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做学生的条件:十德


   日期:2010/7/10 14: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 做学生的条件:十德之一-遭苦能忍

做学生的条件,《璎珞经》上给我们讲「十德」,这十种德是我们必须要学的。如果具有十德,我们相信你就会遇到好老师,为什么?十德是能感,诸佛如来他就应,感应就现前。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佛不来,来了没用处,来了怎么?你无动於衷。所以这十句就很重要。第一句「遭苦能忍」。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契合,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是修世法、修佛法,尤其是佛法,真的是苦不堪言,你要不能忍,你就会退转,这一生空过了。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晓得,现在是进入到佛法的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是有起也有伏,我们现在是在什么时代?是在走下坡的时代,几乎走到低谷,为什么?大家都不认真学。大家都不认真学,你要认真学,人家看不顺眼,总是要想办法找你麻烦。......遭苦不能忍就退心,那就完了,所以这是头一个条件。常常想到世尊灭度的时候,教给后世弟子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换句话说,你要真正发心弘法利生、护持正法,头一个你就要想到吃苦。什么苦都能够忍受,你才能走这个路子,你才能得到三宝的加持;如果怕苦,这个路子你走不通,怕难你也走不通,不怕难、不怕苦。你看到今天众生多苦,我们希望我们自己多吃一点苦,众生能少吃一点苦,这叫代众生苦,先决条件。

2. 做学生的条件:十德之二-慈悲深厚

 

第二个,「慈悲深厚」。你能够真正爱护众生,尤其是现前这个时代的众生。老人可怜,年老了儿孙不养活他,没有依靠,我们在国外有三十年了,看得很多。外国的老人年老的时候,现在许多是国家养老,有救济金给他,物质生活可以不愁,精神生活完全没有。每个老人心里心情都不好,一天到晚都不讲话,老人院许多老人都想自杀,活在人间毫无意义。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儿童,儿童可怜,可怜在什么地方?没有机会接受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他们长大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长辈,学得一些技术,不会做人,明显的增长自私自利。这是现在全世界普遍的现象,你看一老、一小,多可怜!我们在最近十年当中接触很多宗教,参加多次世界和平会议,我们对社会的严重性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所以极力提倡宗教团结、族群团结,也极力提倡改善养老、育幼的教育,让老人在晚年真正过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如果有儒释道三个根的教育,能做得成功。所以学佛就要效法佛菩萨,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的,做出一生牺牲奉献。我们今天讲忍苦忍难,比释迦牟尼佛还差很大一段距离,他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真有慈悲心!没有深厚的爱心,这个十信也不能成就。

3. 做学生的条件:十德之三-修习善根

第三,「修习善根」。这个善根是讲世间的善根,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十善业道》后面「意三」就是讲的这个。反过来,贪瞋痴,佛给我们讲那叫三毒。也就是说,六道里面所有一切毒害,都是从三毒生的,六道里面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三善根生的。这个重要!自己要认真学,於世出世间法没有贪恋,自己有的,能够布施供养给所需要的人。这是修习善根,财布施。现前这个社会,最缺乏的是圣贤教育,学习伦理道德,以佛弟子的身分在世间讲经教学,宣扬伦理道德,这叫护持正法,法布施。法布施果报是聪明智慧,财布施是得财富,施一定有得。「舍得」是佛学的名词,社会上很多人用,他不知道出处,这是出自於佛经上的,有舍后面就有得。得到之后还要把它舍掉,所以舍得是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你舍一定有得,舍财得财富,舍法得聪明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舍无畏是什么?譬如照顾一些苦难的众生,这里面有苦有难。照顾老人那就是布施无畏,让他没有恐怖、没有忧虑,让他心情快乐,这是布施无畏,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果报得到之后还要把它舍掉,不要去享受,你一享受你就堕落,就错了。所以得到的那个还要把它舍掉,叫舍得,把得的也舍掉。可是你愈舍,后面来的就愈多,愈多愈舍,不要留,一留自己立刻就退转,我们十信心就不能圆满;十信心不能圆满,就出不了十法界,这个一定要知道。出十法界才是真正的成就,出十法界你就到一真法界去,一真法界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我们现在学的这个经,「十住品」就是一真法界,初入一真法界。这是讲修学善根,对於三善根要认识,你不认识你就不肯修,真正认识你就会很欢喜的去学习,学这三种布施。

