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


   日期:2016/4/9 9: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知识、经验须从修行中完成修养,才能成为智慧,否则将是佛法中所谓的“所知障”,而“所知”之所以成为障碍,就是因为“所知”不完整,所以学佛行修要求解行并重。

  “解”就是知见,指知识、经验;“行”是将知识、经验付诸实行,于现实生活中认识、了解、体会、发现。可是,谁去认识、了解?是谁要体会、发现?当然是学佛者的那个“我”!所以说学佛修行永远是自己的事。但有的人尽要求别人是佛菩萨,自己却不在乎,当个众生。他们对别人要求苛刻,挑剔别人:“你是个学佛的人还这样子,你看你这个出家人一点修养都没有。”但他却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宁愿停留原地当个众生。

  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是为了要开发自己的潜力

  学佛是为自己,可是人都难免犯这种毛病,所以佛教才提醒人要“返照”——要学佛的人在看见别人缺点的时刻,反过来照见自己。有时候一件事处理得不理想,旁人会批评主事者笨,可是如果让这个批评别人笨的旁观者处理,结果又如何?说不定更糟糕,说不定他自己比别人更笨。学佛是为了自己,待自己具备了修养,则可以依这份修养适时地帮助别人。所以,先要从自己的身、口、意着手,慢慢调理以成为修养。

  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平常不一定要用言语去对别人说些什么,身体的行为完全可以影响他人。当然,除此若还能加上言语,表现会更好,但是否真能更好,关键在于内心的意念。意念不经调理,身、口必然随之起变化、生作用。意念调理得愈好,身、口的表现才愈理想。

  意念,从每一个人的“我”,也就是所谓的“心”而来,心是主宰。主宰者是否能达到“好”,关系到平时从知识、经验中的了解体会,是否从中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这就是学佛修行。有了修行、具备了修养,才可以肯定是在“办道”。

  修行的目的,在于成就觉悟之道,而人之所以造业,是因为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经验不够,依自我意识我行我素,不调理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愈来愈好。又由于将自己的“我”放在别人身上,所以经常衍生问题。因此,如果平常遇到了一些看起来不是自己造成的问题,却夹在中间蒙受伤害时,不要埋怨,还是要多想想:是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是不是还有缺点?能够这么时时要求自己趋向完美,自然可以慢慢变得有修养、有智慧。相反,如果没有这些功夫,就不可能达到完美,这也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必然现象。

  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是为了要开发自己的潜力

  只谈因果报应,让人担心、害怕、恐惧,感觉日子愈来愈不好过。所以知道了这些道理以后就该时时警惕自己:要种“好”的“因”,以期盼将来得到“好”的“果”。人的世界有太多的约束,犹如大大小小的框框将自己框在里面不得自在。而学佛就是希望将这些条条框框逐一解脱,所以千万不要搞错了学佛的方向——在行向解脱之余又找个法门、设个框框,将自己框起来。我常说:学佛如果愈学愈平静、安详、快乐,就表示学对了。如果未学佛以前本来很好,学了佛反而不自在,表示学错了方向。

  之所以要开拓自我,是为了要开发自己的潜力。潜力的获得,有道理、方法,但不能搞错方向。学佛者要特别注意,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有些人稍懂一些佛法,就拿佛法挑剔别人,其实真正有修养的人看见别人的缺点时,一定会反过来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缺点,绝不是希望别人当佛菩萨,自己永远当众生。

  所谓“心”为主宰,也就是“我”在主宰。因此一切的行为,好的是自己,不好的还是自己,所以说造作是一种行为,可以成业,也可以修行成道。即使是“道”,仍不离于行为。既然如此,同样是行为,为什么要造业,而不行道呢?现实生活中,一切关系人与事者,无论是事业、工作,还是各阶层的环境,处处可以修养“我”、发现“我”,处处有佛法。一旦发现了法在哪里,“我”就有调适的机会。

  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是为了要开发自己的潜力

  所谓的觉悟,不是心灰意懒,不是像有的人那样自以为看透了,别人问他为什么学佛时,他回答:“唉,这个世间我已经看透了。”他真的看透了吗?世间是看不透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有很多佛像制造得都不错,十分庄严,令人见了心生欢喜,可是我们未必看透了什么,反倒是制造佛像的人是否具备佛教正信的观念才是关键,否则有的制造佛像的人在佛像后面挖个洞,放进蝎子、野蜂、蜈蚣之类的五毒,再封起来,表面上如何看得透?看透的,只是表面上的金身,其实内里一塌糊涂,怎么也洞悉不了。不过,也有荒谬的供奉者主动要求放进这些东西,认为如此才有灵感。佛家讲求清净,放进了这些东西,岂不是希望招致凶恶、狠毒?所以说,要看透实在很难。

  又有的人,拥有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可那却是假牙。所以说人不可能事事看得透,何况人生中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不是看不看得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到不贪的问题。于欲,能不贪就很不错了。学佛须懂得:如何把握由贪欲而少欲,然后清净欲。这就是修行。

  修行,绝不可能一下子就看透了,即使只是寻常的三餐,我们看到某一道菜似乎很好吃都不免要多夹几次菜,这也是贪的现象,只求自己的喜欢与满足就是贪。自己喜欢的,难道别人不喜欢吗?如果自己喜欢、别人也喜欢,却不在乎别人,终将造成伤害。所以我一再提醒,学佛的大前提在于不要伤害别人,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最后要送给大家两句话:不妨从现实生活中去实践──自己活得快乐一点,但也不要让别人不快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白云禅师       学佛)(五明学佛网:白云禅师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