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仁清法师:为什么要随喜?


   日期:2016/7/25 10: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正的行善法,在娑婆世界行善法容易一些,娑婆世界需要救助的人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很多,打一个比方,娑婆世界,需要你布施的人非常多,贫穷的人、乞丐啊、孤儿啊、老人啊,这都是需要大家伸出手来援助的。可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这种因缘了,我们在经上也看得到,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行善呢,除了念佛诵经、坐禅以外,他们也行善,也积累自己的福报,怎么去行善呢?凭借自己的神通,一刹那间,飞往其他十方佛国,再去供养佛菩萨,懂不懂?大家一定记住,修行的过程,是忏悔业障的过程,修行的过程,也是积累福报的过程,只要你的业障清净了,福报积累的多了,那么我们离得佛果是越来越近了。

  佛,有一千种名号。有一千种名号,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十种名号,其中有一种名号叫两足尊。两种,具足圆满,尊贵之者,尊贵之人,这叫两足尊。两足尊实际上等于佛,他是佛的另外一种名号,哪两足尊,智慧圆满无缺,福德圆满无缺,福德是怎么来的,知道吧?我原来讲过,在一个讲稿上说到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托钵化缘,看到一个老比丘,一个老年人,在那里缝衣服,因为眼花了,纫不上针,释迦牟尼佛过去接过来给他纫针。高僧大德说了一句话“如来不舍穿针之福。”懂那意思吧?佛教经典上也要求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你不要以为这件事非常小,而不去

  做,我们光等着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用不着我们去做,懂不懂?这一辈子我们碰不到大事,难道这一辈我们就不做事了么?懂不懂?就不行善了,白来一场,这里再教给大家教一种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人都说,我只念佛就行了,那是他的方法,我教给大家一种方法,我认为不偏,当你念佛的时候,还在做其他功德,急速的积累福报,可以去放生,可以去印经,可以去寺院护持,可以塑佛像,任何的佛教的这种因缘你都去参与,随喜功德,一尊佛像,花十万,我仅仅随喜了五块钱,好了,这尊佛像完成的整体功德,你这个五块钱也给你显出来了,就是这个含义。

  随喜,还有一种随喜方法,比方说你看到别人放生了,你没有因缘去,你也没有机会去,然后你就说,阿弥陀佛,随喜赞叹,别人放生的功德你也有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要学会修行,当大家都随喜赞叹善行的时候,可以说,全天下都是行善的人,你不要说看到人家放生了,你没有时间去,嫉妒心一起来,你充什么能啊,你不等等我,等着你这一辈不放生,我们都不放了,懂不懂?也不要拆台,不要嫉妒,真要是想嫉妒,嫉妒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吧,他早就成佛了。你如果把嫉妒再化为一种动力,那好了,那你就修起来了,有的人嫉妒以后,他拆你,你不能干这个,你不能干那个,他用他这个说教来教化你,一会就把你搞晕了,转转,是不是?给你拆台了,我博客上一篇文章,很短,你们有机会去看吧,中国人的嫉妒和外国人的嫉妒,实际打了个比方,我举个例子昂,还是博客上的内容,比方说有一个人做了一颗原子弹,做了一颗原子弹,一个人,这是一个比方么,外国人知道了,那个外国人也嫉妒了,就说了“你做了一颗原子弹,今天晚上我做俩。”他今天晚上做两个,他去干去,精进努力去做,干去。你叫中国人知道了,你做了一颗原子弹,我给你点了,我给你引爆了,搞破坏。这是个比喻,当然不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差别,是这个发心正确理念的人,和那个不好理念的那个人的一种差别,人都有嫉妒心,但是嫉妒是不一样的,假如我们的嫉妒心,当时,改不了,这种习性改不了,你用嫉妒,把它化为一种力量,不要嫉妒我们的同参道友行善。还是那句话,真想嫉妒,嫉妒我们的释迦佛吧,他早成佛了,你去努力吧,对不对?假如你念着佛磕头呢,你不但得了念佛的功德,同时得到磕头的功德,昨天我们讲到,假如你念着佛,擦佛像呢,不但你得到念佛的功德,同时得到为佛像装金的功德,擦佛像的功德就像为佛像装了一尊金身一样,这是了不起的,大家一定要学会修行的方法,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理念,只有这样,一定要精进,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千万不要把佛念死了,大家都是有家庭的人,必须和睦好家庭,尽自己的责任,你是个丈夫,你就尽你丈夫的责任,因为你当时就有这个缘,你是个妻子,就尽你妻子的责任,懂不懂?

