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修行的精华


   日期:2016/5/1 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此生若不念佛,永无了生脱死之期

  参禅靠自力,不开悟即无成就,一生不开悟者甚多,悟是理上悟,悟了之后还要修,理可顿悟,事须渐断,修是修无始以来的烦恼与习气,念佛则不同,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乃方便中之方便,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现值末法,以念佛法门最为契机,若违反佛之训示,恐劳而无功。

  修行不易成就,念佛不得力,均由于过分爱惜自己的身命,对于精进上就会打很大的折扣。法门无量无边,修任何一种法门,必须承受相当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业难以成就,不惜身命,并非故意糟蹋身体,人生就像演戏一样,必须认真去演,才有好的演出。念佛必须认真多念,念到妄想渐少之时,亦是你得力之时。

  学佛后要怎样行持

  学佛是一种实验的学问,没有实验到,光是说说,无论如何也见不到它的好处。

  学佛行持,似很艰难,但也很简单,只需平常自己时时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运用佛法处理一切事务,就是最平实、稳健的修持,是会得到好处的。倒不一定要住入深山或闭起门而不见人,才真是行持。

  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万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会得其中意,都在日常生活中。’

  修行者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觉不够,因此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的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绝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得到。

  须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正是知见未忘,一句阿弥陀佛,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其他法门如参禅等,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念佛则因自力与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碍。

  念佛就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业来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不是修行人。如果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念佛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正,则意业清净,此即意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起行,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摄六根,则身业清净。如能做到三业清净,才是真正修行人。

  听经阅读

  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如真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最有福报之人。

  若欲往生必须求解,除非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不要求解,否则必须听经或阅读,以免盲修瞎练。一定要懂佛理,否则很难成就。

  烦恼即菩提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挫折,这是好的,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等到你能够从中体会到‘烦恼即菩提’‘生灭即是永恒’的时候,你就知道,伟大与平凡是一样的。因此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会说他是很平凡的人。

  由此可知,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因为伟大在平凡中,伟大就是平凡;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因为菩提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没有生灭,就没有永恒,因为永恒在生灭中,生灭即永恒。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

  至于学佛最重要的当然是五戒、十善、六度、身口意、戒定慧,或坐禅、念经、念佛、持咒、求忏悔等。可是以上若不能全部遍修,就各人有所偏重了。贫穷人最重要的是钱财,富贵人家最重要的是子孙或名望,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赚钱,农夫注重的是收获,工业界是生产,政治界论治安,军人则保护国土,学生所重的是求智识学问。

  福德与功德如何解说?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功是断烦恼尘沙无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现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福中无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为是福德,无为是功德。

  行解相应

  佛法重学,学以求解,解后能行,佛法与世间学问不同是在行,必须行解相应,才算是真功夫。行有行的纲领,有的学佛数十年,性格习气丝毫未变,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贪嗔痴丝毫没有放下,遇到烦恼即发脾气,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学佛要掌握‘信心清净’为纲领,世间事样样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见实相即是见性,见性即见佛,所以学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分别邪正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期,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能分别邪正。

  学佛后常易退心应如何把持

  首要信愿坚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愿的基础,进一步要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至于退心,乃因对佛法知之不深,信亦不坚,愿更不切,其心浮躁,在修行过程中,遇著不利的环境或宿障魔怨的突击,不能自解其原因,就易退失初心,此种情形,在今日的学佛人中是很普遍的。

  所以学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多听解佛法,多阅读佛书,配以坚信切愿,有了深入了解,则日后无论遇到何种恶劣的不利逆境,都可以排解过去。

  其次,五戒十善,六度万行,都是学佛人所应修学的,尤其重要的要从五戒、十善、六度渐次脚踏实地来做起,切莫好高骛远,徒慕神奇。

  心地清净

  无论修那一门,心地清净是最要紧的,若六根攀缘六尘,绝得不到清净,必须以诚心修才行。至诚才能与菩萨感应。

  学佛多年,烦恼不断,功夫不见增长,是对于佛法恭敬心不够,恭敬者非烧香叩头应付而已,心地一尘不染才是清净,心里有杂念即不名恭敬,古德求什么得什么,即是恭敬中得来,恭敬能起感应道交。

  切莫误会分别心

  有些学佛的人动不动就说:‘不要起分别心’推测他们的想法,有许多是些误会。按分别心就是思考、思索与思维的意思,也就是探求、研究、推寻等等求知的意思,这是闻思修三慧里的思慧的初步运用,也是求取开悟的基本功夫。

  我们凡夫本来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接触佛法,若不分别是非善恶、邪正好歹,再不追究人生真理,将来如何得救,如何解脱,就是佛法我们也得用心分别,至少能了解少许。

  佛法里所说的‘无分别智’那是得了道果以后才能证得的‘如如智’,我们今天还是博地凡夫,若是一开始就不去分别,岂不是等于不用脑筋,而变得更为糊涂了吗?

