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关于严持净戒的详细开示


   日期:2016/7/13 18: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五)

  奋发最胜金刚心 受持如来金刚戒

  入流亡所证寂灭 追踪往劫观自在

  如来制戒,调御众生。为苦海之津梁,作畏途之善导。小根者依之,即得离恶道以生人天,证真谛而入涅槃。大根者依之,顿获复本有而具万德,灭无明以成佛果。卢舍那佛,以戒为体。以其恶无不尽,故名曰净。善无不圆,故名曰满。须知十方诸佛圆满报身,皆由严持净戒之所克证。汝等既为佛子,既受佛戒,必须仰效先觉,严净毗尼。宁可丧身失命,不令少有毁犯。始则清净三业,成大法器。终则宏范三界,作大导师。握万行之司南,获法藏之总持。断凡情以显圣智,报佛恩以度众生。(卓杖云)

  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三学圆明 芳继双桂

  (四六)

  戒为无上菩提本 持则圆成功德聚

  迥脱根尘无所著 是名持戒第一义

  大觉世尊,普令众生,复本心源,入佛境界。从始至终,唯戒是赖。若不持戒,尚不能得人天有漏业系之身,何况具诸功德,圆成种智。譬如欲归故乡,无戒足则不能至。欲采众宝,无戒手则无所获。戒为祛烦惑之圣药,戒乃灭幻苦之良方。戒实出生死海之舟航,戒是涅槃山之梯隥。不持戒而修善,福尽还须堕落。能持戒以修善,因圆必成觉道。汝等持佛净戒,遇诸境缘,必须了知三轮体空,六尘即觉。自然根境不相黏,身心永清净。近为三有良福田,远作九界调御士。(卓杖云)

  恪遵如来清净诲 定出娑婆超群萃

  (四七)

  处世清净如莲华 生在淤泥不染尘

  对境无心绝瑕颣 彻见威音那畔人

  一切众生,轮回六道。生死死生,生生死死。久经长劫,不能出离。如蛾赴灯,自取烧爇。如蚕作茧,自致缠缚。溯其本因,皆由不知自己一念心性,本来是佛。迷心逐境,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YIN。致令罪业山积,生死海深。大觉世尊,特垂哀愍。宏开戒范,普度群萌。于梵网经中,极口劝赞道,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汝等发菩提心,受佛禁戒。必于有情根身,无情器界,了知五蕴本空,六尘如幻。圆脱眼耳鼻舌身意,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从兹一念不生,三际坐断。诸惑尽灭,万德圆彰矣。(卓杖云)

  慧风扫得长空净 佛日依然朗太清

  (四八)

  戒为无上菩提本 华严大教如是说

  三业清净离瑕疵 若净琉璃含宝月

  大觉世尊,出现世间,随众生机,广演言教。约而论之,不出三学。三学唯何,谓戒定慧。戒能摄身,定能制心。照理破惑,唯慧是赖。三法互资,方获巨益。如手互洗,始得清净。最初入门,戒尤为要。纵至究竟,亦不舍离。戒为法界,统摄诸法。是知禅即是戒,戒即是禅。不但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所以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汝等既受佛戒,必须严持。直同浮囊渡海,不敢稍有破坏。初则执身不作,次则制心不起。从兹三业清净,三德圆彰。忍证无生,地登不退。方知自心,本来是佛。但因妄想执著,历劫不能证得耳。且道证得时何如。(卓杖云)

  云开月露碧天朗 垢去光来宝镜明

  (四九)

  世间万象总归空 妙性圆明离始终

  严净毗尼无毁缺 堪承佛祖古家风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众生不了,妄起执著。顺境则贪,逆境则瞋。于中庸境,犹复愚痴。由贪瞋痴,造杀盗YIN。一迷永迷,从劫至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以是因缘,感佛悲愍。高张戒网,遍竖法幢。令其守口摄身,端心正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复令返观内照,体究见闻觉知之自性。力极功纯,豁破见思无明之沉惑。方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我尚了不可得,境又从何发生。从兹六根清净,三德圆明。不著二边,不居中道。契无作之性戒,转无住之愿轮。普令法界有情,同登毗尼彼岸。(卓杖云)