  尽责就是付出,佛教经典当中,说布施六度万行,有一种布施,布施,分几种,一种是财施、一种是法施、一种是无为施。财施又分两种,外财施和内财施,内财施又分几种,一种是眼目脑髓的布施,这也叫内财施,还有一种内财施,就是身体,体力,体力的布施,我为大家干活,付出体力,这也是内财施。高僧大德说过了,外财布施不算难,内财布施,很难,懂不?比方说你的亲戚,需要一个肾,跟你的血型是相配的,要你颗肾你给不给?内财布施难啊,外财布施,只要你有钱,你趁一百万,要八十万给你,我还有二十万呢,那个不是太难,要个肾这个东西,要个眼,两个眼睛,来,借我一颗,那么你给不给?内财布施。

  还有一种内财布施也非常难,寺院里去护持,寺院里去帮忙,寺院里去看家,我给他们说了,单纯说看家这种功德,很多人就比不上。当然,当时我举这个例子,是出家人和在家人,很多在家人觉得修的好,然后嫌师父往外走,怎么样?怎么样,我说你停一下,停一下,这些年来你来寺院几趟,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寺院住着,是不是那个道理?光数这个就行了,所以,我们大家在修行过程当中,还一个问题需要注意,这个傲慢心不要有,傲慢心不要有,傲慢心能遮障你的道,道力,道行啊,傲慢心是障道因缘,不要认为我比谁,

  人和人相比,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必然有他的缺点,就是这个意思。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佛教经典上的故事,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托钵化缘,到处走么,其中,有一伙子,小孩,乞丐,那么五六个人,这个乞丐呢,要饭要不了来,有时候就空着腹,释迦佛他来和他的弟子一化缘,这些乞丐就跟上佛了,你上哪吃去,我就上哪吃去,人家不给我,我和你要,和出家人要,出家人慈悲啊,乞丐也是众生啊,好啦,我分你一点,我分一点给你。后来这些乞丐想,我们讨饭讨不到,那个佛陀托钵化缘,一些人,就是供养,供

  养佛陀,我们再上佛陀那个钵里去讨饭吃,老觉得不是那个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这些乞丐想了,干脆吧,我们出家算了,出家托钵,很容易了那就,人家恭敬三宝么,供养三宝么。后来他们就商量了一下,他们那几个乞丐,就上了释迦佛那里,祈求出家,释迦佛呢一看,你们被度的因缘成熟了,允许他们出家了。善来比丘,在佛陀的慈悲愿力的加持下,他们就须发自落,袈裟披身,现了比丘相了,马上就跟着释迦佛修行了。修行不长时间,由于当时,他们这个福报现前了,由于佛陀慈悲愿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所

  以这几个乞儿比丘,也证的阿罗汉果位了,一证的阿罗汉果位以后啊,都有很大很大的神通了,就是六种神通悉皆具足,有一些阿罗汉能在空中飞行,来去无阻,这是经上讲的,阿罗汉就是有这个特点,所以这一天有一个国王,要供僧,供释迦佛和他的弟子,供僧的时候这个国王提出来个要求,他说,你看,那几个弟子,原来是个乞丐,原来是要饭的,所以说很多人反映,怎么要饭的也出家了呢,所以对他们也升不起恭敬心来。这时候这个国王提出来个要求,佛啊,你带你的弟子来,上我的皇宫来应供,可以的,但是那几个乞

