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蔡礼旭老师的报告,《群书治要》对世界和谐的启示


   日期:2016/6/30 21: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生:《群书治要》对世界和谐的启示。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宗教领袖,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兄弟姊妹们,大家好,阿弥陀佛。非常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礼旭这个学习的机会,今天能再次来到巴黎,与诸位仁者齐聚一堂,从各个宗教的智慧,从每个民族的智慧当中,一起来寻求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之有效方法,礼旭深感荣幸。藉此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庆祝佛诞节的殊胜机缘,礼旭也愿以学习师长,净空老教授教诲、学习《群书治要》、学习老祖宗智慧之点滴心得,向诸位仁者汇报,敬请批评指教。

  和平安定,是全人类深切的期盼。

  中国有一句谚语:「家和万事兴」。自古以来,帝王统治国家、教化百姓就是一个和字,所谓「政通人和」、「安和乐利」、「和气生财」,无不是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中国北京的故宫,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这三代历时将近五百年。皇宫里有三个最主要的建筑物,称为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代表要时时养一种和谐的人生态度,然后时时循中道而行,时时又能保持这样的德行。

  六百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那时候郑和的舰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将近三万人,一百多艘舰船走遍了全世界,没有侵略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占领一个地方,带给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国农耕及各种生活技术,是和平之旅。六百年后,所利益的国家地区之人民对他还念念不忘,七次下西洋都经过马六甲,马六甲的人民一直到现在,每条街道都有郑和庙。事实证明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一、人心不善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群书治要.尚书》

  如今地球灾变频繁,举世纷争不断,全人类都希望化解灾难,实现安定和平,如何能真正用和平的方法去达成?《论语》里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事情都要从根本来思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净空老教授常用中医来譬喻,如要治病,首先必须把病根找到。我们现在来反思家庭、社会的种种问题。从身体来讲,现在的癌症、文明病非常多;从心理上来讲,现在的精神病、自杀率非常高;从家庭来讲,父子冲突、夫妻冲突、兄弟冲突,还包含不孝养老人、不教育下一代,这些整个家庭关系的问题;到社会当中,犯罪率节节上升,下一代的青少年犯罪率也很高,包含整个堕胎的情况,全世界一年堕胎超过五千万人,这是连禽兽都不会做的事,但是现在人类却在做,这是社会问题;以至於种种的天灾,看起来现象非常复杂,但是从根本人心上来看,事实上并不复杂。《尚书》是很早的一本中国的经典,里面提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句话点出了所有问题的大根大本,在人心。因为人心他追求利欲,追求自私自利、追求欲望,才会产生这些种种的问题。只要人心从利欲的追求、享乐的追求,转成道义、转成节俭,这些种种问题就会去掉。

  (二)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群书治要.荀子》

  在《群书治要.荀子》里讲,「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道义胜过利欲的时候就是太平盛世,利欲克制了道义的时候就是动乱时代。其实圣贤的一句话就能解决我们家庭跟社会,以至於国与国的所有问题,就是「义」要放在前面,「利」要放在后面。郑和重义轻利,想的都是各国百姓的幸福安乐,所以能与各国和谐友爱、共存共荣。

  (三)哀公问於孔子曰。寡人闻之。东益不祥。(东益。东益宅也。)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群书治要.孔子家语》

  人类的灾难,来自於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二千五百多年前,这《群书治要.孔子家语》就有记载,有一次国君问孔子:我听说房子往东边盖会不吉祥,真是这样吗?孔子就抓住这个机会,给予国君最重要的治国智慧,告诉国君:房子往东边盖不会不吉祥,但是有五件事情是真的不吉祥。第一,「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都是损害别人而利益自己,都跟人争,这个人一生不可能有福报,应该是念念为人想,心量大才有福报,所以认知错误,他一生不可能吉祥。第二,「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孝顺为齐家之本,遗弃老人只顾孩子,这个家没有孝道承传,那家一定不吉祥。第三,「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贤德的人、正直的人都不用,用了很多谄媚巴结的人,那这个团体、国家就不吉祥了。第四,「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长辈、老人不教伦理道德做人,下一辈又不学,整个风俗快速堕落,这是社会风俗的不祥。第五,「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圣人没有被重用,甚至於圣人的教诲没人要学,反而是功利主义挂帅,利欲薰心。从自身到整个世界不吉祥、不和谐的根源,孔老夫子在《孔子家语》里早就讲得清清楚楚了,所以只要能真听老人言,就能幸福在眼前。

