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自私自利者不能爱别人,也不能爱自己


   日期:2010/7/20 2: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自私自利与自身的爱根本不同,实质上截然相反。

  自私自利的人并不是十分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事实上,还讨厌自己。这种对自身缺乏爱、缺乏关心的现象,仅仅是他缺乏创造性的一种表现;这样会使他感到灰心丧气,感到寂寞而空虚。由于要从生活中获得一种他给自己规定的而得不到的满足,因此他必定郁郁寡欢,焦虑不安。他似乎对自己十分关心,而实际上只是给自己定下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以极力掩盖和弥补对自身本质不关心的悲剧。

  自私自利的人不能爱别人,但是他们也不能爱自己,这是千真万确的。

  自私自利的人是自恋的人,好像他已把给别人的爱收回来,再把这种爱转向自己。(弗洛伊德)

  如果两个人相互“爱恋”而对别人冷淡无情或对别人根本没有爱,那么他们的爱在本质上是两个人中的一种自我主义;他们是臭味相投或亲密无间的两个人,通过从单独的一个人发展成两个人以解决孤独和空虚的问题。……他们结合的经验只是一种错觉。

  对一个人自身生活、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同一个人的爱人能力有密切关系。即同关心、尊敬、责任感及了解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能善于爱人,那么他也爱自己;如果一个人仅仅爱别人,那么他根本不能爱别人。

  “公正无私”的人“不想为自己获得任何东西”,他“生活只是为了他人”,他认为自己不是十分重要;他为此感到非常骄傲,非常得意。他不理解为什么他公正无私而遭不幸,也弄不清楚为什么他同那么最密切的人的关系不是很理想。……实际上,他根本不能爱别人,根本不能欣赏任何东西;他对生活充满了敌意。在公正无私的假象后面,隐藏着一种微妙的但仍然不很强烈的自我中心。……缺乏创造性的毛病是他“公正无私”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其它一些病症缠扰他的深厚基础。

  从根本上讲,爱并不是同一个具体的人的一种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特征的倾向性。它所决定的是一个人同世界整个的密切性,而不是一个人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密切性。

  如果一个人仅仅爱对方一个人,对其他的同伴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并不是一种爱,而只是一种共生性的依恋,或者是一种扩大了的自我主义。

  如果我真正爱某一个人,那么我就会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某一个说:“我爱你”,那么我一定能说:“从你的身上会体现我爱每一个人,通过你可以看到我爱世界,也会体现我爱自己。”

  爱某人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是一种决策,是一种鉴赏力,是一种诺言,是一种意志行为。

  真正的爱是具有创造性的一种表现,它包含了关心、尊敬、责任感和了解。

  爱某人就是爱的能力的实现和集中。寓于爱中的根本肯定,作为本质上具有人类特点的具体表现,是指向所敬爱的人。对一个人的爱,本身就意味着对人类的爱。

  对人类的爱是对一个具体人的爱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它是在爱具体人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创造活动中达到的结合,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结合;以狂欢或情欲放纵的形式达到的结合是转瞬即逝的结合;以从众和遵循公约的办法达到的结合是虚伪的结合。这只是生存问题的部分答案。生存问题的全部答案或完美答案则在于用爱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以及用爱达到同另一个人的结合。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爱使人克服寂寞感和孤独感,但爱允许人有自己的个性,允许人保持自己的完满性。

  爱的主动特征是:主要是给予而非接纳。

  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的行动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和我的潜能。这种增加生气和潜能的经验,使我感到无比快乐。

  在物质方面,给予意味着富有。

  爱是一种能产生爱的力量。

  形形色色的伪爱,实质上是爱的堕落或溃散的多种变式。

  终生沉迷于无节制的性欲中的男人和女人,或者那些终生毫无节制地满足性欲的男人和女人,并不会得到幸福。而且,他们常常有严重的神经病的冲突或症状。

  神经病患者的爱的根本情况,就在于“情人”的一方或双方还依恋一位父亲或母亲的形象,把过去对父亲或母亲有过的情感和恐惧迁移到成年生活中所爱的人的身上;与此有关的人,从来没有自婴儿时期亲密感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在成年的生活情感要求上,他总是寻找这种模式。

  伪爱:偶像崇拜的爱
  将其所爱的人“偶像化”,背离了自己的才智,把自己的才智全倾注于其所爱的人身上,把他所爱的人当作“十全十美”的对象来加以盲目地崇拜。这个对象,具有所有的爱、所有的光明、所有的幸福。在这个崇拜的过程中,他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陷于所爱的人之中,因而发现不了自己。……其典型特征是:爱的经验最初非常热烈,并且带有突发性,常被描述为真正而伟大的爱,然而,尽管这是想形容爱的强烈和浓厚程度,但只不过裸示出崇拜者的饥饿感和绝望感而已。极端情况下,双方的崇拜有时会呈现出一幅两个人放荡的画面。

