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现在佛教有五种不同形式


   日期:2010/7/3 22: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以现在在全世界佛教,我概略的想了一下,至少有六种不同的形式,我们要知道。第一种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他老人家一生是职业老师,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本身的身分,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不收学费。他的生活很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生没有建学校。在什么地方教学上课?山林、树下,人数不少!所以我们现在想想不简单。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不离开他的,临时来的,我想至少也有这个数字;换句话说,他讲学听众应该有二、三千人。那个时候没有这些扩音设备,在旷野,人要是听不清楚还能有兴趣跟他吗?晚上在树底下,风吹日晒雨打他都不怕,这是金刚不坏身。日中一食,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一点分别,那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身体。我们想想,无法跟人相比,我们到野外住上一个晚上,第二天到加护病房,怎么能跟人比?这不是一天、两天,四十九年过这种生活,能叫人不佩服吗?真有功夫,身心健康。所以这是释迦牟尼佛原原本本的佛教。老人家一生没有建道场,有他的道理,因为建道场就有人起歪念头,怎么样来得到这个道场,他没有,他知道后人会有这些副作用,什么都没有,这是我们应当学的。

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道场国家建的,大富长者他们建立的,都叫十方道场,不是私人的。道场里面的管理是自己管理没错,一切执事人员是选举的。所以选举制度最早是在佛门,住持当家都是选举的,任期一年。因为什么?那是服务。服务不能老叫他服务,每个人都要有这个义务,完全是义务,所以每个人至少都要有一年。寺院里面腊月三十总辞,选举选上来,第二天新选的人正月初一就职,三十总辞。所以它是这么好的一个制度,不会有人争,真的叫选贤与能来住持道场,所以它是一个教学的机构。在中国这就有了制度,正式上轨道,就正式办学,释迦牟尼佛那是私人教学,像孔老夫子一样私人教学,传到中国之后就有了制度,这个制度叫丛林制度。这是方先生过去跟我讲过多次,至少有十几次,印象很深刻,他说佛教要兴旺起来,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丛林制度就是学校,正式办学校,丛林的主席就是校长,首座就是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跟大学职工分配完全相同,名称虽然不一样,职责是一样的,它确确实实是一个学校,这在过去。现在都没有了,现在佛教变成宗教应该是嘉庆以后,我们在干隆、嘉庆年间,中国的寺院丛林还是教学,高僧大德代代都有人。现在已经变成宗教,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所以第二种是宗教的佛教。你看以经忏佛事、法会这个为主,讲经教学没有了,这变质了。第三种变成学术,大学里头、哲学系里面有用佛经开课,我也教过几年,变成学术,这变质了。第四种在国内观光旅游,观光旅游的佛教。还有一种很新的、很时髦的,企业的佛教,还听说有上市的,企业的佛教。最后一种是邪教的佛教,那是打著佛教的招牌,其实跟佛教风马牛不相干的,像所谓法轮功一类的,这完全是错误的。所以至少有六种不同的形式,我们学是学哪一种,这得搞清楚。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一集)2010/4/5 檔名:02-039-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佛教       净土法门)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大寂尼师:佛教「学忍辱」的意义 

 其它: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