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多维空间的生命透视


   日期:2016/6/11 7: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以缘起思想为内核的生命观,表达了珍视人生、生命平等和积极进化的理念,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对当前世间“物本”生命观所导致的拜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是一剂很好的清洗良方;而对于当今盛行的自杀现象,也提出了明确的忠告,充分展示了佛教生命观积极的现实意义。

  神秘的多维空间生命透视

  世间生命观的透视

  大千世界,每个生命都免不了终结的一天。“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永恒话题。人们分别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不同领域,提出了异彩纷呈的答案。这里,将其主流归纳为神本、人本、物本、我本四种生命观。

  神本的生命观,认为有一个无始终、无内外的宇宙创造者及主宰生命的上帝,以西方基督教最为显著。他们认为上帝是生命存在的本源,并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进而繁衍出人类,同时认为人的一生是赎罪的过程。奥古斯丁曾说:“(天主)负担了我们的死亡,用他充沛的生命消毁了死亡,用雷霆般的声音呼喊我们回到他身边,到他神秘的圣殿中。”告诉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仅为请上帝谅解,从而回到他的怀抱。这在整个西方中世纪,成为一般人的生命观。

  人本的生命观,对于人从何而生、人的特征是什么,依据人类通常的认识,以为生则禀之父母,死则归之天地,除此以外的无须推究。孔子曾在回答生命问题时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强调了对生的本质认识,是明白生命的关键。对于生命价值的意义,孔子则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荀子也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矣,不可以生而可以死矣。”强调了生对人的重要作用,先知生,才能明白死的道理。可以说,这些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生命认识的主流观念。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也渐渐从神本的生命观中独立出来,强调“天赋人权”,主张人生而平等。但丁就曾说:“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虽然天使的高贵,就其统一性而言,是更神圣的。”这是从主张人的创造性、主动性方面,对生命的有限诠释。但他们大多承认天命,对生命何来何去则谈得很少,可以说是对神本生命观不彻底的反对。

  物本的生命观,从物质的构成层面来解读生命现象,包括物质、物种、物类三个层面的内容。西方唯物论哲学和近代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即侧重于这种生命观。亚里斯多德曾说:“整个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是不可能的。”他认为生命的形式与质料是统一的,具有共在性,人的生命结束后,只能靠同类子孙作为种族的延续存在下去。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也认为,生命表现为无数种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生命活动的过程,是生物在其组成的物质和能量连续交换中保持自身,它能以活动的方式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与此同时,他也承认生物学只能陈述其表征或某种规律。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已掌握了某类生命的基因,并可进行体外的人工繁殖,但绝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生命本质的全部,因为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还有意识、情感、思维等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作为心理学家的弗洛伊德,则认为生命是“本能”决定的。现代医学对生命的认识,更侧重从呼吸、血液循环、大脑活动、心脏起博等方面来观察生命现象。这些说法,基本上是以现有生命为对象而作出的结论。他们一般都受到近代生物进化论和唯物论的影响,只承认生命是“自然演化”,其存在“只此一身”,无有前后。

  我本的生命观,则重视自我的作用,即以生命意志、自由意志为主。庄子曾说:“乘万化而未始有极,乐不胜计;或谓:物各有一太极,人各有一天地。”不承认有创造宇宙的神,为我本生命观的代表。西方近现代哲学家叔本华也曾说:“生命本身就是满布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小心翼翼、千方百计避开这些暗礁和漩涡,尽管他知道自己即便历尽艰辛,使出‘全身解数’而成功地绕过去了,他也正是由此一步一步接近那最后的、整个的、不可避免的船沉海底,并且是直对着这结果驶去,对着死亡驶去。”接着,在尼采“上帝死了”的呼声中,把人类带进了以生命意志为特点的我本生命观的世界。

