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家庭教育教什么


   日期:2010/7/5 16: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乐这个现象实在说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现象,无论是贫富贵贱都有危惧无乐。尤其是年岁大了,使我们想到养老育幼的教育,老人没有人照顾,子女长大,各人为他自己的小家庭忙碌。确实有许多做父母的人被子女遗弃,晚年住进老人院,老人院里面的情况,你不去参观你不了解,你看了之后确实会感慨万千。在中国几千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没人养老。现在发生,为什么?从前的人,人生价值观不一样,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为什么?过去的人都会说为家庭,现在家没有了。以前家庭是大家庭,小孩从小就养成孝亲敬长,这一生要做的是荣宗耀祖,所以他一生努力都为这家庭,大家庭。我们在前面也做过很多次的报告,一般家庭,这一家人口大概都在三百人左右,五代同堂,人丁兴旺的六、七百人,家庭是个社会组织。所以古德讲修身齐家,齐家就能治国,治国就能平天下。中国几千年来长治久安,家庭的贡献最大。

  我们中国人的家,是在第二次大战之后消失,二战之前还有,我们还亲眼见过,二战之后没有了。家没有了,这家破人亡,这一个家族几百人逃难,流浪到四方,过一代、两代彼此都不认识,这是中国人的悲哀。在古时候养老育幼都是家庭肩负起的重担,我们现在感到危惧无乐,果报现前,家道、家规、家学、家业都没有了。古代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教育重要,尤其是家庭教育,教什么?教人发扬性德。人性本善,《三字经》上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如何把这个本善的性德,在人一生当中能保持,不失去,这是教育第一个目标。所以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也就是说人不能不知道自爱,自爱爱什么?爱自己的本善,这叫真正自爱。本善是什么?父子有亲是本善,父子有亲那个亲爱那是本善;君臣有义,那个义是本善;夫妇有别,别是本善;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本善!现在没有了,父子没有亲,君臣没有义,夫妇没有别,长幼没有序,朋友不讲信,这就是什么?就是不自爱。你本性里面的善德你统统丢掉,这五伦。第二个是五常,五常是本善,仁义礼智信,现在把礼丢掉,无礼,不义、不仁、不智也不信,这五常没有了。於是四维八德也自然消失了,这些就是古圣先贤所讲的本善。

  八德有两个说法,我们如果讲四维八德就完整的,就全包了,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唯有自爱他才知道爱人,知道爱人的人他才知道爱家、爱族(爱家族)、爱乡、爱国、爱众生。大乘佛法里面把这爱更扩大,爱天地万物,这是圆满的天伦之乐。在过去,如何把这桩大事做得圆满的,完全是家教。所以中国人从小,这十二岁之前严格的教学,教规矩,就是现在这些年我们提倡的《弟子规》,包括《感应篇》。这是儿童必须学习的功课,是要求他做到,在佛法里面这是戒律,做人的规矩。从小学了,一生都不会改变,养成习惯,所以「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童年的时候记忆力最好,把应该记得的古圣先贤的教诲,都要把它念过、要背过,不必讲解只叫他背诵。背诵遍数多了,很多道理自然明白,这就是古人经验当中告诉我们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老师、尊长跟他讲解的,他一听就懂,一点都不难。甚至於还有许多老师、尊长还没有讲到的,他已经悟到。所以过去的老师常常在一起谈到,「某个学生有悟性,悟性很高」。悟性从哪里来?悟性是清净心来的。他心里妄念少、正念多,什么是正念?把古圣先贤的那些话记住,那是正念。

文摘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O九三)2010/1/26 檔名:12-17-209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教育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教育       净土法门)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