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芬陀利花


   日期:2016/4/19 10: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照大师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说: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也就是十方法界的十方众生,只要发愿──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极乐世界就有他的一朵莲花,也标上他的名字,显现他的影像。只要不半途而废,时候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持着这一朵莲花,带着观音、势至、清净海众,迎接他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念佛人都称为「莲友」,而经典上又赞叹念佛人为「芬陀利花」。

  《观无量寿经》又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

  「芬陀利花」就是大白莲花;「芬陀利花」也是佛的另一种名称。《涅槃经》说:「佛亦名为大芬陀利」,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在这里念佛,我们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

  善导大师解释「人中芬陀利花」,即是人中的「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最胜人」。意思是说,念佛人已超越三界六道的众生,已经不是轮回的凡夫了,将来必定如同大芬陀利花那样的成佛。

  有人感叹说,平常不觉有什么烦恼或妄想杂念,可是一旦念佛,妄念就特别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

  佛教说人的心就是「八识」--心有八种功能。形容这八种功能,有首偈是这样说的:

  兄弟八个一个呆,五个门前做买卖,

  一个在家出主意,一个司帐管钱财。

  「兄弟八个」是指八识,因为八识是一体的,一个心分为八种功能、作用。「一个呆」,呆是哪一识呢?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叫做「藏识」。这个仓库本身不选择,统统接受,不会分别好坏,所以「兄弟八个一个呆」。

  「五个门前做买卖」,这五个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接触,要透过这五识,第六识才能产生作用。

  「一个在家出主意」,就是第六识。八识当中,第六识可说是总经理,他能够记忆、分别、思维、判断,具有取舍的功能。

  「一个司帐管钱财」,这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就是执着、执取,把仓库当作身家性命。所以,凡是前面五识--五个兄弟所做的买卖,经过总经理收纳之后,末那识将之点点滴滴都收在阿赖耶识里面。

  阿赖耶识可说是董事长,要负最后的成败责任。如果转识成智,统统是妙善的功德,他就能成佛;如果是恶的话,就永远在六道、三恶道,甚至地狱轮回。

  所以,唯识学就有两句话说: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

  就是在说明第八识。第八识「受熏持种」,接受,而且把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意识,所看、所听、所想的,如同一颗颗种子,落在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田地里面,而成为未来的果报。所以说「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做主公」,「去后」,是说人死的时候,第八识最后才离开,身体逐渐逐渐地冷,如果没有全部冷透,表示他的阿赖耶识还在身体当中;必须全部冷透了,第八识最后才离开,这个人才称为「死亡」。「来先」,也就是投胎的时候,他最先到,还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他已经到了。所以「去后来先做主公」。

  刚刚讲总经理就是第六意识,他是在家出主意的,像老板一样。第六意识,有所谓的「五俱意识」跟「独头意识」。

  当第六意识伴随着眼、耳、鼻、舌、身,在一起产生作用,这就是「五俱意识」。当我们「五俱意识」的时候,根尘接触,是有针对性的,所以比较不易察觉妄想杂念。

  一旦闭目专心念佛,眼睛不看、耳朵不听,身体也没什么动作,只是嘴巴专一地念佛,此时称为「独头意识」。这时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就会纷纷浮现,就会躁动不安,就会神识飞扬。

  「独头意识」有很散乱的独头,譬如当自己静下来的时候,念头纷飞,这是「散乱独头」;也有「梦中独头」,睡梦中,眼、耳、鼻、舌、身都没作用了,但梦里面居然还有声音、景象,还能做种种动作,那是「梦中独头」。

  有「定中独头」。入定也是第六识的范围,一切都没有离开第六意识。我们平常自以为很清净,根机很锐利,很能够修其它法门,一旦静坐,才发现自己不是昏沉,就是散乱,烦恼之盛,妄念之多,可谓天南地北,上穷碧落下黄泉。这时才感触到,自己真的是「薄地凡夫」啊!

  这些都叫「妄想」。为什么说「妄」呢?因为世间万法,无论物质界或精神界,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缘聚则生,缘散就灭。因缘时时刻刻都在变,但我们凡夫往往会执着、放不下,对逝去的因缘,有种种追忆或悔恨。就本质来讲,这是实在的吗?不是!是虚幻的。所谓「有想皆妄」,所以才说「妄想」。

  我们凡夫之可悲、可怜、可叹,就在这里!

  这样的凡夫,如果以自己的力量要超越三界六道,根本没办法,幸有弥陀的慈悲救度,才得免于苦海沉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弥陀       慈悲)(五明学佛网:弥陀       慈悲)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弥陀法会二周年纪念辞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阿弥陀心要 

 大寂尼师:诸佛赞扬阿弥陀佛名号的远因 

 大寂尼师:诸佛尽赞阿弥陀佛劝助生净土的主因 

 大寂尼师:弥陀成佛大愿的重心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阿弥陀佛圣诞开示 

 会性法师:赞阿弥陀佛偈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