  和谐世界,从内心的和谐开始。

  一、人之初,性本善。

  中国童蒙经典《三字经》头一句就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人都有纯净纯善的性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也是《群书治要.论语》里面的教诲,本性本善,习性不善,被染污,学坏了,善与不善冲突了。就如刚才所说的义与利,利害、利益当前,第一个念头想到自利还是利他?我要自利,你也要自利,就发生冲突了;如果都想到利他,冲突就没有了,这是根本的根本。所以和谐世界要从内心的和谐开始,因此教育就非常重要。「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把教育办好,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受污染。

  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老教授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生不息,就是靠教育。《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国之君建立政权,领导人民,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教学。教学上了轨道,国家政权就会非常稳固,就能长治久安;要是疏忽了教学,国家政权就不稳定,社会就容易动乱。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我们的祖先尧舜他们都是圣王,他们不只自己成为圣贤,他们希望所有的子民都成为圣贤,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道统,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些圣贤人他人生的价值观是什么?明明德就是爱护自己,让自己这一生的智慧、德行达到圆满;在亲民,是让自己的家人,以至於生命当中的有缘人,也能达到圣贤人的境界,这是亲民;所以爱人爱己达到圆满,叫止於至善,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所以从尧帝那个时候,他就洞察到人需要教育,人不学,不知义。他通达人性,他能洞察到,假如人只是吃得饱,饱食暖衣,穿得暖,逸居而无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很安逸的过生活,却没有教育他的话,「则近於禽兽」。圣人他洞察到这个问题,他有担忧,所以赶紧让契当教育部长。这个契也是孔子的始祖,商朝的始祖,当教育部长。教什么?伦常大道,五伦教育,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有了这些教育,五伦关系的冲突就能够化解掉。

  「贞观之治」对世界和谐的启示。

  圣贤的教育是超越时空、超越种族的真理,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只要遵循去做,就能有好的结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每一个朝代都印证。周朝遵循古圣先贤尧舜之道,四十年无人犯罪,监狱的刑具都生锈、坏了,还要去修理。而经过一、二千年以后,唐太宗皇帝按老祖宗教诲来做,再创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群书治要》就是唐太宗下令编的,诚如魏徵大人於序文中所说的,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每天手不释卷学,而更重要的,他能成就贞观之治一定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他才能够感化臣民。唐之前的隋朝,再之前的魏晋南北朝,已动乱了一、二百年,而太宗执政初期国家十分困窘,连年大旱令国库空虚,米价腾贵,人民苦不堪言。然而仅仅二、三年之后,国家已是一派欣欣向荣,不仅稻米恢复低价,民风也变得十分淳厚,彼此信赖,即使对陌生人也充满友善。旅行在外的人们可以不必带路费,沿路大家都会给予帮助,史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比拟三代大同之世。

  在《资治通鉴》有一段记载,贞观六年夏天,唐太宗视察死囚的监狱,听到死囚们思念老迈双亲,感到非常怜悯,太宗重视孝道,十分仰慕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因存孝心,看到死囚萌生一念孝心,就感同身受,就让他们都回家孝养父母,约好来年的秋后再回来就死。孝心开显,必得忠信,结果第二年秋天,这三百九十人竟没有一个人逃亡,都自发回来等待斩首,而最后太宗也赦免了他们。这就是太宗以好学、德行成就了天下归心之盛世。贞观之治的实践告诉我们:圣贤教育对於个人之福祉、国家之治乱、世道之昌盛至关重要。所以《群书治要》之重现,实有其神圣使命。这部宝典既能帮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并奠定整个大唐三百年盛世的基础,也必能为当今各阶层领导者、志士仁人提供珍贵借鉴。

  中国的习主席热爱中华文化为众所周知,主席的父亲习仲勋老先生高度肯定《群书治要》这部宝典。主席执政只短短一、二年即达到万民归心,世界各国高度肯定,单就提倡廉洁、提倡节俭这一条,一天就替国家省多少公帑,培多少福报,这都是无法估量的!所以《群书治要.孝经》里讲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个国家有一个好的领导,百姓就有福。

  《群书治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智慧。

  一、修身。「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群书治要.礼记》

  以下我们就从《群书治要》里再选取几句来交流。首先,从修身方面,《礼记.曲礼》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傲不可长,傲慢心一生起,人就无法虚心受教,也就很难再成长,因为学问成就的大小是建立在谦卑受教的态度。欲不可纵,人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戒除,所谓「玩物丧志」,沉溺在玩乐当中不能自拔,「欲令智迷」,所以人的习性不能放纵,一定要养成自制力,要克制欲望。《傅子.仁论篇》说到:「德比於上则知耻,欲比於下则知足。」生活的所需跟中下阶层的人比就好了,不然比来比去,福报花完就禄尽人亡了。有个真实的故事,两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朋友,福报一样,可是一位放纵欲望,花钱太凶,英年就早逝了;一位节俭惜福,就得享康寿。所以《群书治要.政要论》提到,「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在《群书治要.论语》里面夫子赞叹夏禹,禹王自己饮食菲薄,然而祭祀的祭品则必丰富,这是至孝;平常他只穿粗恶的衣服,然而朝衣则穿得隆重,这是恭敬群臣;他不注重自己的宫室,所以宫室很简陋,而尽力来为农民办理水利建设,以利农田,这是厚爱百姓。所以古圣先王他们都是勤俭的榜样,都是节欲的榜样,节制自己的欲望。

