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修身不只是个人,利益到我们居住的地球


   日期:2016/7/1 21: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生:「家和万事兴」,恭录自蔡礼旭老师演讲集。

  前言:家是温暖的地方,是有爱的地方,是有感恩的地方,是无私付出的地方。我们走进大会现场,感受到的就是爱,就是无私的付出、是血浓於水的亲情,是祖宗对於后世子孙充满智慧的爱护和关照,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胸襟与气度。如今,全世界的人们所组成的地球村,无论肤色、国籍,都已被无远弗届的高科技,凝聚成为一家人了。

  「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我们以祖宗的心境看著所有的炎黄子孙,再来力行这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们团结在一起,祖宗的在天之灵会感觉非常的欣慰。——蔡礼旭老师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的民族,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能够五千年不衰?《易经》已经把真相告诉我们了,这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为我们的祖宗有德能、有福分,成为后代的好榜样,所以才能让民族绵延五千年,历久不衰。我们感恩我们的祖宗,因为有了他们的德能,才有了后代子孙的存在;我们要承先启后,希望后代也能使家道绵延不绝。

  此前,我调查过,发现我们大家不是尧舜禹汤的后代,就是文武周公的后代,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比如说,舜王的后代有胡姓、陈姓、田姓和虞姓。我们就是有这样的祖宗,民族才能绵延不衰,因此,我们有责任弘扬祖宗的教诲。

  中国古代的经典《孝经》有言,「孝悌之至」,我们真正具有孝悌的精神,就可以「通於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这个孝心,以及恭敬老师、恭敬兄弟、长辈的心,可以把我们的智慧、潜能都激发出来。

  祖宗教导我们,「家和万事兴」,我们的目标是家要和。《大学》有言:「身修而后家齐。」所以,修身是因,齐家是果,要种好的因,才能结好的果。我们首先自己要有好的修养,才能把家经营得和乐。

  一、百善孝为先

  我们在汤池推展《弟子规》教学,师长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交代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老人。据师长回忆,小的时候,在过年前夕,都会拿著粮食、挂面去看望每一位老人,那时候社会风气敬老的氛围非常好。

  所以,前年过年前夕,师长就交代我们,把粮食、挂面等折合成现在的物价指数,差不多五十块钱人民币的敬老金,包成红包,亲手交给汤池的老人们;七十岁以上都发敬老金,八十岁以上还加发一个龙头拐杖。结果老人家都很感动。有一次,我们还请老人吃饭,当我们夹菜给老人的时候,老人讲到:「我儿子都没有对我这么好。」

  有一位老人,九十几岁了,大年初一我们一起去给他拜年,老人家看到我们,笑呵呵的对著子孙讲:「你看,中心的老师都希望我长寿。」还重复说了好几次,他是藉这个机会教育自己的后代啊!

  还有一位老人把敬老金放在祖宗的牌位前面供起来,对后代讲:「我再怎么穷,绝对不会花这五十块钱,这五十块钱代表著释净空老教授对我们老人的尊敬。」我们的这分关爱,老人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有一位老太太,其实她才六十九岁,也跑来要领敬老金,我们一看还差一年。老人很可爱,马上从口袋里把去年的敬老金拿出来说:「你看,我去年就领到了。」我们感到,敬老金不单是五十元钱而已,最重要的是里面包含著我们对老者的恭敬心、孝心,所以,老人们时时想到都会很欢喜,还随身携带。

  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老人去年的敬老金,是她的儿子以中心的名义供养给母亲的。儿子因为怕其他的老人都有,而自己妈妈没有,会心里难受,就提早颁给自己的妈妈。对此,政府和中心的领导们都很感动,就立即颁敬老金给这位老太太,以成全孝子的心。可是,这位孝子却还是没有接受这五十元钱,他对母亲讲:「这些钱都是全球的爱心人士捐的,我们不要拿这五十块钱。母亲,儿子给你发敬老金就好了。」可见,敬老的风气在整个社会带动起来了。

  当我们挨家挨户给每一位老人送敬老金的时候,遇到一些老人行动不便,已是长期卧床了,但是,看到我们感到很感动,竟然坚持下床送我们离开。当我们一步一步离去的时候,长者还扶在门口望著我们,不忍心走进屋去。旁边的邻居们看到也都很感动,说道:「这样是好人的行为。」人与人最可贵的就是这一分真诚的关怀。带动整个社会善良的风气,一定是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

