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一函遍覆,印光大师开示(第1集)


   日期:2016/7/26 19: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起来学习佛法、讨论问题。末学也常常收到大家的这些提问,都是跟修学有关的,实际上这些问题只要能够多听经,多去深入经藏,问题自然都没有了。

  我们净土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当年他虽然没有以音声弘法,而是靠回覆大众的来信,把佛理和修学所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答覆。因为来信也很多,印祖就写了一封长信,把大众修学上的这些疑问进行了汇总,统一的答覆,这叫做「一函遍覆」。实际上,当时民国初年的时候大家的修学问题,到我们现在都有,而且这些问题是重重复复不断的出现。因此末学就想到,与其一个一个问题的解答,倒不如我们把印光大师写的这封「一函遍覆」文章拿出来认真学习一遍,可能大家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答,这是一个捷径。印祖当年是一函遍覆,我们利用几堂课也来遍覆,统一回覆。如果在听完这「一函遍覆」的讲解之后,大家还有问题估计已经不会很多了,那时候也可以再把它提出来,我们在那个基础上进行讨论,相信这个讨论的高度也就不一样了,深度也不一样了。这个「一函遍覆」,印祖他自己有一行小字注解,当中说到,他说:

  【语虽拙朴。】

  就是语言虽然很笨拙、很朴素,这是印祖的自谦,谦辞。

  【义本佛经。】

  可是里头的义理都是根据佛经来的。所以这「一函遍覆」可以说是印光大师一生修学佛法的一个心得的凝聚,虽然语言非常浅显、朴素,一般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够看得懂,也能听得懂,可是里面的义理完全是跟佛在经里讲的一样。

  【若肯依行。其利无穷。民国二十一年。】

  如果真正能够按照「一函遍覆」这里面印祖的开示来修行,利益是无量无边,无穷的。这个无穷的利益,包括现生我们能够离苦得乐,命终也能够往生西方,这真的是『其利无穷』,所以我们来认真的学习印光大师这篇文。

  印光大师我们都知道,根据传说,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虽然他自己不承认,可是有人传出来。这是一个小女孩,她在作梦的时候梦到观世音菩萨跟她讲,说现在有一位大势至菩萨正在上海主持法会,主持什么法会?「护国息灾法会」,他是大势至菩萨,他的名字叫印光法师,你去找他。这个小孩做了这个梦,也不知道谁是印光法师,其实对大势至菩萨也不了解,去上海找。那时候正好印光大师在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这个女孩就找到印光大师,跟印光大师说了她梦中的这些情形,被印光大师呵斥,不许你乱说。真正佛菩萨再来,他也绝不暴露身分,不许人去说。

  我们仔细想想印光大师的行持,真的跟大势至菩萨非常相像,大势至菩萨修行的法门,昨天我们讲到中峰国师开示的《净宗法要》里面学到了这一句,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大势至菩萨必定是深居简出,他心都收摄回来,六根从六尘境界中收回来。他示现给我们看的必定是深居简出、不喜攀缘这样一种行持。印光大师一生都是躲在藏经楼里面研修佛法,一直到七十岁才出来讲了几天经,平时都在自己的关房里面念佛修行,真的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且印祖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从《楞严经》里抽取出来,附在净土四经之后,做为净土五经,这种贡献,我们想想确实是大势至菩萨的作为。所以我们要以极其殷重的心,至诚恭敬来学习这篇开示,得到的利益就无量无边。虽然大家没有这个文稿,但是没有关系,末学念一段讲一段,语言很浅显,很容易懂。我们来看这篇文:

  【一函遍覆。】

  『遍』就是普遍,『覆』是回覆,用一篇信函来把所有大众的问题都答覆了。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这一开端印祖就把净土法门提出来,他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三根是上、中、下三根,都适合修净土法门,利根也好,钝根也好,都能在这种法门里头得度。所以下至地狱众生,上至等觉菩萨,都可以修净土法门,而且都因净土得度,这是极其广大、殊胜的法门。所以是『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世尊以大慈悲心出现在我们世间,为的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说明白,劝导我们看破放下、求生净土。上圣就包括四圣法界里头声闻、缘觉、菩萨、佛,下凡就是六道众生,统统都接引,引导他们求生净土,令他们在此生中,即生能够了生死、出三界,所以这是大法。