  丐比丘,我不想供养他们。佛陀无奈,可以,随缘。然后佛陀领着他这几个弟子,就说这个乞丐比丘了,你们今天不去了,人家没请你们。弟子一听,那咋办?我们再去到别处化缘,然后释迦佛就说了,这样吧,我们上皇宫去吃饭,去应供,你们去,北方天王那里吃那个自然成熟的稻米吧。四大天王知道不?四天王天,北方是多闻天,多闻天王么,也叫北俱卢洲,那意思是你到,你们五个到北俱卢洲那边,吃那个自然成熟的稻米吧。北俱卢洲那里不用煮饭,不用种,他自然就有,福报是极大地,我们也提到过以前,经上,这五

  个比丘一听,可以,就这样了。然后佛呢,就领着其他的弟子,就去皇宫应供去了,应供去了,应供了,吃完了的时候,要讲经,这时候呢,这个期间,他这五个弟子就,施展神通去了北俱卢洲,吃的那边的自然成熟的稻米,要比咱这娑婆世界的有营养,还香,吃完了以后呢,就飞回来了,飞回来,吃完了,要到皇宫里一块听。释迦佛的这个饭间开示,飞进来的,飞进来以后,这个国王看见了,怎么空中来了,并且长的这个形象也变了,脸上也放光,身上也放光,不一样了,那国王也问释迦佛,那五个是谁啊?老远的看不清,释迦佛就说了,那五位就是你没有请的,那五位乞儿比丘。他们怎么来了呢?吃完饭就可以来了,你没请他吃饭,但是不能阻挡人家听法,这个国王就问什么原因,他们是用他们的神通,去到北俱卢洲吃那个自然成熟的稻米。国王一听傻眼了,他还是拿着当乞丐看他,人家已经是阿罗汉了,所以这个国王一听,哎呀,我这不是诋毁了圣人了么?马上忏悔。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不管这个出家人以前是干什么,哪怕就是打工的,哪怕就是要饭的,他这善根一现前,他就是僧相,僧相就是代表三宝

  ,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可以看不清这个人的本事,但是我们决不能污秽和诋毁三宝的形象,这是一个原则,这是一个原则。当我们发现一个出家人,他的行为不端正,或者不如法,我们认为他不如法的时候,你可以远离他,但是你对僧相,一定起恭敬心,你只要对僧相起恭敬心,你马上得功德,这就是你的修法,懂那个意思吧?这是一个原则,这是个佛理,你可以远离他,你们的因缘,个人的因缘不成熟,或者他确实就是不如法,你就看不惯,你也不要嗔恨,不要嗔恨,恭敬僧相,这个心态不要变。何况,不全是那样,

  懂不懂?就是这个含义,我们一定要降伏我们的傲慢心,六祖惠能大师说,下下根,也有上上智,懂了不,下根,下的根性的人,也有上上智,六祖惠能大师还说,轻视初学,必遭天谴。看到过这个没有?轻视初学,就是人家刚刚入佛门,你轻视他,你遭天谴,那意思你也是在诽谤和诋毁修行者,修行者入佛门的因缘不同,时间早晚不同,善根也不同,他表现出来的那种东西也不会相同,也不会相同,所以我们掌握住我们自己,不要有傲慢心。但是呢,也不要自暴自弃,我们是人,什么时候能修成啊,佛说了,很容易,只要念

  佛,求生西方,临终,就能往生西方,就能成,懂这个道理吧?好,还是你们问,还是你们问。什么意思?课下来拿名片吧,名片上有。也可以这样,能够上网的,愿意看的,我博客,我很少上网,因为我们山上吧,网线不行,经常掉线,现在基本上上不去了,我很长很长没上去了。但是呢,那里面有一些资料,我认为,有很多资料,非常适合我们大家,非常非常适合我们大家,你们可以登陆新浪网,可以登陆新浪网,登陆新浪网,再搜索“释仁清法师的博客”就进入了。“释仁清”我弘法名字,跟师父的名字是一样的,“释仁清法师的博客”,那上面很多短文,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包括你看认知觉受,认知觉受这篇

