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七夕仲夏夜,看传统女子如何过乞巧节


   日期:2016/8/10 8: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七月初七的夜晚

  一个岁月静好的仲夏之夜

  虽说是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相会的日子

  不过七夕节更为正确的说法是“乞巧节”

  夏已末,秋将至,女子们要开始摇动纺车,织布制衣了

  所以传统女子在七夕节当天

  都会向天上的“织女”

  祈求巧慧的手艺

  按照阴阳术数之说,单数属阳,七月七这样的阳月阳日相重的日子被古人认为是阳气大盛的,需要有阴气来调和补充,这便给了妇女们在七月七参与游乐、祭祀、社交等各种社会活动的契机。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又称“少女节”“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民俗活动的核心:乞巧

  一、穿针乞巧

  这个节日里少不了巧手女子平日里常用的“针”。“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也就是七夕月下比赛用丝线穿针,这“开襟楼”是专门为七夕拜仙、乞巧搭建的楼台,装饰五彩。用七孔针是为了穿针的难度,后世又发展为难度更甚的九尾针。

  二、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之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南朝时的做法如《荆楚岁时记》中所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此处的“喜子”为小蜘蛛。唐代时,皇宫中也十分盛行这种习俗,做法略有不同,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的七夕夜,宫女们要“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三、投针验巧

  还有“投针验巧”。这是“穿针乞巧”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帝京景物略》中载有“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的做法:七月七日正午,女孩将一碗水放在太阳下暴晒,过一会儿,水面生膜,将绣花针轻投水中,针会浮着,此时就看水底的针影像什么。如果针影像云朵、花卉、鸟兽,就说明女孩“得巧”;如果针影粗如棒槌或细得像丝,就说明女孩“得拙”了。有趣的是,也有一些地方,投的不是针,而是自制的豆芽,当然,这用来验智巧的“豆芽”,要叫做“巧芽”了。

  四、染指甲

  有些七夕习俗在“乞巧”之上还有“乞美”的内容。我国多地旧俗在七夕用凤仙花捣成汁染红指甲,说是可使手指灵活,纺织时手指不抽筋。染指甲这个习俗,除了“乞手巧”的含义,当然还是为了美丽。同样,七夕日用槿树液洗头发、以及用脸盆接七夕夜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风俗,也寓意着“巧上加美”的祈愿。而姑娘们说七夕夜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则更是充满了对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温柔想象:女儿家的心事,柔软又美丽。

  五、磨喝乐

  盛行于宋元时期的七夕节玩磨喝乐的习俗则是关于“乞子”的。磨喝乐,又称魔合罗、摩呵罗等,音译自佛经中的梵语神名,是民间七夕节的玩物,即小泥偶,多是嗔眉笑眼、手持莲叶莲花的男童形象。磨喝乐被视为“巧儿”,供儿童把玩游戏;也可以在七夕时供奉起来,传达妇女们“宜男”的心愿。“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正是关于七夕节物磨喝乐的写照。

  六、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其实,不管是“乞巧”,还是“乞美”,抑或“乞子”,都是为了婚姻家庭生活的如意美满。正如《乞巧歌》中所唱:“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乞巧节       传统)(五明学佛网:乞巧节       传统)  

 李志夫教授: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杨佛兴居士:略论现代科学与传统佛学 

 郭元兴教授:简论大乘人间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之异同 

 魏道儒教授:佛教和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魏道儒教授:佛教和平主义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净土法门法师:五伦传统 

 杨维中教授:近代中国对传统佛教的反思与日本的“批判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