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素食护生 -->放生护生

 慈悲护生情


   日期:2016/5/14 22: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慈悲的精神,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2、佛教的实践展开为社会伦理时,其基本原则就是慈悲与平等。

  3、众生该想的唯有以慈与悲普及于一切众生,不要想嗔恚或害意。

  4、以慈心悲怜一切众生者,其人多生功德。

  5、在佛陀时代,生物不可虐待,不可伤害,不可刀杖众生。这种‘无伤害’的理想,极受尊重。

  6、中国的禅僧,也有劝人不要杀动物来做牺牲的举动,后来,更往禁止杀生的方向发展。

  7、佛教之所以排斥婆罗门教的祭祀,就是因为他们的祭祀,是用动物作牺牲。释尊曾向频婆娑罗王否定过供养牺牲品的意义。佛陀说:‘为了求的自己想要的而杀害无辜的生物,对具有悲性的善人是不合适的。’

  8、佛陀说:‘人在此世之间,杀害其他生物,即使会招来幸福,这种幸福也不是有慈悲的贤者所该要的。’

  9、在原始圣典中说‘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可害’,意思就是‘不害一切众生’。

  10、佛教的慈悲精神传播到整个东洋,日本佛教也厌恶杀生,杀生被认为是违反慈悲。在日本,放生法会、施食饿鬼,也是一种慈悲精神的表现。

  11、阿育王曾说:‘我给二足类(人类)、四足类、鸟兽、水栖类,做了种种利益(保护)。’他不但禁止杀害动物,也禁止对动物的去势或烙印。

  12、对阿育王以及当时的人来说,释放囚犯与爱护动物一样,不外乎是基于慈悲的利他行为。

  13、现在的印度人,除了孟加拉人与五河地方人以外,大体上都不吃肉。印度人自己说,这是受到佛教与耆那教影响的结果。

  14、人要恢复自己的面目,就必须对一切人,进而对生物关心,保持一分温暖的心情。

  15、在慈悲心普及于禽兽的精神下,不杀生自然是一件重要的事。这种思想在原始佛教,最初时期就很强调。

  16、正等觉者是由慈悲所成,是‘悲怜全世界者’,所以禁止食肉。

  17、经上说:‘住于慈悲心的求道者,不食肉。’我们要使喜欢食肉的人们,舍弃对肉味的爱著,愿求法味法食,对一切有情,怀著对独子的爱,互相鼓励生出大慈悲。

  18、我们要对食肉产生厌恶,凡是位大慈悲心修行之人都不食肉。为了得肉而杀生的人,生不出慈悲心。

  19、慈悲是一切美德之基础。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的一切善根,以慈为根本。

  20、又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

  21、菩萨行是大乘佛教的本质,他们并且界定那是慈悲精神之具体展现。

  22、心中爱怜一切众生者,能成就许多功德;要慈悯一切,因为所有众生都对慈悲有感受。

  23、凡是杀、伤生物,或令其争斗取乐的人,都是残害畜生之类。万种鸟兽,小至于虫,静观之,都有思子、念亲、夫妇相伴、嫉、怒、多欲、爱身、惜命之情。由于它是愚痴的,对于生命的贪爱、执著反而显得过于人。加以虐待,夺其生命,如何能不痛心?看那一切有情,而无慈悲心者,不算是人。

  24、有慈悲心者长命,有忍辱心者形善,好杀生者短命多病。

  25、慈悲要及于一切众生,纵然是一只蝼蚁,也必须加以悲怜。

  26、不怀恶心去面对生命,连一只生物也慈怜者,他会因而成为善人。

  真正的慈悲是基于尊敬他人,尊敬众生而且了解到众生和你一样都有离苦得乐的机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悲       护生)(五明学佛网:慈悲       护生)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济群法师:造就慈悲品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温金玉教授:佛教戒杀护生与生态文明——以吕碧城为中心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