  【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如果对这样的广大殊胜、稀有难得的大法不能够深信,或者信了之后不能够专修,这就太悲哀了。这一生能了脱生死的机会就白白错过,这是最大的悲哀。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生生世世都没完没了,好不容易遇到,又放过了,所以『可不哀哉!』下面说:

  【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你看印祖开示,跟我们昨天讲的中峰国师开示是完全一样。净土法门以什么为宗?宗就是宗旨,是修行的方法,净土法门怎么个修法?『信、愿、行』,这称为净土三资粮。这讲的完全跟蕅益大师(莲宗九祖)在《弥陀经要解》里开示的一样,所以真的,祖师他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下面讲到信、愿、行,讲解释了: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讲到『信』,也讲到三条。第一个,是信我们这个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这是苦乐悬殊。我们这个世界大家都已经很了解了,叫五浊恶世,你看生老病死谁没有?谁都会有,哪怕是再富贵的,地位再高的,过去当皇帝的,也免不了生老病死,这苦。生很苦,我们都忘了。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一个人出生之前在娘胎里十个月,这胎狱,就像在地狱里一样。母亲喝一口凉水,他就感觉到寒冷无比,像寒冰地狱;母亲喝一口热水,他就觉得好像在火烧地狱;母亲动一动,他就好像在地震中。所以这是胎狱,在胎里头就像在地狱似的,十个月。一朝分娩,佛比喻是夹山地狱,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是非常苦,一出来,细嫩的皮肤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人的手去抚摸的刺激,他就觉得全身好像针扎一样。我们也有这些感受,譬如说你受过伤,外伤,如果是伤口包扎得很紧,一下子把你的纱布给撕开,里头那些血肉接触到空气,你也觉得刺痛。这孩子他就更加的敏感,所以他一出生都是哇哇大哭,大家有没有见到哪个孩子出生笑咪咪的?没有。他为什么哭,他不笑?他苦,苦而且还不能够表达,旁边的人,父母、亲属见到他还乐,他苦得够呛,大家还拍掌,很高兴。

  没想到这一生出以后,就开始接受人生的苦痛了,老、病、死,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很苦。还有「爱别离」也是苦,离开我们所爱的人,很苦。像一个孩子,如果是五、六岁大的,父母把他送给老师教,那孩子都常常每天想著父母,每天都在哭,这是他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你所爱的人偏偏离你而去,像夫妻也是这样,恩恩爱爱的,就偏偏有一个早死。可是如果是夫妻之间不和睦的,常常吵架的,倒是白头到老,这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他们能够活到白头到老,这是很苦,这怨憎会,不是冤家不聚头。还有「求不得」,你所求的偏偏得不到,古人都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不如意。所以我们在这世间即使遇到再不如意的事,也要把它看淡一些,无所谓。因为世间本来就是不如意,人来这世间本来就是要受求不得苦,所以何必在这不如意里头去求如意?那叫做妄求。把这个世间放下,到极乐世界那才叫真正如意。所以既然你知道有求不得苦,最好的方式就是无求,你无求就不苦,有求皆苦,有欲皆苦。还有一个「五阴炽盛」,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我们的精神,这是身体和精神。我们的思想统统都接受煎熬、接受折磨。我们自己身有感受,夏天很热,接受炎热的煎熬,冬天又很冷,接受寒冷的煎熬;有时候身体里头有内热、有内火,全身好像都不知怎么办,或者是里面有湿、有寒,也觉得身体不好受,这是身体的苦。精神的苦就更多了,常常在感受上、在思想上遇到种种的困惑,等等,这都是五阴炽盛,像被火烧一样。所以人都是有苦的,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苦。

