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面对这些境界时,故意不做即犯戒!


   日期:2016/8/11 8: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往往自认为正在修菩提心,甚至有人还自以为,已经有了菩提心,自己犹如菩萨一样。不妨自我检视一下:自己是为了谁在修行?最贪爱、最在乎的,是自利还是利他?所谓菩萨,是指发大乘利他心者。

  教言指出:如果贪爱自利,不喜欢利他,随时随地都把自己的事,作为头等大事的人,就没有菩提心,当然也不是菩萨。发了菩提心的人,非但要懂得菩提心的道理,重要的还是要实修菩提心。不然,即使把《入行论》等论典从头到尾全部背下来,菩提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的作用还是微乎其微。

  所以,平时我们要正视发心,不妨从低处着手:虽然不能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问题上,都只考虑众生,但大的方向,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把自己的生命目标,定为诚心实意地为了一切众生而求解脱,这样,就有了最低限度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介绍的是菩提心(菩萨戒)需守持,三种戒律之--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戒有十一条,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有能力去做这十一条,而故意不去做,就会犯戒,虽没有违反十八条,或二十条根本戒那么严重,但也会犯一个细微的戒。

  1、帮助众生

  有两种需要帮助的对象:

  第一,需要帮助工作的。凡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菩萨就应该去帮助。有意义与没有意义的界限是:间接或直接对众生有害,或者是对众生没有利益的事情,都叫做无利、没有意义;间接或直接对众生有利的事情,都叫做有意义。

  第二,需要帮助救苦的。帮助病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等,比如看到众生生病了,就去买药给对方吃,或带对方去看病,去医院当义工照顾病人;看到动物生病了,如果有能力,就把动物送到兽医院治病等等。在这些方面,有些基督教徒做得非常好。

  虽然一个普通人,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若能以菩提心作为基础,点点滴滴做一些事情,也能成为大乘利众之沧海一粟。

  但是,帮助众生不能以,闻思修作为代价。如果放弃闻思修,去帮助众生做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帮助众生,是在做一件好事,但是实际上,却放弃了更重要的利生之事,

  从长远来看,这是得不偿失,对众生没有太大帮助。其实,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的闻思修,就是利益众生。但是,除了闻思修行的时间以外,如果还有时间去帮助他众,却因为懒惰而不去帮助他人,就会犯戒。

  人类从有史以来到现在,任何一种文化与思想体系当中,都没有产生和出现过菩提心,这样博大精深的伟大思想。在大乘佛法里,行为的伟大与否,好坏之别,是以利益众生为分水岭,对众生越有利,就越伟大。

  2、教化众生

  教化众生,也即教给众生各种方法。具体有两种:一是教授出世间的方法。比如闻思的方法、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方法、修禅定和证悟空性的方法等等;

  二是世间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方法。比如说,假如有人在做一些对众生没有什么伤害的生意时,经常出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如果我们很清楚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也有能力帮助,就要给他出主意,并设法帮助他。

  如果把别人的困难,不当一回事,不愿施以援手,就会犯戒。因为这种行为已经与,我们当初发的菩提心,有一点冲突了。

  3、报恩

  世间人也会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凡是对自己有恩的众生,都应该报恩。报恩有两种:一种是对不求回报的对境报恩;一种是对希望得到回报的对象报恩。在菩提心基础上的报恩,与世俗伦理道德中,讲的报恩有所不同:世间的报恩,多数是带有礼尚往来,我敬你一尺、你回我一丈的想法,或认为某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需要自己报恩等想法;菩提心所摄持的报恩,是不求回报的,而且无论对方是否要求回报,都一视同仁、知恩报恩。

  本来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恩重如山,所以我们理应对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哪怕众生的微小恩德,也要尽力报答。若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对我们菩提心的成长会很有帮助。

  4、救灾

  灾难包括自然逆境,和人为的灾难。在发生地震、水灾、干旱等各种逆境时,大乘佛教徒应该带头去救灾。作为佛教徒,在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情理所在。

  能去灾区直接救援,就决不推辞,即使不能去现场,也可以通过捐款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受灾众生。大乘佛法一直都在强调利益众生,如果仅说不做,那就是虚伪。

  5.12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就有很多开出租车的佛教徒,带头动员其他出租司机,去为灾民免费提供服务等等,这就是大乘精神的具体体现。

  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佛教徒也应该,重视自己的修行,具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再去度化众生、帮助众生,则利益众生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也是很有效的途径。

  打个比方:假如东门着火了,井水在西门,自己又在城中心。若要救火,就必须先赶往西门去打水。如果慌不择路,两手空空地去往东门,虽然似乎是在,赶往火灾现场救急,但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作用。而看似南辕北辙的前往西门,才真正是明智之举。帮助众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与工具。

  5、消除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指失去亲人、失去财产、失恋、失业等引起的焦虑、抑郁症等各种精神病,现代人非常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将来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大乘佛教徒在遇到,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应该去帮助他们。

  一些佛教徒告诉我:汶川地震的时候,他们在与心理医生联手,前往灾区做心理咨询期间,佛教徒白天工作,晚上回到驻地,便忙里偷闲地念经、修菩提心,一直都做得很顺利。但时间稍长以后,同行的有些心理学家,却连自己的心理都出问题了。

  因为假如没有修行,经常接触痛苦不堪、心里不健全的人,自己不但容易受到严重影响,在遣除他人的精神负担方面,也收效甚微。最能解决问题的,是训练有素的佛教徒。一方面因为菩提心,有很大的加持力,另外,在大乘佛法里,也有很多真正能,解决心理疾苦的方法,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对方缓解,各种精神上的痛苦。所以,佛教徒,尤其是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带头去消弭众生的心理重负。