  短文,可以说,大家能看懂的话,避免大家在修法过程当中,产生一定的觉受的时候,而下道,很多人就是产生觉受之后,下道了,修行修行,晚上做梦了,修行修行,出来境界了,看到什么东西了,听着什么东西了,那就是觉受。这个觉受你怎么去认知他?你怎么去超越他,那是非常关键的,没有佛教的正确理念来观照他,你非常容易下道,看见观音菩萨了,谁敢保证晚上不做梦呢,谁敢保证你这个梦境又是如何呢,对不对?那个认知觉受,如果你们有缘的话去看一下,那上面剖析了这个问题,还有回复菩提子。关于梦境,

  关于梦境,还有很多很多,还有关于佛教当中的一种理论,叫性空与相空。佛法讲空,佛法讲的空是空性,而不是空相,并不是信了佛了,学了佛了,什么都没有了,万法皆空,是万法体性皆空,本来无一物为我,这个含义。万法都是由很多很多因缘促成的,组成的,每一个因缘都不是那个法本身,就是这个含义。所以有些人,不能正确理解,佛教讲的那个空,所以,一学了佛以后,他马上自己认为就空了。一个小伙子,到我们兴隆寺,就说了,滨州的,师父,我现在知道了,佛法是空的,我现在空了,我讲你真的空了么?我真的空了,我说好,你脱光了出去。那可不行,他不空了,叫他脱光了出去,他不行了。佛教当中的空是体性之空,而不是事相之空。很多人在这不理解,我们学佛的,特别是初学佛的,很多人不知道佛法,到底圆融无碍的是什么?那种究竟不变的原理是什么?再提啊,还是你们说,我想跟你们参学,实际上,你像我讲的这些,大部分来自于佛经,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很多居士们的经验,懂不懂?你们今天交流的话我也学一学,是吧?把你们经验带到其他的地方分享,好不好?好,什么是《三藐三菩提》?这个经上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的带上前面“阿耨多罗”,光说“三藐三菩”提不全,经上这个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一句印度话,是用我们的汉语,翻译的印度音。

  经典上的翻译有两种,一种是音译,一种是意译,能懂吧?声音的翻译和意思的翻译,两种,一般的咒语是声音的翻译,那么很多经文呢,是意思的翻译,所以翻译经文,有两种翻译方法。同时呢,翻译经文,有几种不翻的原则,不能翻的原则,哪一种原则不能翻呢,比方说,比方说这一个词,里面包括了好多好多的内容,我们保持用印度的语言,来说他,比方说阿罗汉,阿罗汉他包括,我们直接翻译过来,他包括三种,第一种是乞士、第二种是杀贼、第三种是应供,这三种含义。我们用任何一种含义,都不能概全阿罗汉的意

  思,所以说呢,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遵循一种规律,就是多含不翻,涵盖意思很多,我们不翻译成一个意思,而还是用音译。翻译成印度那话叫阿罗汉,还有一种,恭敬不翻,恭敬不翻,你像“波若”,“波若”也叫智慧,是如来藏性当中本来具足的那种智慧,也叫佛的智慧。这个佛的智慧用我们世间的话,用任何语言都不能去描述,用我们世间的任何词去表达他,可以说都是一种污秽,为了恭敬起见,“波若”还是用了印度的话,懂了吧?这是原则。好了,再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印度,

  是用我们汉字发的印度音,直接翻译过来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果,懂了吧?当你们看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佛果的含义,究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等于说,究竟证得佛果,无上正等正觉,懂了吧?