  极乐世界是乐,极乐世界的乐我们是想像不出来的,那种乐大概从经上能够体会得一点。佛说极乐,那是乐到极处,可是什么样的乐,你没去总是不知道,不能体会。它这种乐是没有苦的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乐不是建立在苦的对面的那种乐。有苦有乐,那种乐不是真乐,那种乐,佛叫做坏苦,他乐完了还得苦。像我们吃饭,吃饭美味佳肴很乐,吃起来很香,叫你吃一碗你很香;吃两碗就没那么香;再吃三碗,不行了;再吃个四碗、五碗、十碗、八碗,完了,就变得很苦。所以乐后面都是苦,那是建立在苦对面的乐,那种是有对待、有比较的乐,不是真乐。极乐世界的乐它是清净的乐,没有苦、没有对待的乐,那叫做极乐。这个乐我们凡夫也很难想像,但是是真乐,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没有五阴炽盛,没有那些苦,甚至连色界天的坏苦、无色界天的行苦统统没有,寿命无量寿,永恒的清净法乐,我们要生起向往之心。这是信,第一个。

  第二,『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我们要信自己是凡夫。佛在《华严经》里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讲得很清楚,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我们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跟如来没有两样。可是现在确实是凡夫,为什么?因为有妄想执著,也就是我承认我自己现在妄想执著放不下,我有烦恼,受业力的束缚,所以我本有的佛性不能够显发,我没有办法得到佛的受用。虽然我本来是佛,但是我现在得不到佛的受用,这很麻烦,我要求解脱。可是自己是业力在束缚,靠自力(自己的力量)来断惑证真,就是断烦恼、证果、开悟,这个我自己达不到。确实达不到,为什么?我们现在到了末法时代,法弱魔强,真修行人就少,外面的魔障特别多,自己业障又特别重,靠自己力量这很难。譬如说我要靠我自己参禅,修禅开悟,这个很不容易。到了末法时代,真的,亿万人当中罕一得度,这是佛在经里讲的。所以佛在《大集经》里提醒我们,末法时代众生要以净土得度;正法时代以戒律成就,你持戒精严就能够得度;像法时代以禅定得度,你修禅定就能开悟。可是到末法,我们众生根机大不如前,持戒、修禅都不够用,就要什么?你念佛修净土得度。这是什么?靠的不仅是自力(自己的力量),而且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靠佛力。所以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我们靠二力才能够了生脱死。这是第二个信。

  第三,『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在《无量寿经》里我们都看到,愿愿广度众生,这个愿的核心就是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所以『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你能念佛,你能够深信不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其人临命终时』,你在临命终的时候,『佛必垂慈接引』,阿弥陀佛一定来。你得相信,佛必,必是必定,因为佛有愿在先,佛是个不讲妄语的人,说到就做到,所以佛必定会垂慈接引,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对佛的愿行要有坚定的信心。这主要是从事上来讲这个信,跟中峰国师在开示当中讲的信也是异曲同工。

  能够信事,在事上修,这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能够信这个事,还能够信理,那就更好,可以帮助你提升品位。所以中峰国师开示,虽然事上我们要相信,但是我们要明白理。理是什么?昨天学到国师讲的,「然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这是理。我们这个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我现在是凡夫,也相信阿弥陀佛接引我能往生,这些都是事。事后头都有理,理是什么?这些事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没有出你那个真心,没有出你那一念。所以要往生佛国,按照理上来讲,就是你能够把你的染念转成净念,就能从我们这个苦世界转成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是我心中所现的佛,在我心中接引我心中这个凡夫,从我心中的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到我心中的极乐世界,究竟不出心外。这不是在心外的,统统是我当下这一念真心,要信这个。所以这样信的话就更踏实,因为道理明白了。如果道理不明白也没关系,为什么?在事上能真修,极乐世界这个净土法门也能够摄受,阿弥陀佛也能接引。所以这个法门妙,你即使是不明白理,但事上你能够不废,你能够真干,照样往生。你看印祖在这里讲得很简单,他就不讲理,他光讲事,这就是印祖慈悲,对中下根人,对於不明理的人,告诉你事,你能够修就行,因为你能够事上真修,你理就具足了。如果是事上不肯修,你明白道理,理也不能够圆明。所以不能执理废事,事上修比理上明白更重要。这是讲到信。另外讲愿:

