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道德丛书》,印光大师鉴定的,原本弘化社出版的


   日期:2016/5/1 12: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生:《道德丛书》—学习《孝史》心得报告之二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和学长,惭愧弟子今日恭敬汇报的题目是「学习《道德丛书.孝史.养亲篇》与《救亲篇》之心得报告」。

  【壹、打虎救父】

  晋朝杨香(女),十四岁时随同父亲杨丰至田地帮忙收割稻谷,途中遇见一猛虎,父亲不幸被老虎强行拽去。杨香当时手无寸铁,一心只想父亲安危,於是不顾一切的跳上前去,徒手箝住老虎脖颈。无论老虎如何挣扎,杨香奋力坚持,毫不松手。最终老虎敌不过她,只好松口放过其父,磨牙而去,杨香的父亲才得以幸免於难。

  虽是手无寸铁,杨香毫不犹豫与猛虎拼死一搏,成功挽救父命。姑且不论她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弱女,即便换作常人,赤手空拳,如何能与猛兽对抗?危急时刻以至真至诚的救父之心,感格苍天,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气与力量,竟能拯救父亲於危难之中,这是孝子由真心所激发出的自性本能。常言道,人皆有好善之德,救助他人於危难之中乃是性德流露,更何况是自己的亲人!当时杨香并未顾及自己同样是身处险境,一心只想救父亲,至诚能感通,所以老虎被她的气势给吓跑了。由此可知,至孝之人冥冥中自然感得神明护佑。

  在现今社会,故事中的老虎象徵著为人子女令家长担忧的不良习惯。《弟子规》开篇「入则孝」即是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的总纲领。譬如首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唤我们,子女须马上答应。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们几乎时刻不离电子产品,沉浸於媒体所传播的娱乐讯息中,无法抽离虚拟世界。不但是对父母的呼喊充耳不闻,而且对於父母的关爱与担忧也是视若无睹。相形之下,为人子女若是能够恭敬聆听父母之言,用心体会父母辛劳,言语柔和的与父母交谈,出外远行能记得向父母报平安……那么父母的心该有多么的安慰!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基本细节,都是在帮助我们驯服自己内心的「恶兽」,养成使父母宽心、欢喜的善行与善习。(图一、杨香打虎救父)

  【贰、代父受刑】

  在南朝的梁代,吉翂的父亲担任吴兴原乡县令,因遭奸臣诬陷,被逮捕送审廷尉(当时最高的司法官员),按罪判处死刑。年仅十五岁的吉翂知道父亲是受人陷害,立刻赶到朝堂外击登闻鼓(注:「登闻鼓」是古代於朝堂外悬蕔,百姓若有谏议或冤屈要上达,即可击鼓以申),为父鸣冤,恳求朝廷允许他代父偿命,接受死罪。

  由於吉翂年龄尚幼,梁武帝怀疑此举乃受人指使,便下令由廷尉卿蔡法度彻查此事。蔡法度对他威逼利诱,毫不留情,然而面对廷威森森,吉翂毫不畏惧,据理力争,视死如归:「囚犯我虽是年幼弱小,但怎不知死之可畏呢?只是不忍心见到父亲惨受极刑,自己却苟且存活。如今为救回父亲,我甘赴九泉,此等大事,如何是受人指使呢!」

  蔡法度见状停止逼问,转而和颜劝诱,并命人为他解下枷锁、镣铐。没想到吉翂不为所动:「我只求代父受死!」始终不肯摘掉身上的刑具。蔡法度只好将吉翂的情况如实上奏,武帝於是下令赦免其罪,释放了吉翂的父亲。

  后来丹阳令尹王志欲於年初推举吉翂为孝廉,吉翂得知后言:「王令尹可真奇怪,为何将我看得如此肤浅?父亲受辱,儿子代死,那是理所当然的。倘若我接受荐举,那就是利用父亲来沽名钓誉,这便是我的不孝。」由於他坚持拒绝,王志才把荐举之事搁下。吉翂十七岁时,被徵召为本州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出监万年县,为官廉洁,如清风霁月,在任时风化大行。

  吉翂的实例显示出正己化人的力量,端正自己而能劝化他人。吉翂听闻父亲蒙冤,受害入狱,不忍心看父亲被处死,就尽自己所能去解释冤怨,并坚持要求朝廷允许他代替父亲受死刑。