  老实说:我们今天所需要下的功夫,正是那些‘分别心’的合理运用,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深,则所见的真理愈高;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精,则所见的真理愈明,否则便不会有进步,等到能够‘不用心自用’的阶段,那才可以‘放心’。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那才是‘无功用道’的境界。那时节,我们才可以说:‘不要起分别心’。

  如何袪除自卑感

  深观缘起的人,就没有自卑感。缘起哲学告诉我们:如是因加如是缘,必有所成。如果我们努力充实自己,动机纯正,一旦机缘成熟,不怕不能发展抱负。中年不成,可待老,老年不成,可待来世。一个人的脑力,体力,学历,家世若与人差不多,固然比较不易自卑,万一差得多,就必须观察三世因缘果报之理,忏悔业障,今生加倍努力,改过迁善以积福,多闻多思以积慧,使福慧俱增,自可扭转劣势,有所成就。

  况且差人一等的感觉原是比较得来,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既是相对的,就不是超越时空之外的,不同时间与不同的对象相比,结果便不相同,感觉也不样。一个人何必固执地与他人比,而不与他物比呢?若非与他人比不可,又何必固执地往上比,而不往下比呢?若非往上比不可,何必固执此时与他比,此地与他比,此方面与他比,而不以后再与他比,他处与他比,他方面与他比呢?

  自卑的人是不会快乐的,用缘起哲学想一想,自卑原也没有什么道理,既是无道理,所以不快乐便是不必要的。

  一个人优越与卑劣常无一定的标准,就算有一定的标准,而世上比我差的人何其多,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又何必自卑呢?就算天下的人都比我强,但我若与蚂蚁比,与蛇蝎、鸟兽比,我又是何其幸运。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

  佛教的出家人是良师益友,是修行者,也是弘法者,依佛法修行,依佛法度人,修养心性,修养道德,依佛法救人,而不是神的使者,更不是灵媒,领天命等,也不是依咒力、术力、鬼力迷人。

  佛法讲真理,讲修养道德,修心性,一般人皆喜欢讲神通,讲灵验,感通,感应,若依咒力、术力、神力来救世度人,咒力、术力和道德力、修行力,何者可靠?鬼力、神力和佛力、菩萨力,何者可靠?何者正何者邪?何者真假?必须有智慧的人,才能够有所选择,‘佛度有缘人’。

  俗语说:‘卖酒说酒香,卖花说花红。’信仰什么教,即说什么教好,乃是必然的事,可是我们何不拿来比较一下,衡量何者是真,有真理才有正确的目标,有正确的目标,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否则一旦走上魔道,自己还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冤柱。

  奇怪的是,正言正语真理,每每人不爱听,邪言邪语、谣言欺骗的话,却有人偏爱听信。俗说: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正有正理,邪有邪理,歪人有歪理,你说你对,我说我对,依什么为标准?若是信佛者,当然依佛经所说为标准,各教依各教的经典。妖魔鬼怪,偏偏拿各教的经语改一改,参杂些邪言邪语,让人正邪难分,所说都是一些谣言乱语,恐吓之语,所以没有智慧的人,正邪难以分别,就此步入邪道,实堪怜悯。

  世间万事,必须依理智辨别正邪,盲目的信仰,都会走火入魔,而自己还不知道。最好的方法,首先应该探讨和研究,比较看看,千万不可误入邪教,吃亏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净念,染念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佛缘,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如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戒定慧之重要

  戒定慧三无漏学,包括一切法门,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动的,慧是从定中来的,心定如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三世诸佛求无上道,都离不了戒定慧。

  有漏,无漏

  有漏,烦恼之代名词,漏泄之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故谓之漏。有烦恼之法谓之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自利利他

  行善不一定要有大财富,大学问或充分的闲暇,只要发心行善,多行无畏施,尽量利用机会帮助别人,服务大众,以解除他人的痛苦,增进大家的幸福,随时身体力行,实践各种美德,便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善行。

  多种善因

  一个人只是心好,‘不害人’并不够,还应该进一步行善,才能有效的消解一个人的业障,才能减轻恶报,进而种下善因,获得善报。

  佛教终极目标

  佛教的终极目的,是为令一切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识心达本,业尽责空,证大涅槃,得大自在,佛教徒所追求的,也就是这些,这等境界已有不少古圣先贤曾经到达,诸佛菩萨、罗汉、祖师所获致的道果,便是最好的证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唐仲容居士:长期学佛实践形成的定见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