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入世修行的根本目的乃是为了出世


   日期:2016/6/4 7: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学的真面目》

  导语:我们人人都有着一样的佛性和潜能,人之间只有暂时障碍上的大小区别,但只要我们一念回转,从当下努力进取,我们一定可以成功。生命有无明,但不生不灭,生灭的只是形态、形式,万法不增不减,相应之处就是菩提。正因为每一个人的凡夫心不同,佛才要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善巧方便地实行救渡。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也懂缘起性空,也知道了真空妙有平等不二。为什么我没成佛呢?为什么还会身不由己地参加六道轮回、还有隔阴之迷呢?文殊菩萨答:其力未充--意思是我们光是道理上解悟不是真懂,那是释迦牟尼自己“证得”缘起性空、真空妙有后,灌输在我们头脑里的概念罢了。众生若没有自己亲身证得“真如实相”,就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掉无明。业力还在,轮回的因缘动力还在,无力“转识成智”,这就形成了我们参加六道轮回的根本动因。因此,我们入佛修行就是为了消除业力,从自己的心地基础着手,除却妄念,转识成智。绝不存在什么佛菩萨、上帝、神仙或外道气功师帮我们消定业的事。

  佛门在述理上有时会将佛菩萨及其境界人格化、世俗化,仅是为了让求法者生出信心、恭敬心和求道之心。初学者千切不要仅仅执迷于那些假言和事相上的具体描绘,应明了这一切背后的核心义理。

  我们修行成功与否,全在于“业”的转化,全在于这个心识的转化。

  一个人假如执迷于现有的世界和生活,对修行之事尚未生起很真实而深刻的信心,总是不断地在自身的善恶业报中沉浮,当然他就只能参与六道轮回了。他会显得既不能做自己的主,也不愿做自己的主。这就是法缘不成熟的表现。佛门除了尽一切善巧方便与他结缘,帮他播点道种外,往往只能由他去了。再则,假如一个人又想修行,又舍不得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这种人当然就只能修一点人天福报,也仍旧会在六道轮回中存在。

  修行成功的基础,首先在于我们是否真有出离心。不过,我们千万别误会了这个出离心,所谓出离心,并不是指心态上遁世或回避现实。而是指发自内心不愿再参与六道轮回,想求得智慧解脱。如果我们没有出离心,那佛也渡不了我们。内因不在了,外缘就无法安立。当一个人法缘成熟了,他一定会生出真正的出离心,他肯定要追求解脱自在,他自然就会希望拥有同佛菩萨一样的智慧和快乐。如此,他便会对佛学生出信心、信解,必定会认真如法地修行。

  不过,我们更要明白的是,修行本身也是一种矛盾的统一,有了出离心后,修行的下手处却又是“入世”的。进一步说,就是一个修行人根本不要分别什么出世入世,正因为他不能回避一切世俗中的因果,他当下就可以如法实践佛学,一切事,一切人,一切时,一切境,一切物,都应该成为他修行的好道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离此到彼不是真修行,真正的修行者之心态一定是活在当下的。我们任何一个佛弟子都应该活在当下,于万事万物中磨砺心性,尽一切可能完善自己,利益众生。

  我们自己努力行持用功就是为了完善自己,这叫“自觉”,利益众生是为了接引众生“入道”,这叫“觉他”。自觉和觉他是一体不二的,这是大乘修行行菩萨道的显著特征,也只有行菩萨道我们才能得到功德的大圆满。要知道,从本质上讲,渡人即是渡己,并非是有一个众生,有一个佛,有一套法令或意志,硬要威逼我们不问青红皂白地“利益众生”或“攒积功德”。是修行的这个本质是要以“舍”小我来救“真我”。因为这个“真我”是我与众生同体的那一个“大我”。想修行成功,咱们就得如此这般。试想,最大程度地利益众生,即是彻底“无我”,普渡众生越多,则是放下了“我”越多。这,才是修行的本质,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只能如此。

  许多已脱离六道轮回后又乘愿再来的大菩萨,他们生生世世都在俗世里悲智双运,无条件地普渡众生,说是自利利他,自觉自他,心中却早已无这些挂碍了,所谓同体大悲指的即是这个。从道理上讲,似乎是修行只得如此这般才能达成功德圆满,可本质上看,这些大菩萨却已是一种“游戏人间”了(是自然相应的“无为法”)。因为大菩萨从来不会有此差别意识,认为是“我”在渡众生,或有众生被“我”渡,且是以了什么好的方试(法相)渡了众生。这就叫三轮体空--无我相、众生相和法相。一个修行者只有做到了“三轮体空”后,他的修法才会生起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凡夫的弘法利生同这些佛菩萨再入俗世渡人是有区别的。

  客观地说,大多数人修行的最初起因,往往都是为了自利(主动地利他者不多),对佛学而言,恰是完成这个“自利”的前提,须得是放弃自私,须利他,须放下五蕴“我”来达成。无论讲修持功夫,还是攒积福慧资粮,还是刻意培养慈悲善良的情操、行为,一切修行都是要我们“舍小我”(放下自私和自我执著)。修到后来,用功渐深,大悲心、大菩提心出来了,我们才会真正做到三轮体空。此前,我们只能尽量以“三轮体空”来观照自己的修行。

  入世修行的根本,乃是为了要“出世”,是为了彻底脱离三界六道乃至成佛。但是,当我们真正修证到后来,证得人我,物我、法我实是一体不二时,这就已差不多到达佛境了。我们会发现,连出世入世的分别仍旧在于心识,而它们原本也是一体不二的。心净土净,哪儿都一样。所谓当下解脱即是此意。

  对于每一个个体众生自身而言,当真是各人因果各人了。渡人解一时之难不如解一世之难,解一世之难,不如解他根本之难。诚如拿一个饼子给一个饥肠辘辘、且身无分文的人吃,他吃完后下一顿仍无着落,免不了继续造作恶业,到头来还不一样没福报,还不一样在自己的因果里沉浮不定,于六道中难有出期。如此,还不如向他投资,教他如何做饼谋生,以确保他永远不挨饿。所以,日常中行善布施的归结点不是简单的善举和世俗道德,财布施,无畏布施只是手段(无畏布施是指一种精神情感上的布施),其根本是法的布施,这才是续人慧命的大根本。

  佛门的利益众生无一不是以智慧来作为观照的。因此,诸布施中,法布施最为殊胜可贵。当然,一些众生机缘未熟,他不信仰佛法,我们只能单纯地帮助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只能权当与他结了个善缘,播一点道种了事。我们千切莫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处在我们布施者的角度,应以“三轮体空”来观照自己,不作分别又才是真“练心”呢。

  综上所述,一个人无论他修行与否。存在,原本就已是这种机制和属性了,不靠谁发明创造,便不依人的“意识心”妄想执著,恰是存在之本然如此,法尔如是。因此,在世俗社会中,非功利的精神价值观、行善积德及利他等也是一种道德伦理之需要,佛门自然会宣扬和实践这些,佛门本身也有“让众生生欢喜即是让佛生欢喜”之说,但究其根本,其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觉他”,从根本上接引众生闻修佛法,彻底地离苦得乐。同时也是为了顺应世俗、利益众生(要渡众生须得同众生结下欢喜缘)。然而,从最根本的道理来看,实质上却是无论怎样,这一切行持都是不由分说的,我们无论想平平安安地过小日子,想修点人天福报,还是修智慧解脱,我们都必须如此这般,我们也应该如此这般,因一切本来就是如此这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入世       修行)(五明学佛网:入世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