  从佛教缘起论的角度来看,上述看法自有他们的长处,但也有其局限。在佛教而言,人只是六道中的一类,并不代表全部的生命现象。生命是由五蕴构成,其中没有不变的物质存在,又不同于物本的认识。同时,生命是因与缘和合作用的现象,没有不变的真我存在,所以非神本。而“我”也是精神与物质构成的暂时生命现象,也无不变的“我”。对此,太虚大师也曾从人生观角度分析说,这样的认识“皆有所是,亦皆有所非”,“为人间的安乐计,则人本的、神本的人生观为较可;为理性的真实计,则物本的、我本的人生观较可”。这四种观点,对于生命的认识皆有一定启发作用,但须有抉择地进行甄别。因为生命现象十分复杂,一般人仅能从个人有限的知识和理性出发去认识,所以产生了许多困惑。有些人在错误生命观的影响下,不惜伤害他人生命,做出对社会、对人类不利的事情;也有人因此追求物质至上,信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还有人形成了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生命观,由此走向狂妄自大或消极自弃的人生歧途。佛教认为,对于生命的正确认识,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关系到人类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从个人方面说,也涉及个体生命能否发挥自身积极作用,获得智慧,得到从痛苦中解脱的幸福。以下,我想从佛教对生命的启示,来谈谈生命的意义。

  佛教生命观的本质

  佛教生命观揭示,现存生命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为特征,精神(受、想、行、识)与物质(色)的互动,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当五蕴离散时,并没有一个常存不变的真我存在,而以业识的形式流转,这是它与有神宗教的区别所在。如佛陀所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当我们执著物质的身体或精神是我,就构成生死流转的动因。佛教认为,在生命自生至死的持续过程中,由寿(生命存在所依的物质部分)、暖(体温)与识(精神)和合,为其存在形式。寿维持暖与识;暖与识亦维持着寿,三者相互依存以延续生命,此时的生命被称为“本有”。当一期生命临终时,寿、暖、识分散,执持生命的识与肉体脱离,就从本有进入死有状态。而此期生命结束,到再次投生前的存在叫做中有。下一次的投生则为生有。

  在生命流转中,推动其不断投生的就是业力,这是有情以前善恶行为所积存下来的力量。在无常无我的身心活动中,生命是不常不断的。我们所做的一切虽已过去,但并不等于没有,它转化为动能而不失。等到现有生命变坏时,存在的动能——业力,就引发并形成新的身心活动。此依业而有的流转,并无主体的我,也不是现存生命体上所显示的假我(此指世间一般人所称我的代名,佛教并不否认它的暂时存在)。佛陀曾说:“有一种见,如是如是说:命则是身;复有如是见:命异身异;又作是说:色(受、想、行、识)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这也是佛教对印度当时“真我轮回说”的批驳,从而形成佛教生命观的特质。

  关于生命如何流转,佛教以“缘起论”为其本质;以“十二缘生法”作为流转过程的诠释。佛陀曾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说明生命现象以无明(长久积累的烦恼与业)为始,以行(造作诸业)为助缘,从而形成新的生命(识);业识投胎之后,与肉体和合而成名色(只有胎形);到胎儿长成眼等六根成人形时为六入。出生之后,因为与外在环境的接触(触),而生起种种感受(受),并对感受产生苦乐分别而有爱欲生起(爱)。又因对爱执著不舍,而有追求之行为(取),由此生成新的业因,招感未来果报(有)。接着,有将来五蕴和合之生命体(生)的产生,并有新的生死(老死)。以上十二支,以起惑、造业、受生三个层次,说明生命的延续过程,并生成缘起的、周而复始的因果链。

  但是,佛教的缘起生命观,并不以说明生命的流转过程为满足。佛陀更告诫弟子们要正见缘起,不能于此产生执著:“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前生),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后世),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我们必须“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不在过、未两世的理论说明上纠缠,才能最终解脱生死,不为烦恼痛苦所逼,这是佛教生命观的重要特征。

  佛教生命观的特点

  由佛教“缘起”的生命观为基础,我们可以深入发掘出佛教生命观的诸多特点,如珍视人生、生命平等、趋善进化、终极解脱等。这为当代人应如何认识自己及一切生命现象指明了道路;为树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契机。