  谨受波罗提木叉 即生大觉法王家

  (五十)

  夙根深植莫移迁 不染尘缘结佛缘

  戒检严明乐趣广 直同别有一重天

  妙性圆明,本无生灭。虚灵洞彻,湛寂常恒。原离凡圣之名,岂有生死之事。无奈众生,迷背本心。妄起分别,由兹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大觉世尊,愍兹含识。怀如意宝,甘受贫穷。由是运无缘之宏慈,起同体之大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高启梵网之法会,用垂出世之嘉谟。上摄三乘圣人,下摄六道凡夫。无论僧俗男女,天仙鬼畜,凡有信心,皆令受持。纵丧身命,不敢少犯。初则防非而制恶,继则断惑而证真。复其清净本然之心,还彼妙觉圆明之性。此世尊制戒,佛子持戒之大意也。汝等既受佛戒,各宜勉旃。(卓杖云)

  彼既丈夫我亦尔 不应自轻而退屈

  (五一)

  戒为苦海度人舟 直越洪波到岸头

  三业精纯无毁犯 超凡入圣乐优游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初成正觉,便制波罗提木叉戒法。陶铸凡圣,范围九界。普令法界有情,同成无上觉道。故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是知戒律一法,上之则三贤十圣,依斯以破尽无明,入佛智海。下之则六道三途,仗此以顿离苦果,永绝苦因。洵为苦海之慈舟,迷津之宝筏,出生死之要道,证寂灭之大猷。若能身口意业,净等冰霜,一受之后,永无毁犯。兼以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广发四宏,遍修六度,则涸烦恼海,入智慧海,离业系身,证清净身。凡有心者,皆堪作佛。受戒佛子,各依教修。(卓杖云)

  大冶洪炉无弃金 圣凡普使复初心

  (五二)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罪二俱不可得 彻见自性大法王

  心本清净,由迷昧而反为恶源。身堪载道,因妄念而翻作罪薮。以故于六尘境,起颠倒心。不了本空,妄生贪著。直同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莫能禁制。大觉世尊,以是因缘,为制戒律,令其受持。忏已往之罪愆,如浣故衣。培将来之智种,如栽嘉禾。由摄身而渐至息心,从缠缚而转得解脱。是知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能持戒,则处处解脱。不持戒,则念念缠缚。缠缚之与解脱,同一六根。只分迷悟持犯而已。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悟攸分,天地悬隔。有智之士,可不以甚深般若,照空蕴聚,以求尽度一切苦厄,而速成无上觉道乎哉。(卓杖云)

  演若顿息失头狂 持戒功德不可量

  (五三)

  三戒威力不可测 能转三毒成三德

  佛智全在众生心 逆流便可度无极

  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以迷昧故,妄起无明。由贪瞋痴,造杀盗YIN。互相报复,轮转生死。忽升忽降,头出头没,久经长劫,莫能出离。吾佛世尊,为大医王,普疗众生,种种心病。心病虽多,三毒为本。唯兹三戒,能尽拔除。受律仪戒,严持无犯。制彼三毒,不发现行。制久心定,得定共戒。以定力故,伏惑不起。戒定力深,得道共戒。断惑证真,入流亡所。从此以后,有进无退,顿复本心,圆成佛果。既成佛果,常享三德,尽未来际,无穷无极。三毒三德,只此一心。迷则成毒,悟则成德。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汝等若能,刻骨铭心,不离当念,证法王身。(卓杖云)

  戒检严净若冰霜 无边热恼总清凉

  (五四)

  戒为无上菩提因 能使凡身作佛身

  心性本来无二体 随缘转变在当人

  心术无常,从违莫定。习于恶则易,习于善则难。举目滔滔,尽弃本而逐末。居心抑抑,孰逆流而归源。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有模范,以为师导。则人欲日炽,危者终莫能安。天真日昧,微者竟无由著。以故我佛出世,调御众生。摄之以戒律,俾循规而蹈矩。示之以果报,令趋吉而避凶。五戒十善,广辟人天之路。四宏六度,大开涅槃之门。是知戒为众生依止,苦海舟航。开遮持犯,悬明镜于心田。动作云为,凛冰霜于意地。常怀惭耻,不自暴弃。内则尊重己灵,外则仰慕诸圣。从兹复本心源,成无上道。以持戒之利益,度违戒之众生。汝等各宜精进,无负初心。(卓杖云)

