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


   日期:2016/4/15 22: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意识到儿童国学启蒙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让孩子从小体验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可是,父母该如何用国学教育孩子?送去国学班就万事大吉了吗?

  诵读经典进行国学启蒙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成为一个乖巧、懂事、有修养的人。与其天天教导孩子“这个要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重复唠叨引起孩子反感,还不如让孩子读一读《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书籍,通过诵读经典,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小学是孩子记忆最好的时期。诵读经典是学习传统文化最高效、快捷的方式。只有将经典融入脑海,才能消化、吸收,为自身所用,后推陈出新。国学启蒙首先要以诵读和背诵为主。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喜欢重复的,《弟子规》、《三字经》等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很喜欢去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们刚开始学习经典古文时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经过不断重复,他会潜移默化地去思考、去理解其中的意思。再加上各种讲解,家长们不需要担心孩子只会重复诵读却不知其深意。

  7-13周岁的孩子,父母要通过一些故事或有意思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解句子的意思。孩子的读经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建议按以下顺序安排孩子进行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

  言传身教让孩子理解国学

  “古文艰深难懂,很多家长怕孩子年龄小弄不明白,其实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在给孩子讲解国学时,我们根据他的理解能力,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应不一样。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跟他讲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的表现。

  国学教育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规范孩子的言行,或者说用国学里的格言指导孩子做事。因此,让孩子跟读、听爸爸妈妈讲解、背诵国学不是终极目的。关键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孩子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弟子规》中所说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教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家后脱下的衣物要放在固定位置,不要乱扔乱放,以免污损褶皱,用的时候找半天。如果平常父母这样以身作则,在教孩子的时候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再比如,当孩子说话不算数时,答应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看完一集动画片后不再看第二集,结果又反悔、耍赖。这时候妈妈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来教育孩子,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孩子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

  通过环境激发孩子的探索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非常丰富的内容。尤其是民俗和节日,不仅给人们带来快乐,更是一方水土的标志。孩子学习了解这些风土人情对于将来融入社会,尊重多样文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妈妈们利用节日教给孩子制作传统礼品是一个不可多得好机会。比如制作月饼、麻糖和面人等礼物,既让孩子体会到乐趣,又对这些传统节日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在家里布置好琴棋书画等让孩子耳濡目染,由被动到主动,自发的学习了解这些文化用品。

  不同的环境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教学场所。很多孩子正是在观看传统戏曲和皮影表演的过程中,对这些民族文化精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的很多大师都是在家庭文化氛围中逐渐成长起来,

  比如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学戏了。其实他天赋并不好,被老师评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但是在这种浓厚的氛围激励下,经过刻苦努力后仍成长为一代名家。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可小视。

  多种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有人说国学很枯燥,很难学,可是学英语、学弹琴也很枯燥,为什么孩子也得学呢?为什么孩子也能学会呢?

  兴趣是靠培养的,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喜欢认字、弹琴。现在,大多数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没有读过这些国学经典,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父母的以身作则,家中没有学习的榜样,孩子自然兴趣也不大。

  如果父母能够静下心来,每天情感丰富、抑扬顿挫地读半个小时书,每次都叫孩子一起来读,并配上古典音乐,虽然有些调皮的孩子开始不配合,但是时间一长,孩子一定会开始愿意跟着读了。哪怕他只跟读5分钟、10分钟,家长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肯定,让他有成就感。平时,可以随身携带《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口袋书在路上读,或是在车里播放相关音频,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让路上的时光也能进行国学教育。

  如果孩子对于诵读不感兴趣,家长还可以改变一下策略,将国学教育融入故事和游戏中,设计一些国学手指操、国学武功操;爸爸妈妈还可以表演一些国学故事情景剧,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孩子一定会兴趣大增,并迫不及待地要求加入。

  参观游历,学习优秀人物

  在青春期到来之后,孩子逐渐变的独立,思考能力也逐渐增强。这个时候家长应增加孩子的动手实践机会,参观古迹人文,扩展其视野。

  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人文古迹遍布中华大地,英雄人物身上彰显着中国精神文明的脊梁。在寒暑假时间里,带孩子旅游不应止于游山玩水。去陶瓷之都唐山和景德镇体验,陶瓷制作的神奇和各式艺术品的美丽。去红色旅游区,了解中华大地上曾发生的真实故事。

  在回来之后再次捧起历史课本,也就不仅限于纸上文字。思想的范畴也不会陷于言情小说的空虚小世界。

  动手实践古为今用,最近有不少高中女生喜欢优美的古装,自己动手做一套优雅的唐装或汉服,甚至在上了大学之后仍是汉服傍身,为校园增加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看过、听过、体验参与后,中小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必然会深入心中,对于精神内涵的领悟也不再流于表面。也许在他们长大后,也会参与到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建设中去。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时,希望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五明学佛网: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洪修平教授: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道坚法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趋吉避凶:学习传统文化 

 如孝法师:关于“大连传统文化同道会议“的开示 

 其它法师: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慧静法师) 

 传喜法师:感悟传统文化 传承千古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