  甫及弱冠的吉翂,执意牺牲自己来拯救父亲,无论廷尉如何审问,其赤子真心不为所动,视父亲的生命超过自己的生命,不畏酷刑,言明其志。终於感动了朝廷,皇帝下令为其父昭雪。尔后吉翂谢绝荐举,只因「父辱子死」理所当然,他认为能为父亲做出如此的牺牲是恪尽了儿子的本分,微不足道。

  在万年县为官时,吉翂的正心、正行感化了全县。一位不贪名利、纯净纯善的孝子,以自身德行导正风俗,正是正己化人之体现,如同《大学》所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其此之谓乎!(图贰、吉翂求代父受刑)

  【参、负母游园】

  明朝太宰杨巍,每次上朝参拜结束后,便回到府中闭门谢客,换上便服,侍奉於母亲身旁。他不辞辛劳的服侍母亲洗脸漱口,端茶送水,搔痒擦背,搀扶在侧,所有的事情全都亲力亲为。春天的时候,杨巍为母亲制作有花纹的丝绸衣服,穿在母亲的身上,自己背著年迈的母亲,漫步於花丛间,枝叶繁茂,随风摇曳,群芳争艳,芬香扑鼻,母子徘徊在花间树下,整日欢愉,其乐融融。由於母亲年事已高,杨巍决定辞官返乡,以孝养母亲。在他的细心照顾下,母亲最终得享一百零四岁高寿。

  明朝的太宰即吏部尚书,掌管官吏之铨叙、勋阶、黜陟(考核、任免、封赏)等事。身为明朝中期的重臣,杨巍谨记少时家境贫寒,母亲外出乞讨的养育之恩,故曾三次卸职归乡,侍奉老母亲。当他最后一次上书奏请回故籍养母时,写下了一封《养母陈情疏》,於是皇帝感其至孝,特准杨巍归返故里,终养母亲。待母亲百年后,杨巍第三次奉召入京,出任南京户部尚书。《明史》记载,杨巍九十二岁卒,并赞其「有清操,性长厚,不为刻核行」。

  其身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即使一个人年岁再大、职位再高,亦当尽己所能侍奉於双亲之膝下。《论语》有言,「入则孝」,在家孝养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天职与本分。身为太宰杨巍进入家门之时能放下自己的官爵地位,尽己所能亲自照料母亲;而我们即使再忙碌,也应当抽出时间来陪伴和照顾父母。因为若无父母的养育,何来今日的我们?

  《治平宝鉴》有言:「父母对子女,哺养教诲,望子女身体强壮,成名立业,要费多大的心血。子女对於父母,第一要听从父母的训诲……爱惜身体,保养精神,用心学业,循规蹈矩,做个有志向上的人。轰轰烈烈做一番事业,成就功名,显亲耀祖。这是孝字上最紧要的。其余悦亲奉养这亦子女所应尽的孝道。」为人子女在孝养父母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落实: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以及养父母之志。

  孝养父母之身,即是关心父母的健康、生活起居、食衣住行,使他们的身体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老人在晚年时往往身体比较虚弱,我们要常常体恤父母的身体状况,尽自己的一分孝心。从端洗脸水到搔痒擦背,杨巍从早到晚都守在母亲身边,时时体察母亲所需,无微不至的侍奉母亲,为我们在孝养父母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孝养父母之心,即是时时关注父母的心情,能让他们心安、欢喜自在。在花开繁盛,草木茁壮的季节,杨巍背著母亲去花园游览,让母亲感受花香树荫等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母子尽享天伦之乐,这真是人间最美的一幅画卷!

  老人晚年比较容易感到寂寞、孤独,我们要时刻去关怀、问候,善体亲心。若是没有居住在父母身边,更要常常回家探望,如同杨巍每次上朝回来后,就闭门谢客,珍惜和母亲相处的机会。中国人数千年的孝道传统中,子女最感遗憾的莫过於「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正想要奉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了。

  有养亲模范之称的西晋大臣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禀报了希冀乞孝终养祖母之情,因此无法应诏为太子侍卫官,他写到:「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本文的主人公杨巍亦是如此,他以奉养母亲为由,辞官返乡为年迈的母亲养老送终。