  二、母亲的恩德

  我们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是用什么样的心境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怀孕时,母亲很可能因为不适应而常常呕吐,那感觉就像晕车一样很不舒服;吃不下饭,还要硬吃下去,为了孩子的营养、健康。所以,很多学生偏食时,我们会提醒他:「你的母亲爱护你的身体,纵使这么难受,都会尽力把饭吃下去,而你现在还偏食。你的身体都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才有今天,你还偏食损害身体,太对不起母亲的付出了。」

  母亲怀胎十月,尤其到末期,真的是想翻身都很困难。生产的痛比癌症还要痛,过程就好像是每十五分钟就拿一支刀在母亲的身上割一痕,这样的痛要持续几个小时。不只母亲在辛劳、在辛苦,在病房外的父亲、爷爷、奶奶、家人都非常的担忧。所以我们的成长是集了无数长者对我们的爱护、关怀,才有了今天。因此,应该早一点成就德行,不要让爱我们的人继续担心。

  当母亲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把我们生下来,可是此时母亲却是问:「孩子健不健康?」母亲对我们的爱可以瞬间把人间最大的痛苦完全抛在脑后,这一念心,我们尽一生都报答不完。

  而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当母亲用尽心血,煮了一碗很营养的粥端到我们面前,我们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它给弄翻了;母亲无数次帮我们换掉粪便、换掉尿布,不嫌我们脏,甚至看到我们的粪便都会觉得是香的。我曾经听一个母亲讲,她看到自己的孩子排泄很正常,就很安慰、很放心,而不嫌弃粪便脏。母亲的心境我们感受到了,就会不忍心再伤母亲的心。

  有一位老母亲,从年轻到现在七十几岁,睡觉都要醒好几次。因为她生了三个孩子,连续照顾这三个孩子,晚上怕孩子著凉、怕孩子肚子饿,所以又是盖被又是哺乳,已经习惯睡几十分钟、睡一个小时就马上起来,照顾孩子的生活。现在孩子们都四十多岁了,可是母亲的这个习惯却还是一直改不了。

  三、和睦五伦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都离不开五伦,五伦关系能和睦相处,天下就太平了。五伦关系中,有三个是在家庭——父子、夫妇、兄弟。其实,五伦关系是有连带反应的,例如父子关系和睦了,君臣关系就很自然形成。因为懂得孝顺父母,一个人遇到生命中照顾他、提拔他的长者、老板,那分感恩的心也会油然而生。所以《孝经》提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他侍奉父母很孝顺,那分忠诚自然就能够转移到对他的领导、对他的公司。

  古代提拔好的官员都用孝廉,一个人孝顺,就能够忠於国家、爱护人民,因为有孝心的人,自然能够提起仁爱的心。知道父母不容易,看到别人的父母,也能感受到长者们对家庭、对社会的付出。所以孔老夫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爱的根本就是孝悌。

  五伦关系其实都是从家庭延伸出去的。兄弟姐妹友爱,到了学校、公司,自然对同学、同仁都懂得礼敬、懂得关怀互助。

  五伦关系的核心就是夫妇,夫妇能做好的榜样,把孝道演出来,把悌道演出来,整个家庭就会父子有亲、兄友弟恭。所以夫妻的关系影响到整个天下的安危。

  四、夫义妇德传家道

  夫妇是道义的结合。在《礼记.昏义》中说,结婚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合两姓之好」是说,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族的结合,是让两个家族的未来愈来愈好。老祖宗在古代就懂遗传学,要合两姓之好,同姓之间尽量不要结婚,因为可能会有些遗传方面的问题出来。「上以事宗庙」,夫妻的结合是为了承传祖宗的家道。所以,古代人结婚,周文王娶太姒时候不是说「你嫁给我吧」,而是说:「请你跟我一起来祭祀我的祖宗。」就是一起来承传家风。

  古代祭祀祖宗有个仪式,在《诗经.关雎》中说:「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荇菜」是祭祀祖宗要用的一种植物,由媳妇去采。一名好的媳妇在祭祀祖宗,祖宗在天之灵就很安慰,因为「娶一个好媳妇旺三代」,这个三是指多,一名好媳妇就可以让家道一直兴盛起来。