  佛与众生本一如 从违戒检致天殊

  (五五)

  无作戒体生佛齐 佛曾觉悟生曾迷

  若于当念忘能所 立地圆成佛菩提

  无作戒体,微妙莫比。心不能思,口不能拟。包十虚而有余,穷三际而无已。仰之弥高,不见其巅。探之弥深,莫测其底。为诸佛之本师,是菩萨之慈母。人人具足,各各依止。尚无形迹,何有生死。只因最初一念不觉,遂致无端逐境迷理。由是妄想勃兴,人我顿起。内结贪瞋痴爱而不休,外行杀盗YIN妄而不耻。以故忽升忽降,长轮六道。头出头没,了无一恃。如来视诸众生,皆若赤子,垂手提携,援出水火。俾断爱见之尘情,受以归戒之芳轨。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慧圆明,亲见自己。如是则非但不孤佛化,不负己灵,而兼可以作众生导,为如来使。且道如何便见自己。(卓杖云)

  处处绿杨堪系马 家家门首通长安

  (五六)

  有慧无福慧不真 有福无慧福不纯

  福慧具足成正觉 福慧俱无久沉沦

  欲成无上觉道,必须福慧具足。欲得福慧具足,须入净戒华屋。法门无量,不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总名出世福德。般若一度,名为出世智慧。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五度无般若,便成住相福德,只获人天小果,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名为波罗蜜。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虽有觉照,了无施为,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名为波罗蜜。六度互资,法法皆到彼岸。如两手互洗,一一各得清洁。而持戒一度,通前该后,尤为切要。诸佛以能持戒故,福慧两足,得证究竟涅槃。六凡以不持戒故,福慧全无,沉沦生死恶道。欲出尘累,戒为第一,汝等佛子,各宜努力。(卓杖云)

  福慧何曾离当念 持犯原只在一心

  (五七)

  自心清净了无尘 凡则日昏圣日新

  若肯严持佛禁戒 云收雾散见天真

  真源湛寂,觉海澄清。本无能所之端,岂有凡圣之迹。但由瞥尔情生,偶然失念。遂致识浪陡起,鼓动于真源。妄波勃兴,翻腾于觉海。从兹循流忘返,背智长驰。随生死以漂沉,逐声色而贪染。以向背之差殊,致十界之果报。由迷昧之深浅,判六道之坠升。欲令返本还源,务须制情灭妄。制灭之法,莫善于戒。不持戒,则虽具圣智,全体变为凡情。能持戒,则不离凡情,直下即成圣智。喻如水结成冰,冰融成水,冰水同一湿性,而流结不同者,以其所随之缘,有寒温之各异也。了此则严持净戒,背尘合觉,如丧考妣,如救头然。纵令千圣齐挽留,撒手向前不回顾。受戒佛子,各宜努力。(卓杖云)

  戒网高张为世范 无边苦海尽干枯

  (五八)

  四宏三聚义无边 罄摄法门妙莫诠

  三世如来从此出 圣凡判自犯持间

  佛说一切法,治一切心。众生之心病无量,如来之法药亦无量。然总举大纲,取要而言,三聚净戒,四宏誓愿,摄无不尽。喻如月到中天,春回大地,万川普印,百卉齐荣。今为汝等,合而明之,三聚者何,第一律仪戒,无恶不断,即第二宏誓,烦恼无尽誓愿断也。第二摄善法戒,无善不修,即第三第四二种宏誓,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第三摄众生戒,无生不度,即第一宏誓,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只此三聚四宏,十方三世诸佛度生妙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允为佛法之纲宗,入道之轨范。舍此,则圣无接引之方,生莫能度。凡绝修习之路,佛无由成。(卓杖云)