  该问的问,我们时间不多,反正一上午,嗯,坐,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佛性是不是就流露出来了,这样理解呢,稍微有点片面,当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是,可以这样说,是我们趋入佛性,趋入佛性,因为佛性时时刻刻在流露,我们没有发现它,没有展现它,是因为我们有业障,比方说我们行走坐卧是不是佛性在造作,举手投足,行走坐卧,吃饭穿衣,甚至是大自然当中的日月交替,通通是佛性在造作,佛性无时无刻不在流露,我们目的是从凡夫通过修行而证得佛果,那怎么办呢?是通过发菩提心,而趋入佛性,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理解的也很到位,能明白吧?我们通过发菩提心而趋入佛性,趋入真谛,而去行善,就是这含义,能明白吧?进入了畜生道以后,你坐,佛教的原理是这样,任何众生的佛性是无二无别的,根绝佛教的这个原理,可以这样说,释迦牟尼佛的佛性,阿弥陀佛的佛性,与苍蝇,蚊子,臭虫,和我们的佛性无二无别,进入了畜生道了,等于说是业障重了,形体有所变化了,还是六道的众生。畜生道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愚痴,就等于说由于愚痴,由于业力的牵引,由于业障的遮障,它在六道轮回,以受苦的形式在轮转,佛性是无

  二无别的,能懂吧?遮障了,不能开显,在它本身上不能开显,就是这个含义。实际上呢,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比方说,我们本来具足,佛性当中,应该具足的智慧功德,可是我们现在没法显现他,是我们自己的业障障碍了我们这种东西,可是佛性在我们身上能不能流露呢,刚才说了么,吃饭穿衣,举手投足,都是佛性的运用,能懂么?这个比较深是吧,比较深,再问再问,就是在读着经时挺认真,也进入状态了,这时有人敲门,在这时怎么办,我是阿弥陀佛,等等再开门,有什么办法来解决?你这个问题还多人都遇到过,当你诵经的时候腾腾的一敲门,你就阿弥陀佛让他等等吧,如果说阿弥陀佛站到门口说你等一会吧,那他可能就等一会了,如果你的祈求,阿弥陀佛没现身,那他还敲,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你就把经文合著,应付应付吗,这是一个方面,如果经常这样你可以转变一下,就是调整一下做功课的时间吗,在没开门的时候,或者是很早的时候,天还不亮时候把功课做一下,懂吗?如果说你正诵着经,别人来打搅你了,你就把经停下来,记住诵到那了,然后呢就应付他,应付完了你再接着诵,那样也是可以的,在家人在家那个环境没有办法,甚至出家人在寺院的话也会受到干扰,你这样救补一下就行,好不好?或者你就真的阿弥陀佛我诵经了你在门口给我看着,也可以倒是,你说是要说什么,你要不开,过会就砸门了,那你可以断,可以断,完事以后再续上那是可以的,因为就是那种环境,那是可以的,懂不?再一个师父,你说咱读着大悲咒吧,随时都可以读,读了以后,即便有时自己想不住了,就是回向的时候,是否还要去佛堂回向,老是觉得要跪在那才是正式的。好,关于回向,回向实际就是一种祈求,回向是什么意思呢,比较庄严的解释,就是拿着你做的功德,而回向到某一个地方,祈求达到什么目的,这是回向的含义,比方说我们诵经,念佛,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那意思是我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把这种功德作为我们往生的资粮,作为我们往生的力量,就是这个含义。这是一种祈求,明白吧?回向是拿什么回向呢,是拿功德回向,拿着功德回向,用功德来回向,燃一支香,他也产生功德,对佛像升起一念的欢喜心,也产生功德,拜一拜佛,也产生功德,任何善行,都产生功德,然后,我们拿着功德去回向。如果是仪规,就是我们做课了,仪规庄严的话,仪规完整的话,是在做完课以后,最后再做回向,我们做完课了,这个课程要产生功德。然后呢,在最后,回向一下。这是仪规的要求,单纯从回向的含义上来讲呢,回向,任何时候都可以,甚至是,你没有修佛法,也可以回向,你那个回向,那时候怎么说了呢?愿把我生生世世修行的清净功德回向给,怎么样?怎么样?那生生世世我们行过善,懂不懂?那就是以前的了,懂了吧?或者我先回向一下,先回向,我从现在开始,包括以前,包括以后的所有功德,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愿我早日成佛,那么,前半部分那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功德已经产生了,后半部分呢,你那是一种愿力,借着你这种回向的你这种愿力,那么以后,你所行的一切善,可能会趋入那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能懂吧?佛法非常圆融,正规的仪规,最后回向,只要不是按仪规,任何时候都能回向,不必要非得,庄严的话在佛像前回向,会修的话,随便可以回向,懂了吧?因为啥呢?你不必要非得到佛前你才说,这个佛才知道你的心态,懂不懂?念佛一声,怎么说的来?念佛一声,经上怎么说知道不?功德无量么。这是佛说的,礼佛一拜,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最灭河沙是用什么