  除了悦亲奉事,孝养父母之身心,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志。「亲所好,力为具」:天下父母心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尽心尽力去落实。我们若能效仿太守李密、太宰杨巍等前贤的孝行,以自身的修为,对家庭、对国家,甚至对人类做出贡献,光宗耀祖,光大门楣,父母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肆、负米百里】

  《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子路去拜见孔夫子,向夫子报告说:「从前学生侍奉双亲之时,自己是以藜、藿之类粗劣的野菜为食,为了使父母能够吃上香甜可口的米饭,我就从百里之外,为双亲背回大米。父母过世之后,学生南下到楚国为官,俸禄所积蓄的粮食达万钟之多(一钟约六斛四斗),宴饮时鼎中列满丰盛的佳肴。然而如今学生纵使想和从前一样吃粗劣的野菜,为父母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却再也没有机会了。」孔夫子听后回答到:「仲由侍奉双亲,可谓是於父母生时竭尽全力,父母亡后倾尽哀思之人啊!」

  子路名为仲由,是周朝春秋时期鲁国人,位列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闻名。子路事亲极孝,由於家境寒微,日常生活拮据,然而为得父母欢心,不惜徒步行走百里之遥,为双亲扛米回家,奉养父母。人同此心,试想今日的我们,是否愿意冒著严寒酷暑,远行奔波,为双亲奉上一餐美味佳肴?子路敬爱父母之心,由此可窥见一斑。

  双亲过世后,子路随孔夫子南游至楚,其才学与人品深受楚王赏识,得以加官进爵。尽管如此,子路富贵不忘父母恩,念念不忘父母昔日的辛劳,感叹自己再也无法奉养高堂。古语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孔子得知此事后,便劝慰子路,言其「生事尽力,死事尽思」,子路竭诚尽孝之心行,蔚为天下子女楷模。

  此则为亲负米的故事也收录於《二十四孝》之中,李文耕先生评论说:「事亲之事,承颜日短,报德思长。如仲氏子者,方乐负米之欢,旋抱衔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钟鼎而徒然,子欲养而亲不待,盖千古有同慨也。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双亲之寿,有如过隙白驹,容子女报恩的时日竟是如此短暂。子路得以奉养高堂之时,即使担米百里之外,内心仍是无比踏实、宽慰;尔后仕途显达,衣食无忧,然想再承欢膝下,双亲却已不在,令人不胜唏嘘。此事古今皆然,若不即时把握父母在世之年,尽心孝养,惟恐日后悔之晚矣。

  从这则故事中看到,子路是如此细心的观察父母的需求,尽力的照顾父母,我们是否能想像到,实际上子路是孔门弟子中出名的性格急躁、性情直爽之人。为此,孔夫子也多次教诫子路,要收敛和戒除自己鲁莽耿直的性格。然而,与此同时,子路却具有一种突出的禀赋与特质:待人以诚,唯求问心无愧。《孝经.广扬名章》有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所谓「移孝作忠」,孝亲尊师者,因孝而廉,因廉而忠,是真正能对君主与百姓尽忠之人。无怪乎子路治理蒲邑三年,孔子赞誉有加,三称其善:进入国境察看田地,就知道百姓都尽力在耕种,从而赞叹子路恭敬而诚信;进入都城查看房舍和门屏,就知道百姓都是安居乐业,从而赞叹子路忠信而宽厚;进入庭院察看到院落十分安静悠闲,就知道官府不扰民,从而赞叹子路为政观察明细,不受蒙蔽,是非分明。由此可知,子路的德政很受老师的肯定。(图肆、子路负米百里)

  【伍、舌耕奉父】

  古时候有一位叫做顾态的人,生性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娶了一房小妾,生了两个儿子,从而对顾态开始冷落。即便如此,他丝毫不改自己孝顺的性情,孝心愈发的笃厚、坚定。顾态是以教书为生,每年所得到的酬金悉皆尽数呈奉父亲,分毫不敢私藏。庚子年,顾态受聘为张氏家塾的老师,张先生知晓他的孝名,便故意考验他。於开始授课当日,张先生就把半数的薪资送给他,并对他说:「今日赠银之事,您的父亲并不知晓。附近刚好有人出售田地,你可以先买下来,至秋收之时便可得到租米(佃户依规定从收成作物中付给地主的米),以供自己私用。」顾态听后回答到:「此事万万不可,我怎能为了几斛米而改变孝心,去欺骗自己的父亲呢?」最终,他还是把薪俸恭恭敬敬的全数带回给父亲。后来他生了儿子名为际明,官做到翰林(即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与父亲一样纯孝。

