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


   日期:2016/6/16 9: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师是净土法门的集大成者,世称「弥陀化身」;每念佛一声,便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声声佛号,声声光明;因此,唐朝之皇帝尊称大师为「光明和尚」。

  当大师撰写《观经疏》之前夜,西方净土境界现于梦中;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圣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观经疏》完成之后,连续三夜,极乐依正,朗朗现前。因此,《观经疏》等同弥陀亲说,尊重如经。

  大师于二十几岁即已亲证三昧,往往能于定中进入极乐世界;每于佛前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其自行化他之盛德,难以形容,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可说超群拔萃,少出其右。

  唐朝文谂大师、少康大师共纂之《瑞应删传》高度赞言:

  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明朝之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深心感伏的赞言:

  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设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现代之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至诚崇仰的赞言: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又以梵呗唱赞而言: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又劝人应信「大师所说当作佛说」,而以偈赞言:

  世传师是弥陀现 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谦 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 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 所说当作佛说看

  大师深受历代高僧大德之崇仰推重如此。

  大师依据净土经论所阐明之净宗宗旨及思想,一言蔽之,即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八字。亦即:

  善恶凡夫,得生报土,唯依本愿,称名念佛。

  「本愿称名」:本愿即是四十八愿中之根本愿--第十八愿,此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本愿大意是:

  十方众生,愿生极乐,乃至十念,必定往生。

  「十方众生」即是「一切善恶凡夫」。

  「乃至十念」即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称名念佛」,长命之机则上尽一形之念佛,短命之机则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总之:不论何人,愿生极乐,只要念佛,则乘佛愿力,必得往生。简言之,即是「念佛乘佛愿,必生极乐国」。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这是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本愿力。

  是故大师于《观经疏》〈玄义分〉以第十八愿之义判言: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又于《观经疏》之结文说明「本愿称名」之「念佛」即是「乘佛愿力」,并以此作为《观经》一部之结论,其文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本愿称名」之义,龙树菩萨于《易行品》释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此之「本愿」即是指第十八愿,「称名」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乃至十念」,「自归」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欲生我国」,亦即「愿生彼国」;如是之人,实时入必定(正定聚),故劝「常应忆念」。又说: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

  「本愿称名」之义,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继承龙树菩萨而标示于「易行道」言:

  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

  「佛因缘」是指第十八愿,因为一切善恶凡夫,愿生净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力故。

  「乘佛愿力」即是「乃至十念」之念佛,念佛即自然乘佛愿力故。是故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之结论言: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以此明知:十念之念佛,即是乘佛愿力,便得往生;信而行之,即是「信佛因缘」;不信不行,即非信佛因缘,亦非乘佛愿力,不得往生。

  换言之,何以「十念念佛」之众生,便得往生?因为「念佛」即是「缘佛愿力」故,便得往生。信者信此,行者行此。故《往生论注》之结论总结而言: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摄护念佛人之「弥陀愿力」)可乘,当生信心(念佛),勿自局分也。

  此弥陀第十八愿之义—本愿义,始由龙树菩萨开阐,再由昙鸾大师继承,后由善导大师大成之。祖祖一脉相承,了无异议。

  「凡夫入报」:善恶凡夫,依本愿之念佛,所得生之土,即是极乐世界之报土,而非化土。大师于〈玄义分〉引经证明而言:

  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因此,本宗以「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报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

  此弥陀报土乃是为凡夫所施设公开之净土,大师于〈玄义分〉设立「凡夫入报问答」之文以明「凡夫入弥陀报土」之义而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念佛为因,佛愿为缘,因缘和合,致使五乘齐入报土。

  大师于《往生礼赞》亦言: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因),以佛愿力(缘),易得往生(果)。

  又于《法事赞》言: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依大师之宗义建立净土宗而言:

  我立净土宗之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是菩萨往生的净土,而凡夫也能够往生,完全是依托弥陀之本愿力,此即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以上皆是彰显「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净宗根本义。凡大师之论释,皆为阐明此义。

  又,大师对第十八愿(本愿)有非常简明扼要,立论坚确不移,语出警悟十方,句句显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释。即《观念法门》三十二字「本愿释」言: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 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以及《往生礼赞》以四十八字解释本愿及成就文(四十八字愿成释)言: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 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 必得往生

  此「四十八字愿成释」可谓净宗宗宪,放之四海皆准,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舍此,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日本净土宗之开祖,智慧第一、势至应现之法然上人,极口赞仰此释而言: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慧净法师)(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慧净法师)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