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劝诫方法—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日期:2010/7/11 10: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劝诫的方法是“谏不入,悦复谏”,悦是喜悦的悦,对方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讲,就是要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复是劝一次没有用要再劝,这是耐性问题。讲话的方法要“号泣随,挞无怨”,纵使被误会,你还要坚持劝下去。所以,你要帮助别人、劝导别人,先要做到不怕委屈,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有委曲求全、百折不挠的态度。

    一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以纵使劝谏后,对方不能接受,也不要有怨言,因为我们是在做该做的事,问心无愧。而劝父母不能说他不听就算了,以后不劝了,这种态度就失去为人子女的本分。别人对不对并不重要,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有没有做对,有没有尽到本分。

    唐太宗的父亲李渊带着军队南征北讨,李世民都跟在身旁。有一次,李渊决定率领军队朝着既定的路线行走,李世民认为这条路很可能会遇到敌军的埋伏,如此就会全军覆没。他就劝导父亲不可走这条路,但是父亲不听。结果隔天早上出发之前,李渊听到帐外有人放声大哭,就走出来看到李世民坐在地上,一边放声大哭,一边说“父亲,这样去肯定会全军覆没”,他愈说哭得愈厉害。父亲一看,儿子还真难得,坚持要劝诫他,后来他改变了路线,因此军队才免于危难。《弟子规》说的“号泣随”就是指这个历史故事。

    一份孝心拯救了一个军队,这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确实要很谨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回想一下这几十年,假如我们在某个关键时刻抉择错了,或许就没有这个福分在一起听闻圣贤教诲。所以,人要时时谨慎,还要时时感恩,因为在人生的过程中,有很多亲友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提醒、引导和规劝。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能接受别人的劝言,这个雅量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等他被拍马屁拍习惯了,再来教他接受别人的劝告,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弟子规》教导我们要“闻誉恐,闻过欣”,听到别人称赞我们,我们要受宠若惊,要警惕自己做得还不够;听到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要欢喜接受,还要感谢别人,这样才能“直谅士,渐相亲”,所有肯劝告你的朋友就会围到你的身边来。深圳的李老师教到这一段时,我跟邵老师正好在杭州讲课,等我们回到深圳之后,刚好要吃饭,邵老师就指出一个女学生某个动作不大好要改正。话才讲完,女学生马上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说:“谢谢邵老师指出我的缺点。”邵老师很惊讶!从此以后,给这些小孩指出缺点,他们不但没有生气,还会感谢你,给你深深的一鞠躬。当孩子从小就能接纳别人的劝告,对他一生的帮助是无法衡量的。

    在劝人的时候,也要看对方的水平,进而调整言语。《论语》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程度以下,你不要用上等人的言语、态度跟他讲,他会听了一头雾水。掌握这个原则,劝人的效果就会提高。

    假如你的存心好,时机也没错,态度、方法也正确,还是没有效果,这时怎么办?人的生活行为都有一个惯性,不只是人,万物都有,在物理学中叫做“惯性定律”。譬如你要推动一杯水,一开始力量太小不会动,力量要慢慢加大,大到突破了它的静的惯性“静摩擦力”,一旦突破了就动起来了,转变成“动摩擦力”,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所以,你劝别人改变行为,也要有一个过程,假如你的推动还没有产生效果,说明你的力度还不够,这时你继续努力,等到有一天突然改变了,他就慢慢能自我要求,你就不用再推了。可是这需要一段过程,不能认为没用就不推了,那就前功尽弃。所以,我们要观察,当时机还没到,要用耐性去推动,而耐性中要包含着你的真诚与关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