  6、扶贫

  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量去帮助那些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人。这也是六波罗密多当中的布施度。金钱的价值,是解决贫穷的痛苦。而舍不得用,舍不得给的金钱,等于不存在。有机会帮助穷人。是很荣幸的。

  假如知道对方是职业乞丐,也知道给他的钱,是用来赌博等等,为了对方断除恶习,也可以暂时不给。但如果不能确定对方,会用钱来造恶业,就可以给。不管是职业乞丐或真正的乞丐,给对方一块钱或几块钱,他会高兴的。菩萨需要的,就是让众生高兴,这就够了。

  7、给予依处

  如果有人想依止自己,来求学或寻求帮助,而且是诚心的,就应该允许对方依靠、依止,但不能有任何自私心。依止以后,一定要给他创造学习,和修行的条件,也要想法为对方解决生活问题。如果不能做到,则不让对方依止也可以。

  8、随顺众生

  如果有人为了表示好感,而诚心诚意地送给,自己一点吃的、喝的等小心意,或因为喜欢和自己在一起,而邀约自己,在没有什么不便,或不会对对方不利的情况下,就应该随顺对方,接受对方的好意,经常与对方保持来往,吃吃饭、聊聊天。并通过这种方法,让对方行菩萨道、走解脱路。

  佛教徒在随顺众生的过程中,若发现因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对方造成痛苦,或不开心时候,应如此观察:以此痛苦或不开心能否令此人,改邪归正或断恶行善,如果不能,就应随顺众生,而不能使其痛苦;若能令其改邪归正,或断恶行善,就不能随顺众生,因为这样才能,最终利益对方。

  如果发现,自己随顺众生的行为,虽然能让对方暂时幸福开心,但最终却于其有害的话,也不能随顺。以此类推,就能知道随顺,与不随顺的尺度。

  现在很多学佛人,就不懂得随顺,因为自己吃素,就要求全家都必须吃素,所以经常在家里闹出矛盾,搞得全家都不愉快。其实,我们也可以随顺家人,吃三净肉或肉边菜,然后逐渐地,引导对方取舍因果。

  但不能为了随顺家人,就去杀鸡、杀鱼、吃海鲜,这是原则性的问题,所以不能让步。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诸如性质恶劣的杀、盗、YIN、妄、酒等行为,会对众生构成极大伤害,就不能毫无原则地随顺。除了这类事情以外,还是尽力随缘。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随顺众生是不对的。

  佛教要与时俱进,佛教徒也应该融入社会主流,把修行与工作,学佛与家庭的关系,调整协调好,不要搞得冲突四起,这样佛教才能有发展空间。

  我们不能因为学佛,就与社会格格不入,这样就没人敢学佛了。虽然从菩提心当中,产生的一些行为,会显得与众不同,但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我们的外表应该跟大家一样。

  9、赞叹入正道者的功德

  看到别人有信心、布施、戒定慧和闻思修,等功德的时候,要赞叹和鼓励,以令对方高兴、精进。当然,如果赞叹会导致对方,产生傲慢等不良情绪,就可以不赞叹。

  凡夫的性格或习气,就是喜欢讲自己的功德,而不喜欢讲别人的功德。即使明明看到了,都避而不谈。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提倡,要学会赞叹、宣扬别人的功德,隐藏、淡化自己的功德。

  10、挽救入邪道者

  在众生造恶业的时候,应该想办法挽救对方,令对方转变。在保证自己没有,自私和嗔恨心的情况下,以慈悲心可以根据犯罪的轻重,适当地予以批评或惩罚,但前提是为了对方好,哪怕仅有一点自私,所谓的批评与惩罚,就会成为罪业,所以不允许。

  如果见到别人造恶,却不愿得罪人,充当好好先生,让对方继续干坏事,就是放弃众生,如果这样,就会犯戒。

  11、用神通度化众生

  一般情况下,佛陀不允许宣讲、示现神通,但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用神通度众生。假如对方看到,自己示现神通之后,会对自己言听计从,继而断恶从善,若没有利益众生的其他理由,就应该示现神通,去度化对方。

  假使有神通而不示现,就会犯戒。当然,如果没有神通,则不示现也不会犯戒。

  《百业经》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些很野蛮的国王、军官,在杀害一些阿罗汉的时候,无论怎样劝告,都拒不听从、一意孤行时,阿罗汉一示现神通,他们当即跪下来磕头求饶、悉心忏悔,并从此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这就是示现神通的好处。

  以上十一条戒,为饶益有情戒。除了其中最后一条以外,其他十条我们普通人,也都可以做到。发了菩提心以后,利益众生就是我们的工作,不需要媒体的宣传,他人的夸赞,将来的回报,就像吃饭一样稀松平常。

  有菩提心作为基础,我们做的任何利益众生的事情,才能真正利益众生。我们的人生,才真正是伟大、光荣、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菩萨就是泥塑的,高高在上、一动不动、不会说话、不会思维的佛像,这只是菩萨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也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菩萨。

  当成为菩萨后,不会在小问题上与人计较,而是无条件地奉献,哪怕为了众生鸡毛蒜皮的事情,他都无怨无悔地甘愿奉献。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光荣、伟大的,因为没有自私与欲望,所以他们没有痛苦与焦虑,非常幸福自由。

  他们的无私奉献,不是说给别人听,或做给别人看,而是发自内心地、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并且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所谓的服务项目,不但包括扶贫、当义工,最关键的,是让所有人,明白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让所有人彻底摆脱轮回痛苦。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犯戒       修行)(五明学佛网:犯戒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