  《礼记》记载曾子言孝,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孝分三种等级,最高的孝行是使父母受到世人尊敬,其次是不辱没父母的名誉,最末则是奉养父母之身。曾子进一步阐释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於亲,敢不敬乎!烹熟鲜香,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身为人子,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的延续,既以父母延续之身行事,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岂能不慎?行住坐卧、待人接物皆是敦伦尽分,无一不敬。昔日於孝道风气甚笃之时,如此之理念深植於民心,百姓奉为圭臬,以孝为道。在家庭中,顾态虽然由於弟弟们的出生而失宠,但是他依然秉持著纯净的孝心,利益当前而不为所动、不受诱惑,绝不欺瞒自己的父母。「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顾态外出教学,回家后对父母据实以报,奉献所得薪俸,使双亲欢喜。其一言一行皆是考虑全家人的利益,扩大自己的心量,以维系整个家庭的团结与和谐。「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皆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顾态不仅做到奉养父母,更以圆满自身德行,为堂上双亲增光,懿行传颂至今,成为后代之表率,与曾子所言之大孝,相较亦不远矣。

  俗语云:「要好儿孙须积德,欲高门第快读书。」顾态正己修身,以诚待人,恪守本分,不张扬己之孝,所谓善有善报,天道好还,他所积累的福德使其得到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儿子,性情如父亲一般纯孝。想必是顾态日常生活中孝亲之身教使然,儿子受其薰陶,得以承传家风。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体会到行孝不仅在於丰富的物质奉养,更可贵的是行孝时的诚敬之心。毫不夹杂私欲的真心,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自然流露的亲爱精诚,并能够包容整个家庭与家族,成就代代相续的繁荣与昌盛。子夏曾问夫子,何为孝道?孔夫子回答:「色难。」能以饮食供养父母并非难事,能够和颜悦色的侍奉父母,养父母之心,才是难能可贵。夫子又举例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事亲与事师皆需奉养与服劳,然事师重在尊敬之心,事亲则重在亲子之情。故夫子教导说:以事师之道侍奉父母,不足以为孝也。

  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当子女各自成家立业,父母之年华也正逐渐消逝,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岁不可不知,一方面为双亲得寿考而感到欢喜,一方面为父母年寿渐高,在世之日渐少而感到忧惧。真正容我们尽孝的时间是如此短暂,古贤云:「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这般处处体恤双亲之心,这种无私奉献,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就正如杨巍负母游园、子路担米养亲、顾态诚敬供父,乃至杨香搤虎、吉翂代父受刑,历代前贤的身行言教,不但是光照万古,更得以垂范后世,永为世人之楷模。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为一切道德之本源,「父子有亲」的至性真爱是朴实而伟大的,数千年前如此,千万年后亦是如此,超越时空,历久弥新,亘古不变。英国卫生部长亨特先生曾指出,在英国有几十万被社会遗忘的孤独老人。这样的现况,被他形容为「国耻」,从而提倡英国人要学习东方传统的孝道。亨特的妻子是一位中国人,缘此他深为东方孝敬文化所感动。他认为将老年人送至安养院是最万不得已的选择,并强调重视世代之间的联系,以身作则,要改变我们对待父母与祖父母的方式,为年轻的一代做出榜样。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现前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约百分之十,而到二O五O年,数据将上升至百分之二十,这意味著是将近二十亿人。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养老体系的健全端赖孝道文化的回归,重拾传统敬老、爱老之风,以孝敬消弭长与幼的隔阂,进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帮助天下的老人安享晚年。倘能尽此孝心,方不辜负祖先圣贤传承文化的济世慈心,真正通过文化开启智慧、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完善人格。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以一代家风的复兴,兴起百世国运的昌盛!