  【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这个『愿』,印祖讲得极其简单,真的比中峰国师讲得更加具体、更加简单。这是慈悲到极处,让我们这些末法众生,没有很多时间去研修教理,能够明白这个初步的,能够干就行。什么叫愿?就是你愿意放下这个苦世界,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样就是真愿,这跟蕅益大师讲的完全一样。蕅益大师讲,能够真信切愿就是发大菩提心,往生与否关键在你有没有信愿,真愿意去你就能够去,所以愿出离苦世界。

  大家觉不觉得这个世界很苦?如果觉得这个世界还不错,家里环境也挺好的,还能享受享受生活,儿女成群,也很孝顺,自己经济收入也蛮高的,夫妇合好,关系都很融洽,真的好像没什么苦,那就麻烦了,就不愿意出离。要知道这些乐都是暂时的,你现在愈乐,等你离开这个乐的环境的时候你就觉得愈苦。所以对一个很贫贱的人来讲,他死到临头的时候反而觉得乐,为什么?总算解脱了。可是对一个大富大贵、很快乐的人,他死到临头的时候那才叫苦。所以你那个是真乐吗?不是真乐,佛讲得很好,那叫做坏苦,你愈乐将来就愈苦。所以天人临命终时身上出汗他都觉得苦不堪言,我们现在每天出多少汗都无所谓,天人到临终的时候五衰相现,其中一个相就是身体出汗,他就受不了。你想想,这哪是乐?所以真正看明白了就愿意放下,即使是再富贵再享受的生活我都不稀罕,我都愿意放下,哪怕是让我生天做天王我也不去干,知道那个不究竟。我就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是永恒的、清净的妙乐,所以要发起这个愿。

  我们到底发了这个愿没有?怎么样检验自己发了愿没有?那就要平时看看自己到底还有没有放不下的,如果还有一桩事情放不下,那个愿就不彻底。所以遇到顺境的时候,有没有起贪爱的念头、舍不得的念头?对於人事物都好,凡有舍不得、放不下的这些念头,那就是愿不切。如果遇到逆境的时候,还有没有瞋恚的念头、不平的念头?如果还有,那也是愿不切。因为什么?还跟这个世界种种的牵扯、种种的瓜葛纠缠不清,那往生净土的愿哪里能说切?所以真正切愿往生的人,这个世界都可以放得下,好的也很好,不好的也很好,随缘度日,内心里一点执著都没有。就像一个人出行,走到一个地方住个旅馆,那个旅馆里面条件、卫生,好的也很好,不好也无所谓,明天就走,就回老家了。就这么个心态来随缘度日,讲得通俗一点,这叫得过且过。这样每天增长自己信愿,信愿具足才能往生。每天信愿坚固,那干什么?每天得过且过,你总得干点事,就干一桩事,就是下面讲的「行」,行什么?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

  我们就干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是我们由衷想干的,其他事都可以无所谓,都不在乎,就念阿弥陀佛,而且是『至诚恳切』的念『阿弥陀佛』。想到如果我这个佛号中断了,这个佛号念得不清净,这就很难跟佛感应,所以常常生起那种恳切的心,那种畏惧功夫间断的心。这样念佛,『时时刻刻』都不『暂忘』,没有暂时的遗忘,佛号真的是不离,佛不离口,不离於心。