  来灭的罪呢?还是功德?礼佛一拜也是产生功德,昨天我们讲到了,你到那个佛像前,或者是你看到了一朵非常漂亮的花,你一观想,哎呀,这朵花供佛吧,这一朵花供了佛了,佛经上说,此人功德无量无边,早晚成佛,这一念就够了,明白了吧?有什么功德,我们有出世间的功德,我们有念佛的功德,有行善的功德,有三皈五戒的功德,懂不懂?我们有发菩提心的功德,我们有想成佛果的那一种功德,那也是个愿,善愿,成佛果的心那就是菩提心,有菩提之力,懂不懂?不要小瞧了自己,我们是初发心菩萨,哎呀,一讲到菩

  萨了不起了,我们是初发心菩萨,昨天不是讲到了么,菩萨有两种,因地菩萨,就是初发心菩萨,还有一个果地菩萨,也叫圣者菩萨,懂了吧?不要听他们说,你有什么功德,我有念佛的功德,我念了一句阿弥陀佛,你要是认为我这句佛号没有功德,好了,你去查佛经,你把佛经给我驳倒,我就信你了,这是第一点,你要是认为我的功德小,好了,你扶上梯子,拿上尺子给我量一下多高,懂吧?功德无量无边,佛说的无量无边,因为他是出世间的东西,有出世间的作用,出世间的作用就无形无相了,无形无相你拿着,登上梯子,拿上尺子,你量去吧。看过一个相声么?看过一个相声么?侯宝林和那个谁说的,一个人喝醉了,喝醉了就胡说八道了,你能这,你能那,他把那电门打开了,手电筒打开,朝天,你能爬上去吗,能顺着光线爬上去么?然后他还不醉,他说,不行,我爬上去,你把电门关了,我就掉下来了。还是醉话,还是醉话,懂不懂?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要听谁说,不要听人说,人要用人那个知见来解释佛经的话,是非常麻烦的,何况有的人,他不是研究佛经,完全是以他自己的妄念,来解释一些事情,愿以此功德,我就上了一炷香,他

  通通没干,我就敢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是净行,净因,净业,庄严佛净土,最后我们是得的净果么?为什么不行?懂不?不要太小瞧自己,我们是菩萨,菩萨,懂不懂,现在明白了吧,这个事,不应该把我们雷倒,把我们击倒了,雷倒了,网络上一个词叫雷倒。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仁清法师       随喜)(五明学佛网:仁清法师       随喜)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 

 仁清法师:金刚经的简单开示 

 仁清法师:为什么要皈依 

 仁清法师:应当发愿求生极乐 

 仁清法师:“性空”与“相空” 

 仁清法师:防“忽悠”妙招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仁清法师:今天打死一只蚊子因为它吃了我很多的血 是不是该 

 仁清法师:鬼和神的区别 

 仁清法师:给僧人提毛病算不算过错 

 仁清法师:受戒持戒的关系 

 仁清法师:呼吸念佛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