  佛教生命观要求我们珍视人生。在缘起的生命观中,个体生命由于所造善恶业的差别,故招感不同的果报。佛教以六道来说明生命的存在形式,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生命就在此六道中,不停地生此死彼,了无出期。人身在六道中的特胜,印顺法师曾进行了总结。一、从所处的环境说,生在三恶道的众生,因所受苦难太深且没有间歇,所以无暇旁顾,更何况修学佛法;阿修罗道因嗔心太重,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与天争斗,没有时间学习善法;天道则因各种诱人欲望太多,只顾享乐去了,所以也没有时间修行;只有人间苦乐参半,所以能知苦、厌苦,常思从痛苦中脱离出来。二、从心行上说,与其它生命比较,人类具有惭愧之心,能由此止恶行善。三、从智慧上说,三恶道众生少有智慧,只有人类能运用思维去改善生存环境,并通过修行证得出世智慧。四、从精神上讲,人类有坚强的意志,能克服困难、忍受种种逆境而实现目标。总之,人道的殊胜非其它生命所能比,所以佛教非常重视人身的作用。佛陀曾将人身的珍贵比喻为:“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人身之难得,比瞎眼乌龟碰到飘浮于大海中的木头上的孔还要难。

  但是,佛教要求我们重视人身的目的,是让我们珍惜此身,用于修学善法、求证解脱。佛陀一再告诫弟子们:“于四圣谛(苦、集、灭、道),当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珍视人身的生命观,也是对于那些消极厌世者的警示。佛陀告诉我们,在没有求得解脱、真正出离之时,绝不可自暴自弃,甚至自残生命,草草了结此生。尽管现世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处于痛苦中,但没有哪一种苦,比得不到人身而流转生死更苦。

  佛教生命观告诉我们,一切生命是平等的。缘起论的真谛,即在于它的平等性。因为缘起法的核心,正在于破除我们对自性的执著,从而获得无自性的生命观。所以,众生是平等、没有差别的。印顺法师总结说,从缘起法而深入到底里,即通达一切法的无自性,而体现平等一如的法性。这一味平等的法性,不是神,不是属此属彼,是缘起法的本性。从这去了达缘起法时,不再单是相依相成的关切,而是进一步的无二无别的平等。大乘法说:众生与佛平等,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都从这法性平等的现观中得来。

  在平等的生命观中,我们对待自己以外的一切生命时,并没有任何优越感。现有的名利地位,甚至文化上的差异都只是暂时的。我们不能因此去鄙视、甚至敌视其它众生,这是避免战争的最终源头。平等的生命观也告诉我们,人类没有权力为满足自己的生活,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我们只有慈爱一切生命,才能真正有益于自己的生命。

  缘起的生命观,让我们寻找到生死的起因并从根本予以破除,从而得到积极、向上的生命。佛陀曾说:“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间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灭自没。”要求弟子们于缘起法上认真观察,自然不受生死之后有苦,侧重于断除个人的烦恼而言。但缘于法性平等之大乘四宏誓愿,则进一步表达了积极关心众生的生命态度。佛陀在《法华经》中告诉我们:“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这也是大乘菩提心的根本内涵。

  在大乘佛教中,常以十法界来说明生命的呈现形式。其中,解脱世间烦恼痛苦的为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流转世间的为六凡: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修学佛法,就是让我们从恶道向善道上升,再由世间善道升到解脱烦恼的出世解脱道,并进一步修学大乘而最终成佛。从中可以看出,佛教的生命观也体现了“进化”的思想。但这种进化与世间物种进化是不同的,它表达了一种在积极利他中求证最高解脱的思想内核。所以,在佛教历史上,才出现了很多高僧为法舍身的壮举。法显西行求法,经历了“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的苦难;玄奘西行途中,亦立志“为求大法,发趣西方……纵死中途,非所悔也”;鉴真东渡日本弘法前,同样表明了“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的心迹。大德们的这种精神,正是佛教生命观的积极表率。由此可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佛教消极厌世的看法,确实值得商榷和重新审视。

  总之,佛教以缘起思想为内核的生命观,表达了珍视人生、生命平等和积极进化的理念,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对当前世间“物本”生命观所导致的拜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是一剂很好的清洗良方;而对于当今盛行的自杀现象,也提出了明确的忠告,充分展示了佛教生命观积极的现实意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