  【朝暮於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

  我们修学最好是有一个早晚课,朝暮都在佛前『礼拜持诵』,持名或者诵经。诵什么经?诵《阿弥陀经》,或者是《无量寿经》,这就很好。我们在此地实际禅寺,早课诵《无量寿经》第六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净宗修学的理论核心,这个好,我们师父上人制定的《朝暮课本》。晚课我们是做三时系念,六个小时三时系念,读三部《弥陀经》、往生咒、还有念佛,朝暮(早晚)课诵都有念佛。平时随著自己的『自身闲忙』,你如果空闲的时候就多念一会佛,如果是比较忙的就少念一点,反正随著自己的闲忙立一个课程。这个课程把它固定下来,天天都不改变,即使是再忙我也要把它完成。如果是很忙的人,立的课程可以少一点,从少到多慢慢进步。不要一开始立得很多,一天要念十万句佛号,好了,第一天能念十万,第二天只念个八万,第三天念个五万,后来过几天就念个一万、两千的,最后就恐怕一百句就了事了,这愈来愈退步,这就是个衰相。倒不如一天,我从最少的开始,最少是什么?九次十念法,这个能做到,九次十念法;完了之后再增加,我念个一千佛号,每天一千;慢慢能够固定一段时间,再增加到两千,再增加到五千,再到一万,慢慢增加,这是一个进步的相。

  【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

  『行住坐卧』,不管你的身体在做什么事情,只要是不做用心的事、不用动脑的事,你心里就念佛;在方便的时候,不打搅别人的时候,口里也能念佛。如果你要动脑的时候,动脑的时候就专心把脑子动好,把事情做好,做好之后把事情一放下,佛号就提起来。

  【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

  这是讲到,最好修行人连睡觉功夫都不间断,这《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这一日是讲什么?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佛号都不间断,那就说明睡觉的时候还要念佛。这个一般人很难做到,但是能不能有人做到?真有人能做到。如果你念佛念到有一定的功夫,念得习惯了,佛号自动都会能念。像我就听说,在一个寺院里面打佛七,佛七当中大家都睡在一起,住大通铺。其中有位女众菩萨,她每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家都睡得很深,结果她就在那里大声念佛,这佛号把大家都吵醒了。大家醒了之后就跟她讲,你不能这样的大声念佛,晚上吵得大家都不能入睡。她也就跟大家道个歉,就不念了。不念之后,大家继续睡觉,睡著睡著,又被她的念佛声给吵醒了。结果打开灯,看到她还在那里念,闭著眼睛念,原来她已经入睡,睡著了。结果把她推醒了,她才不念。这个人是什么?她睡著的时候就忍不住大声念,那平时她肯定也是佛号在心里不中断,虽然口上没念,心里她是念的,到了晚上睡著了,自己控制不住,所以口上也念了,醒来的时候就不念。这是什么?她真的这个佛号能够做到不间断。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人只要能够养成个好习惯,就好像一个惯性似的,他的佛号都不中断。就好像我们呼吸,人只要活著都会呼吸,呼吸你不用下意识去控制它,它也能呼吸,你睡著了,睡著了也会呼吸。这是什么?习惯了。所以你要养成像呼吸那样的习惯的念佛,那你的功夫就很不错了。睡觉的时候也要念,当然不要吵著别人,要默念,不要出声,而且出声会伤气。

  这里印祖特别告诉我们,应该『只念阿弥陀佛四字』,这是如果你念阿弥陀佛,你还没有一个习惯的念法,那最好是念四字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四字。当然你要念六字也可以,加个「南无」,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也行,当然多了两个字,就比四个字要难念一点,字多就难念,这印祖告诉我们。你看真的是替我们这些末法劣根、下根的众生著想,尽量给我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慈悲到让你念六个字都嫌给你压力太重,让你念四个字。所以我们真的是要很好的去修行,不要辜负祖师的一片悲心。当然如果你念习惯了六个字也就不要改,一改,那习惯重新建立又要一段时间,念六字也行、四字也行,这是各人习惯不同。下面讲:

  【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

  我们平时念佛也要注重威仪,这是对佛的恭敬。如果自己威仪不整,衣服不整洁,或者自己在洗澡的时候,大小便的时候,或者进到不干净的场所,就不要念出声,应该默念,这是对佛的恭敬。为什么?因为你在不适合念出声的地方念出声,会引起鬼神的不满,是这么个意思。

