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敏上师:为何有些人学佛越久慢心越大烦恼越重


   日期:2016/5/13 8: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智敏上师,浙江上虞多宝讲寺住持,生于1927年。15岁阅佛经后当即吃素。1954年跟随能海上师上五台山,同年秋天由清定上师剃度。文革期间法师因遭受折磨,以致双足腐烂,由同学护送回上海,经医院截肢才得保住生命。期间法师仍坚持每天朝暮课诵,恳切礼佛。法师一生坚持不做经忏佛事,实行持午,不设晚餐,并坚持要使正法住世,必需先培养如法比丘的理念,至今不倦培养僧才不倦。上师开示如下:

  要开智慧,不能离开福报

  今天,有位同学送来一张条子,并谈了他的感受,在此给大家念一下:“近期的《福智之声》上刊有洛桑校长的一番开示,弟子阅后受用极大,心为感动。故从中摘录几句下来供养上师:为净除身口恶业,最殊胜的就是为上师执事——侍侯上师,为上师做很多事情,这就是最好的净除身口恶业的方法。广大积聚资粮之后、广大听闻,所听所闻到的,就可以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没有积聚广大资粮而去广大听闻,不管听得怎么多,都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进步。”

  这两段文字,内容甚好,不过《广论》上都有。一方面说明这位同学很认真,受到启发;另一方面则说明《广论》文义较深,一般人不容易把它掌握好,因为这些道理都是《广论》中所含有的。从中也反映了现在一般人所存在的“只顾学理论,不顾培福德”的倾向。

  阿底峡尊者最得意的弟子是仲敦巴仁波切,即噶登派的创立者。他是侍者师,他是给尊者做事的,并没有象他们想的那样一天到晚看书的,或在林间修禅定,没有。但是他培福净了罪障,最终成就最大,超出了专门闭关精修的大瑜伽师。

  这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要开智慧,不能离开福报”,而有些人偏面地钻知识,那么我们再看看每日诵的《药师经》,此中说道“虽有多闻,而增上慢”,有了多闻而增上慢,为什么?甚至有的“佛学家”认为佛陀在某些地方说得很对,而某些地方对现在说来,却是不这么适合了,或者有了偏差了等等,没有信心的佛学者就会产生这些错误。或者呢,我比你学得多哦,比你高,“增上慢”这些都会产生。这是多闻的人,要提高警惕的,这是一种自然趋势,那么我们非提高警惕不可。“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有了增上慢,便会出现“自是非他”,自己的都对,与正法不契合时就会“嫌谤正法”接着便是“为魔伴党”,多闻本是好事,但由于方向不正确,“我执”没有放下,便成了魔的伴党,于是“天变成魔”实在可怕!

  “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自己堕邪见,还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文我们天天念,但真正警觉观照者并不多,由此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能偏面地追求知识,我们多宝讲寺不办佛学院亦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宗旨是“学行并进”。

  下面是《福智之声》中另一段文,大意是:

  弥勒日巴去拜见玛尔巴上师,还未见到以前,玛尔巴在定中观到一殊胜佛塔,但被垢尘所蔽,他亲自洗净这佛塔,当其洗净之后,宝塔大放光明,遍照三千。从中表现弥勒日巴尊者,内心本质修持很强,但由于身口之业障很重,故于前生未证果位,但其资粮却是积集足够,故此生则不须广闻,但经忏除罪障清净,就可以了。这也是玛尔巴上师用各种方法,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

  所以学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积集广大资粮,今生才能一闻千悟。我们修行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并非就此一世。但就我们来讲却是很难肯定宿世是否具有广大听闻,但以自己行持表现来看,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宿世习气是哪一方面比较重。故末法时代是两个方面都要做,广大听闻要做,积聚资粮也要做。

