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观察心念的几条原则,超越心念、自在之路


   日期:2016/6/12 7: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对心念保持敏锐,保持觉知。了知心念的特征,当心念生起时知道生起,当心念消失时知道消失,这就是观察心念。

  观察心念,

  首要的,是“敏锐”,即禅修者要具有“捕捉心念”的能力。

  其次,要能与心念“保持距离”,不会“掉入心念”之中。

  在实际观察中,只对“心念”这一“现象”保持机警的“觉察”,不谴责、不贪爱,只是看着觉知的对象,这是较难做到的。从个体的欲念出发“评价”外在的身心事物,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习惯;

  在禅修中,这种不良的习惯往往大量地损耗定力,让禅修者的心无法专注下来。

  只是对“当下”进行觉察,这是优秀的禅修者的品质,他能够超越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不以过去的知识来评价当下的身心现象。

  心始终处在“当下”,不分别,不造做,敏锐而清静,这是非常好的禅修心理条件。清晰地感知当下一念,保持平等心,只是敏锐地觉察,在这一点上反复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的心已经保持清新、机警和柔软,那么,如下的几个原则也许可以帮助你有效地理清禅修道路上的一些问题。

  一、心念不同于物质——名色分别

  1、细心地觉察,心念只从你这里生起;它从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与外界的接触当中生起;

  2、对于心念,看不到也听不到,但心可以感知到——细心体会这一点。

  3、心念的内容虽然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本质上它只是一种现象——与物质现象完全不同的一种现象。平常人们只注重心念之内容,往往忽略对心念本身的认知——心念是一种无形的意感。

  ■以上三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小主题,没有先后次序之别,你可以进行单项练习。

  练习的目的是“发现心念”,进而进行“觉察”,然后“体会”它的“非物质性”。你可以把上述主题“应用”于触目所及的“任何事物”;

  例如,当你看到门前的树木时,你要留心,当眼睛与树木相接触的刹那,心念就已经生起了。

  二、只是倾听——增长平等心

  1、当心念生起时,你完全只是倾听——学会倾听;

  2、不论这一心念的内容特别难以令人置信,或令你很感动,你只需要留心倾听;

  3、倾听不是赞同,也非否定,它只是倾听——看着它们。

  ■这一小节是训练心理素质,属于戒、定、慧之中的“定”的范畴。

  “定”非常重要,没有它,你无法实施实际观察。修行者必须训练心,让其具有倾听的良好习惯;但真正的倾听(不为所动)需要以定力为基础。对看到听到的发表意见早已是欲界众生根深蒂固的习惯,现在,需要练习,不再对看到听到的事物发表意见,只是倾听。

  接受与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但要完全做到“只是倾听”却是一项重大挑战。评价事物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性,与人之本性有关,这正是摆脱它的难度之所在。

  无论如何,掌握一项技术是需要练习的。“只是倾听”是一项技术,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三、允许任何心念生起——不拣择

  1、不要驱除心念,让它们生起;即使是所谓杂念,也不要驱除。给每个心念的生起留一个宽松的环境;

  2、对心念不要思维,不要追寻,不要找原因,只是感知;

  3、某些心念会带来喜悦,而另一些心念会带来痛苦,如此等等,不要执着心念以及它所带来的喜悦,也勿排斥随之而来的痛苦;如此可保证对心念进行纯然的觉察。

  ■修行者如果不执着,不控制,有一颗超然之心,他会在轻松中做到觉察。

  执着与控制的心会带来紧张,让你的心理空间很小,在跼促的心理中,真正的觉察是无法展开的。修行者要调整心态,不要对心念进行控制。但心念很细微,你对它的期待与控制很难为你所觉察,这是禅修的难度之一。

  让它们发生,而你只是旁观者;不论发生什么,就让它发生。你并没有期望,你只是看。真正的“看”是很真实的,要体会看的真实性。

  四、不受心念的迷惑——提升定力

  1、一念生起,这心念带给你的境界即刻现前,不要相信它;