  【默念功德一样。出声於仪式不合。】

  所以在这些地方默念,功德是一样的。如果出声念,反而就不太如法。

  【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别人不闻)。】

  这是讲金刚念。

  【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这是教导我们念佛,这行门,可以用『大声念』,可以用『小声念』,也可以用『金刚念』。金刚念就是用很小很小的声音,小到只有你自己能听到,别人听不到。『心中默念』也行。念得出不出声,这是看你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环境。念的要领最重要的就是这三条,『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心、耳、口要三个相应,能够把心耳口给摄住,就能把六根摄住。都摄六根,我们最重要的把意舌耳三个根摄住,用什么摄住?用一句佛号,清清楚楚、字句分明这么念,不要念得好像贪快,念得自己都听不到自己在念什么。这么念下去,人家不知道你念啥,你自己也听不清自己念啥,这就没有什么效果。所以真能够心口耳摄住念佛,『如此,则心不外驰』,这个心就被收回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妄想渐息』,你的妄想慢慢的就息灭。『佛念渐纯』,念佛的念慢慢的就纯,纯就是里头夹杂的愈来愈少。一开始妄念很多,念著念著就这么念下去,假以时日,经过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年,你功夫出来了,你这个佛念就愈来愈纯,心就清净,这『功德最大』。所以念佛功德是最大的,修什么功德都不如念佛功德。

  上面这一段,开门见山,印祖给我们开示了「念佛法要」、「净宗法要」。昨天刚学习了中峰国师的净宗法要,今天又聆听印祖开示的净宗法要,全都讲的是一样的理。下面所讲的是,正修以后,我们要讲助修。信愿念佛是正修,下面讲助修,助修是什么?是修德修善。下面印祖开示说: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

  你看,这就是「净业三福」里面的第一福。所以我们师父上人禀承了印祖的法脉,十分强调净业三福,如果没有净业三福的基础,说老实话,念佛正修也不可能得力、不可能成就。所以『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行孝;『奉事师长』,凡是教导我的老师,以及有真正道德学问的大德,我们都要恭敬奉事,奉事是为他们服务、效劳,以孝养父母之心去奉事师长。这是孝道和师道。落实在哪里?师父上人讲了很多次,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教导我们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下来是『慈心不杀』,要养慈悲心,仁慈的心。仁慈的心是天心,起心动念都要积德行善,不能有丝毫的恶意、恶念。用什么来做到慈心不杀?师父教导我们用《太上感应篇》落实慈心不杀。你看《太上感应篇》讲的,前面一段讲的是慈心方面,「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这一大段都是教我们蓄养仁慈良善的心。后面一段「苟或非义而动」,这一大段下来完全是讲到帮我们断恶,断身口意的恶业,这是教导我们落实不杀。不杀,不仅是不能杀害生命,不能伤害一切众生,不能让众生生烦恼,这都属於不杀,更不能伤害众生的法身慧命。《太上感应篇》前后两段合起来一看,前段讲慈心,后段讲不杀。所以师父真的是慧眼,让我们用《太上感应篇》来落实这一条。印祖尤其劝勉我们不能杀生,杀生的果报感应的是天灾人祸,战争都是杀业所致。所以印祖劝导我们『当吃长素』,应该吃长素,不要吃肉。如果一开始不能够完全断肉,要慢慢的来断,先吃花素。即使没有完全断荤,也不可以自己亲手来杀,这是说明要先吃三净肉开始。什么叫三净肉?不是你亲手所杀的,也不是你听到、见到他所杀的;另外这个动物也不是为你所杀的,不是为了招待你专门给你杀的,不是,这种肉叫三净肉。从这里开始慢慢的断肉,最后吃长素。吃素真的是健康,不仅对身体有好处,对我们养慈悲心都大有好处。下来是『修十善业』:

  【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YIN之事。】

  身体不能造作杀盗邪YIN。不『杀生』,不仅不能杀害一切众生的身命,而且不可以伤害一切众生的心理;不能有伤害众生的行为,也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要断这个杀心。不『偷盗』,是不占人便宜。不与取,我们要把它断掉,人家的东西没有经过人家同意,绝对不能拿来用,甚至不能够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这都属於犯了偷盗。不『邪YIN』,这是念头里不能有丝毫不正的念头,邪YIN才能够断得干净。当然印祖这里教我们身不行杀盗邪YIN之事,这是最低标准,这是小乘戒律,事上不能有;大乘戒律是讲心上不能有。下面讲:

  【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

  这是我们的口业,不能讲骗人的话,妄语是骗人的,欺骗别人。尤其一个大妄语不能讲,就是未证言证。譬如说我自己没有那个功夫,不能说自己有了,我自己说自己已经证得什么什么果位,我已经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了,这叫大妄语。如果你没有真正证得而说自己证得,那个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戒经上说得很清楚。其他的妄语也不能讲,因为打妄语存心欺骗别人,都是把自己的那种真诚心破坏了。『绮语』是花言巧语,讲些好听的话,欺骗一切众生,或者是讲些无聊的话,随便乱开玩笑,都是绮语,都是让心不清净。『两舌』是讲是非,讲某人某人怎么样怎么样不好,蓄意的毁谤、挑拨离间;或者是在一个团体里头、一个道场里面煽动是非,讲道场怎么怎么不好,这团体怎么怎么不好,让别人对这个团体、这个道场失去信心,这都是两舌的恶业。『恶口』就是粗鲁的、难听的、骂人的、野蛮的这些话语,我们要把它戒掉,讲的话要柔软,要把慈悲真诚体现在我们的言语当中。

  【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

  这是讲的意业,意业不要有『贪欲』,贪什么?财色名食睡,这种贪欲都要放下。世间人贪这些五欲都会堕落,甚至会丧身辱国,更何况是修行人?修行人如果贪这些财色名食睡的欲,将来必定会堕落。所以这五欲,我们常常听到「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这是跟地狱联系得很紧密的,要是不把它放弃,地狱就很难避免,这是贪欲。『瞋恚』是什么?心里面有那种恼怒、不平、怨恨,这些心理要把它放下;还有嫉妒的念头要放下,看见别人好,看见别人修行比我高,或者是得到的声名很高,名闻利养很充足,心里就起了嫉妒、不平,这都是属於瞋恚的业。瞋恚的这种业因感得的是地狱的果报,瞋恚是火,所以地狱是火途。贪欲这个业因感应的是水,所以水灾是贪欲所感的。我们看到现在南北极的冰在快速融化,海平面在上升,很多人说这是个自然现象。其实这是人为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这些人类贪欲增长太快,感得海平面上升,水增加了,这是马上能见到的业因果报。

  下面『愚痴』,是不明事理、不明因果、邪知邪见,这些是愚痴,感得是畜生道的果报,现前的这个世间愚痴的业因感得是风灾的果报。所以世上的这些地震也好,水灾、火灾、风灾也好,统统都是贪瞋痴慢感得的。傲慢感应的是地震,因为他不平、傲慢,地震。学佛的人首先要把这身口意三恶业断掉,这是印祖开示我们必须做到的。下面又讲到:

  【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於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

  这是讲到我们要修德,要讲伦理道德。五伦关系我们要知道,在五伦关系当中我们要恪尽本分。五伦就是指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只要你是个人,你肯定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我们在这关系当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好自己的本分?这是讲到十义,五伦十义,十义是十种义务。印祖这里讲到,父要慈,子要孝,当父母的要有仁慈的心。什么是仁慈的心?一定要把儿女教成好人,只有好人才有好报。所以真正仁慈的父母,必定是把儿女教成好人,教成一个有德君子,这样才算尽到父母的本分。子要孝,做儿女的要孝顺父母、孝敬父母、孝养父母。孝道是整个道德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如果孝道没有了,佛法也就建立不起来了。因为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能够孝亲才能尊师,能够尊师才能够成就道业。所以子孝是最重要的德行。『兄友、弟恭』,这兄弟之间友爱,晚辈向长辈要恭敬,长辈要爱护晚辈。『夫和、妇顺』,夫妇之间要和顺,不能够因为小事争吵,甚至闹离婚,那些统统都是不够夫和妇顺的。『主仁、仆忠』。今天又没电了,我们就先讲到此地,时间也到了。末学在跟大家分享过程中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一函遍覆)(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一函遍覆)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