  再来,「志不可满」,不可以志得意满,要学习谦虚,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人生才会充实,才会时时想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凡是面对自己的感受、情绪都要遵循中庸之道适可而止。不懂得掌握礼貌的分寸,常常在尽兴贪玩之时丧失理智,不仅伤害自身还危及他人,现在社会上这种乐极生悲的事情不胜枚举。

  二、尊贤

  接著我们从尊贤方面来看,尊贤是治国关键所在,得到贤良的人才,有志於利国利民的人就会来归附,因为能被尊重、被重用。

  (一)樊迟问智。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何谓也。子夏曰。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群书治要.论语》

  在《群书治要.论语》当中,有一段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樊迟请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未能理解,孔子接著又再解释,什么是知人?就是他能够举正直公平的人才,曲邪的人也能慢慢调整过来。樊迟听完后还不是很明白,就请教同学子夏,子夏就举例说,大舜治理天下,从众人中举用有德行的皋陶,没有德行的人就远离了;商汤举用伊尹,也是如此。所以选贤才多重要,因为他有盛德,他以身作则来教化底下的人,慢慢风气就能转,本来品性不算很好的,慢慢的也可以改过迁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之前也听到,一个单位离婚率很高,可是换了一个好领导,从此没有人离婚,人还是那些人。夫子深明教化的力量,所以讲到「举直错诸枉」,要把有德的人摆高位。假如把没有德的人摆高位,那受灾殃的臣子跟老百姓就太多了。

  (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群书治要.论语》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把一个邪曲自私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上面,那正直之人将被陷害。历史当中说「口蜜腹剑」,嘴巴很甜,肚子藏什么?藏剑。这些人都是很邪曲的,都会陷害忠良,所以任用愈高阶的官员,影响的面愈大,愈要慎重。

  中国从汉武帝开始,人才录取的标准是举孝廉,这个做法非常有智慧,因为有孝就有做人的基础,廉洁就不贪污,两个字就包含了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人才绝不能说口才好就可以,现在录取标准偏差了,提倡的方向不对了,当然就出不了人才。有句话提到,「上以言语为治,下以言语为学,世道之所以日降也」。世风为什么日下?因上位者觉得口才好就是他懂得治理,而处下位的人也觉得口才是本事,整个社会风气就变得只说不做,知行都脱节,世道就一直下降。为什么孔夫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重视德行的人,他言行一致,甚至讲少做多。可是现在社会为什么危险?真正做得多、讲得少的厚道人反而被忽略、被笑傻,怎么会不危险?其实在家庭、团体当中,看到这种苦干、实干的人,应该常常肯定他、鼓舞他。如此,厚道的社会风气才能够再兴盛起来。

  三、教化

  (一)蒙以养正。圣功也。《群书治要.周易》

  再来我们从教化方面看,《易经》里面有一句重要的话,「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蒙是代表受教育,小孩刚出生还懵懵懂懂,要养正教育,要从小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他的善心、善言、善行,扎好德行的根基,这是世间最伟大的功业。因为他成就了一个圣贤,对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贡献会非常大。所有的圣贤都是透过父母教育,尤其是母亲的胎教,及三岁以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有好女子才会培养出圣贤人才,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群书治要.论语》

  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伦理,伦理教育的核心是一个「爱」字。五伦之一是父子有亲,父子的亲爱是天性,中国的教育就是让这种天性终身保持,这是第一个目的。有一位导演叫翟俊杰,他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他说他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当他打开家门,还能喊一声娘,这是他最幸福的。六、七十岁的人,他还是他母亲的孩子,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我们曾经在节目当中,看到他戴著老花眼镜帮他的母亲剪脚指甲,那种专注、那种谨慎,都可以看到他那分至孝。所以他的孩子也将照顾祖母的工作主动承担过来,这就是上行下效。

  第二个目的,就是让他父子有亲的天性推衍到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大众,最后「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孟子讲的,亲爱自己的父母到仁爱一切人,仁民又爱物,最后推衍到爱一切的生命。看到羊就会想,它也有妈妈,它也会想妈妈,所以不能伤害小羊、不能伤害它的父母,这就是爱物。仁慈心就慈悲一切的生命,不伤害一切的生命,这个教育就成功了。所以圣贤教诲一定是先从孝开始教起,从仁爱之心开始落实。《群书治要.论语》讲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所以不从孝道这个根本教起,教育将是本末倒置,徒劳无功。《群书治要.孝经》里,孔子也教导:「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道开始。孝悌二字很微妙,在家是对父母、对兄长,延伸到学校去,称老师叫师父,这是父子关系的延续;同学叫师兄弟,是兄弟情感的延续。出社会不管他在哪一个行业,他也有师父,也有师兄弟,所以延伸到学校、社会团体,都是一个家道的延续,都像一家人一样的道义,社会怎么会不和谐?

