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称名念佛即是口业称名


   日期:2016/6/7 8: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易行品》“归宗”之文: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一、口业称名,人人都能

  称名就是“口业称名”,也就是“专称弥陀佛名”,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甚至这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龙树菩萨怎么解释呢?“至心信乐”还有“乃至十念”就解释为“称名”两个字,到底这样的解释对不对?通不通?其实是很通,而且很贴切,也契理契机,同时也彰显阿弥陀佛彻底的慈悲,彰显阿弥陀佛救度的方法是最为易行,是易行道之至极。

  为什么?因为是称名,称名是连动物也都做得来的,譬如说鹦鹉鸟,甚至只要念佛给狗听、给猫听,或是给鸡听、鸭听、猪听,乃至给老鼠听、给蚂蚁听,都能够感动对方,都能够摄受对方,使对方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是称名,也就是说,如果阿弥陀佛不是以祂的六字洪名来摄受救度众生,一般人就不一定做得到,那阿弥陀佛救度的方法就不能够彻底的贯彻阿弥陀佛的慈悲,就不是最为容易的方法了。

  若是称名的话,小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可以跟著称名念佛,老人家头脑混沌了思辨减弱了,也可以跟著称名念佛,愚笨的人或者是临终的人,称名也都能做得到,全都来得及,都能够称名往生或者是听这句名号而往生。因为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微妙、殊胜无上的功德,也就是所谓的万德洪名,同时只要口中称名,就不论是上等根机、中等根机,或者下等乃至下下根机,都能够做得到。

  二、口业称名最容易,无关善恶与功行

  因为只要念佛就能够往生,念佛是往生的正因,跟有没有布施,有没有持戒,有没有禅定功夫,有没有智慧或者是深入经藏,或者发菩提心、修诸功德,都没有关系。因为只要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正定业,有没有布施、布施多与少,跟往生都没有关系;持戒清净不清净,跟往生都没有关系;有没有禅定的功夫,念佛的时候心中有没有妄想杂念,心中清不清净,跟往生也没有关系;有没有开大圆镜智,或者明心见性,跟往生也没有关系;有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或者修六度万行,跟往生也没有关系。跟往生有关系的是什么?是称名。所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了普遍广泛救度所有众生,祂所设定的就是称念祂的名号,而不是其他的种种法门、种种修行、种种功德或者功行,不是的。所以口业称名最容易,跟我们善恶多少、功行高低都完全没有关系。

  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即是“念我称名”

  那么龙树菩萨以这个“念我称名”这个称名来解释“乃至十念”,甚至舍掉了“至心信乐”,等于是以“称名”这个行来涵盖“至心信乐”与“乃至十念”,这个就是“以行释信”,以行来解释第十八愿所讲的信。为什么?因为第十八愿所讲信的内容,是信“乃至十念,就必生极乐”。然而,有的人解释信不是这样的解释,是从另一个方向、内容来解读,这样就模糊了。

  如果以行来讲,行是很具体的,行具体的话,所信的也就具体;可是如果解释为其他的内容,那就变得很抽象而不具体了,解释其他的内容为信的话,就会产生一种以凡夫浮动不居的心来作为标准,以心的感动、感触、感受,或者以心的体验来作为往生的标准。总之,在自己内在的心情上去做为往生的标准来解释的话,就曲解了方向,就偏差了,使得易行道不易行,反而是难行了。

  四、称名不须讲体验

  所以龙树菩萨在这里干净俐落、简要明了的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念我称名自归”,以行来解释信,非常的具体明澈。因此我们学这个法门,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如我们宗旨所写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不需要另外在自己的心情上去揣摩自己有没有感受到、有没有感动到、有没有体验到,全都不需这样自寻烦恼。而且人的心是无常的,即使曾有过一时的感动、感激,一旦那个短暂的体验过了之后,心境就趋为平淡了,所以那个都不是标准,也不可靠。

  在《列子》这本书里面有一段比喻人的心情的故事,《列子》〈周穆王篇〉里有一段故事说:有一个燕国人,他出生在燕国,生长在楚国,到了年老才有机会回到他的故乡燕国,在回国的半路中经过晋国时,同行的人就开玩笑的跟他说:“燕国已经到了,这个就是燕国的城墙。”这个人一听,突然间脸色就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近乡情更怯”,到了故国见到了家乡的景物或者亲人,难免都会感动悲伤;又走啊走经过一座社庙,同行的又跟他说:“这是你们故乡庙宇祭拜的地方。”他一听不禁非常地伤心叹息;走啊走,对方又跟他说:“这是你父母的家,现在已经人去楼空了。”这个人听了不禁悲从中来,流着眼泪小声的哭泣着;那个人又指着附近的坟墓说:“这是你父母、祖先的坟墓。”这个人一听,再也忍不住,就放声的大哭起来。这时那个作弄他的同行人哑然失笑的说:“哎呀!我刚才是骗你的,这里不是燕国,这里是晋国啊!”他一听收起哭声不觉非常尴尬。可是当他回到了燕国,真正看到了燕国的城墙,看到了燕国的社庙,看到了祖先留下来的房子,父母、祖先的坟墓,他那颗心已经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悲伤的情绪,反而比较平淡了。

  这显示什么?人的心、人的七情六欲都是无常的。我们念佛也是一样,是以经典所讲的教理做为我们往生的凭据,不是看我们的感动、体验,因为这些都是无常的。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传承的祖师解释第十八愿时,都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称名”,或者“下至十声”、“愿生我国,下至十声”、“上尽一行,下至十声一声。”这就非常的具体,我们只要依据这个而不依据我们的内心,这就可靠了,因为如此一来,一般人全都能够做得到。如果要以我们自己内心的领悟、体悟、感受、感觉乃至体验作标准的话,那就不能够普遍,不一定每个人都做得到,那么刚刚所讲的动物、小孩、愚钝的人、老人家、临终的人怎么能往生呢?就不能往生了。反之,如果解释为“称名”、“专称弥陀佛名”,那就非常容易,刚刚所讲的这些众生也都能够做得到。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往生的条件,就是称念祂的名号,所以《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弥陀的光明名号、名号光明是摄取念佛的众生,也唯有念佛的众生才在弥陀的光明名号的摄取当中,修其他法门就不在名号摄取当中,因为他的行门跟名号、弥陀的光明是不相应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慧净法师       念佛)(五明学佛网:慧净法师       念佛)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