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凡夫入报论


   日期:2016/6/16 8: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是本书为匡正当时教界其它各宗对净土教义的谬见而阐述的论点。南北朝以后诸家宗师纷纷提出各自对弥陀净土之佛身、佛土的看法,归纳起来大体不出以下三种:

  1.报身报土: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由法藏菩萨之果报所成,因而凡夫不得往生;十念往生乃是「别时意」。摄论宗诸师多主张之。

  2.化身化土:弥陀净土是「事净粗国」,亦即是「事净土」,与「应化土」相同,故以弥陀如来为化佛,极乐净土为化土,凡夫虽可往生,所生的是化土,所见的是化佛。净影寺慧远大师、天台宗智顗大师、三论宗吉藏大师等主张之。

  3.弥陀净土通于报化,初地以上的菩萨生于报土,凡夫及二乘行者则生于化土。迦才法师、道世法师、元晓法师等主张之。

  以上三说虽各不同,但都同样否定凡夫能生报土:(1)虽认为极乐是报土,但完全否定凡夫之往生,亦即指十念称佛只是种下了来世能够往生的因,藉此因未来世才有修行的缘,而待其修行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方能实现往生。而(2)(3)虽肯定凡夫能生极乐,却判定极乐是化土。

  这些看法显然由于不知弥陀本愿的深义,既违经失理,且大大地阻碍了净土教的传布与发展;善导大师的弟子怀感禅师慨叹地说:「自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因此道绰禅师引用圣言量显明凡夫入报土之宗义。首先判定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是报身、报土,本书第一大门第七章引用《大乘同性经》言:「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因为「净土乃酬佛之因位愿行而现成者,故说皆是报土。」而于净土中得道成佛者,亦当然为报身。其次判定凡夫依靠弥陀之本愿能够往生弥陀之报土,其第八章说:「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同往,……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

  关于「凡入报土论」,道绰禅师的嫡传弟子,弥陀化身,名满教界的善导大师继承之,于其「楷定古今」之《观经四帖疏》第一卷〈玄义分〉七门料简的第六「和会门」之六,对于弥陀净土是报非化的义理作了精要究明之后,并设问答说:「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其《法事赞》亦言:「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又言:「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观此可知师资之释,如出一口,深可信凭。

  诚然,垢障凡夫没有自力能够脱出三界六道的秽土,然而正由乘托弥陀本愿弘誓,不但永离秽土的轮回,且能直入报法高妙的净土。是故,明知凡夫得入报土,在于本愿称名。

  本书文体有两个特色:一、引文取意、搜酌会通,二、念观合论、要弘奄含、随他诱引。

  一、引文取意、搜酌会通:道绰禅师在本书大量引证经律论释之文多达五十余部,其引文有一特色,亦即未必依其经论之字字句句照抄不误,而是搜罗群经,斟酌其义,加以融会贯通之后,暗记经意于心中;一旦著书立说,则取其意而造文,古人将此谓之「引文取意」及「搜酌会通」。

  诚然,虽有经论之文,但大多古文艰涩,义理深奥;甚或长篇累牍,望而生畏;其中难免文不尽言,言不尽意。且凡夫无智,缺乏读经眼,不免感觉难读难晓,甚至误解其意。如今道绰禅师才学渊博,慧眼高迈,搜罗群籍,撷取精华,将其深文奥义,以深入浅出的笔调,易读易解的文句,垂示于我等无智凡夫之前,使我等能够一目了然,悟入妙谛。可说契理契机,而又雅俗共赏。其用心良苦,令人顶戴感恩。

  如「本愿取意文」说:「《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纵令一生造恶」之六字,《大经》虽无其文而有其意;因本愿的「十方众生」之语,不知何等众生,绰禅师深知其义,而言「一生造恶」之机。因为弥陀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之故;犹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人可以放心。故十方众生中有凡有圣,以凡为本圣人为旁;凡夫之中有善有恶,恶机为本善机为旁;恶人之中,平生之机尚有遇法得救之缘,唯独临终之机,已无其它方便,若无本愿功德力之救度,将见当下直入地狱,所以弥陀大悲,特怜临终恶机,无他方便之辈,故言「临命终时」;同时以「纵令」二字包含「一生行善」之机。如是则所有一切众生,上自上上品之大乘善机,下至下下品之五逆恶机,皆不漏于本愿。若无绰禅师的取意之文,则弥陀悲愿有隐而不彰之憾,而造恶之机无回心皆往之道;今绰禅师为天下后世彰显弥陀愿王万机不漏、平等普济的本愿深义,令人感荷。

  又,本愿之「乃至十念」,时人多解释为「观念、意念」之念,失去了易行之所以易的本怀,违背了弥陀五劫思惟的本愿。绰禅师纠正之而解释为「十念相续称我名字」,以「称」释「念」,彰弥陀之本意,显易行之至极,经意由之而始显明;到了善导大师则直以「下至十声称我名号」取意之。师资之释,可谓通彻佛意,朗照古今。

  尤其短命临终之机既能仅以十念往生,则长命平生之机更能获得往生决定。由此亦可知:地狱相现、必堕无间之临终恶机的十念往生,非此恶机本身之力,此恶机一生只知造恶,不知修行;乃是弥陀本愿大悲之功德力用显示于临终恶机之上,此恶机即以十念流露其回心归命、殷切望救愿生之心;当然假若命促一息,来不及十念,则五念三念乃至一念,亦必往生;本愿成就文说:「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因为往生之功在弥陀巍巍的本愿力,不在儜弱怯劣的凡夫身;故不问善机恶机,但念佛皆往生。

  「但念佛」并非排斥其余诸行,而是欲生弥陀净土,不依靠自己修行之力。若论敦伦尽份,闲邪存诚,持斋戒杀,济贫扶弱,随缘随力行五戒、十善、六度,乃是深信因果、愿生极乐的净土行者分内之事。只是欲生彼国之人,应该首先知道众生善恶虽然轻重不等,弥陀佛心却是平等普济。若能如此体悟,则善机感念佛德更加力行善事以报恩,恶机蒙佛救度自能洗心革面以行善。故生起真正报恩、行善的力量,其根源来自对弥陀大悲的触动。

  人之内心若有弥陀的生命,自能以佛心为心,以佛行为行;喜行善事,乐恕人过。因为感受到弥陀爱护我们,使我们也会爱护他人;弥陀宽恕我们,使我们也会宽恕他人。更因获得弥陀惠赐庄严的极乐,蒙受弥陀偿还累劫的冤债之故。

  人虽不能爱护、宽恕他人,亦能获得弥陀的爱护与宽恕;人若一旦感受到弥陀的爱护与宽恕,也必能爱护、宽恕他人,若其不能爱护、宽恕他人,便是尚未体悟弥陀的爱护与宽恕。「触光柔软」乃是法尔自然之理,故一生造恶之机,若信本愿,蒙光摄护,便能「转恶成善」,这是自然之事。(克实而论,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何罪不造,何怨不结?负人之债,不可称量;所以不是自己宽恕他人,乃是请求他人宽恕自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       慧净法师)(五明学佛网:净土       慧净法师)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奉劝称念观音圣号者回向净土、愿生净土 

 大寂尼师:净土探究 下册 

 大寂尼师:净土探究 上册 

 大寂尼师:诸佛尽赞阿弥陀佛劝助生净土的主因 

 大寂尼师:如何证明临终往生净土? 

 大寂尼师:死后助念难生净土的实例 

 会性法师:小净土文略说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