  所以我们老祖宗的教育智慧,他用三个设施来把人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建立起来。第一个就是宗庙,就是祠堂。祠堂就是祭祖的,重要节日的时候祭祖,平常是拿来教育子孙私塾的教室。第二个设施是孔庙,第一个设施祠堂教我们孝道,第二个设施孔庙祭孔,教我们尊敬老师。这孝敬之心就是一个人的大根大本,有孝敬了,他的德行、他的学问就有根,根深就叶茂。第三个设施是城隍庙,教我们因果教育。所以三种设施,宗祠教导伦理孝道,孔庙教导道德,城隍庙教导因果。有伦理道德,人们耻於作恶,有羞耻心;懂得因果,人不敢作恶,就有敬畏的心。用三种设施就成就一个人健康的人格,这是多么高度的智慧,我想这些智慧都应该带给全世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群书治要.孔子家语》

  整个社会的风气,以至於下一代的幸福,都维系在能不能有人给社会做榜样,以至於能不能把圣教弘扬开来,转变人心,这个责任很重大。净空老教授教导我们,「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做起」,自自然然能产生善的力量,能够慢慢延伸到我的社区,我的地区、县市,以至於期许我们自己的国家,可以带动全世界正确的思想观念,恢复伦理道德。前面我们师长有提到,信心危机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确实要有人真正把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做出来,身行言教,做出榜样,做出实践成果给大家看,才能真正树立起大众的信心。虽然老祖宗留下很多宝贵的典籍,可是盛世不能常常出现,其中很重要的关键在人,在《孔子家语》里一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如果有像文王、武王这么有德行的人来做领导,这个仁政便能实行。因为政治就是要大公无私,要公正,臣民就不会私心滔滔,会效法你的公正,这也是上行下效。所以师长这次特别慈悲提出「六大」:发大心,立大愿,培大根,固大本,修大行,证大果。

  在历史上有两位圣人教学非常成功,第一个释迦牟尼佛,他在世教学四十九年影响很大;第二个孔子,虽然周游列国回来才正式教学,时间不长,大概只有五年,但是影响都很大。什么原因?这两位老师教学都是遵守「先行其言」,他所讲的东西他做到了,他没有做到的他不敢说,学生对他有信心。所以我们要学孔子,要学释迦牟尼佛,把经典、圣贤的教诲切实做到,它就是我们实际的生活,就是我们工作,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做成功了就会产生效果。

  在中国的整个监狱系统,海南省的张发厅长,张厅长在二OO六年四月底去见师长,净空老教授,师长就指导他用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来教化监狱的服刑人员。结果他回去之后真的尽心尽力去做,很多的服刑人员懂了孝道之后都回头。有一位服刑人员打电话回家,母亲接起电话,这个服刑人员就说:母亲,最近天气比较凉,您要多加衣服。结果母亲对著电话说:你打错了。因为她的孩子以前都是回来要钱的,从来没有关心过她,她不敢相信这是她儿子。后来警官赶紧再打给她说,这真的是你的孩子。所以在监狱系统的教育证实了「人之初,性本善」,连服刑人员都可以教得很好。海南监狱系统的成功经验影响了全中国的监狱系统,他们所编的教材成了全中国监狱系统的教材。而整个中国在习主席的带领下,除了张厅长以外,在各级官员、企业界、教育界及各行各业都有依照《群书治要》落实的典范。所以只要有好的榜样,大家对圣贤教诲就会有信心去落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和谐的世界就从我们每一个人立志做好榜样开始,一定可以实现的。《群书治要》对世界和谐的启示,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

  最后,祈愿各国家、民族在圣贤、祖宗教诲的教导下,都能得到安身立命、家和人乐、事业兴旺、国丰民富、长治久安、世界和平。谢谢大家。

  老法师:这个报告很好,非常实用,也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全世界都迫切需要。我们去的时候,有没有把它印成英文小册子?这样就好,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拿到,他不会忘记,常常翻翻,认真学习。好,我们看一个小时的。大概在报告的时候要同步翻译了,要同步翻译。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四0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群书治要)(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群书治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