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在家居士受持菩萨戒的误区与注意


   日期:2016/8/4 1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大众对受持菩萨戒的两个误区

  1、第一个误区:误认为菩萨戒高不可攀,所以,望而却步。

  事实上,《梵网经菩萨戒本》同于净土法门,即不是单一的佛力,也不是单一的自力,是将自力与佛力融为一体,是合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一乘圆教,契理契机,念佛与受持菩萨戒相辅相承,合则双美,分则两亏。

  依据《梵网经菩萨戒本》以及《璎珞经》,受戒的对象应该分为两类:

  一、普遍受戒的对象——六道一切众生,种当来成佛之因;

  二、受戒且得戒的对象,是但解法师语者。

  所以,《梵网经菩萨戒》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谁发愿受持,谁就契机。"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受戒使我们浊恶凡夫成为第一清净者。

  2、第二个误区:误认为受戒犯戒罪加一等。

  此乃是套用了世间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这本是歪曲了佛法。佛在三藏十二经中说:"一切无非因果"。但没有说过罪加一等!佛、菩萨慈悲处处呵护众生,从不加罪于众生。而还在许多经典中告诉我们犯戒忏悔的方法,我们依教奉行,可重获清净。加之受戒之人,临犯错造恶之境,生惭愧心、迟疑心皆得减罪。不要听从只了解佛法、不了解戒律的人把世间法随便套用于佛法之上。

  二、授持菩萨戒之犯戒与失戒

  持戒功德:菩萨虽持一戒,要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为菩萨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持一戒,即在一切众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众生之数无量,持戒的功德也就无尽了,所以受持菩萨戒的功德之大,大得无法比喻。所以璎珞经卷下说: "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又说:"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又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可知,教化他人出家受菩萨戒的功德是很大的,自己受菩萨戒的功德,那就更大了。

  犯戒罪过:有人以为受戒固然功德很大,犯戒的罪过也是很大,唯恐受了戒不能坚持不犯.所以没有勇气受戒,但在这里却明白地告诉你:"有而犯者,胜无不犯,"为什么呢?这就是菩萨戒的功德作用了,因为持戒是对一切众生持的,所以在一切众生中有功德,犯戒则绝不可能对一切众生而犯。比如犯杀生戒,即使天天杀,时时杀;也不可能杀尽一切众生,杀一众生,仅于一个众生身上得罪,杀生有罪,却没有在一切众上身上得罪。所以又说: "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所以又称菩萨戒为"四十二贤圣法",四十二个阶位的菩萨(三十贤位加十二圣位),是由于受持了菩萨戒而得。所以华严经要说:"戒是无上菩提本;"梵网经要说: "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失戒情况:菩萨戒不是"尽形寿"受持,而是"尽未来际"受持,所以命终不舍戒,菩萨不拒性别与变性(男女身互转)之人;所以二形不失戒。菩萨戒只有在两种情形下失戒:一是犯了重戒,二是故意舍去大菩提心。犯重戒有两种:一是破重戒,是以上品烦恼缠犯(如故意杀人);二是污重戒,是以中品烦恼缠犯(如过失杀人,不加注意而误杀人)。舍大菩提心,即是对人宣布不做菩萨了,或者不相信有菩萨行了,或者以为大乘不如小乘好而不学大乘法了,乃至不信佛法而信外道了,这都成为舍菩萨戒的因缘。

  有犯不失:菩萨戒一经受得之后,从生至生,直至成佛,都是永远随逐的,因为戒体是一种无形状无表象的无漏色法(物质体),当它一经熏上了我们的本性理体之后,只有被遮没的可能,却没有失落的可能了。所谓犯了重戒失戒,那只是因受恶法阴影的遮没而失去了戒体的功能,并不即是戒体从我们的本性理体上失落,这是应当明白的。所以梵网经许可犯了十重的人,于佛像前忏悔过恶而取相重受;璎珞经则直言:"十重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 "瑜珈也是直说:"以上品缠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此所以"重受"或"更受",乃是以外在的佛菩萨(他)力,为引发先前曾熏受的戒体,使之恢复其戒力功能而已。

  三、受菩萨戒要做什么准备

  要做菩萨就要真实的脚踏实地的来学佛,先对无我对出离方面要有感受,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发起菩提心。小乘是把自己的漏给堵住,轮回的业把它结束掉,你的生命这样才会充实,才会大而有光。所以你看这个画像也是,凡夫就光是一个人,如果圣者头上就有光圈,这样行起菩萨道来菩提心才会非常强大有力。