  以上是惭愧弟子恭敬学习《道德丛书.孝史.寻亲篇》与《显亲思亲篇》之粗浅心得报告,定有错漏之处,至诚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与诸位大德、老师惠予批评斧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定慧顶礼叩呈。

  老法师:定慧师这份报告我们听了,在今天的社会,读古圣先贤的遗教,令我们有更深一层的感触。现代社会动乱,人心浮躁,可以说史无前例,过去未曾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存在?我们冷静深思,渐渐会体会到,最近这一百多年来,教育产生问题了。

  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对於整个世界的社会,举足轻重。中国在五千年历史当中所提倡的孝道,中国的文化可以说就是孝文化,世世代代都有许许多多孝子贤孙,给当时社会,给后代的子孙,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每一个故事都能感动人心。这样美好的伦理道德的教化,我们应该要把它继承下来,要认真的学习。做出榜样,就能够感化群众。终极的目标,确确实实是个人的幸福。生活穷苦,他有幸福,古时候读书人没有不羡慕孔颜之乐,孔是孔子,颜是颜回,这两个人是中国古代的圣人,大圣大贤。他们在当时并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财富,生活也相当贫困,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你见到他们,他们满面笑容,快乐无比。这种幸福快乐从哪来的?《论语》头一句说明白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学的是什么?学的是道,养的是德,他的快乐是从道德里面渗透出来的,不是从高名厚利,与这个不相干。

  这个遗风流传了五千年,到清朝末年依然能见到。民国成立以后,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孝道,师道,也因为慈禧太后对於传统文化不尊重,这个头带得不好,所谓上行下效,上面对传统文化不尊重,下面自自然然就退心了,冷淡了。到民国不但不尊重,表现在外面是要把它废除,说中国的衰弱就是因为古圣先贤教育错了,应该要学西方人,全盘西化,把中国的东西都丢到垃圾桶里去。全盘西化,我们也干了一百年,这一百年我们的社会情况如何?远远不如晚清。这是让我们现代人深深反省,到底原因出在哪里?孝道没有了,师道没有了,五伦没有了,五常没有了,四维没有了,八德没有了。这些东西,在民国初年还能看得到。我这个年龄什么时候看到?十岁以前,还有一些模糊的记忆。这种模糊的记忆,依然能叫我常常怀念,想到那些东西,还是有道理,有好处。

  今天这个社会,大家对於传统文化,信心丧失掉了。如果没有做出榜样,没有做出模范,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时势逼著我们,我们真的做了,二OO五年,我们在汤池做实验,没想到意外的成功了。这个成就出乎意外,我们看到效果,所期望的效果,原本想到二年三年才能达到,没有想到三个月就做到了。

  我们在这个实验当中,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人性本善;第二个,人是教得好的。这个实验给我们的信心,虽然我们没有能再做下去,确实产生了影响,能够叫人要认真反省,重新再来审察,我们传统的东西到底有没有错误,有没有价值。现前愈来愈多的实验做得很成功,我们逐渐建立起信心,要重新看待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留下来的教训。我们丢了一段时间,真丢了,把汉字丢了,把文言文丢了,这造成我们现在学习古圣先贤典籍的能力不足。所以现在想到这些典籍在,存在,学习要学文言文,学文言文要学汉字。现在这些老师,懂得汉字文言文的愈来愈少。

  每一个人,不论是中国人,外国人,都希望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很美满,希望家庭和睦,希望事业顺利,希望社会安定,希望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能不能达到?能。怎么达到?东方传统文化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学而时习之,我们就得到了。

  所以今天在我们眼前迫切第一桩大事情,就是把汉字文言文找回来。我们有了这个能力,就能够学习东方传统文化。东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全人类的无与伦比丰富的遗产。谁有文字学的能力,这个遗产就属於谁的,他就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的平是公平,是平等,全世界人人平等,国与国平等,族群与族群平等,文化与文化平等。

  这个是大事业,我们不能再疏忽。为什么?如果再延后十年,现在仅存文字学的老师都不在了,那个时候想学没地方学了。所以最近这个十年,要好好的把它抓住。这是大事,不是小事,不是个人事情,是天下人的事情,是我们祖宗,几千年的祖宗世世代代,希望这个文化延续千年万世,利益众生。我们要感恩,感恩、报恩就是认真学习。要发愿,要立志,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传之於后世。

  对於这个《道德丛书》,印光大师鉴定的,原本弘化社出版的,有印光大师的序文,我得到这部书,立刻就送给世界书局,翻印一万套。希望每一个学佛的同修都要好好去看看,像小故事一样,勉励我们。传统文化,大乘佛法内容,道德教育,伦理教育,因果教育,圣贤教育,一把抓,我们统统都要学,把它学好,这就是孝子贤孙,这就是报恩。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二一三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道德丛书)(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道德丛书)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