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波卡仁波切:菩提心,一开始是弱小的,但它会随着瞋恨的衰退而强大


   日期:2016/5/6 8: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噶举大禅修师 波卡仁波切开示 —— 如何发展菩提心,对治瞋恨

  叮咛一:

  滚滚红尘俗世中,虽想不被沾染,但却常被外境烦恼困惑着,这时需提起正念,就如同蜜蜂采花蜜一般,不探究花朵,只取其精华。每个事件、每个状况、每种外境拿取其中可带给我们正面的启发,提点及教示,而不必随境而去,这是行者面对世间法时所需的态度及修持。

  叮咛二:

  当我们面对许多的问题,不知该如何下决定,而周遭的人们总是提供不同却都自认为正确的建议时,行者应有的行持是:“速速佩戴起佛法的眼镜,透过它来看待一切事物,若可事事以佛法为基本来对治,那么,事事皆会在法的正轨之上运行,也不必去担虑了!”

  叮咛三:

  现代进步的世界,信息娱乐发达,许多人喜欢伫于电视之前,被声光影像等等所吸引,各式各样的讯息入住心田,不论好坏。其实我们应当时时观看的是「内心的电视」,以觉知来观照自心,转化去除一切五毒烦恼,并要刻刻「护心」,以「法」为诸基,不受绊染才是!

  愤怒

  当瞋怒烦恼它们强烈生起时,不仅是我们的心受灾殃,时常我们气得食不下咽、眠不安稳。其他的症状还包括:毫无慈悲的言词、侮辱性的言行,甚至身体上的暴力行为或谋杀等。

  一个充满紧张的人通常长养着愤怒,在心中创造了一个充满痛苦与烦恼的环境。其人际关系、家庭气氛以及交往友谊只可能出现艰苦的状况。当周遭情境建立在愤怒上时,氛围将是永不改变的紧张。一个愤怒的人是无法被爱的。每一个人努力地想避开他/她,缺乏关爱与被尊重带给愤怒之人挫折感。一个气怒之人或可恨之人,仍会布施任何礼物给其周遭人们,但没有人会对此感到满意。人们将尽可能减少和愤怒之人的接触机会。

  在国与国之间,很明显地,「瞋恨」是战争、冲突及争端的主因。在家庭层面,愤怒来自意见分歧与争吵。

  愤怒所造成的痛苦不仅出现于此生,愤怒之业果将于来世成熟,而其强度足以造成地狱般的生活,或者轻一些,例如:数不尽的烦恼痛苦。

  菩提心

  我们将愤怒比拟为地狱的话,菩提心就好比能浇灭地狱的水;「菩提心」是愤怒的对治良药,能使愤怒自然地消散。当菩提心自心中生起时,我们感到快乐、轻松自在以及宽宏的心胸。喜悦使我们敞开心灵,能以慈爱与柔和的言语,乃至以身力行利他之举。当心灵处于宁静之际,言语及行为也同时呈现平静祥和。我们将受到每一个人的欢迎。

  以菩提心所建立的宁静,不仅利益我们的家人、亲友及邻居,还可利益我们所居住的国家。假如所有的众生心中都具有菩提心,那么很明显地,全世界都将得获内在与外在的喜悦。

  利他行为的业果将远胜于今生之利益。由于因果法则之故,利他行为将致使未来世中得获美好良善的人身或投生梵天。

  愤怒是我们强大的障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怀疑菩提心是否能克服愤怒。但我们不应忘记「心」具有之无限可能,它可以转化为我们所要的样子,为了达到这种程度,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心,我们创造一个新习惯并使心接受它。刚开始学习一种事物时,可能觉得它非常复杂并且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然而,持续不断地努力将使我们日益了解那些原先彷佛不可能掌握的事物。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除去愤怒及瞋恨,以菩提心来取代它们。刚开始会很辛苦,但渐渐地我们将看到成果。

  内心中,瞋恨有点像是壮年期的成人,菩提心则像是个刚会走路的幼儿。假如我们小心抚育这幼儿,很快地幼儿亦将长大成人。同时,瞋恨这成人将老化而失去其力量。倘若我们能多加练习,是可能瓦解瞋恨的力量。菩提心,一开始是弱小的,但它会随着瞋恨的衰退而强大。

  如何发展菩提心呢?

  所有的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均渴望快乐,害怕受苦。当我们深入了解这点时,我们见到了自己喜悦及幸福的根源和其他的众生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选择立即以身、语、意三门将快乐带给其他众生。甚至于当我们无法有效地在当下即帮助到其他众生时,我们仍然能在心中尽可能地保有正确良善的发心。这能助长我们发展利他之心,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自然地做出利他行为。

  相同的道理,让我们来看看「恶口」或「恶行」对我们的影响。一切众生均有敏锐的感受能力;我们所感受到痛苦的事物,对其他众生而言也是痛苦的。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去除身、语、意行为中带给其他众生痛苦的因素是多么地必要!假如要立即舍离这些不好的行为对我们而言几乎是不可能。但是,我们至少得深切期盼在未来某时它们将消失无存。保持着利他的心态,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对治瞋恨

  我们可能在某个利他行为中,遇上他人的妨碍或回以负面的态度。对我们而言,正确地作法是对此人生起慈悲心。我们应当这么想:“此人不明白菩提心且被愤怒所牵制,所以对我的言语充满愤恨,渴望伤害我,他/她对自己一点控制力都没有。”一个母亲不会责怪因病苦而哭闹的孩子,她明白孩子因病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她会以慈爱照顾孩子,安抚孩子的烦躁。同样的道理,当人们回报以伤害性的行为时,此人不过是烦恼的奴隶。「慈悲」是唯一正确的对治方法。

  「菩提心」是期望并乐于帮助每一个众生,视任一有情众生如亲朋好友,无一例外。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波卡仁波切)(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波卡仁波切)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