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素食护生 -->健康

 刮痧的手法


   日期:2016/7/5 7: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下面说明手法!!

  (注意事项比较多,因为大概把所有可能问到的问题都写上了,不要觉得很多,很麻烦哦~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工具:能起润滑的油、刮痧板刮痧板哪能买到:网上 、 药店 、 潭木匠 (12元一个)

  1、刮痧板的形状:长方形状刮全身的比较适合

  2、方向:从大腿根开始 向下刮 只有这一个方向 不能像搓澡一样来回的刮!

  3、顺序:伏兔 血海 足三里 风市 承扶 三阴交 悬钟 委中 承山

  4、力度:一定要相对大力度快速的刮!!!这是泻法! (当然也不能弄的自己太疼了~~~ 适可而止~~ 不是越使劲越好 只要坚持刮了就能有效果)

  5、角度:45度-60度(向下倾斜角度)一个MM的专业解释:板与小腿40-60%成锐角,与大腿成钝角

  6、时间:每天一共刮二十多分钟

  7、要注意的小细节:

  (1)一个一个穴位的刮 一个穴位刮完50-100下后 再换下一个穴位 穴位都是对称的 也就是说同一个穴位两只腿都刮完后再战下一个穴位

  (2)刮之前一定要涂抹润滑作用的DD比如:刮痧油、橄榄油、精油(不能用干性的)、不容易吸收的乳液;(建议用精油或橄榄油类的)

  (3)刮完之后,用餐巾纸把没吸收的油搽试干净

  (4)刮痧时不要着凉,刮完后不要碰冷水,不要洗澡,最好是洗完澡刮痧之后就睡觉

  (5)每天一次就可以了

  (6)如果出现紫点那是刮出痧来了JMS表慌张,说明身体有小小点毛病 正在治疗 过几天就会下去

  (7)不能带痧刮,出了痧后 要停到痧退才能再刮

  (8)不是刮出痧才算有效果,刮了坚持就可以

  (9)以前有MM说 刮完红 一会儿就不红了,这非常正常

  (10)有的MM说有图也找不准学位在哪,可以大面积的刮,范围包括到穴位就可以 下面在介绍其他位置的

  穴位图瘦全身:用泻法

  刮的顺序:脾俞、胃俞、肾俞 中脘、关元(这个两穴位用点揉的方法:用刮痧板的一角点压住穴位打圈按摩) 列缺、梁丘、足三里、三阴交应MM的要求我再上个瘦腰的图:用泻法

  刮的顺序:

  先刮后背的穴位 从上到下 之后刮天枢 最后刮 足三里

  刮痧的用具

  刮痧的工具有很多,如同刮痧法一样,用具也十分简单、方便,刮痧常见的工具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刮痧板:

  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搪瓷杯盖等,都可以用来刮痧当然,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治疗,应使用专为刮痧制作的正规刮痧板。如选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制成的刮痧板,水牛角刮痧板有以下特点:

  1)纯天然、无副作用,光滑、美观、不易损坏等优点,更加体现了自然刮痧之法的特点,避免了其他类别器械所造成的疼痛、皮肤伤害、静电等不良反应。

  2)根据人体表面生理结构特点设计,既可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体各个部位刮痧,可做为点穴、手指关节部位点按、足底穴位按摩、全身按摩等的理想保健治疗工具。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水牛角本身也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刮痧润滑剂:

  在开展刮痧之前,为了有效防止划破刮拭部位的皮肤,需要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如麻油、色拉油都可以作为润滑剂使用。

  刮痧方法的分类和操作方法介绍

  刮痧方法的分类: 刮痧刮拭方法主要可分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刮痧法: 为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刮痧部位通常多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磨擦。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直按刮法:

  指用热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肤,然后均匀涂上刮痧介质,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间接刮法:

  指在病人要刮拭的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间接刮拭,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挟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挟痧法: 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挟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挟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挟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头痛、发热、身体乏力,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

  1)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即由此而来。

  2)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间,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7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3)如果病情较重者,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则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 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之为扯痧疗法。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本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较好。

  (3)挤痧法: 对因痧引起疾患,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与食指互相挤压皮肤,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处做有规律、有秩序的互相挤压,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点”为止。依病施治,“红点”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黄豆”,小似“米粒”。

  (4)拍痧法: 指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体的刮拭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5)点揉法: 指用手指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该法不属于刮痧手法而属于按摩手法,在治疗和保健中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可起到增强疗效和弥补刮痧疗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及手足部。

  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挑痧前须准备75%酒精、消毒棉签和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中缝衣针1枚,或916号注射针头1个。刮拭者先用棉签消毒局部皮肤,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入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56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净。

  放痧法:

  又称刺络疗法,以针刺静脉或点利穴位出血,用于因痧而达到治病的施治方法,叫做放痧疗法。 治疗时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臂近心处用布带或止血带捆紧,要求患者握掌,然后,在局部用碘酒棉球消毒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然后针刺放血。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放痧可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与挑痧法基本相似,但刺激性更强烈,多用于重症急救。

  (1)泻血法: 消毒被刺部位,左手拇指压其下端,上端用橡皮管扎紧,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1mm深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适用于肘窝、腘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该法有难度,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2)点刺法: 针刺前挤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右手持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位迅速刺入皮肤1-2mm深出针,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

  刮痧操作方法:

  操作时手持刮痧板,蘸上润滑剂,在患者体表的被刮部位按一定方向用力均匀地进行刮拭,一般使用腕力,同时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反应调整刮拭的力量,直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

  操作手法有平刮、竖刮、斜刮及角刮。

  1)平刮:

  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2)竖刮:

  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竖直上下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3)斜刮:

  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本法主要适用某些不能进行平、斜刮的部位而采用的手法。

  4)角刮:

  用刮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 刮痧的补泻手法: 刮痧疗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补和泻是相互对立作用相反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手法,其与刮拭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刮拭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诸多因素有关。

  (1)刮痧的补法:

  1)刺激时间短、作用浅,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

  2)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能活跃器官的生理机能;

  3)刮拭速度较慢;

  4)选择痧痕点个数少;

  5)刮拭顺经脉运行方向;

  6)刮拭后加温灸;

  (2)刮痧的泻法:

  1)刺激时间长、作用深,对皮肤、肌肉、细胞有抑制作用;

  2)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能抑制器官的生理机能;

  3)刮拭速度较快;

  4)选择痧痕点数多;

  5)刮拭逆经脉运行方向;

  6)刮拭后加拔罐;

  (3)刮痧的平补平泻法:

  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有三种。

  1)刮拭按压力大,速度慢;

  2)刮拭按压力小,速度快;

  3)刮拭按压力及速度适中;

  刮痧常用的体位:

  1、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四肢前侧的刮拭;

  2、俯卧位:适用于头颈部、肩背部、腰部、四肢后侧的刮拭;

  3、侧卧位:适用于头面侧部、前胸后背肋骨间隙及上下肢侧面的刮拭;

  4、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面部、颈前及上胸部的刮拭;

  5、俯伏坐位:适用于后头、后项及后背的刮拭;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及耳部的刮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刮痧       刮痧手法)(五明学佛网:刮痧       刮痧手法)  

 净土法门法师:中医治病发汗,病毒从汗里面出来,刮痧、推拿 

 女人经常刮痧,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