4. 做学生的条件:十德之四-供养诸佛

第四个,「供养诸佛」。人要修福,世出世间最大的福田无过於佛陀,所以供养佛能修大福报。用什么方法真正供养佛?给诸位说,弘法利生是真正供养佛,让社会大众对佛法本来的面目认知了,不再误会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这叫真正对佛尽孝心。一定要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为我们所示现的,求学、教学。十九岁出去求学,三十岁觉悟,明白了,大彻大悟,觉悟之后就开始教学,教了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的。这四十九年当中没有一天他不教人,教学从来没有间断过,要知道,一个人去找他,他教一个人;两个人去找他,他教两个人;十几个人找他,他就教那十几个人;几百个人找他,那就教几百个人。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一生讲经三百余会,那三百余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办活动,办班教学,办活动三百多次。大的活动,人很多,有上千人的,时间长有二、三年的;小的活动,一个人来找他,二、三个小时,一天二天。所有活动、所有教学,佛灭度之后,这些弟子们,迦叶、阿难来领导,同学们聚集在一起,五百大阿罗汉。由阿难尊者把世尊当年,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东西重新讲一遍。阿难尊者是弟子当中记忆力最好,几乎他有这种能力,听一遍之后他不会忘记,他来复讲。同学们替他作证,这五百阿罗汉同学做证明,阿难讲得没错,佛确实是这样讲的。这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留给后人。所以,供养佛是这种供养法。佛陀在世,你看他的生活多简单,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要什么?什么都不要。他要后世的学生,世世代代把正法传下去,正法久住,这是佛的愿望。有佛陀的教育,就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对佛的真供养,这是对佛真报恩。

5. 做学生的条件:十德之五-志求胜法

 

第五,「志求胜法」。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我什么都不求,就求佛法,求佛法里面最殊胜的佛法。哪个法殊胜?《华严经》殊胜。这个话,隋唐时代那个时候是佛教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国王大臣护持,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帝王都封为国师,这佛法盛!那些祖师大德也曾经讨论过,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一切经,哪部经第一,能够代表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可以说是许多的祖师大德都肯定,《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就变成佛法里面的第一经,世尊将宇宙人生万有事实真相讲透了,在这部经上。好是好,菩萨境界,《华严经》主要是对哪些人讲的?这也是祖师大德告诉我们的,清凉在这个经前面就讲得很清楚,这个法门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人接受《华严》都有困难,像法慧菩萨这样的人没问题。那我们真能得利益吗?佛很慈悲,佛如果不能教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得无比殊胜的利益,就不能说大慈大悲,佛做到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业障深重,有没有方法让我们也同法身菩萨一样,在这一生当中能入华严境界?这才叫真正慈悲,有!《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让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人也能契入华严境界,这是无比的殊胜,殊胜当中的殊胜。梅光羲老居士在《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很明白,隋唐时候的高僧大德都肯定《华严》是第一经,《华严》跟《无量寿经》比,《无量寿经》是第一经,为什么?《华严》最后归《无量寿》。这个意义太深了,这个功德太殊胜了。我们学《华严》,对整个宇宙万有有个概略的认识,认识清楚之后,才晓得它的真相是相有性无,没有自性,没有体;事有理无,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跟幻有不二。这个认识清楚之后有什么好处?好处在真正放下,我们的麻烦就是放不下。你看大乘经教里面佛常给我们说,放下执著你就成阿罗汉,你就得到正觉,就证得正觉,就成阿罗汉,超越六道,六道就没有了,放下执著就是。阿罗汉有分别,他能够把分别放下,他升级了,他得到正等正觉,不叫阿罗汉,叫菩萨,他升级了,阿罗汉升一级就是菩萨。菩萨能把分别放下,再能把妄想放下,他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叫菩萨,叫佛陀,他成佛了,回归自性,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也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说,佛的经你要是听多了自然就放下,要是没有透彻了解,你那个坚固的执著打不破;坚固的执著是六道轮回的因,第一个因素,你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然后我们才晓得,供养诸佛,志求胜法,目的就是在学习经教,真正放下。