  十圣尚遵如是义 六凡敢越此嘉猷

  (五九)

  持戒定能脱苦轮 须同形影两无分

  我人四相尽捐却 克证真常法性身

  夫戒者,入道之初基,却恶之前阵。伐烦恼树之利斧,愈生死病之神丹。十方诸佛,依之而证菩提。一切菩萨,由之而得解脱。无尽法藏,举一全收。彻上彻下,无比无俦。法门之妙,更无过者。所谓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刻论性体,生佛本同,迷悟攸分,持犯立判,持戒作圣,犯则作凡。良由众生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外则妄见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内则妄见四大五蕴,见闻觉知。喻如一翳在眼,空华乱坠。不了当体本空,故受长劫轮转。汝等欲复本心,直契果觉,但当谨遵毗尼,严持无犯。自然摸着娘未生前本有鼻孔。且道如何即是。(卓杖云)

  几处齐呼几处应 一回相见一回亲

  (六十)

  严净毗尼孝道隆 佛乘深植此心中

  世间出世咸依止 万别千差一贯通

  世出世间,罔不以孝为本。欲尽孝道,必须严持净戒。盖以至德要道,儒释同宗。而现生后世,利益殊致。先意承志,服劳奉养,竭己之力,悦亲之心,不亏其体,不辱其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世间孝道,唯此而已。若于服劳奉养时,委曲宛转,开谕亲意,俾其归依三宝,斋戒念佛,生则养其口体,死则导其灵魂,使亲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此即世间孝,而兼出世之孝,乃唯约养亲而局论也。若能受佛禁戒,谨守无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佛言教,自行化他,普令断惑证真,超凡入圣,是名究竟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乃孝之极致也。如是行孝,速得成佛,凡有心者,各宜勉旃。(卓杖云)

  孝道若能如是行 堪名无忝尔所生

  (六一)

  五戒全体是五常 直同两镜各交光

  虽云教理分通局 总为群迷还故乡

  五戒大旨,不异五常。但其制有亲疏,而其益有远近。若合而明之,则不杀,即是仁。不盗即是义。不邪YIN,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则心不昏而神明,意不乱而志凝静,即是智。若详而论之,儒者盛德君子,但远庖厨,虽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然犹刍豢悦口,居常食肉,衷怀安舒,不生痛伤。佛则从巨至细,有形无形,凡有心者,悉令得所。生则不忍损伤,死则导令脱苦。远解过去之业缚,预培未来之慧根。令持戒者,初则制身不作,继则制心不起,渐至人我情空,能所相灭,破尽无明,复本心性,裂尘劳网,入解脱门。可谓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圣中之圣,天中之天,德逾乾坤,恩深沧海。杀戒如是,余可类推。除彼一阐提,孰闻不信受。(卓杖云)

  佛恩历劫不能宣 略示端倪使自怜

  (六二)

  惭愧为服忍辱衣 欲证法身勿暂离

  万行由斯皆具足 速成无上佛菩提

  信戒闻舍,慧及惭愧,名为七圣法财,洵属出尘要道。前五为财,后二为守财人。财无人守,随即亡失。以故惭愧二法,更为切要。惭则内自警惕,尊重己灵。愧则外师景行,仰慕诸圣。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颜子四勿,曾子三省,孟子谓人不可以无耻。世间圣贤,莫不致力于此。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涅槃经云,世间有二种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是知具足惭愧,则烦恼惑业,直下消除。功德智慧,速得圆满。契无作之戒体,证清净之法身。汝等若能常怀惭愧,严持净戒,则无边利益,当自证知。(卓杖云)

  仰副佛化证己灵 全凭惭愧作典型

  节选自印光大师:“上堂法语(六十七篇,出自原三编手抄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持戒       印光大师)(五明学佛网:持戒       印光大师)  

 唐仲容居士:谈持戒及现法乐住经验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悼印光大师文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净界法师:怎样才叫作持戒清净?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持戒四关 

 蔡惠明居士: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法缘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仁清法师:受戒持戒的关系 

 正如法师: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