  中国文化中称自己另一半叫「太太」,这是有典故的。周朝出了三位女圣人,太姜、太任、太姒,因而出现如此多的圣贤后代。所以我们对另一半称「太太」,是对她的尊重,也唯有她们相夫教子,我们的社会才能安定。

  一位真正为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往往都是有好的母亲教导,再加上有好的太太扶持。因此,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教女儿比教儿子还重要。娶一名好媳妇可以旺三代,娶一名不好的媳妇会怎么样?不是败三代,而是败到底。所以一定要读古圣先贤的书,我们才懂得去找好的对象。

  五、婚礼的真义

  婚姻是道义的结合,让两个家族因我们的结合能够承传祖宗的教诲,而愈来愈幸福。「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孝」字。孝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承先启后,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不可分。而我们走在婚姻的道路上,时时想著不忘初心,就能尽这一分道义。

  中国的礼仪都是博大精深,我们深入经典,就能真正感受到祖宗的智慧。结婚当天第一件事是昭告天地,这是祭天,因为夫妻的结合是承传人伦、承传文化。整个民族文化都是从家庭中传承下去的。所以我们要对父母负责任、要对祖宗负责任,也要对社会负责任。

  接著,新郎去迎娶新娘,这时,他穿的是状元服,因为结婚这件事非常慎重,是为整个社会民族有好的下一代。新郎迎娶之前的最后一个仪式,是父亲端起酒杯敬儿子,这是代表祖宗敬新郎:「你要承传这个家道。」而且此时儿子不用回礼,当下那一幕就深深印在儿子的心中。相信在迎娶的路上,这个情境都会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所以,迎娶不是欲望的结合,而是责任心、道义的结合。

  到了新娘家里,新郎看到岳父、岳母迎接,亲自把女儿交到他的手上。新郎要记住这一幕,时时要对得起另一半的父母对他的信任。

  新娘上车之后,就把扇子从窗户中扔出去,这意味著提醒新娘,嫁过去之后,要尽心尽力为家庭付出,就先要把大小姐的习惯和脾气丢掉、放下。家庭是谈付出的地方,不是谈计较的地方。

  《诗经》有言:「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很美,这首诗描述桃花开得很茂盛,结了很多果实,叶子也很快就很繁盛。这首诗透过桃花,期许女子走向婚姻的时候,都想著要让夫家的家族像桃花一样的兴盛,像桃子结果一样的果实累累。所以女子出嫁称为「于归之喜」,就是这个文化典故而来。因此,不管是先生还是太太,都要不忘走向婚姻的初衷,不忘记责任心、道义的心。

  新郎把新娘接回家里,夫妻就一起喝交杯酒,它是盛在瓜类里面的,瓜的肉是苦的,盛的却是甜酒,提醒我们,走向婚姻要有同甘共苦的态度。所以,文化很美,每个礼仪都提醒我们人生非常重要的心境。

  所以,夫妇要互相劝诫、互相关怀、互相称赞彼此的付出。夫妻的相处所谓是「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我们肯定了太太的付出,她会觉得很安慰,有这一分鼓舞,感觉到对方的爱,做再多都不觉得辛苦。假如做了一大堆,先生都看不到,也没肯定,甚至还嫌弃,脾气再好,也会忍不住觉得委屈。所以应该看到对方的付出,及时给予肯定。

  家和的原则是不言家丑,绝对不讲对方的不好。有时候女子把先生的不好讲给很多人听,等到这些批评传到先生那里,夫妻关系就很难没有隔阂了。假如先生八分不好,二分还不错,太太能称赞这两分,这称赞传到先生那里,他就会觉得很感动。所以我们言语要冷静、要理智,绝不要逞口舌之快。

  其实,当我们把批评自己的另一半讲给他人听的时候,没有一个会尊重我们。夫妻能互相包容、互相容忍、互相成就,才会赢得别人的称赞、肯定跟尊重。夫妻之间不言家丑,乃至绝对不讲夫家父母、兄弟的过失。都把夫家父母、兄弟的好讲给大家听,整个气氛就能愈来愈和乐。夫妇这一伦正了,接下来父子有亲就开始承传了。

  六、千年不衰的家道

  历史上范仲淹先生很有肚量,在他念书的时候都是想著「以后要当宰相,好好爱护人民」。范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家道一千年不衰。范公在家门前种了两棵松树,松树旁写道:「清荫大庇,期与千年。」这个树荫可以庇荫子孙千年不衰,他有这个信心。

