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什么是福德,什么是功德?


   日期:2016/6/11 21: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福德,什么是功德,这个需要有个明确的认识。如果不把这个问题理清,就会胡子眉毛一起抓,搞得一团糟。

  所谓的福德,就是福报。落实在实际当中,就是可以拥有财富,拥有地位,拥有好的环境,家境平安,诸事顺利。福报足够大,可以升入天界,其环境更加殊胜美好。但是不管有多大的福报,也只能止步于天界,而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因为修福报是有局限性的。例如历史上的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但是却被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福报和功德并不是一回事。来源不同,其结果也不相同。”

  曾经有一句话,叫做修福不修慧,大象带璎珞。也就是说,如果只修福报,不仅不会出离轮回,还有可能在贪心驱使下而堕入畜生道,由于他有福报,会披金戴银成为宠物,但是却无法改变堕落的事实。

  即使有的人修的福报可以升入天界,待到福报享尽,还会堕入恶道之中。在证道歌中说,犹如对天射箭,势力尽,还是要堕落下来。

  既然如此,何以佛教还要提倡福慧双修呢?佛教当中所说的福报,并不是要求人们去修世间的福报,而是要修出世间的福报。何以叫做出世间的福报呢?就是去修无贪、无嗔、无痴。其方法可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通过布施,消灭自己心中的贪念;通过持戒纠正自身及自心的错误行动及观念;通过忍辱,培养慈悲通达的心地及无畏的精神;通过精进,保持信愿行的不退转;通过禅定而摆脱境界的牵动。如果一个人达到这五种要求,那么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生死病苦,都无法动摇他的心智,使之成为出淤泥而不染的在世贤圣。

  基于这五个基础,修行人的身心才能得以清净,心清净则佛土清净,佛智才会开显,才会拥有和佛一样的智慧。这就是菩萨六度的真正含义。

  纵观论坛之上,那些汲汲强调修福之人,追求感应,追求神通、追求财富,追求地位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一切都是自心化现的虚假境界,故而佛说福德无实。这些东西本来应当加以防范和摒弃的东西,却被一些人紧紧地揽入怀中当成至宝。岂不可怜哉?

  佛在经中讲,学佛有二十难,其中就有豪贵学道难。有势不临难。没有开启智慧,在拥有财富地位后,很难再思出离,很有可能会堕入为富不仁的泥潭。这样的人如何才会出离世间而成佛道呢?

  福慧双修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也就是说,修福需要智慧做引导,修慧需要修福做根基,二者缺一不可。

  追求世间福报那不是功德,那只是世间人贪心作怪,是在利用现有的资源换取今后更大的利益,这只是一种利益交换,不是学佛,也无法把他们称之为佛教徒,只能叫做投机者。

  慧即是智慧,智慧从深入佛经得,是从离财色名食睡得。从看破放下中来。看破放下是功德,而不是追求感应、只求财富等在贪心驱动下的行动中所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福德       功德)(五明学佛网:福德       功德)  

 傅味琴居士:赞师大乘道功德(2006年能海上师圣诞开示)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