6. 做学生的条件:十德之六-专求佛智

我们的一生,现在讲人生的价值观,人生的意义何在?「专求佛智慧」,这是第六。佛是谁?佛是自己,不是别人。世尊在《华严经》讲了好几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怎么会没有佛智慧?「出现品」上讲得很明白,他说「一切众生」,十法界所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没错,一切众生都是佛,又讲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讲绝了。所以,佛智慧是自己本有的。本有的现在变成没有,佛说不是没有,是有障碍,障碍著你自性的智慧,这智慧不能现前。实际上智慧还是现前,不叫智慧,叫什么?叫烦恼,这个障碍把智慧变成烦恼,你看麻不麻烦!佛告诉我们,你只要把烦恼放下,智慧就现前。烦恼,自性里头没有;智慧,自性里头有。现在烦恼代替了智慧,智慧在后面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烦恼。三大类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执著、分别、妄想,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修行没别的,就是把这三种烦恼放下就是,你就恢复自性、回归自性,你就圆满成佛。这是我们佛弟子一生所希求的,我们的目标、方向在此地。

7. 做学生的条件:十德之七-深心平等

第七,「深心平等」。深心,前面我们讲过直心、深心、大悲心,菩提心这讲过。现在我们讲深心,我们没有依靠经论上所讲的,但是也没离开经论,经论上讲的深心不好懂,我们要换一个方法,还是没有离开经论,我们用《无量寿经》会集本的经题,深心就在里面。深心是什么?平等心就是深心,除平等心之外,清净心、正觉心。你看经题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十五个字,「清净平等觉」就是深心,自受用。有自受用才能够真正利益别人,自己没有得到佛法真实受用,你怎么能教别人?所以自己求什么?求清净平等觉。菩提心的体是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我们今天讲真诚,真诚是自性的本体,深心是自受用,大慈大悲是他受用。我们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就是真诚心,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真诚心对别人就是大慈大悲。菩提心圆满的现前,所以十信心才能圆满,才能入住,超越十法界。住到哪里?住到菩提心里,这是理。事上呢?事上是在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念佛的人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8. 做学生的条件:十德之八-亲近善友

第八,「亲近善友」。具备前面七个条件,我们还要找增上缘,外面的力量来帮助我们,那是什么?老师。寻师访友,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很难遇到,遇到之后不可以离开,我们要得不到老师的指导,这一生空过了。所以人生在世,两个大恩人,第一个是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我这个身命是得自於父母,没有父母哪有这个身?所以,人不能不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是忘恩负义,果报不可思议。现在这个社会确实,自己发达了,享受五欲六尘,置父母不顾,不问他死活,这种人在今天社会有,而且不少。诸位想想,父母的心里有多难过,这跟杀父杀母有什么差别?照佛经上来讲,果报在阿鼻地狱,大不孝,罪很重,你给社会大众做了最不好的榜样。不但是你个人,你影响到社会,社会确实有许多人看了你这个样子向你学习,也都不孝,这个罪就重,这个罪就是变成五无间地狱。第二个大恩人是老师,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对老师的孝顺应该跟对父母是相等的。我们离开老师再不闻不问,这是对老师的大不孝,对老师大不孝的那个罪,跟对父母大不孝没有两样。

  佛教众生,你看我们净宗修学的纲领,总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三条。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头一条前面两句孝亲尊师,现在人都不懂得,都不知道。这是今天全世界社会动乱不安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现在人不知道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所以社会乱了。我们回头再看看,中国五千年来,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族群共同在这个大地居住,几千年来社会长治久安,生活过得是幸福美满,靠什么?就靠著懂得孝养父母,懂得尊师重道。很可惜满清亡国之后,我们国家社会动乱,受外国人的侵略,我们看到外国,看到他们的强盛,坚甲利兵,对自己传统文化产生怀疑,把祖宗几千年来的教诲疏忽了,我们去学外国人。孙中山先生说得好,他那个时代他常说,外国人跟中国人比,只有他们的科学我们不如他们,机器不如他们,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一样不如人。他讲的话是对的。我们要学,学外国人的机器,学外国人的科学技术,其他的不能学,学了问题就出来。很可惜的,我们到外国去的留学生,把外国东西全盘接受,把中国东西全否定,我们今天吃到苦头了。外国现在社会发生问题了,找不到对治的方法,现在才开始到东方来学,要学中国的、要学印度的,他们现在肯定中国人的智慧、肯定印度人的智慧。对治今天社会的毛病没有别的,我这些年常常劝导大家,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宗教的教育,能把这四种教学恢复,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所有冲突都会化解。佛弟子要带头,先要表现出深心平等,自己要认真去学习清净平等觉,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弟子规》里讲的「亲仁」,「能亲仁,无限好」。亲近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善知识的教诲,你才会有真实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利害得失,你才有这个能力。