  有一次我在桃园讲课,来了一位长者,一看就是做大官的,很有福相。他很认真听课,时不时还在抄笔记。我们战战兢兢在那里分享,刚好后半段讲到范仲淹先生的风范。结束之后,得知长者就是桃园县副县长,就立即请父母官致辞。长者的第一句话让我们非常感动,他说:「我是范文正公的后代。」在历史上,封为「文正公」的读书人屈指可数,所以,子孙念到祖宗的封号的时候,对生命都是一种洗礼,意识到要以祖宗为风范。所以,副县长第二句话说,「我这辈子惭愧,还不能达到祖宗的德行,但是我这辈子没有让我的祖宗丢脸。」长者做了三十多年的公务员,造桥铺路一辈子,其中就包括台北捷运工程。所以,范仲淹一千年之后的后代,都知道选择职业时考虑再三,一定要利益社会国家。

  真正爱护后代子孙,最重要的是积阴德给子孙,积最好的德行风范让后代子孙效法。范公有高度的智慧和爱心,他建义田,捐了一千亩供大众生活;到了清朝,他的子孙将义田发扬光大到四千亩。现在范公的后代,听说估计已经超过一百万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公务员、老师,都有承传读书人风范。所以,我们的定位应该是开后代千年的好家风。

  家要能和,很重要的要有孝悌的承传。曾国藩先生一生走过很多地区,见过不少当官的、各行各业的家族,他总结说:「一个家族要想能连绵八代、十代不衰,只有孝悌传家才办得到」。

  七、家和要知所先后

  在过年前,我们举办了「大学生幸福人生讲座」,很多知名高校学生都来参加。有个孩子参加完以后生起了孝心,把奶奶从破房子里面接出来,孩子学得很融通,并没有去责怪父母,而是自己先做。他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把奶奶接到了他的房间去住,然后,自己在客厅睡沙发。这个孩子他是在自己的房间睡比较舒服,还是在沙发上睡比较舒服?我相信他是在沙发睡的时候最舒服。当自己躺在舒服的床上,奶奶却睡在破房子里面,良心过不去。所以这分至孝,没有几天时间,他的父母惭愧了,主动孝顺自己的母亲。

  诸位长辈、朋友们,现在家里最好的房子给谁住?现在家里最好的东西先给谁吃?如果我们都给了爷爷、奶奶,那么孝道就传承下去了。这些生活的点滴,所影响的家风却是天壤之别。「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弟子规》的每句话都很有分量,它直接影响我们家道、影响我们事业的发展。

  可见,一个年轻人的至孝,转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所以读到孔夫子「老者安之」,我们就要从自己做起,从我们弘扬孝道开始做起;「朋友信之」,这样,成年人互相之间能诚信互助。

  唐朝有户人家姓崔,家里有个老奶奶,年龄很老了,牙齿都掉光了,没有办法吃东西。她的媳妇姓唐,每天自己梳洗干净,非常端庄,就走到厅堂,第一件事给婆婆问好,接著给婆婆哺乳。这个发自至诚的动作做下去,家道就已经承传下去了。所以,俗话讲「儿子孝不如媳妇孝」,老太太有这样的好媳妇,她非常的欣慰,身心很安乐。老太太寿命将终时,已经当曾祖母了,她把子孙召过来说:「我这个媳妇非常的孝顺,我对你们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好好孝顺你们的妈妈,孝顺你们的奶奶。」所以崔氏家族成为唐朝最有影响的家族之一,承传了孝悌,家族就有大福分。

  八、婆媳和睦之真因

  我们曾经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举办了两次好婆婆、好媳妇表扬大会。在表扬会前夕,我们访问了很多好婆婆、好媳妇、好妈妈,深刻感到家庭相处的和乐之道。例如,在媳妇还没嫁过来之前,婆婆就交代小姑、小叔:「嫂嫂过来了,难免比较不习惯,你们不可以欺负她,一定要让她有回家的感觉。」婆婆设身处地为媳妇著想,令媳妇感觉非常温暖。婆婆爱媳妇就多了一个女儿,媳妇尊敬婆婆就多了一个妈妈。婆媳关系和乐,就成就先生、成就子孙,所以婆媳的功劳非常大。