  伪爱:多情善感的爱
  实质在于这样一个事实:爱只是在幻想中体验,不是此时此地在同另一个真实的人的关系中体验。

  爱一定意味着没有矛盾或冲突,这是一种错觉。

  两个人之间的真正冲突和矛盾,不应该掩盖和投射,而应该在矛盾所属的内部现实的深刻水平上得到体验。这样,他们之间的真正冲突和矛盾,对双方不仅无害,反而有利于他们使是非得到澄清,使矛盾和冲突得到解决;这导致一种精神渲泄,双方从中会获得更大的力量和更多的知识。

  爱,只有两个人从他们的生存中心相互沟通,才是可能的。

  最为重要的是,相亲相爱的人,一定要练习或实践专注感。

  一个人若对自身不是很敏感的话,那他决不能学会专注感。

  爱的成功的主要条件,是克服一个人的自恋。

  自恋是这样一种心理:一个人只把自身的东西体验为真实的东西,外界现象,本身就没有真实性,他只是从对他有益还是有害的观点出发,来体验外界现象。

  与自恋相反的一极是客观性,即按照事物和人的本身客观而无偏见地观察人和事物的能力。并且,它也是区分客观的形象与由欲望和恐惧所形成的形象的能力。

  各种各样的精神病,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表明了病患者不能客观地对待一切。

  不健全的或做梦的人,是完全不能客观地对待外部世界的。

  我们所有的人,对世界即被我们的自恋心理所歪曲了的世界,有一种不客观的看法。例如,在人际关系中,常出现歪曲和误解的现象。就自恋来说,它们因歪曲现实的程度而变化。

  客观性是特例,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多少有些自恋和偏见,这就是原则或规律。

  客观地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在理智后面的情感态度是谦逊感。

  爱同自恋的消除密切联系。爱需要有谦逊感、客观性和理智感的发展。一个人整个一生应该献身于这个目标。

  一个人获得了客观而无偏见的能力和理智感,就意味着爱的艺术之路,已成功地走完了一半。

  爱的能力取决于一个人摆脱自恋的程度,取决于摆脱对母亲和种族非文明依恋的程度;它也取决于我们成长有的能力,取决于我们在对世界、对自己的关系中所发展的一种创造性倾向的能力。这种摆脱、新生和觉醒的过程,需要一种品质作为必要条件。这就是信念。

  对人自身有信念,是我们保证能力的一个条件。

  就爱的关系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要对自身的爱有信念,对于别人身上产生爱的能力要有信念,以及对爱的可靠性要有信念。

  对别人有信念,最后会导致对人类有信念。

  理性上的信念,其深厚基础是创造性的理智活动和创造性的情感能力。依靠信念的生活,意味着创造性的生活。

  有信念需要有勇气,需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甚至还要心甘情愿地接受痛苦和失望。谁始终把安全和保障作为根本的生活条件,谁就没有信念;谁以一种防御体系把自己封闭起来,且使疏远和独占成为防御体系中的安全措施,谁就会把自己变成一个囚徒。

  被人所爱及爱人,需要有勇气,即需要有鉴赏某种作为重要事情的价值的勇气——以及快刀斩乱麻和把每一件事赌注于这些价值之上的勇气。

  爱的勇气是与绝望的勇气和孤注一掷的勇气对立的。

  信念在每时每刻都在实践。……我们应该把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忧虑看成是对我们的一种挑战,即克服它们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坚强的挑战,而不是把它们看成是对我们的一种不公平的惩罚。这需要有信念和勇气。

  每次背叛信念怎样会使人变得懦弱无能,长期懦弱无能又怎样会导致新的背叛。

  爱人意味着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给予他人以希望我们的爱在被爱的人身上会产生爱。

  爱是一种有信念的行动,谁没有信念,谁就没有爱。

  活动性或积极性的态度是爱的实践的基础。

  爱是一种积极性和活动性;如果我爱人,我是长期地处于一种对被爱的人的积极关心的状态之中,而不是只对他或她才关心。如果我懒惰,如果我不是处于一种意识、警觉和积极的状态,我就不能把自己与我所爱的人积极地联系在一起。

  不感到厌烦和不令人感到厌烦是爱的主要条件之一。

  整天勤于用眼、勤于动手、思想活跃、感觉敏锐,避免内部的懒惰特性,也即避免采用一种接受、贮存或完全浪费时间的形式的懒惰特性,这是爱的艺术的实践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信爱的可能性,就是一种以洞悉人的真正本性为基础的理性上的信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自私自利       )(五明学佛网:自私自利       )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三章 割爱去贪 

 傅味琴居士:要培养佛弟子爱国爱教和正知正见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9.爱心的真义 

 陈兵教授:佛弟子必爱国论 

 陈兵教授:佛教的情爱观及婚姻伦理 

 惟觉法师:对治欲爱之法及夫妻相处之道 

 黄夏年教授:慈航法师的爱国爱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