

 楼宇烈教授: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走出闭关中的境界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 

 明一法师:永嘉大师说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