9. 做学生的条件:十德之九-心常柔和

第九,「心常柔和」。这对什么讲的?它的对面就是浮躁。心浮气躁,不但佛法你学不到,世间法也学不到,世法跟佛法都必须要在「心常柔和」你才能够得到,这一条很重要。我们学习不离开柔和,生活不离开柔和,工作不离开柔和,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离开柔和,你就是佛菩萨;我们看看佛菩萨,他们真做到了。我们从哪里学?从谦虚,中国的古礼里面讲谦卑,自己常常要处在谦卑,尊重别人,这是世出世法学习的头一堂功课。我们看《礼记》,《礼记》前面第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这一条很重要,一定要学柔和,柔和能养心、能养身,身心健康;能养一家,一家人柔和,家和万事兴。柔和能化解冲突、化解对立,让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就是极乐世界,这就是华藏世界。

10. 做学生的条件:十德之十-爱乐大乘

末后一句,「爱乐大乘」,乐是喜欢,真正喜欢大乘佛法。汤恩比博士,这是英国人,上一个世纪的,他在一九七0年代,我看到他一些书,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他是讲整个世界的,「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是一个世界上著名的历史哲学家,说出这个话,真的不是假的。大乘佛法的代表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今天在此地看到,善根深厚的菩萨,长时不退,常随佛学,亲近善友就是常随佛学,「行十信心」,十信心是所学的课程,「信三宝常住」,三宝是觉正净。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好,他是替人家传授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样说法,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后面他有个注解,「觉者佛也,正者法也,净者僧也」,这个说法好,让我们不至於迷惑。觉正净这三宝叫自性三宝,是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法修学总的指导原则,不论是哪个宗派,不论是哪个法门,大乘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总的纲领就是这三句话。你怎么修成那是方法,方法虽然很多,都能达到,所以佛在《般若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重要的是契机,要适合我的程度,适合我的根性,还要适合我现在生活环境,我学起来不麻烦,这就很容易成就。所以有这么多法门,你可以自由选择。选出来之后你就不要更改,不要这一门看那一门,那一门看那一门,去做比较,他的比我高,他比我殊胜,我不如他,你要这样想法你就生烦恼,不生智慧。常常想著佛这句话,「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要互相赞叹,我的根性用这个法门,我自己想到我一定会成就,那我就选对了。

  这么多,不会选怎么办?佛很慈悲,给我们提了一份参考资料,在《大集经》里面讲的,佛是这么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你看这个帮助我们选择提供这么好的参考资料。什么是正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灭度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是第二个一千年,末法时期是第三个一千年以后都叫末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是在末法。世界一般大家承认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是二千五百五十三年,我们二00六年那一年参加国际上一个活动,那是二千五百五十年,再加三年,今年是五十三年,也是末法时期了。照中国人的记载是三千多年,大概三千三十多年,都是属於末法。既然是末法,释迦牟尼佛这样说的,我自己也没有智慧选择,我就听佛的话选择净土,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再看看佛的经教,净土宗经论最少,很适合现在人的需求,现在人怕麻烦,太多了受不了,净土宗只有六部经,五经一论,分量都不多。《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分量最少,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所以五经一论合起来,现在印的是薄薄的一本,全都在里面。过去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这六门课程里头,你选一门就行,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行了。

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七三卷)  2009/11/26  檔名:12-17-207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学佛       净土法门)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