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尘俱老


   日期:2016/6/10 11: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隐秘的地方,价值连城地捂着,一直捂过好多年。

  对于生命来说,能够打败岁月的,恐怕就是这个秘密了。钱和权带不进坟墓,但秘密可以带进坟墓。

  一个人的一部心灵史,就是隐藏自我秘密的历史。而打破和撕开它,引发的必然是一场革命。

  所谓革命,其实是一次情深意切的投降。把所有的秘密都倾倒给一个人,像扔掉所有的垃圾,亦若奉上全部的珠宝。一个把秘密都拿出来的人,倾尽的,是精神的全部。

  在倾听的对象那里,你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对方懂你。这种懂,是陌生的亲切感,是恍若隔世的通畅感,是激荡的痛,又是喷涌的快乐。你一下子空了,也一下子安静了。然后,万籁俱寂,风烟俱静。

  不能在合适的时间遇上合适的人,有些秘密就只好一辈子烂在肚子里。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释放一个秘密,需要一次机缘,而保守一个秘密,则需要一场人尘俱老的修行。

  二

  在物质喧嚣的年代,很少有合格的灵魂。

  合格灵魂的标准有二:一是崇高,一是丰富。物质,是崇高的敌人;喧嚣,会迷乱了丰富的层次。合格灵魂的底子是干净的,也是清静的。

  崇高的内在是良知和正义,丰富的内在是情趣性和层次性。前者以人情来统摄,后者用诗情来引领。

  一个具体的现象是,生活中若没有了诗意,在欲望的表达上,就会显得更直接,更赤裸裸,甚至更低级——不是钱权,就是美色。当生命只剩下欲望耳鬓厮磨,灵魂便只好偏安于琐碎了。

  灵魂缺位,动物性难免甚嚣尘上,进而在人性的层面上,就会呈现出自私与功利、阴暗和偏狭。有合格的灵魂,才会有合格的人。然后,才能谈人的其他一切,才有资格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人的恢宏和寥廓,峨冠博带与器宇轩昂,大品格与大境界,才能生发和升华。

  人情美,让一个人的灵魂走向了高处,而诗情美,则让灵魂走向了远方。人生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就是灵魂的质量。肉体降生,只是交代了你来到这个世界。唯灵魂涅槃,才回答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是说,灵魂产生的是人生的意义。

  我相信,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含着对灵魂的敬畏。猥琐的灵魂,必然停滞在低级趣味。而善美的灵魂,始终与响亮的人生匹配。

  三

  认清一个人,不要仅看他对你的态度,还要观察他在你面前论及他人他事的态度。

  因为,面对你的时候,可能是另一个他;而面对第三方的时候,他交给你的才是一个真实的自己。

  人在无关痛痒的地方,往往会忘记了掩饰,在最该直接的地方,又常常表现得迂回。因此,可于无所谓处识其真,在最要紧处见其假。

  要想有坦荡的人,必须得有坦荡的世界。两面三刀的社会,培养不出襟怀磊落的群体。人的率真可与生俱来,但吊诡也能不请自到。

  人都有演员的一面。去原谅那些被生活逼成演员的人,去提防那些戏里戏外转换自如的演技派。有些演员是需要去周旋的,但永远不必与其交心。

  当然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光明和阴暗处。也因此,人在生活中会分裂出好多个自己。人生最大的幸运是,遇上了一个喜欢的人,最终发现,他自始至终为你呈现的,都是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愿意一辈子以本真示你的人,你须明白,天下没有几人。唯如此,有些人,才那么稀缺和珍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灵魂       真实)(五明学佛网:灵魂       真实)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真实善知识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非真实菩萨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禅定营--了解缘起性空,才能了解如来真 

 其它:浅论出家的真实意义(源军) 

 其它: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吕胜强) 

 陈兵教授:陈兵教授谈佛法与科学 何谓真实 

 陈兵教授:真实论 

 惟觉法师:真实「自在」的人生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什么叫真实心呢?善导大师说:不求名闻利养之心 

 徐文明教授:简论佛教的灵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