  2、如果你能不受心念的迷惑,不再相信它告诉你的内容,你的定力会得到提升;

  3、带着定力,稳住心神,不随心念指使,也不延续它,任它生起消失。

  ■对于心念,要识破它,不能受其迷惑,完全掉入它的陷阱。

  如果你决心不再相信心念,你就有能力摆脱它。心念是不实的,但人们却一直受它的驱使,成为它的奴隶。面对每一个心念,努力做到不即不离,不相信也不排斥,只是观察它,以期发现它无常无我的本质。

  五、不要关心心念的内容——舍

  1、修行者的“勇气”之一,是“不再关心心念的内容”,这勇气来自于真实的体验与智慧。他反复体会过那种在心念之中不断延续心念的方式,那是一种在无止尽的痛苦烦恼中轮回的方式;

  2、如果你依然“重视心念的内容”,那么,这是方向性错误,你无法从心念中看到真理——确认这一点很重要。这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智慧的修习者,以“超越心念”为目标,而非在心念中打转;

  3、探索心念的真相,是从心念中超越的最好方法。当你完全了解了心念的真相,你将不再执着它。这一切的超越行动,都要根植于面对心念的每一个经验之中。

  ■这一小节是这个禅修练习的最后三个重要提示:

  1、不再关心心念的内容;

  2、关注心念的内容会让你错失禅修的目标;

  3、把心根植在面对心念的质朴经验中。

  每当意识到心念,你需要想起这些提示,它能帮助你调整方向。一般的是,修行者不是看不到心念就是迷失在心念当中,更为严重的是,修行者对自己的这种情形却全然不知。这些提示会让你在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里保持基本正确的航向。

  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完全地开放心胸,不再根据过去的知识与经验来界定眼前的身心现象。在这条解脱烦恼的道路上,佛法正见是非常重要的。让心保持清晰敏锐,与心念保持距离,观察它而不迷失在其中。可能多数人都会有恬淡地面对心念的时刻,如果你曾细心地体会过,那种仅仅只是淡化心念的情形就会带给你巨大的轻松感。两厢对比,你会发现为心念所奴役是非常痛苦的事;这也从另一面证明,认知心念的本质,从它之中解脱出来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正确的禅修必须遵循佛陀教导的修习方法,这就是为什么修行必须要以经典为基础的缘故。如果要理解修行方法的源头,请拜读《大念住经》,正确的禅修原则基本上都源自于这部经典。

  你必须亲自面对心念进行练习,才可能达成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提升定力的练习是必要的。没有定力的心是涣散无力的,它无法看到实相,这正是佛陀一直强调戒、定、慧(八正道)这三个层次为其修习步骤的缘故。

  从本质上看,禅修练习是训练你的心进行正确的观察与思考。

  上述这些准则,给出了观察心念的几个大原则,可供禅修者参考。禅修旨在化解你目前看待心念的错误态度,通过练习,你可以获取正见。只是阅读是无法获取正见的,佛法修行有三个阶段,即闻、思、修。

  阅读是第一个阶段,之后的思维是领会基本要领与方法,最终,所有的步骤都要落在实际修习这个最重要的阶段上。

  所有的禅修准则,都必须要付诸实施。为此,修行者必须在实修中尽力地一个一个地实施这些原则,这就是说,修行者自己必须拿修行当回事,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在这件事情上。走马观花式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运用佛法正见的禅修练习,与世俗练习的方式有所不同。禅修者要以“超越心念”为目标,而非如世俗一般,只“在心念之中”找寻归依。如果目标错了,后续的一切禅修行为都将出现错误,这就是你必须要把超越心念放在首位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观察       心念)(五明学佛网:观察       心念)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如何观察人生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 

 普献法师:心念影响健康 

 杨云唐居士: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慈法法师:三种观察必然往生 

 净界法师:印祖: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观察 

 如瑞法师:把握心念 

 明奘法师:让心灵平静下来 观察呼吸的实验 

 明奘法师:观察呼吸 禅修简单、真实又自然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