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为道日损


   日期:2016/5/3 10: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老子《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我们研究学问、教理,记了一些名相,或思惟它的道理,学识因此愈来愈丰富,这就是「为学日益」;以修行来讲,要一天减少一天的烦恼、习气,所以是「为道日损」。

  学佛不管出家、在家,也是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我们凡夫来说,要有根本没能力降伏或断除烦恼的自觉,但处世为人或修心养性,却可以自我提升,这就是「为道日损」。

  如何「为道日损」以及提升心性呢?

  譬如与人接触时,应尽量和颜爱语,让他人感觉态度亲切,所谓「言语诚恳和蔼」。「诚恳」就是真心诚意,「和蔼」就是亲切和悦,让人对我们有好感,甚至产生敬重,这样彼此相处就能够和谐、和好、和乐。

  贪瞋痴慢疑是人类深重的习性,往往不知不觉间高慢的习气就会显现,所以我们要时刻检讨,以免不自觉在言语或行为上对人流露出高慢的态度。

  再者,感觉他人加之于我们的语言、形貌、或者举动,似乎不很友善时,一般人往往会推究对方的动机,甚至因此怀恨在心,可是对修行人来说,不应如此,应该要「为道日损」。

  别人对自己的言行,不管好与坏,要当下听、当下看,当下就过。要有一种谦下、承受的心,「啊!好、好,是、是,对、对。」而不要进一步分析、推测、想象,「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冷漠?为什么用这种态度对我?」这样就是在增加自己的习气、烦恼,凭添彼此的摩擦,纷争往往因此而起。如此就不是「为道日损」,而是「为道日益」了。

  再来,遇到事情,不要以个人的主观看法去解释,这样常常会跟事实有出入。佛陀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人与人之间会有纷争,常因为只看事情的表面,再加上以个人的见解来下判断。人是有烦恼、习气的,往往存乎其心,现于其形,久了,一定会爆发出来,这样就会产生纷争。

  我们的「宗风──俗谛」内容有「不谈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而且要「不较是非」。我们是学佛人,不管在家、出家,这一点都要严格遵守。

  另外,如果事情关系到自身时,ㄧ般人往往不是诿过就是掩过,从来不是分怨共过,都是讲自己对,讲对方不对,就像基督教《圣经》所讲的:「总看见别人眼中有刺,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所以修行首重「谨守口德」,一个修行人要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有关人我是非的话,绝口不谈。但是一般人习气都很重,而且往往情绪化,不但没有把人我是非在心中消化,反而是积堵在心中酝酿,逢人遇境就流露出来,甚至相互倾诉,这都不是学佛人应有的态度。

  得道因缘

  《智度论》卷八十八云:「如有一人,即日应得阿罗汉,舍利弗日中时,证言无得道因缘,舍而不度。晡时佛以宿命神通,见过八万劫前得道因缘,今应成就,晡时说法,即得阿罗汉道。」

  这则典故大概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位老人到祇园精舍请求出家,舍利弗等大弟子,以神通观察他八万劫以来是否曾种下出家得道因缘,观察的结果是没有,就没有接受他出家的要求。这个人因此很伤心,一直不愿意离开。下午释迦牟尼佛回来了,立刻就为他剃度、说法,在佛陀说法下,此人当下证入阿罗汉。

  为什么以舍利弗的神通,看不到这个人出家得道的因缘呢?因为舍利弗等都是声闻,都证入阿罗汉果,阿罗汉的神通力只能观察到八万劫,超过八万劫以前的因缘就看不到了!

  佛的神通力却不止如此,能明见这个人在八万劫前有种下得道的因缘,目前正是证道成熟的时候。所以,就为他剃度、说法,他就马上证得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声闻(小乘)最高的果位,有三种涵意:一是杀贼,二是无生,三是应供。所谓「杀贼」是指杀烦恼贼,已经断除见惑、思惑;断了见惑、思惑就永不再受三界六道的轮回,所以是「无生」;堪受人间以及天人的供养,称为「应供」。

  有句话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指的就是阿罗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慧净法师)(五明学佛网:念佛       慧净法师)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