  若是一闻百悟,这说明你过去曾广大听闻,反之,感到一窍不通,甚至苦闷,或理解错误,便说明过去没有多闻。所以什么都不学,开悟从何而来?我们要想有果实,首先要有种子,种子要发芽,芽长成树,然后开花,最后结果。种子都没有,芽也没有,芽无则树无,无树则不能开花,没有前面这些,果实从何而来?这些道理《广论》里面都有,但各人因缘不同,很多人对珍贵的佛经论典,因难以了解,而得不到好处,但对世间具体的事理,有时却易得领悟。

  文中又言:“应该广大听闻,但弟子的毛病,是对听法很有兴趣,但行持却很差,烦恼很重。”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法劲道很大,行持很差,甚至背道而驰,学法越多,烦恼越重。大家也有体会,一般人刚开始,一片虔诚,学法兴趣很浓。时间一长,头一剃,沙弥戒一受,或者登上了比丘坛。便认为培福之事,与我无干,该是其他人做的。而一个寺庙是靠大家护持起来的,你一个整天拿着一本书,超出大众之外,什么事都不做,自然便会产生矛盾,有了矛盾,便起烦恼,起了烦恼,则呆不住。这些人在本寺,已是屡见不鲜,越是学法,烦恼越重。初始来时,虔诚恭敬,到后来,矛盾烦恼越来越多,导致背道而驰。这些皆是“我执”之故。

  文中又问:“如果不听闻,很容易流于盲修瞎炼,”该如何解决?

  分析“这种现象,就是贪嗔所引起的过患”而我们的贪嗔从何而来呢?——从“我执”来,始终把自己放在主要地位,他人放于次要地位,甚至于损人利己。

  “我们在修学当中,会有各式各样的障碍出现,但是,不要因为有这样的障碍而放弃。”应该断除烦恼,当烦恼生起时,要反观自己,即“照妖镜”要照自身,不要尽照别人,经常思维“我这种想法,这种要求是否正确”。

  说的彻底一点,若这个常住垮掉了,大家学法亦谈不上了。

  所以要针对这些障碍,努力的去对治它,克服这一切,不应说自己没办法做到就放弃了。

  “如果自己没办法行持,那你起码也要祈祷”。“另一方面要做到的就是——对今生利乐贪著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对治它,要让这一种贪著减轻。”

  现在很多人对学法兴趣提高了,这是好事情,但我们要知道,学法是学什么?

  第一, 是得正知见,分清邪正、内外道,明白什么是佛的真正教义。

  第二, 是指导行持的理论——学的是用来修的,不是拿去“兜售”的。

  为了名闻利养,正如帕绷喀大师《三主要道》所说,这样将成为恶趣之因,将来亦难脱恶道。

  一般人都是喜欢偏求知识,而不重视培福,福报与智慧的关系在西藏讲得很多,在此,将福慧两者之间的关系,向大家讲述一下。

  宗大师广学中观,为了印证自己的见地,便请问本尊文殊菩萨,答言“还差”。宗大师祈请开示,文殊菩萨言:要得到真正的智慧(中观见),需要三个主要条件,因为一切法不离缘起。条件为:

  第一,积资净障——积聚广大的福德资粮,欲求智慧,要用福德去求,单有智慧,便易贡高我慢,甚至成为狂慧。而此种智慧,根本上说不会开悟,真正开悟的智慧是一切法甚深的般若智慧,我们学道的一般是广般若,真正深般若,是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此得到了,广般若的作用才会起,若无,则一切皆在世间上流转。如何得开悟?应广大的积聚福德资粮,净除罪障,并努力地忏悔业障以求。

  第二, 修上师瑜伽,求上师加持。

  第三, 依止善知识,即依止通达甚深般若的善知识,如理听闻正法。

  这是三个主要因素,缺一不可,这是文殊菩萨的殊胜教授,依此,宗大师通达了甚深的中观见,欢喜之下,作了著名的《缘起赞》。他的智慧,就从积聚广大福德资粮,净除罪障等法而来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