  现在想受菩萨戒,往往以前就有这样的善根,但是来到地球上投了胎之后,我们在这个境界当中会迷失掉自我,迷失了自我之后有时候就变得没有力量了,我们的生命都迷惑在这个业力的世界里面。就好像飞在云雾里面,靠感官完全没有办法看到,这时候只有看仪表盘。所以佛陀的经是真理的指导,它叫规则。这个就像仪表盘一样,你只要看着它,跟着它的指挥,你参照于真理你才能超越出这个迷雾,六道轮回的状态。那个迷雾就好像众生业力一样,我们自己给自己造的业力的环境,如果没有佛讲的真理就完全迷失在里面了。

  四、菩萨戒的行持

  现在一般人对持戒有一种畏惧之心,就是怕自己持不好戒,罪过很大,会下三恶道。其实,受菩萨戒的前提是要发菩提心,受了戒就跟成佛结上了缘。能够跟成佛结上缘分,比不受戒而没有缘分来得强。

  宁可受菩萨戒,犯了重戒下地狱,也比你不受菩萨戒好。为什么呢?因为结上了缘分,所以下地狱出来后还可以成佛。永远不受菩萨戒的就没有这个缘分,无量劫还要轮转,也还是要下地狱。

  受了《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的,前面的十重戒要注意,不要去犯。其它的四十八条轻垢戒是可以忏悔的,犯了后忏悔能够忏除。更何况受了菩萨戒,我们就有菩萨戒的戒体,有这个戒体,就有佛力的加持。

  如果不受这个戒,当对境生起的时候没有戒律的护持,就一定会犯。如果你有戒体的话,遇到对境,戒体马上产生作用,你就不会去犯。所以还是要勇敢地来受菩萨戒。受戒对自己有好处。

  五、授持菩萨戒的开示

  希望大家第一要懂得戒的意义;第二要知道怎样要如法受戒;第三要知道受戒的功德;第四要知道失戒的罪苦;第五对受戒的道理要正解深信;第六要发大愿求上品戒;第七要至诚禀受净戒;第八要精明戒法;第九得戒后要善能护持,少有亏损当从速忏悔;第十当知处处都可以持戒的,不一定要出家住寺院才能受戒的。希望戒子得戒后,当如法精修,毕生严持不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才能达到受菩萨戒的目的,获到殊胜功德――圆满菩提,究竟成佛。则上不负世尊制戒利人之盛德,并且不负发起传戒诸同仁的厚情,和你们这次受戒的胜缘。

  六、授持菩萨戒的开示

  你想往生,一定要受菩萨戒、发菩提心。佛经里有个比喻,你受了菩萨戒,你的这个碗就是一个金碗了,这个金碗就是砸碎了,碎片还是金子的。不受菩萨戒,受其它戒,你的这个碗是泥巴碗,就算是一只完整的碗,但还是泥巴的。所以我们鼓励大家受菩萨戒。

  关于菩萨戒,对十重戒要很好地去受持,不能丝毫违犯;对四十八轻戒,尽量去受持,能受持多少就受持多少。关于持午问题,如果确实持不了,那就晚上吃一点,作服药想,但是要生惭愧心。

  我们在这个世间只能粗持戒律,这也说明我们在这个时代,只靠持戒是没办法得解脱的。如果以自力的法门修行,对持戒的要求就非常高,但如果再以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以其愿力令我们行持圆满。

  七、受菩萨戒者有八种殊胜功德

  一者道场殊胜,菩萨发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

  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起大悲大智,受菩萨戒,即超二乘。

  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世界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菩萨戒者。

  四者功力殊胜,受小乘戒,譬如萤火,受菩萨戒,譬如日光。

  五者灭罪殊胜,受戒破犯,犹胜外道,以戒威力,设堕恶道,受罪轻微。

  六者受胎殊胜,受菩萨戒者,若有胞胎,常为天龙善神,共守护故。

  七者神通殊胜,受菩萨戒者,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

  八者果报殊胜,受菩萨戒者,当生莲华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

  受大乘菩萨戒,既得如是广大功德,因此奉劝诸善男信女,凡是信仰佛法皆应求受大乘菩萨戒。既有百益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分别节选自佛教大乘经典,以及高僧大德开示。欢迎转发流通,功德无量。如有纰漏,敬请指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居士       菩萨戒)(五明学佛网:居士       菩萨戒)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本书编辑说明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