  另一方面,好媳妇出嫁以前,母亲都有交代几件事。「第一、你可以不给我们买礼物,不可以不给公公、婆婆买礼物。」母亲人情练达,深明大义。「第二、跟先生吵架了,不准回来。」这是给女儿知道,要尽心尽力去经营好夫妻关系,要有忍耐的功夫。夫妻来自不同家庭,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摩擦,但是要以大局为重,不可以乱闹情绪,吵架了不能回家。「第三、要把孩子照顾好,生活打理好,让先生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这些媳妇们都是有好的家教承传的。媳妇能时时想到先生的父母,而先生也能想到自己的岳父、岳母,主动去关心、去送礼,这个关系也会很和乐。

  我们在教学当中深刻感到,孩子的成长,以至於整个社会的问题,都跟家庭教育息息相关,都跟孝悌的承传直接相关。因为,孝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所在,夫子讲「夫孝,德之本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没有孝就没有德行的根本,就变成自私自利,成为习惯的奴隶。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子在《孝经》开篇的这句话,对我们教学者、对为人父母者很有启发。教育就要从孝开始,真正以孝道教导社会大众,就能达到「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效果。真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无一不是家和万事兴。

  「和」是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人天和则灵,人物和则亲,和乃长生之道也。因此,家和万事兴,这个「家」是指地球大家庭。我们要为全地球、全人类著想,从哪里开始做起?当然要回到自己的本分当中来。我们是一名好儿子、好父亲,是一位好母亲、好老师,家庭就稳定了;家庭稳定,我们的国家、社会就稳定;同时,也给其他的国家、民族做出好的示范,这就能够实现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愿景。因此,家和万事兴,宇清、国安、家和、人寿,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教学为先,这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啊!

  老法师:我们读了蔡老师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准备刊载在今年冬至祭祖的纪念刊里头,内容非常丰富,确确实实是我们现前社会迫切所需要的。他讲得很清楚,一个人根本是家庭,根本是孝道,能把自己在五伦定位当中的本分、义务都能做好,这就是智慧,这就是慈悲。不但家兴旺,家和万事兴,家兴旺,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世界和平,都要从自己做起,就是「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只是个人,利益到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上所有的人民都得你的福。

  那这个事情我们要不要做?我们如果不做,你看社会动乱、地球灾变异常,与我们起心动念、言语行为有没有关系?有,关系太大了,大乘佛法里头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佛在大乘佛法教我们,遇到灾变、遇到动乱,怎么办?回过头来修心养性,问题真能解决。所以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问题不在外面,在内心;再说得明白一点,在念头,你念头善,没有一样不善,念头不善,没有一样不恶,这个道理要懂。

  大乘佛法最殊胜的、最难得的,就是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了,事实真相是什么?整个宇宙跟我们是一体,真的是一体。我相信现代这些科学家,再过个二、三十年的研究就发现了,整个宇宙确实是一体。一体,爱心就是佛经上讲的慈悲,慈是帮助别人乐,得到快乐,悲是帮助别人离开苦难。你看,没有替自己想,替别人想,别人快乐我快乐,别人有灾难,我就有灾难,是一不是二。这是大乘佛法的伟大,大乘佛法的究竟。

  现在大乘佛法讲的人少了,学的人更少。它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可是传到中国之后,中国人心量很大,把它接回家来,变成一家人。所以今天讲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释就是印度的佛法,到中国来变成中国家族的一员,不是外人,是一家人,中国人深深得到它的恩德,接受它的教化。

  现在,这世界上这几年汉学热,对於中国传统文化好像有点觉悟了,过去看不起,现在重视愈来愈提升。而真的在提升,从哪里看出来?大家都想学,有一些国家,国家以政令告诉国民,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都要学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在过去没听说。我们听说了,再去观光考察一下,是真的不是假的。外国人看到了,觉得这个是好,能解决现代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国家的问题,乃至於整个世界社会问题。能不能改善?答案肯定的,只要把孝道、把家和这四个字自己真正做到了,做到了会影响别人,做到了会感动别人。人人都能尽孝道,人人都能讲求家和,天下太平,一点都不假。

  这篇文章很好,我们要多方去宣传,读到的人都能受感动。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七八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修身)(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修身)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论净土法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身与悟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身与论六祖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法师:五伦传统 

 净土法门法师:尊师重道 

 净土法门法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